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的财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原始社会几乎没有载体,到后来发展出房屋、土地、农具、牲畜、衣物、珠宝、古董、艺术品、金银,再到债券、股票、基金、保险、期货等金融产品,家庭的资产结构也随之变化。
本书聚焦于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清朝,集中整理了深藏清宫多年的内府资料,揭开包括盛宣怀、年羹尧、李侍尧、和珅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内的清代官绅家产的谜团。研究清代精英家庭的资产结构,并侧重考察有了一 定经济财力后如何安排与组合自己的各项资产,对于认识历史上的经济特征有着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加深对传统社会的经济性质、以及中国金融化历史过程的了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资产结构是一个社会的金融发展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一面镜子。资产的选择,决定资源的总体流向,甚至最终重塑社会经济的面目形态。因此,时代变迁、社会发展、金融化进程,可以从私人财富的安排与组合中体现出来,并借此认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性质。
本书的三位作者,都有丰富的金融和历史学术背景,历时8年,从海内外收集了众多有关清点官绅财产的文献与资料,包括陆续解密的清朝官方档案、官员个人的记述、家书、往来文档等,并对此进行不同层面的解读,本书研究了清代官绅的财富结构和经济生活,并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与经济变迁过程。这对我们认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特征和性质有着极 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金融化的其中一个历史过程。
##挑选的角度很好,但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相关的数据其实很难是真实的体现。作者能收集到已属不易。
评分##非常精彩的量化史学研究; 非专业内阅读:三位作者对有清一代的抄家资料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整理,内容偏重中前期,无论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都很有新意。 作者对结论也颇有启示意义:从抄家档案显现出的清代地主资产构成的复杂性,对整个清代的经济金融形态都起到那么一些提示和让人迟疑的作用,近代早期的“地主”一词显然就富有了多重意味。
评分##从年羹尧倒台、曹雪芹家倒台、甘肃冒赈案、文字狱、和绅倒台等抄家事件中得出的数据,外加盛宣怀家分遗产的数据。分析的主要是在政治风险(皇上抄家)下清朝官员的理财选择,尤其是地产、广义金融资产、实物资产间的配比。两个我觉得有趣的细节:1、名儒齐召南与盐商有私交,乾隆不悦,令人查齐召南有没有借贷给盐商。说明文人理财是不光彩的。2、清朝官、商的灰色资产多,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清代中国的国债发行规模一直很小。
评分##清代经济史研究必读书目。本书立足于清代抄家档案,研究当时的家庭资产结构,内容颇为精彩。
评分##比较专业,是计量史学的分析模式吧,我也不懂,主要是看看里面的故事。
评分##李侍尧、和珅,甘肃捐监冒赈案,挺有意思。
评分##抄“抄家”。
评分##看到一半会发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呀~ 有点意思
评分##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