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豆瓣2020年度最受关注图书(No.9),《新京报》2020年度阅读推荐(10强),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新浪读书2020年度好书,202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30强作品。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在吹毛求疵的苛求了一堆文人在德占期间的表现的同时,仍旧可以不带道德色彩的谈论山本五十六;砍在别人身上的刀子果然是不痛的。
评分##从A到Z,仿佛按部就班,然后,我才发现,这是一种错觉。它根本无意于堆积信息,更不屑于建造人工的宫殿,每篇短文都像是思辨的武器,这些“砖块”顺手叠放,延伸成了交错的路线,呈现复杂的世纪图像。凭借着如何做和做什么的独特兴趣,关联着自我的美学甚至是自我的意志。源自于作者在40年的时间里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对于极权主义的极度警惕,对于个人声音的高度关注,以及亲身验证过的对文学权利和义务的信念。这本书,放在枕边,近一个月,每天几篇,一点一点地阅读,以后仍然会,一次一次地阅读。这是对作者恰如其分的敬意。可列个人年度书单前三(不喜欢写总结,心里默默排位)。
评分##中文版删掉了十二位名人,真是诠释这本书主旨的最佳行为艺术了。
评分##对20世纪整个百年中欧洲人文主义进程和构成做出贡献的人物的百科图谱式的介绍和评述。其目的不是为了编成一本百科人物合集(但实际上和人物合集没区别),其目的是在这些人物和思想之间去展现那种联系,从而真正的继承和发展已经逐渐被忘却的人文精神。 该精神不在一文一人的独家描述中,而是存在于各个特色人物的相互关联和空白里,这是我们一直被忽视的地方!也是文化失忆的核心所在。 作者努力在重现和记忆这些已经快被遗忘的瞬间,而告诉读者我们不该忘记! 因为只有文化不失忆,人文才能有价值!
评分##在吹毛求疵的苛求了一堆文人在德占期间的表现的同时,仍旧可以不带道德色彩的谈论山本五十六;砍在别人身上的刀子果然是不痛的。
评分##“既不知灯火何时熄灭,不妨便读到黑暗来临。”
评分##4.5;删减与部分译文减半星,但无损原著的巨大魅力。回放重溯20世纪人文主义图景的长篇鸿制,涉及领域广博,几乎涵盖人类生活和命运的泰半话题——从思想交锋到历史巨变,从文学使命的流变到哲学引领的暗线,从科学技术到人文艺术,从被遗忘的天才到背负黑历史的文化明星,人类群星闪耀时,见证政治风云变幻如何侵入文本层面的叙事,历数二战如何笼罩过往将来。 写作功力委实深厚,知识储备令人咋舌,绝非寻常人物小传,而以人为切入点,笔墨经常宕开,勾连历史线索发掘其内里本质关联,寻找万千碎片中逻辑与秩序,生发出独到深刻的全局式观点——因而人物/事件形成有机交融。 所涉虽庞杂,然而作者对极权主义的警醒始终长存;知识分子在战争中以及战后的立场态度,亦是作者重点评论对象(黑名单又长又硬气),讽谑笔力强劲。
评分##对抗遗忘和愚蠢的清醒丸,可以按图索骥“获得智慧”的索引录,充满诚意和反思的备忘集,这样的书不是越多越好吗?虽然,大部分人我并不认识,这正说明了问题。
评分##要不是看到媒体这么铺天盖地,才不买中文版呢!英文版无删节不香吗?又不是四级没有考过~~~¯_(ツ)_/¯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