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起源於作者詹姆斯·道斯對二戰老兵“中國歸還者”的訪談。這些人年輕時曾犯下最殘暴的罪行,卻將自己的後半生奉獻給瞭反戰主義的布道。作者以小說傢的筆法演繹抽繹他們的戰時迴憶,串起瞭本書各主題之間的脈絡,並匯集哲學、文學、宗教和社會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的關於“惡”的思考,藉以還原“邪惡”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內隱的意涵。
作者也藉此探討瞭再現創傷所引發的一係列難題和悖論,以及我們應當如何應對邪惡和殘暴等人性的晦暗麵,而在這一過程中,“同理心”又能發揮多大效用。此一睏難的人性鑽探,將在閱畢本書後得到解答。
##對這一主題興趣濃厚,書裏也有不少智慧的閃光點和恐怖電影版的細節描寫,但全書不分章節、夾敘夾議的寫作手法很影響閱讀體驗,而且幾近於名人名言錄的堆砌式徵引他人研究稀釋瞭全書的論證。
評分##非常少見的寫作方式,閱讀難度比較高,但確實能夠通過這樣的文本達到抽離的效果。不是我想象的口述史或者社科著作,更像是我不熟的文學批評?總之對於詞匯和語句的操縱水平很高,莫名想起來瞭林奕含的“文學是巧言令色”的說法。戰俘營的思想改造部分很值得思考。(書裏的)惡人的行為不是憑空齣現的,是通過語言被植入,通過訓練去上手的,而作者寫齣來瞭這個變化過程
評分##對道德虛榮心和人為什麼喜歡痛苦故事的剖析還挺深刻的
評分這類作品反復在告訴我:人的復雜。不僅是作為群體而言,甚至在單個的個體身上,也能在展現高尚品質的同時,做齣極端邪惡的行徑。很多時候,我之所以沒有去做齣惡行,並不是因為我受過教育,有原則,有道德感,而僅僅隻是我比較幸運。這也更令我時刻需要審視自己,懷疑自己,不再對自己選擇相信的東西永遠那麼堅定不移。
評分##三星半。結閤日本士兵迴憶戰爭中的惡行,從人原始的善惡,人與群體的關係,人被語言支配,寬恕、洗腦、錶達和懺悔,最後也從旁觀者的角度思考,人如何不再是人。從人變成野獸的過程當中,或許存在著殺戮的快感和被群體保護的安全感,可能從痛苦中感受快樂,但需要慶幸的是在變成真正的惡人這一過程中,需要受到反復的訓練的,人並非“天生的殺人狂”。另外,裏麵有簡單的關於日本侵華的復述,很少的,但依然有點生理不適。戰爭對人的毀滅,特彆是平民,婦女和兒童的傷害,是毋庸置疑的,戰爭隻有受害者。
評分##把人性中嗜血的一麵 以自我為中心的一麵描寫的很到位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瞭自己 看上去在幫助彆人 同情彆人 實際上還是為瞭自己 人會從痛苦中得到快感 從彆人的不幸中獲得優越感 幫助他人獲得榮譽感
評分##理想主義者必然會崩潰,唯有現實主義者可以負重前行。自由意誌是否是人類作惡的源頭?一個充滿罪惡的自由人的世界,要比一個充滿無罪奴隸的世界完美。全書討論的問題過於多瞭,信馬由繮,稍微有些散亂。
評分##對道德虛榮心和人為什麼喜歡痛苦故事的剖析還挺深刻的
評分##讀瞭一半。感覺在讀哲學文獻。能提煉齣的論點其實沒有這麼復雜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