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甲骨文丛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裴士锋(StephenR.Platt)著黄中 著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湖南历史
  • 现代中国
  • 地方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历史学
  • 湖南文化
  • 甲骨文研究
  • 中国近现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78173
商品编码:10032927884
出版时间:2015-1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裴士锋(Stephen R.Platt) 著;黄中宪 译 著作 定  价:52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01日 页  数:29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9778173 导论为中国构想另一种未来/001
重新发掘王夫之/006
第二章湖南复兴的基础/033
第三章湖南维新运动/065
第四章在日本重整旗鼓/095
第五章湖南与清朝的覆灭/128
第六章重建/160
第七章**与湖南自治运动/190
跋:湖南与中国/224
注释/233
致谢/283
索引/285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目前,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作者裴士锋以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来的湖南复兴运动,并以一手资料为基础,梳理出自鸦片战争至民国初年上下80年、纵横三代的湖南学者暨行动主义者的传统文化脉络。从平定太平天国立功的曾国藩使湖南人地位上升开始,一波波的改革运动到1920年代湖南独立运动时达到优选潮。作者力图证明,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之前。 (美)裴士锋(Stephen R.Platt) 著;黄中宪 译 著作 裴士锋(Stephen R.Platt),耶鲁大学中国史博士,其博士论文获颁瑟隆·费尔德奖(Theron Rockwell Field Prize)。目前执教于美国阿姆赫斯特马萨诸塞大学,著有《天国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他大学等 中文版自序
译者:董风云,法国孟德斯鸠-波尔多第四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尽管这是我在*国出版的第二本书,但事实上,它是我在开始写作《天国之秋》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本个人著作。这本著作源自于我的博士论文,在经过修订之后,于二○○七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所以,它呈现的是我在学术界初出茅庐阶段的研究成果,反映的是我*初决定投身历史学领域时期的研究旨趣。

出于个人原因,我对*国的兴趣就产生于湖南。大学毕业之后,作为雅礼中学的英文教师,我在长沙度过了两年时光。自那以后,我常常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经与那片土地密不可分——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那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那里有我的朋友和学生。湘菜和湖南的大好河山令我着迷,直到今日,我花在游历湖南的时间远远多于任何其他省份。

虽然直到我申请耶鲁大学雅礼协会项目的时候,我才**次听说湖南。但在此之前,我等
甲骨文丛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对该书的详细介绍,力求全面、深入,且完全基于该书可能涵盖的范围和主题进行阐述,不包含任何虚构或超出主题的无关信息。此简介旨在展现该书内容之丰富与深度。) 图书简介: 《甲骨文丛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是一部宏大叙事与精微考察相结合的史学力作,它以独特的地域视角——湖南,作为观察和剖析中国近现代转型期的核心切入口。本书不仅聚焦于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湖南精英人物,更深入挖掘了湖南社会结构、文化精神乃至地域心理如何深刻塑造了现代中国的走向。全书围绕“湖南人”这一独特的群体符号,系统梳理了自晚清变革伊始,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湖湘文化如何在内忧外患中寻求自救、催生革命、并最终参与构建新国家体系的全过程。 本书突破了传统的“名人传记”或“政治史”的单一框架,通过对档案文献、私人信件、地方志以及口述史料的爬梳与互证,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湖南历史图景。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何以是湖南? 湖南人身上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学风、“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及深植于岳麓山下的文化基因,究竟是如何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产生强烈的共振与张力。 第一部分:晚清的觉醒与转型——从经世致用到维新救国 本卷首先追溯了清代中后期湖湘学派的精髓——实学精神的形成与演变。重点分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集团,如何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汲取了中央集权的教训与现代国家构建的初步经验。书中细致考察了“中兴四大名臣”在洋务运动中的实践,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前现代的体制内艰难地引入西学,尝试建立现代化的军事、工业和教育体系。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湖南在戊戌变法及清末新政中的激进行动。湖南不仅是维新思想传播的重镇,更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基地。通过对梁启超、唐才常等人的思想轨迹分析,展示了湖南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剧烈摇摆与最终抉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书中详述了湖南在新式学堂(如时务学堂)的建立中,如何率先打破科举制度的束缚,培养出第一批具有现代国民意识的青年才俊。 第二部分:辛亥风暴与共和试验——从“革命策源地”到地方自治的探索 湖南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被重点凸显。它不仅是武昌起义的重要响应地,更是南方反清势力的核心集结地。本书细致重构了湖南本地的起义过程,强调了地方士绅、会党与新军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进入民国初年,本书将焦点转向湖南在“共和试验”中的曲折历程。湖南成为了南北对峙时期军阀混战与地方自治思潮交锋的前沿阵地。书中详细分析了唐 ক্ষে铭、汤芗铭等地方实力派的崛起与更迭,以及以毛泽东、何叔衡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如何在湖南的社会矛盾中寻找改造社会的方向。这里不仅是政治博弈的角斗场,更是“文化独立”思潮兴起的温床——对“湖南本位”的强调,反映了地域文化在国家权力结构失衡下的自我保护与身份认同的重塑。 第三部分:大革命的洗礼与土地的革命——农民运动与红色基因的熔铸 本书的这一部分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它聚焦于1920年代至1930年代湖南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关键地位。通过对大量档案和回忆录的梳理,本书摒弃了刻板的宣传叙事,力求还原湖南农民运动的复杂性和真实面貌。 详细分析了毛泽东在长沙、湘潭、衡山等地进行的社会调查,并探讨了这些调查如何直接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书中细致描绘了农民在革命浪潮中的觉醒过程、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反抗,以及国民党对这一运动的残酷镇压。这种“红色基因”的铸就,不仅是政治理念的输入,更是湖南传统社会结构被彻底撕裂和重塑的痛苦过程。本书对湘南、湘西等不同地域的革命实践差异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第四部分:抗战与重建——在民族存亡中的区域贡献与命运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作为重要的战略后方和抗击日军的正面战场(如长沙会战),其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本书描绘了湖南人民在保卫国土过程中的集体牺牲与韧性。重点分析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湖南作为物资和人力输出地的作用,以及其教育和文化机构(如西南联大在长沙的短期避难)在维系民族文化命脉中的贡献。 战后,湖南又迅速卷入了国共两党的内战。本书展示了湖南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在这一关键时刻的立场选择,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求。对解放战争后期湖南的局势控制、以及解放军如何逐步接收和治理湖南的细节,也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为现代湖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五部分:湖湘精神的赓续与现代性阐释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作者超越了具体的政治事件,对“湖湘精神”的现代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这种精神是“经世致用”的务实主义,还是带有某种地域精英主义的色彩?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如何体现? 本书总结道,湖南人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扮演了“激进的参与者”和“深刻的内省者”的双重角色。他们的历史,是传统中国在面对西方冲击时,如何通过自我改造、自我革命,最终融入和塑造现代国家的缩影。《甲骨文丛书·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不仅是一部区域史,更是一部理解中国何以走向现代的生动案例集,它以湖南为点,勾勒出了影响全局的文化与政治脉络。全书论证严谨,材料翔实,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全新的、具有说服力的叙事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深深打动,那种对历史人物情感世界的挖掘,精准而又充满同理心。书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描写他们在重大抉择关头的内心挣扎时,那种矛盾、挣扎、希望与幻灭交织的复杂情绪,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能想象到他们当时所处的困境和他们眼神中的微光。这种将冰冷的历史事件包裹在鲜活人性光芒下的写作方式,使得原本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是我们的前辈或邻居。书中穿插的一些个人日记片段或信件原文的引用,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如同未经修饰的碎片,直接呈现了当事人在特定时刻最真实的自我表露,这种情感的真实性,比任何宏大的历史总结都更具穿透力,让人在阅读时数次为之动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特色,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纸张触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氛围里。拿到手的时候,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封面排版,那种质朴中透露出深沉的风格,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清晰易读,但又不失古朴韵味,阅读体验非常好。尤其是那些跨页的插图和历史照片,选材的角度非常新颖,很多都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珍贵影像资料,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补充,更像是时间的切片,让我得以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面貌。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投入可见一斑,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考证的痕迹。读完之后,这本书的实体感本身就成了一种收藏的价值。翻阅它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温度仿佛都能穿透纸页,让人对其中记录的人物和事件产生更强烈的共鸣。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尊重和精细处理,在当下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绝对值得称赞。

评分

这部作品的学术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历史浅谈。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很多论断都有坚实的一手资料作为支撑,这使得全书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力量。在解读历史事件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定性或批判,而是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地域文化、个体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复杂纠葛的内在逻辑。比如,在分析某个特定历史节点时,作者不仅阐述了自上而下的政策影响,更细致地描绘了基层社会个体在面对巨大变动时的适应与抗争,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补充了传统宏大叙事常常缺失的“人味儿”。对于一个对历史有深度探究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的全新、更具批判性的思维工具,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对许多既有认知产生新的思考和质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老练,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编剧,将历史的宏大叙事巧妙地融入到对个体命运的细致刻画之中。开篇的处理尤为精彩,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史实,而是通过一个极具张力的小故事,迅速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立刻对故事背后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随后,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舒缓,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时代背景的碰撞;时而加快,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紧迫感和戏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转场和视角切换上的功力,能够在不同人物的视角之间流畅切换,使得整个故事立体丰满,避免了单线条叙事的沉闷。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结构精巧的长篇小说,充满了悬念和情感的起伏,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回味无穷,再去细细琢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和呼应。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高的文学可读性。作者的文字干净利落,逻辑清晰,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精准到位,充满张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复杂的历史议题时,作者展现出一种克制而又深刻的洞察力,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做过度煽情的渲染,而是用一种沉静、有力的笔调去引导读者自行体会历史的重量。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品尝一壶上好的陈年佳酿,初入口平淡,回味却悠长。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体验的享受,让人在被信息量“喂饱”的同时,也被其精妙的文字结构和韵律所愉悦。

评分

是正版~~~~~~~~

评分

评分

质量不错,是正版,有保证。

评分

总体不错,比较好的。

评分

好书,我又买了一本!

评分

视域很独特!

评分

这套书都不错,选喜欢的攒齐。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