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区域生态补偿”是在人地关系视角下探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是“区域外部性”,《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做了相应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区域生态补偿”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关系密切,《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区域政策方案。                 
内容简介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提出“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对生态补偿的概念、含义、认知脉络进行阐述,并提出入地关系视角下对生态补偿本质的理解。第二部分探讨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区域外部性”,认为在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之间存在着“冲突”,并形成事实上的区域产权,导致区域之间生态、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失衡。而区域外部性是《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一个理论贡献,在多个方面指导着区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探讨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了“主体功能区”制度下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可供从事空间规划、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区域政策研究的政府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等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言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生态补偿
一、人地关系研究:区域的视角
二、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
三、人地关系与生态补偿
四、区域关系与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章 从“补偿”到“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补偿与生态补偿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含义
一、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生态补偿的认知脉络
三、生态补偿的类型
四、生态补偿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第三节 实践中的生态补偿
一、国外的生态补偿实践
二、国内的生态补偿实践
第四节 生态补偿中的“区域”困境
一、流域上的“区域”困境
二、“区域”理论的不足
三、大量的现实问题
四、“区域”的形式、结构在不断发展
第五节 区域生态补偿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二章 生态补偿视角下的区域研究
第一节 对区域的解释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的视角
一、什么是尺度
二、尺度对于生态补偿的重要性
三、“区域”问题
第三节 从“差异区”到“功能区”:地理学区域观的演化
一、地理学的区划传统
二、我国区划工作从“差异区”向“功能区”的过渡
三、功能区与区域外部作用
四、区域外部性要求区域生态补偿
第四节 从“微观主体”到“区域”:经济学的视角
一、经济学关注生态补偿问题的一般角度
二、产业的地理(空间)集中(集聚)
三、从个体外部性到区域外部性
第五节 区域产权与区域利益:从产权的视角来审视区域
一、产权的内涵
二、区域产权
三、区域利益:产权范式下的区域研究
第六节 区域在生态补偿中的角色
一、利益主体
二、行为主体
第七节 一个区域模型
第三章 自然环境区域系统与经济区域系统的“冲突”
第一节 自然环境系统:地带性特征与整体性
一、空间分布的地带性特征
二、非地带性因素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系统的整体性
第二节 行政经济区域系统:边界与网络性化结构
一、真实的经济区域
二、空间:清晰的边界
三、格局:网络化的结构
四、主体:政府的作用
第三节 空间冲突:区域产权分割
一、区域产权的形成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
三、利益驱动下的区域决策——公地悲剧
四、案例:母亲河的悲剧
第四节 空间冲突:生态系统嵌套
一、内部格局——景观生态模式
二、人地关系矛盾——格局的动态
三、人地关系的传导——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第五节 空间冲突: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矿物资源的矛盾
一、资源开发的现实冲动
二、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下的区域决策
三、又一种尺度空间的外部性关系
四、区域的发展权利
五、案例:呼伦贝尔草原的“抉择”
第六节 空间冲突的区域效应
一、区域之间的生态关联
二、局部空间内的“公共物品”或“公有资源”
三、区域之间的利益失衡
第四章 区域外部作用、区域外部性与区域生态补偿
第一节 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事实
一、区域之间的环境影响
二、区域之间的生态服务
三、区域之间的发展关联
四、区域外部作用的地理学意义
第二节 经济学的外部性研究
一、外部性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二、公共外部性与私人外部性
三、政府行为外部性
四、外部性的矫正——市场、产权与政府
五、缺少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第三节 区域外部性问题:一个理论框架
一、经济学的能力不足与地理学的手段不足
二、区域外部性研究的地理学意义
三、区域外部性的主要形式
四、区域外部性的格局
五、区域外部性的现实效应
第四节 基于区域外部性理论的区域生态补偿
一、外部性的规制——生态补偿的“工具箱”
二、区域生态补偿的责任主体
三、区域生态补偿的工具选择
四、区域政策
五、区域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
第五章 我国生态补偿面临的区域制度问题
第一节 我国区域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发达的地方政权传承与我国地方经济的历史延续
二、地方政权体制与地方经济成长
三、改革开放与地方经济突破
第二节 地方政府与我国的“行政经济区域”
一、我国强势的地方政府:对制度条件的解释
二、强势地方政府与“经济建设型”政府
三、“行政经济区域”间的激烈竞争
第三节 我国政治经济制度下的区域竞争
一、我国的区域制度必然产生区域竞争
二、区域竞争的积极意义
三、区域竞争的消极影响
第四节 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发展差距问题
一、我国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
二、区域发展差距的地理成本分析
三、区域差距凸显区域生态补偿重要性
第五节 生态补偿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生态补偿可以成为协调区域关系的一种手段
二、我国区域生态补偿遇到的区域制度障碍
第六章 我国区域制度下区域生态补偿的难点
第一节 责任机制:多重利益主体的复杂关系
一、确定生态补偿责任的原则
二、生态补偿责任的法律关系
三、区域生态补偿主体
第二节 补偿标准与生态效益评估
一、生态效益评估的基本方法及其缺陷
二、实践中的难点与困境
三、破解困境的思路
第三节 补偿方式:过度依赖于政府体制
一、补偿资金的来源
二、政府体制的利与弊
三、亟需补偿方式的探索
第四节 补偿机制:法律的不完善与制度上的缺失
一、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政府公共管理制度的缺乏
三、政府支付制度的缺陷
四、管理体制与生态补偿职能的冲突
第七章 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第一节 我国的“主体功能区”战略
一、形成背景
二、出台经过
三、核心内容
第二节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现需要生态补偿机制
一、主体功能区的内涵
二、主体功能区中的生态功能区
三、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失衡
四、主体功能区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难点与障碍
一、“功能区”的科学认识不完善
二、法规缺失或滞后
三、主体功能区仍不同于“政策区”
第四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思路与对策
一、“区域补偿”与“区域生态补偿
二、构建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
三、对财政转移支付的探讨:能否解决全部问题
四、对生态经济援助的探讨:最有效的补偿途径
五、对人口迁移的探讨:“生态鸿沟”下的现实选择
第五节 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措施探讨
一、加强政府补偿能力建设
二、继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搭建区域间生态补偿的平台
四、形成固定的长效补偿机制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素来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长期任务,并始终贯穿于中国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吴传钧,2008)。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因而曾有片面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倾向,天命论和环境决定论占统治地位。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由于片面地按照人类的主观意志或需求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往往违背客观规律,酿成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的苦果。在工业化后期,人类社会才开始反思,认识到人类要作自然的朋友,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郑度,2008)。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众”,国土虽然辽阔,但实际可利用的空间却十分有限,全部陆域国土面积中有22%为难以承载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荒漠、高山、戈壁、冰川、永久冰雪以及西藏北部的高寒荒漠。人口众多使得我国在总量上相对丰富的各类资源分摊到人均层面就显得异常稀缺。由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加之人口高速增长,资源供应失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质量恶化以及城市空间高速蔓延等全球或局地尺度的问题日益凸显,导致人地关系矛盾异常尖锐。因而,从当前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现状关系来看,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巨大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前言/序言
     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我们主要从“人”与“地”两个方面来做事情。首先,是限制、约束、引导和鼓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其次,通过工程、技术或经济等手段,强化资源环境建设,增强其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能力。“生态补偿”(ecologicalCom-pensation)也是在“人”和“地”这两个方面做事情,并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且日益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重视。因此,在人地关系的研究视角下,我们理应关注生态补偿问题。
  在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区域视角”下,区域关系成为人地关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本书提出区域生态补偿的问题,即关注“区域”在生态补偿问题中的角色,通过生态补偿的手段来协调区域关系,进而优化人地关系。
  “主体功能区划”是地理学参与实践的一次重大创新,并成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本书所有关于区域生态补偿问题的讨论都是由“主体功能区划”引起的,但是最初只是注意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区域矛盾,而且高度集中在限制开发区域的发展权利、发展机会等问题上,认为必须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主体功能区划的实施。显然,区域生态补偿不只是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环境(人地关系)及各类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
  区域生态补偿就是要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等关注的人地关系中看到“区域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地协调)、区域与区域的和谐(区域协调),而本书就是探讨“区域视角”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不涉及“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且具有文学色彩。  ---  图书名称:《失落的星图:亚特兰蒂斯文明的最后航程》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考古记录,而是一部融合了严谨的文献考证、大胆的地理推测以及深刻的人文反思的宏大叙事。它试图重构一个在人类集体记忆中闪烁不定、却又无比真实的失落文明——亚特兰蒂斯——其从鼎盛走向毁灭的最后阶段。作者以“探寻者”的视角,穿梭于古希腊的哲学文本、腓尼基的海上贸易记录,乃至遥远中东的泥板文书记载之间,试图剥离数百年来神话与误解的厚重外衣,直抵文明兴衰的内核。  全书结构分为三大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而令人唏嘘的文明挽歌。   第一部分:神谕与地理的交汇点——亚特兰蒂斯的黄金时代遗痕  本部分专注于对柏拉图笔下描述的地理坐标和政治结构进行细致的解构与重置。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地将“大西洋中的岛屿”视为唯一的解释,而是引入了更具说服力的地质学证据和古气候模型。  首先,作者详细考察了地中海盆地,特别是爱琴海地区(如米诺斯文明的勃兴与克里特岛的火山爆发),探究是否存在一个“原型亚特兰蒂斯”的文化投射。通过对荷马史诗中关于海上强权的模糊描述,我们发现早期地中海文明对一个拥有超前科技和庞大舰队的岛国,存在着集体性的记忆残片。  重点在于对亚特兰蒂斯社会形态的重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城邦,而是一个由十二个同盟王国组成的复杂政体,其权力结构、资源分配乃至独特的能源利用方式,均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发达。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古籍中提及的“俄刻阿诺斯之柱”沿岸的贸易网络,如何依赖一种高度组织化的航海技术,并在与埃及、利比亚的早期接触中扮演了关键的文化中介角色。我们着重分析了其社会中的“技术贵族”阶层,他们如何掌握了控制自然力量的关键知识,以及这种知识如何成为其傲慢的根源。   第二部分:道德的熵增与自然的警告——辉煌背后的裂痕  文明的衰落往往始于内部的腐朽,而非单纯外部的灾难。本部分转向对亚特兰蒂斯文明内部精神危机和生态失衡的剖析。  作者提出一个核心论点:亚特兰蒂斯的高度发达,是以牺牲其本土生态平衡为代价的。详尽的章节被用于分析其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对珍稀木材的过度采伐,以及为维持庞大城市群所进行的地下水和地热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书中引用了对古代“矿冶灰烬层”的模拟分析,揭示了该文明在环境承载力临界点前所经历的漫长“慢衰”过程。  与此同时,精神层面也出现了不可逆的退化。从最初对自然法则的敬畏,转向对自身技术能力的盲目崇拜。书中详述了“神性血统”论如何固化了统治阶层的权力,导致社会阶层对立加剧,以及哲学思辨如何逐渐被实用主义和权力斗争所取代。在柏拉图的记载中,亚特兰蒂斯人最终因贪婪和武力扩张而招致神的惩罚,本书则将此“惩罚”解读为自然系统对失衡文明发出的不可抗拒的反作用力。   第三部分:沉没的启示录——最后十三日的倒计时与现代回响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最具悬念和悲剧色彩的。它聚焦于记录中描述的“一次可怕的地震和洪水之夜”,试图将其还原为一个地质灾难的精确时间表。  我们整合了新近发现的深海地质数据和关于古地中海海啸的建模结果,推演出亚特兰蒂斯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可能场景:并非一夜之间完全消失,而是一个由连续的板块运动引发的、持续了数日乃至数周的剧烈沉降过程。书中细致描绘了文明如何在这个倒计时中应对混乱:统治者的无能为力、平民的恐慌逃离,以及极少数人试图抢救知识和生命的最后努力。  最引人深思的是,作者将焦点拉回到当代。亚特兰蒂斯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古代沉没岛屿的传说,更是对现代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警示。我们今日所面临的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和技术伦理的困境,与三千年前那个傲慢的岛国,在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本书以一种近乎预言的笔触,呼吁读者从这失落的星图中,汲取关于可持续发展和谦逊之道的终极教训。  适用读者:  历史爱好者、地理考古学研究者、古典哲学爱好者、关注文明兴衰规律的社会学者,以及所有对“失落文明”主题抱有深度思考兴趣的普通读者。本书提供了一种超越传统认知框架的、对人类集体历史的全新解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