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光荣与梦想归于工业化。快速的工业化,为我国带来了近4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的贸易体,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下一步该怎么走?答案是从工业化到城市化。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路径的概括,也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变迁的一个视角。作为历史的观察记录者,作为研究经济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学者,作者认为,快速工业化的阶段已经过去,中国要完成经济转型,就要让城市化接力工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作者尽可能从纯粹理性的角度,梳理这40年的逻辑和拐点。作者指出,城市化接力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城市是现代经济的载体,是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容器,未来的发展动能来自进一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格局的进一步改善。未来的精彩故事,都将围绕“城市化”这个主题发生。
##这就是个理论研究结论,但是其中不乏有观念令人醍醐灌顶啊。
评分##平奇
评分##请转《大国大城》
评分##这就是个理论研究结论,但是其中不乏有观念令人醍醐灌顶啊。
评分##作者认为的可行路径是:1继续城市化2提高服务业比例。其实提炼成一篇3000字的论文就可以了。
评分##城是硬件,市是软件,城讲究稳定,市讲究活力。 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中国的现状,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建工厂(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降低工业化成本,提高产能)、搞基建(完善运输网络,降低市场流通成本)和建房子(融资手段),中国快速复制,实现了工业化,但城市化是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生态系统,是一套基础设施之上功能机构分工复杂的网络,要慢慢来。 中国的现状,经济增速三个反超和房地产的一个分化:大城市反超中小城市,消费型城市反超投资型城市,服务型城市反超工业型城市;大城市房价大上涨,中城市小涨,小城市不涨。 因为人时间有限,是空间厌恶的,在大城市配套完善,能节省时间,均摊成本,集聚高端资源,因此提高了人均效能。 城市是由基础设施如水、电、能源、交通、绿化、防灾,以及功能机构如教育、医疗、政府、公司、行会
评分##关于未来,还应该有更多期待
评分##非常不优秀,比较丢脸的一本书。讲了一个趋势,城市化会接替工业化,成为中国接下来20年的核心发展驱动。然后提到一些具体的点,服务业、消费驱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世界各国城市化比例、各国人口集中程度等等。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点是,可以参考下各省城市化比例,城市化较低的省会,有升值空间。
评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视角:从工业化到城市化。改革开放40年,受到的和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肯定难以用简单的工业化一条来归纳。不过,工业化是底子,只有通过工业化将我们带到了制造业强国的地位,才能有我们今天以供应链优势继续立足于信息时代强国之列。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提升城市化率和城市管理水平,将强大的工业力量导入内需,推动内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消费业升级,是一条未来可行的发展路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