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丰富又极为坦诚的回忆录,读者可以毫不费力从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这位广受赞誉的历史学家的学术成就和世界视野。而尤为吸引人的是,他用近一个世纪的经历,回溯了对“家”和“爱”的领悟,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 继黄仁宇《黄河青山》、齐邦媛《巨流河》之后,又一本充满历史细节、家族记忆和个人魅力的跨时代记录。
★史学家、教育家、2020年“唐奖 • 汉学奖”得主王赓武,年近九旬执笔回首动荡的少年时期,“变动随时会降临,人们可能轻易就被从根切断”,然而“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两卷本《回忆录》,王赓武亲笔撰述的珍贵文本,加入母亲、妻子跨时代的记录文字,近六百页巨制,十数幅跨越百年的家族照片,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王赓武是享有盛誉的海外华人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其生长于1930年代的南洋,时逢战乱和动荡,不得不在中国、南洋和英国等地辗转求学,加之出身中国江南耕读世家的知识分子父母强烈的乡愁情怀,使作者对华人在海外安身立命、“寻找家园”的归属感这一复杂的命题,有曲折的经历和真切的人生经验;成年后,在横跨三大洲几十年的学术与教育生涯中,他与同时代的史学、汉学界重要学者,几乎都有交往;一生挚爱的太太林娉婷更是他领悟“爱”与“家园”的人生伴侣——由此构成的个人与时代的画卷,经由朴素儒雅的笔墨,展现得波澜壮阔,又发人深思。
本书是历史学家王赓武亲笔撰述的唯一的回忆录,其在年近九旬之际,回溯上下求索、“长年半游牧”的一生,回忆录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王赓武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他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因日军入侵东南亚,他不得不辍学,数年间在街头游荡,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学会广东话、马来语、客家话、闽南语,并对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华人性”有了最初的领会。凭藉奇迹般的机缘,他在日本战败前夕重拾学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亲身见证父母谆谆教导的那个故园中国终归于幻灭。然而,青年王赓武对“家园何处是”的困惑与不安在此际渐渐抚平。站在儿时经历为他塑造的“多重世界”交汇处,他“开始感到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吉隆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治学与生活,在三大洲移动的切身经历,更内在地成就了他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学术生涯,同时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东南亚华侨史,作者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怡保,和我非常要好的前同事老叶就是怡保人,还记得有一年假期和他一同回乡,沿途看到因为锡矿采集完毕而放弃成空的集镇,怡保虽然是霹雳州的首府,但人口也就三四十万,华人占多数,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保留最完整华人习俗的海外华人(因人口够多,可又怕被同化),中小学都是华人捐助的私立学校,每当华人传统节日,满城的红灯笼。作者1930年生人,高寿,著作等身,曾任香港大学校长,可以说是著名学者了,作者回忆录表面风平浪静,生活幸福美满,可如果了解东南亚近代史,步步惊心,海外华人近百年来,真是不容易,国弱被人欺,近代战争不断,作者上英校讲英文改变一生,很多华校生,又是另外一番奋斗历程,上下两卷是作者个人史也是华侨史,老一辈受苦,才有后辈幸福,相信未来世界的经济中心会转移的东南亚。
评分##那一抹淡淡的乡愁,无论身在何地,脱不开的华夏血脉和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守住了文化,走到哪里都是家。
评分这部回忆录其实有三位作者,除了学者王赓武,还有他的母亲丁俨、他的夫人林娉婷,也正是因为两位女性的回忆文字以直接插入文本的形式展现,使得“家”与“爱”更加立体,也让这部回忆录成为一部多声部的浅吟低唱,丁俨文字中的风骨,林娉婷文字中的坚定,人如其文。王赓武先生以鲐背之年完成此书,文字质朴无华,即便偶涉学术,亦丝毫没有炫耀之心。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一点儒家的内核,是他“长年半游牧生涯”的基底,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才能安心。对于“宅兹中国”的我们,“南洋”的芭风椰雨、碧血白沙、特别是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汇与冲击,所知寥寥,本书在殖民、战争、动乱与革命的大背景上展开,也向我们揭开了这个世界的一角。到最后,作者是中国人、马来人、还是澳大利亚人,的确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悲悯,他是世界公民。
评分##有一些删减,不过内容还是不错的,作者的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的教育影响一生。还有他找到内驱力的那一段,很好。
评分##已写笔记
评分##海外华人的心路历程,少年时代的阅读,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不少的影响
评分##明说,一星就是给出版社的缺乏诚意。当初书友们一再询问到底有没有删节,得到的始终是含混暧昧的回答:“有什么值得删的?”结果一比对:删了,且没少删。现在的环境大家其实非常清楚,很多书不“处理一下”根本引进不了;但作为读者,我想应该有权知道这种“处理”的方式和幅度,再根据个人的标准,选择接受或不接受。任何情况下,都不该把删改图书内容当成理所当然理直气壮、也不必让受众了解实情的事。那个花落人亡若不是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就是个没长????的sb,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杠(你所谓的骂爹如果指的是反抗强权,那不谦虚地说,我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你还是液体呢。喷我一堆缺乏事实依据凭空想象臆测的废话又删了,倒真符合出版社作风),居然还觍脸拿孔夫子的话自我标榜,没闲工夫你丫都能bb那么一坨,这要是有空,不得发个长篇报告文学????
评分##南洋新移民在两个(或许是三个)祖国之间寻找认同。前半部反映的学习经历,折射出英属殖民地和日占时期马来西亚族群的生活丰富有趣,后半部讲各种访学经历的流水账相当无聊,反而林聘婷写的部分要更生动好看,确实文笔更好。
评分##旧世界的漂流,世界变动的旁观者,提供了民族共同体的外部视角。这部回忆录不同于其他回忆录的泛泛而谈或者自我粉饰,充满了关于外部的思考与记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