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实在论的思辨转向中思考“物”★ ★
“物”及其本体存在方式已经成为近10年的学术热点。作为思辨实在论运动的重要发起者之一,格拉汉姆•哈曼提出了“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旨在阐明物的不可穷尽性: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穷尽物本身。
★★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
哈曼将《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放在他对海德格尔哲学阐释的核心位置,以期发展出一个可能的关于用具的具体理论,重新点燃对物自体研究的兴趣。
★★《铃与哨:更思辨的实在论》姊妹篇★★
本书可被看作《铃与哨》的前作,两本书具有完全一致的框架结构,所收录文章的写作时间具有连续性,呈现出哈曼学术思考的完整路径。
-内容简介-
本书成书于2010年,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格拉汉姆•哈曼在1997—2009年的11篇论文和讲座稿,每章独立成篇。这11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辨实在论思潮。
本书可以被看作是哈曼学术思考的起点,作者从对海德格尔哲学的反叛性解读开始,展示了由他所提出的“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逐步发展的思想历程。在本书中,作者呼吁我们重新思考“物”及其多种存在方式。哈曼指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以及列维纳斯的差异哲学为超越关系主义对物的狭隘理解创造了条件。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物具有绝对的不可消逝性,它永远不会被任何关系所穷尽。在他看来,虽然诸物可以在人类主体的主观意图下联结起来相互作用,但是,在诸物之间发挥作用的存在方式远远多于人类的主观意图所明确呈现的。物的存在方式与互动方式虽然带有人类主体的烙印,但这些主观烙印无法彻底穷尽物的诸多种类与存在方式。
刚印刷好就买了,看这本书做了两万多字笔记,接下来打算看看tool-being。其实此书干货不多,核心就是对海德格尔的用具理论的批判以及物的哲学的提出,基本每篇都有上面提到的这个核心内容,后半部分哈曼引入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为的就是解决缘起于海德格尔工具分析的物与物的互相退隐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哈曼对海德格尔的解读是他“物导向哲学”的本体论建构,对胡塞尔理论的解读则是他的认识论建构,至于哈曼后来谈到的四重对象则在这本书里还没有成型。
评分##对海德格尔工具分析的新异解读“引诱”我们进入以“物”为导向的哲学。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