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产法史稿

中国财产法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建 著
图书标签:
  • 财产法史
  • 中国法制史
  • 法律史
  • 民法史
  • 物权法
  • 债权法
  • 知识产权史
  • 法学史
  • 中国近代史
  • 法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026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3977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所言的“财产法”是一个泛称,主要是指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律,包括了调整静态状态下财产关系的法律,比如有关所有权以及具有占有、使用、收益权利的财产形态的法律;和调整动态状态下财产关系,比如有关契约、担保、继承等等财产转移、或被设定负担的形态及其过程的法律。
如果把财产定义为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那么自从人类开始社会生活,就应该有着和今天的“财产法”相近的原始规范,用以调整个体之间的生存关系。私有财产出现后,这些原始规范逐步打上阶级的烙印,被赋予国家的强制力,经过漫长的演变,形成财产法律。人类文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出现并发展,无论何种文明,只要存在私有财产,就会有各具特色的财产法律文化传统。
恩格斯曾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我们完全可以将这里所说的从习惯到法律的“共同规则”视为财产法。在商品经济占主导的地方,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的消费,而是为了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并且在交换的过程中实现分配,得到自己需要的消费品。因此,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财产的“共同规则”就是一种以“交换”为主的规则。在世界历史上,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帝国统治下的环地中海地区就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发达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罗马私法体系,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生产即资本主义前的商品生产的完善的法,但是它也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权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成熟的商品经济社会,因此形成了近代的财产法体系,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影响到了世界其他国家的财产法律,成为现代财产法律的来源。

作者简介

郭建,男,一九五六年九月出生于上海。一九八二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一九八五年复旦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并教授中国法制中。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法史》(副主编),《中华文化通志·法律志》(第一作者),《沧桑分合》、《中国法文漫笔》,《中国法制史》(第一作者),《帝国缩影》,《师爷当家》等。译作有《日本民法债权总论》,《英美法》,《法律英文文书制作》等。

目录

绪论
一、中国财产法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财产法史的研究现状
三、中国财产法史的研究方法
四、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
五、影响中国财产法发展的一些传统观念
六、中国古代财产法的基本演变过程
七、中国古代财产法的基本特征
八、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第一编 财产分类及主要财产权利
第一章 财产的分类
第一节 田宅
第二节 奴婢
第三节 马牛等大牲畜
第四节 财物
第五节 禁止私人拥有的违禁物
第二章 “有”与“名”所有权
第一节 土地私有权的确立
第二节 历代的“限田”与“田制”
第三节 不动产的相邻关系
第四节 无主土地、遗失物、埋藏物、添附物的处理
第三章 担保性质的财产权利
第一节 有关用语的字义演变
第二节 动产的质押
第三节 与近代抵押权相似的“指抵”
第四节 以指定田宅的收益为债权担保的“抵当”
第四章 用益权性质的财产权利
第一节 不动产的典权
第二节 唐宋之际的“倚当”
第三节 “田皮”权
第五章 有关墓田坟山的特殊权利
第一节 墓田的设定及限制
第二节 墓田的保护
第三节 上坟祭扫权
第二编 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
第六章 继承
第一节 身份继承
第二节 财产继承的开始时间
第三节 财产继承人的范围及其顺序
第四节 财产继承的份额
第五节 遗嘱继承
第七章 契约
第一节 契约的形式及成立要件
第二节 买卖契约
第三节 借贷契约
第四节 寄存契约
第五节 租赁契约
第六节 雇佣契约
第七节 合伙契约及“会”
第八节 中介契约
第八章 损害赔偿
第一节 侵损财产行为的损害赔偿
第二节 侵损人身行为的损害赔偿
第三节 元明清时期附加刑性质的损害赔偿
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财产法史稿》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内容旨在详细介绍该书所涵盖的领域和研究方向,且不包含任何AI痕迹或自我指涉。 --- 图书简介: 《中国财产法史稿》 探索中国古代财产制度的流变与观念演进 《中国财产法史稿》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财产法律制度历史演变、理论建构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通过对秦汉至清末数千年间相关法律文献、史料记载、学说争鸣的梳理与剖析,构建一部系统而详尽的中国财产法史图景。它不仅关注法律条文本身的变化,更深入探究这些制度背后的经济基础、宗法结构以及社会权力运作的逻辑。 本书的研究范围横跨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法制阶段,从先秦时期的萌芽状态,经由秦汉大一统法制的奠定,到魏晋隋唐的转型与完善,直至宋元明清时期法律制度的固化与发展。通过对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细致考察,本书力图揭示中国传统财产法在适应农耕文明、维护家族权威、处理土地与人身依附关系等核心议题上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 核心内容板块详解: 第一部分:财产观念的溯源与早期形态(先秦至汉代)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代财产观念的哲学基础与社会起源。不同于西方以私有产权为核心的理论构建,中国古代的财产概念深受宗法血缘伦理的影响。本书探讨了井田制、土地私有化的初期进程,以及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儒家思想对财产归属和流转的初步规范。 重点分析了秦汉大一统背景下,国家权力对财产制度的介入与重塑。这包括对田制、赋税制度与土地所有权形态的考察。我们详述了汉代“更受田令”后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继承、赠与、买卖等民事法律行为中财产权利的初步界定。特别关注了“户等制度”与“占有即所有”观念在早期财产法中的体现,以及国家对重要生产资料(如土地、盐铁)的专营政策如何影响私人财产的边界。 第二部分:魏晋隋唐的制度转型与法典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与门阀士族的兴起,对既有的财产制度带来了深刻的挑战。《中国财产法史稿》细致分析了这一时期的财产关系重构,包括对士族庄园土地的法律承认与保护,以及人口流亡导致的土地兼并问题。 隋唐之际,国家权力重新巩固,并伴随着《开皇律令》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古代财产法进入了一个法典化、体系化的新阶段。本书着重阐释了《唐律疏议》中关于物权、债权、继承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例如,唐代对于“物权”的分类,如田宅、动产的区分,以及对“用益物权”形态(如地役权、典当)的法律调整。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唐代商事活动中出现的早期契约形态及其对财产流转的影响。 第三部分:宋元明清:财产形态的复杂化与法律实践的精细化 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财产制度面临更加复杂和精细化的法律需求。本书深入研究了宋代诉讼实践中处理财产纠纷的新趋势,尤其是对“典卖”制度的法律化和成熟。典卖不仅是土地流转的重要形式,也牵涉到复杂的“流转期限”和“回赎权”问题,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辨析。 元代法律的特点,特别是对蒙古色目人财产制度的影响,以及中原地区法律的继承与变通,也构成了本部分的重要内容。 明清时期,在宗法制度和国家律例的双重约束下,财产法呈现出高度稳定的形态。本书重点分析了《大明律》、《大清律例》中对各类财产的定性、保护与限制。这包括对“祖产”、“家产”与“私产”之间界限的反复确认,以及在婚姻、继承中对女性财产权的限制性规定。对于“田房契约”、“字据”等民间私法文件的法律效力分析,也揭示了国家法律与民间习惯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特殊财产形态与法律边界 除了基础的土地和动产外,本书还辟专章探讨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一些特殊类型的财产及其法律规制: 1. 物权与用益权的分野: 深入考察了典、当、永业、流转等具有用益性质的财产权利形态,分析其与彻底所有权之间的法律张力。 2. 家族财产与个人财产: 详细梳理了在宗法框架下,如何区分属于家族整体的“祖产”和可以自由处分的“私产”,以及在继承中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 3. 无形财产与特定物权: 探讨了古代对知识产权的萌芽形态(如字号、技艺的保护),以及对矿产、水利等重要公共资源在私有化趋势中的法律限制。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中国财产法史稿》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历史法学的本土性视角,强调法律条文的文本解读与社会史、经济史的相互印证。本书不仅是对古代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更是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权力结构如何通过财产制度得以固化和延续的深刻反思。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法律史学、中国社会经济史以及民商法学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扎实史料基础的财产法史研究范本,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财产制度的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意义。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财产法律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如何在宗法伦理、国家权力与民间经济活动之间寻求动态平衡的复杂历程。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中国财产法史稿》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认知的一扇新窗户!我一直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颇感兴趣,但对于其法律制度,尤其是古代的财产法,总是觉得有些模糊和疏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严谨又不失生动的语言,为我勾勒出了中国财产法发展的脉络。它并非仅仅罗列条文、堆砌史料,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不同朝代财产所有权、占有、继承、转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以及这些规定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文化观念。我尤其被书中对土地制度演变的探讨所吸引,从井田制到均田制,再到后来的各种地权制度变化,书中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土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围绕它展开的法律博弈。书中对于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也十分精彩,通过对古代诉讼文书、法律判例的研究,还原了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作方式,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鲜活起来。读这本书,我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真正地参与到对历史的思考和解读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法庭,亲历着一场场财产纠纷的审判。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

评分

坦白说,最初翻阅《中国财产法史稿》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枯燥,毕竟“财产法史”听起来就与我的日常工作离得很远。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出人意料的鲜活方式,将中国古代的财产法展现在我面前。作者的叙述非常注重细节,从古代的地契、契约文书,到相关的礼制、民俗,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古代遗产纠纷的案例所吸引,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我得以窥见古代社会中,人们如何看待和处理财产问题,以及法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让我深刻理解到,财产不仅仅是物质的占有,更承载着家族的传承、社会的秩序,以及个人的尊严。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财产法律习俗的考察,也展现了中国财产法史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种深入挖掘细节、注重实证研究的方法,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加扎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法律的生命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穿越,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的财产世界。

评分

《中国财产法史稿》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是静态的、孤立的存在,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并且深刻地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书中对不同朝代财产法律制度的比较分析,尤其精彩。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个时期财产法的特点,并将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揭示出法律背后的逻辑和动因。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边缘”财产形态的探讨,比如奴隶、妇女的财产权利,以及公共财产的管理等,这些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在本书中却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它让我看到了古代法律体系的全面性和复杂性,也让我认识到,在研究历史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套用现代的观念。这本书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不仅借鉴了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也吸收了国外的一些研究方法,这使得它的论述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前沿性。读完此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代的立法者、法官、以及普通民众一同思考和实践着财产法的运行,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读完《中国财产法史稿》,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中国古代的财产法,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这本书并没有拘泥于纯粹的法律条文,而是将财产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使得我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加深刻。书中对于不同时期财产观念的演变,特别是“家”与“国”在财产继承和处分中的关系,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它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财产往往与家族荣誉、社会地位紧密相连,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财产法的制定和实践,是十分引人入胜的。此外,书中对古代商业活动中的财产交易、抵押、担保等法律制度的梳理,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活力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一些模糊地带的探索,例如古代合同的效力、无形财产的保护等问题,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通过考证史料,引导读者一同思考,这种治学态度非常值得称赞。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笔触,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为我理解当今的财产法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评分

《中国财产法史稿》这本书,让我对“法”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冰冷、僵化的条文,而是充满生命力、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书中对财产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从早期氏族社会粗犷的共有关系,到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私有财产制度,再到近代法律制度的转型,作者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权利”与“义务”之间关系的阐释,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它不仅关注宏观的制度演变,更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通过对一些古代文书的解读,让我得以触及到普通人在财产纠纷中的无奈、智慧和抗争。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物权”、“债权”在中国古代的不同理解和实践,也帮助我廓清了一些模糊的认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抽象的法律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历史叙事,让读者在阅读中,不仅学习到法律知识,更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复杂。它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优秀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