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世界上第一部以跨文化藝術史命名的專著。作者集十年之功,跨越東西,縱橫數萬裏,穿越美術、工藝、思想與文學等不同領域,以豐富的案例和細膩的圖像分析,集中探討歐亞大陸兩端中國與波斯、意大利諸國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以及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媒介競爭和跨媒介生成現象,具體演示瞭跨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
本書提齣“絲綢之路上的跨文化文藝復興”的觀念,將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視為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造同步的過程;認為是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造瞭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復興。本書還探討瞭“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史”的可能性,即藝術史是一部圍繞著藝術作品而展開的“微妙的曆史學”和“有限的總體史”,也是一部以展覽形式齣現的“可視的。
##作者近年的論文匯編(而已),期待更成熟和係統的理論創建。
評分##打卡瞭瀋從文二章,乍看像模像樣,學術語言的運用爐火純青。但根本經不起推敲,為瞭論證瀋從文“圖像轉型”的主題而對材料乾坤挪移、穿衣戴帽,對王德威的批評更適閤於他自己,遺憾的是作者並沒有用自己美術方麵的專業度戰勝“對手”,是不是罵一遍王德威大紅大紫?(王德威是有很多問題,但此文的批評不在點上。)其中一部分文字,還刊發在文學藝術類頂刊,果然大佬就是可以為所欲為,慕瞭慕瞭。
評分##p23:東方和西方就像地平綫上矗立的兩位巨人,隨著日齣與日落,在彼此身上都投下自己的影子,以及影子的影子。ps:後赤壁賦圖那一章太精彩瞭!!!
評分##沒想象和豆瓣控評的好,雖然幾個議題的切入點彆具匠心,但更多是像“小聰明”。李軍老師確實是涉獵廣泛,但這本書太“跨越”——你們懂我意思
評分這是給導論+後記+阿西西+洛倫采蒂幾章的評分。學科概念辨析和建構問題多多,批評他人學術也很不公允,洛倫采蒂那章接近於historical fantasy,延續甚至強化瞭上世紀形式主義研究裏隻依據圖像來論證的危險,阿西西一章的所謂文化傳播分析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也無法定論。此類研究的缺陷是很明顯的,希望國內讀者能多一些判斷力,不然就像很多可疑的本土新著的捧殺現場一樣,是“亂象、衰象”。
評分##繼《可視的藝術史》後的又一個學術十年,不論是書中論文還是導論後記,都分量十足,讀到最後甚是感動——背影們一個一個遠去,紛紛把他們手上的舵交付給我們,和後來人。準備好瞭嗎?
評分##李軍老師的文筆跟吳瓊老師的文筆真的沒法比,太多廢話瞭,又不準確,看的我昏昏欲睡,不如前一本《可視的藝術史》觀點新穎。但還是對教堂建築有所啓迪,尤其第一章,除此之外收獲零星。
評分##p23:東方和西方就像地平綫上矗立的兩位巨人,隨著日齣與日落,在彼此身上都投下自己的影子,以及影子的影子。ps:後赤壁賦圖那一章太精彩瞭!!!
評分##p23:東方和西方就像地平綫上矗立的兩位巨人,隨著日齣與日落,在彼此身上都投下自己的影子,以及影子的影子。ps:後赤壁賦圖那一章太精彩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