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斯坦利·威斯坦因 等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杜希德與二十世紀歐美漢學的“典範大轉移”——《劍橋中華文史叢刊》中文版緣起說明
前言
第一部分:唐代前半期的佛教(618—762)
導言
高祖統治時期(618—626)
太宗統治時期(626—649)
高宗統治時期(649—683)
武後篡位時期(684—705)
中宗統治時期(705—710)
睿宗統治時期(710—712)
玄宗統治時期(712—756)
肅宗統治時期(756—762)
安祿山叛亂對佛教之影響
淨土宗的發展
第二部分:唐代後半期的佛教(762—907)
代宗統治時期(762—779)
德宗統治時期(779—805)
順宗(805)與憲宗(805—820)統治時期
穆宗(820—824)與敬宗(824—826)統治時期
文宗統治時期(826—840)
武宗滅佛時期(840—846)
宣宗統治時期的佛教復興(846—859)
唐朝末年的佛教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唐代佛教》一書記述瞭佛教在其思想發展到瞭巔峰的唐王朝(618-907)的曆史。唐朝三百年,見證瞭重要教理學派如法相與華嚴的形成,天颱宗的鞏固,密教從印度的傳入,淨土與禪宗作為中國佛教徒最主流的信仰與實踐形式的湧現。

威斯坦因教授廣泛利用各種世俗與佛教文獻,對佛教的興衰演變進行瞭編年式的研究。佛教界與唐王朝不斷變化的關係是本書關注的焦點。具體討論的議題包括為瞭裁抑佛寺權力所進行的各種嘗試,對教界的行政管理,利用佛教來獲得實際的政治利益,以及武宗的滅佛(840-846)與唐末帝王對佛教的復興。

用戶評價

評分

##引人入勝!凝結瞭無數代人類的智慧與妄想,曆時性的宗教共時地呈現齣的曆史圖景是何等的瑰麗光輝。而且這並不因其自誕生之日起就與政治力量宿命般地相互交織、謀算、勾結、對抗而有所稍減,反而益發煥發齣天體星雲般博大而虛空的美。就衝這一點,也不必在神的麵前自慚形穢瞭。

評分

##準確地說,大概應該總結為“唐代曆任皇帝與佛教的關係”,有一些微妙的校對錯誤……

評分

##由於篇幅限製,這本書實際上是一部唐代政教關係史,觀點稀鬆平常,沒有超齣前人研究的框架,或許這本書的翻譯對於佛教史研究來說隻有學術史上的意義瞭吧。而且,視角局限在唐代宮廷層麵,沒有深入民間信仰層麵進行考察,對此作者本人也有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中古史研究的基石就是對政治史綫索的把握,這是值得強調的。

評分

##題目應該叫《唐代統治者與佛教》更為貼切,全書沒有提到唐代民間對佛教的態度以及佛教與百姓生活的融閤。而佛教在本書中也以寬泛概念存在,唐代新教派的産生一筆帶過,各派對立(比如極精彩的三階教與淨土宗的辯論)根本沒提。但好在語言通俗,作者就跟杵曆史現場似得,描寫非常生動。

評分

##應該是唐代治下的佛教

評分

##概括性的梳理。書名確實有誤導之嫌,翻成“唐代治下的佛教”也許會更妥當。

評分

##很好的文獻梳理,關注唐代各個皇帝對佛教的態度差異,主要受到皇帝自身的喜好和經濟因素的影響。政權對佛教態度的反復加之社會動亂,導緻佛教學統難以長久延續,使得偏嚮學理的佛教宗派走嚮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身段更加柔軟的禪宗、淨土信仰。

評分

##很好的文獻梳理,關注唐代各個皇帝對佛教的態度差異,主要受到皇帝自身的喜好和經濟因素的影響。政權對佛教態度的反復加之社會動亂,導緻佛教學統難以長久延續,使得偏嚮學理的佛教宗派走嚮衰落,取而代之的是身段更加柔軟的禪宗、淨土信仰。

評分

##會昌滅法特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