看惯了“合肥四姐妹”的如水往事,
且再阅读张家大弟的人生故事——
一位民国世家子弟的校园生活、情感历程和思想变迁
一个旁观者视野里的30-40年代文坛及文化名流
一部私人日记为动荡时代留下的历史底片
自1930年8月始,张宗和几乎无日不记,
真实细致地记录下民国时期家族生活、校园风潮以及社会动荡的方方面面
……………………………………………………………………………………………
苏州→南京→合肥→汉口→长沙→广州→柳州→贵阳→重庆→昆明→宣威→呈贡
一位民国知识分子的逃难日常,
以及战乱流离中的儿女情长;
从柴米油盐到昆曲、电影,
更真实详细地展现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人生活。
除了合肥四姐妹,沈从文、周有光、巴金、萧珊、叶圣陶、卞之琳、钱存训、蹇先艾、林憾庐、姜亮夫、蒋梦麟、杨振声、梅贻琦、罗常培、溥侗、沈传芷、黎宪初、徐迟、李晨岚、查阜西等诸多现代文化名人的遗闻轶事散落其间……
……………………………………………………………………………………
苏州九如巷在民国期间不但出了名满天下的“合肥四姐妹”,还有她们下面六位精彩的弟弟,每个人都展现了大时代青年文质彬彬的风范。这本民国期间的日记,是“大弟”张宗和的私密记录,巨细靡遗地记载了一个时代的风采。翻开书页,不仅看到合肥四姐妹的窈窕身影,还见到周有光、沈从文、韦布、顾传玠、俞平伯、陈寅恪、钱穆、萧乾、赵景深、林徽因、梁思成、梅贻琦、钱伟长,以及抗战前后那些谦谦君子的群像。——郑培凯
张宗和先生近半个世纪的日记,既是了解当时的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的珍贵文献,也可让人从中窥见合肥张家姊弟一代风华背后的日常点滴。——白谦慎
张宗和先生出身世家,又毕业于清华历史系,因此他这部幸存的日记,不但对后人研究沈从文、周有光等诸多大家,对研究合肥张家颇具参考价值,而且可让人从中窥见那一代人文知识分子的成长历史和心路历程。——陈子善
##“自从教了二乙班国文之后,多了一班的卷子要改,看卷子如凤竹所说的,和吃屎一样的难过。”
评分##书很喜欢。不过里面很多昆曲的剧目都出错了。编辑怎么就想不到找懂昆曲的人来校对一下呢?还有推荐此书的大佬们,大概没一个自己会唱曲吧
评分##2020014五月里的第一本书。抗战爆发前在苏州的那段儿更好看些。抗战爆发后,在云南的日子都成了婚姻生活的琐碎,有时百无聊赖,有时一地鸡毛,总是复信收信,总是看戏拍曲。宗和是良善敦厚的,是温柔可爱的。从前,总觉得凤竹是懂他的,现在看,也不然。凤竹还是太任性,爱生气骂人了。两个人在一起,总是吵架生气,婚姻果然是坟墓。宗和这样的人,不知道怎么学了历史的,却对历史一点儿点儿的机心和警惕也没有。
评分##读了第一卷后,就迫不及待地买了第二卷来看。两卷我都非常喜欢,就像读着别人的日子。生长自书香世家,从和平岁月的舒适安逸到战争时期的困苦,不论哪个阶段宗和都没有停止过读书。他持之以恒地记日记也着实让人佩服。茶米油盐酱醋茶,放到那样一个战争背景下并不觉得无趣。宗和的日记很真诚,记录了一个温柔的人在辛苦日子里内心的挣扎,新婚夫妇的磨合,女儿诞生带来的喜悦和随之而来的更多的家事…… 我是很多年前读了《合肥四姐妹》后开始对这个家族感兴趣的。通过《张宗和日记》也可以看到家族其他成员的一些事情。每次宗和不喜沈从文对他的教导我都会觉得很有趣。因为我非常喜欢沈从文,看到他的小舅子嫌他爱讲大道理教训人,心想“哦,他有这样的一面”。
评分##从37年逃亡之后的日记更有意思。
评分##凑单用的(…),弟弟长大一些了,逃难,工作不如意,老婆孩子…找到两处编辑错误…
评分##尽与凤竹吵架事,苦到难处自杀思。 病生人难心情好,好在以靖日长之。 ——与凤竹过日子吵闹很多,好在娃娃大了 宗和浮生爱词曲,细笔之下人生痴。 我做冷眼旁观意,不负余生梦旖旎。 ——继续阅读《张宗和日记》,看别人人生
评分##2022/25 笑死,夫妻俩哭哭笑笑,真的好玩。
评分##宗和实在是个善良真诚的人。原来婚前有很多可能性,可婚后凤竹作天作地也依然对她很好,怜悯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