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走向自主创新》一书的续集,它收录了关于中国高铁、核电、液晶面板、数控机床的4篇调研报告和1篇关于“产品开发平台”的理论文章。这些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不仅在中国工业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而且是中国企业和工业获得竞争优势和实现技术突破的唯一途径。
本书的工业研究以实地调研和访谈为基础,结合国际主流创新理论,再现了中国工业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探寻中国工业技术进步之源。本书的主题是:技术只能自己干。书中提出,中国工业要想创新就必须自己掌握技术,而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进行和坚持自主的技术研发。书中论证了政府产业政策的发力点应是鼓励、鞭策、支持中国竞争性企业的能力成长,并提出自主创新是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根本动力。
本书进一步澄清了国内外有关 “自主创新”问题的争论,比如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的关系是什么,强调自主创新会不会导致闭关自守,自主创新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是否可行,等等。
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文风简洁,破立结合,既充满激情又不失理性。书中的部分内容发表后,曾在国内研究界、相关行业、决策层引发强烈反响和关注。
##激情有余。。。
评分##沈记机重组了,感觉路教授对机床行业可能还不熟悉。
评分##本文的第一章开宗明义,中国要想实现产业升级,产品设计开发的自主必不可缺。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核电/液晶/高铁三个领域各有不同又各有相同: 相同点是: 1. 需要国家战略的支持 2. 需要有竞争力企业的参与 3. 需要开发的国内国际市场去给提供企业技术学习和产品需求。 不同点是: 1. 核电和高铁更依赖国家的战略层次布局 2. 液晶领域更强调市场推动,企业投资成为这个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产品创新和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而且也使这种投资的强度高、规模大,并因此而导致了高风险。 未来,中国的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大飞机工业能否真正有竞争力。即依赖于国家的战略布局,关键也是成长出有竞争活力的企业。
评分##产品开发平台是工业技术进步的组织机制:只有进行产品开发并因此建立产品开发平台,一个工业组织才可能产生、延续并增强技术能力,达到能够不断创新的水平。这个概念解释了我对技术能力的模糊印象。有开发经验的技术团队是保持技术竞争力的最核心支柱,只吃第三个馒头,没有工业基础什么先进技术也学不会。
评分##市场换技术是个伪命题,唯有坚持自主创新,才是唯一出路
评分##核工业在苟延残喘后的激流勇进体现了组织的抱负水平,数控机床在孤注一掷后的产业革命体现了市场驱动的工业模式创新,高铁的在自主的意识形态下的独领风骚体现了激进国家意志的价值。
评分##因秦山核电站张爱萍将军与赵总理争吵,邹心银,核动力院,液晶面板行业,作者为京东方写了本书,机床,高铁,作者要是为核动力院写本书就好了,可惜作者是个经济学家,核动院是本书最好看的部分,
评分##观点很明确,不管引进技术或者自主研发,都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学习能力上面,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哪怕全盘引进也无法吸收消化,最明显就是设计规则,很多技术都是依靠缄默知识经验积累,没有这个全过程是看不清中间为什么要这么做。
评分##读过对其中关于长春同志的那段印象深刻,也更从反面觉得国企搞好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