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实验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全书分四部分共十六章,包括基础微生物实验部分、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基础微生物实验部分介绍了显微技术、微生物制片和染色技术、培养基制作和消毒灭菌、微生物接种和培养技术及分离和鉴定技术、菌种保藏技术等;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介绍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技术、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等;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介绍了土壤、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微生物毒理学监测方法等;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介绍了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测定、废水处理中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固体废物处理及废物的资源化方法技术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基础微生物实验方法与技术
第一章 显微技术
第一节 常用显微镜的构浩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二、暗视野显微镜
三、相差显微镜
四、荧光显微镜
五、电子显微镜
第二节 常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暗视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相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章 微生物制片及染色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制片方法
一、压滴标本制作无菌操作制片
二、悬滴标本制作
三、涂片法
四、插片法
五、搭片法
六、玻璃纸法
七、压片法(也称印片法)
八、透明薄膜培养法
九、单细胞菌块
十、其他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染色技术及形态观察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种类的选择
实验2.1 细菌单染色法及形态的观察
实验2.2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
实验2.3 细菌鞭毛染色及运动的观察
实验2.4 细菌芽孢、荚膜的染色及观察
实验2.5 放线菌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
实验2.6 霉菌的活体染色及形态观察
第三章 灭菌与除菌
第一节 实验室常用灭菌方法
一、热灭菌
二、过滤除菌
三、紫外线杀菌
四、化学药剂消毒与杀菌
第二节 各类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各类培养基的灭菌法
二、培养基灭菌的注意事项
第四章 培养基的配制
第一节 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一、选择适宜的营养物质
二、营养物质浓度及配比合适
三、控制pH值条件
第二节 培养基的种类及配置过程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配制方法
实验4.1 常用培养基的配置
第五章 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接种技术
实验5.1 微生物的各种接种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一、微生物培养的一般问题
二、好气性微生物培养法
三、厌气性微生物培养法
实验5.2 用厌氧袋法培养丙酮丁醇梭状芽孢杆菌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离及鉴定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纯种分离方法
一、稀释混合倒平板法
二、稀释涂布平板法
三、平板划线分离法
实验6.1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技术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技术
一、生长测定
二、繁殖测定
三、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测定
实验6.2 微生物菌体大小的测定方法
实验6.3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实验6.4 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测定
第三节 微生物生理特征测定技术
实验6.5 微生物需氧性的测定
实验6.6 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实验6.7 微生物生长pH值范围的测定
实验6.8 固氮能力的检测
第四节 微生物生化特征测定技术
实验6.9 糖类发酵实验
实验6.10 甲基红试验
实验6.11 淀粉水解试验
实验6.12 纤维素水解试验
实验6.13 果胶水解试验
实验6.14 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实验6.15 过氧化氢酶试验
实验6.16 TTC试验
实验6.17 硝酸盐还原试验
实验6.18 a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实验6.19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第七章 菌种保藏技术
实验7.1菌种的保藏方法
第二部分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第八章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与死亡的影响
第一节 营养和氧气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8.1 营养元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8.2 氧和C0: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二节 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实验8.3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8.4 渗透压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8.5 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8.6 化学药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第九章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9.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测定
实验9.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
实验9.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
实验9.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的测定
第十章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第一节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验10.1 PCR扩增技术与方法
实验10.2 微生物总DNA中的16SrDNAPCR扩增技术
实验10.3 凝胶中DNA的回收、测序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第二节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实验10.4 Biolog分析方法
实验10.5 PLFA分析方法
实验10.6 PCR—DGGE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
第十一章 水中微生物监测
第十二章 土壤中微生物的监测
第十三章 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
第十四章 生物毒理学检测与评价
第四部分 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第十五章 污染物微生物处理技术
第十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人类利用微生物已有几千年,利用微生物处理由人类产生的各类污染物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日益重视,环境微生物学应运而生。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面对当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学科,承担着艰巨的历史任务。
  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突飞猛进的发展,其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得到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也十分频繁,逐渐形成了一个横跨多学科、多方面的庞大的学科体系。由于该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对当前环境微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个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水平上,近几十年来,环境微生物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论上均有长足的进展。然而,目前就其研究方法尚缺乏一些较为系统的著作或教材,大部分的实验教材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均有所偏重,或者基础性实验占比例过重。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研究方法大多仍分散在不同的分支研究领域或其相应的著作和论文中,这给现代环境微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
  本书是一本关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与技术方法的综合性教材,编者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基础上,汲取众家之长,同时增补了多年科研中的实践经验,突出综合、系统、先进等特点。因此,所选择的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目的是使读者掌握环境微生物相关实验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与科研有关的研究性实验。
  全书共分四部分,包括基础微生物实验部分、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在基础实验中,突出了基础微生物实验的特点,首先学会制作培养基和消毒灭菌,然后逐渐掌握培养、分离、纯化、观察和检测微生物的基本技能,如各类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微生物大小的测定、计数、生理生化测定和鉴定等;在微生物生态学实验部分,集中介绍了微生物培养技术、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技术、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等;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与评价实验部分,介绍了土壤、水体、空气中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微生物毒理学监测方法,另外还增加了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组的监测实验方法,如PCR、PLFA、PCR-DGGE等方面的实验原理与实验技术;在污染物微生物处理与资源化实验部分,介绍了废水处理中微生物的测定、废水处理中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微生物对有机物降解性能的研究等。
  为进一步巩固提高读者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水平,对每个实验的内容,都力求较详细地介绍每种方法的技术特点和基本操作要求,涉及了注意事项、问题和思考题等项目,以提示读者要特别注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思考的问题。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水处理、土壤修复、生物能源、工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经典实验技术,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同时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与技术》。    图书名称: 《现代生物工程:原理、应用与前沿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生物工程领域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前沿进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工程已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渗透到材料科学、能源、医药、农业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前沿。本书旨在为读者,无论是研究人员、工程师还是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且深入的知识框架,使他们能够掌握当前生物工程领域最核心的工具和思路。  第一部分:生物工程的基础构建块  本书的开篇深入剖析了现代生物工程的理论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那些对工程化改造至关重要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了现代生物分子工具箱的构建,包括但不限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CRISPR/Cas系统的精确编辑能力,以及合成生物学中的“设计-构建-测试-学习”(DBTL)循环。  在传统生物反应器设计方面,本书摒弃了过时的描述,转而探讨了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如何革新了细胞培养和高通量筛选的效率。通过对反应动力学、代谢流分析的深入解读,读者将学会如何从宏观层面理解和调控微生物或细胞群体的行为。  第二部分:生物过程的优化与调控  生物工程的核心在于“工程化”——如何将实验室的发现转化为可规模化的过程。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生物过程优化与控制的现代化方法。     代谢工程与系统生物学: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数据,结合计算模型(如通量平衡分析, FBA),系统性地识别和重构代谢通路,以实现目标产物的最大化。我们引入了先进的调控元件设计,如模块化基因线路和基于RNA的开关系统,以实现对细胞命运的精细控制。    生物催化剂的定向进化与设计: 介绍了非天然酶的理性设计和定向进化策略,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如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在加速酶性能优化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如何设计能够在极端环境(如高温、高盐、有机溶剂)下稳定工作的酶。    过程放大与反应器工程: 讨论了从实验室规模到工业规模放大过程中面临的传质、传热和混合难题。引入了先进的生物反应器设计,如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固定化酶反应器,并探讨了在线监测与实时控制(PAT,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如何确保过程的稳定性和批次间的一致性。  第三部分:生物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前沿应用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解决全球性的挑战,特别是环境与能源领域。     先进生物能源技术: 详尽分析了生物燃料(第二代、第三代)的生产流程,包括纤维素水解的酶学挑战和发酵优化。重点讨论了微生物电化学系统(MES)在废水处理和能源回收中的新兴潜力,以及光合微生物在固定二氧化碳和生产高价值化学品方面的最新突破。    生物修复与环境质量控制: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生物降解概念,深入探讨了利用基因工程微生物进行特定污染物的靶向降解技术。介绍了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污染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能够自我调节和适应复杂环境的工程微生物。    合成生物学在材料与药物制造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如生物基聚合物、特种脂肪酸和复杂天然产物。内容涵盖了从基因合成到发酵纯化的全流程,突出了生物制造在替代传统石油化工中的巨大潜力。  第四部分:生物工程的未来图景与挑战  最后,本书展望了生物工程的未来方向。讨论了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在预测复杂生物系统行为中的作用,以及大数据分析如何驱动下一代生物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本书也严肃地探讨了生物安全、伦理规范以及技术转化中的工程化瓶颈,引导读者以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未来的生物技术革命。  面向读者:  本书适用于化学工程、生物工程、环境科学、制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生物技术研发和工业转化的专业人士。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一个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现代生物工程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