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依恋

未竟的依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致谢 8
前言 9
引言 18
第一部分 23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 23
1、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24
2、安全感画像 28
一个互相调节的二元系统 31
互动中相互影响的后果 32
最佳激活范围 33
异质性调节的后果 36
互相修复 37
互相修复的效果 39
镜像化和(相互)主体性的诞生 40
应变、共振和标记 42
镜像化的后果 43
两个趋同的系统 47
3.从外部到内部:内部关系模式的建立 50
原型和循环:内部运作模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53
4.适应期望:依恋风格 55
第二部分 58
早期心理创伤, 58
依恋紊乱和重构策略 58
1.引言:受到威胁的安全感的四个维度 60
2、依恋紊乱以及其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64
“无解的恐惧” 66
通往紊乱之路:母婴关系失调的早期表现 69
3、幽灵、防卫和传递:受过心理创伤父母的内心世界 77
成年人未解决的状态 77
孩子卧室中的幽灵:父母创伤后的再体验和自我保护的需要 78
孩子作为创伤后的唤醒源 79
外化痛苦 81
作为自我防御的虐待 83
4、真实孩子的消失:想象中的互动,心智化的事物,不被承认的动态 88
想象中的互动 88
父母心智化的失败 91
不被承认的动态 94
5.不安全和创伤的恶性循环 98
6. 早期创伤对成长的影响 101
调节失败和解离 101
从孩子到父母:过度激活和解离 104
心智化的失败 105
从孩子到父母:心智化 106
创伤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107
被遗漏的东西:防御性排除和不完整叙述 107
侵入内部的东西:合并和“闹鬼”叙事 110
从孩子到父母:身份认同 112
7.恢复控制:依恋策略的重构 113
8.传递的不连续性路径 116
第三部分 121
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 121
以情感连接为中心的干预原则和技术 121
1.引言 123
2.一个独特的临床环境 128
以联系为中心的两种干预传统 128
三个前提 130
干预时间 130
病人是关系 130
社会排斥和依恋关系 131
3. 对父母进行治疗工作的安全环境 134
从进化到治疗:与照顾者的关系性工作 134
互相调节的动态系统 135
最佳激活范围 139
减少痛苦,增加信心 139
调节恐惧,降低危险 140
提供不同的东西来挑战期望 143
正向移情的照顾 145
(或如何做一位好外婆) 145
互相修复 147
修复的两个措施 148
镜像化和心智化 150
对照顾者的心智化立场 151
认同和差异 152
4. 以联系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三种技术方法 159
将孩子放在心上:重新激活和加强父母心智化 159
观察和描述 159
探索关于孩子和关系的不同观点 163
转变父母的自我表述(以强化为中心) 165
指出孩子与照顾者的和谐互动 167
指出未被充分利用的照顾者技能 167
指出儿童依恋信号 168
利用美好的回忆进行治疗 168
为了改变的(自我)理解:解读的使用 169
解读的领域或焦点 171
比准确更重要的:解读的相关性 172
用行动解读 174
参考文献 179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浓缩50年研究成熟佳作。

那些未曾释怀的过往与心结、生活的种种境遇,如何影响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探索是为了更好的疗愈,每个人都有超越创伤的能力,只要你下决心选择它。

◆ 内容简介 ◆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

我们早年受过的心理创伤有明显的侵犯,如身体虐待;也有隐形创伤,如在要求严苛的环境中长大、毫无预料地被羞辱、一部分性格或需求被完全禁止、情绪被忽视,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重复发生并累积起来,逐渐摧毁我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曾经压抑的创伤和没能释怀的过往,在相似的情境下会被唤醒,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时我们的行为或话语,很容易伤到我们最亲近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作者指出,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在探讨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同时,从深度的自我探索开始,修复内在的依恋模式,进而提高心智化的程度与认知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更好地经营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 编辑推荐 ◆

※【西班牙殿堂级心理学家,浓缩50年临床经验与研究,成熟佳作】

※【集合成人依恋访谈(AAI)、镜映思维、心智化等心理学理念,以及关系探索·创伤疗愈·依恋修复·情感关怀·重建自信等议题】

我们如何被周围的人与环境影响,成为今天的自己?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结如何影响我们日后的关系模式?

那些未化解的创伤,未解开的心结,会悄悄跟随我们吗?

当我们为人父母,如何给孩子更好的原生家庭?

……

本书是一本探讨人与自我、朋友、孩子,乃至这个世界,

如何有正向的互动,并建立更好的关系的书。

通过检视我们的生命历程,你会有很多惊喜的体验。

你将有机会去重新面对内在未曾修复的隐形创伤与心结,

也有机会发现自己身上被压抑过的需求、愿望、潜能,

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更好地经营家庭与社会关系,

从内在的整合,走向外在更广阔的未来。

人的一生是不断收集自我的过程,

愿读罢本书的你,可以整顿身心,

与这世界拥有更多的互动,

活出自信、洒脱、丰富的人生。

◆ 作者简介 ◆

[西]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卡洛斯是心理学博士,大学教授,也是大学家庭研究所的成员,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提供私人心理治疗。

8年来,他一直在负责“第一联盟:修复早期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专注于与弱势家庭以及幼儿园和学前学校建立联系的干预项目。

他是《第一联盟:加强和修复早期依恋》(Gedisa, 2008)一书的合著者。

他是《开放精神分析》杂志的编辑委员会成员,发表过关于早期关系创伤、以情感为中心的心理治疗、与家长团体的治疗工作,或在风险条件下养育子女的知识性和研究性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们为人子、为人女,有幸福也有痛苦;我们也为人父、为人母,有成就也有心酸。面对过往,我们或许有遗憾,也有伤痛;矗立当下,我们自然是想为后代创造最好的一切,但在我们靠着自己经验迈步向前走的时候,还需放缓脚步,去聆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去观察思考孩子内心的需求,才能为彼此营造最具安全感的亲子关系。

评分

##依恋关系已经成为亲子关系、婚恋关系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而这两种关系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梳理清楚依恋关系,无疑会成为成就自己和下一代幸福的关键。这一本书《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来帮我们梳理有关依恋关系、引起心理创伤和修复理论,让我们通过相关的学习,找到内在的自信和改变的动力,在现实关系中,特别是亲子关系中,让创伤得以疗愈,让创伤不至于传递给下一代。

评分

##前两部分很棒,对依恋紊乱的分析切中肯繁。上次读到这么让人信服的分析是2020年下半年读霍妮。 对问题分析得那么好,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修复问题,但是第三部分谈到的方法有些老生常谈,类似于“要实事求是、不骄不躁、勇于拼搏”这种确实是真理但难免落于空话套话的东西。

评分

##-_-其實我父母就是書中所說的「沒有得到合理心智化」的人。我媽是難以在親密關係的互動中調節自己的情緒,我爹則是難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導致我媽情緒化的原因是我爹在婚姻生活的冷漠和迴避,導致我爹認知冷漠和僵化的則是他童年沒有被照顧和保護的痛苦。也就是說,原生家庭的不幸抑制了我爹對家庭生活的想像,然後他在新家的「消極表現」又讓我媽跌入一個無解的婚姻困局。在這種無助無解的情況下,我爹媽的心智化直接關閉。他們經常將自己的感覺/害怕發生的事等同於現實,用來解讀我的情況(比如我媽幻想我和人私奔吸毒,我爹熱了就給我收被子我若說冷他就覺得我不正常)。而他們在特殊情況下開啟的防禦機制又常常會使他們在無意識下傷害我(我媽是遷怒,我爹是無視)⋯這些表現都令我感到困惑:明明父母給我的是愛,但最後我得到的卻是傷

评分

##可以再读一遍

评分

##蛮专业的一本书意外地很顺地看下来了,准备二刷。第一遍为孩子而读,第二遍为自己而读。

评分

每个人都要学着成为父母。

评分

##原生家庭心理创伤具有际代传递的可能,很适合早年遭受心理创伤和正准备养育子女的人阅读,这种创伤涉及大脑的自我调节,导致在与孩子互动时容易被痛苦淹没,而造成沟通失败,影响孩子陷入难以忍受的心理痛苦以及关系功能混乱。对几种依恋类型进行分析,指出父母的自我安全感以及心智成熟程度都将有利于正常养育孩子,同时,在养育过程也有机会治疗父母自身的创伤。孩子的依恋需求和探索需求,父母是可以进行调节的。显然,童年幸福对个人十分关键。书里举了很多典型的例子,并通过治疗师的干预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指明了一个可依循的方向,值得借鉴。

评分

##通过婴儿与母亲相处的实例,让你全新认知,内心受过的创作以及能否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