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医学会 编
图书标签:
  • 肠外营养
  • 肠内营养
  • 临床营养
  • 营养学
  • 诊疗指南
  • 医学
  • 消化系统
  • 2008版
  • 医学教材
  • 临床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084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525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2
字数:15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肠内与肠外营养作为各临床学科专业的辅助学科,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营养学的理念也发生本稿由了巨大的改变。《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由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学会编著,由学会主任委员蒋朱明教授担任主编。《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共20万字,涉及新的营养制剂、新的补充技术、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临床各专业应用营养技术的必备参考书。

内容简介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依据中华医学会的指示,组织志愿参加本工作的多学科的全国有关的专家和各层次的热心的医护工作者,经过多次共识会议编写而成的2006版的补充和修正版。2006版按照循证医学原理、参照国际通用的证据和推荐标准、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制定了分会的推荐意见分级体系,2008版继续使用。
  从指南2006版发表前后至今,作者们已经收集到许多解读、分析和改进的意见,按一届分会常委会的决定,在2008版中得到补充和修正。内容包括:编写指南的“指南”、营养素需要量、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输注系统、各种疾病营养支持适应证和附件等,也含有部分规范内容。

目录

第一章 制定指南的“指南”
第二章 成人营养素需要量
第三章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第四章 肠外营养素
第一节 氨基酸
第二节 脂肪乳
第五章 营养支持输注系统
第一节 肠内营养管饲途径
第二节 肠内营养输注泵
第三节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
第六章 疾病营养支持
第一节 术后糖、电解质输液
第二节 围手术期肠外营养
第三节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第四节 危重病
第五节 成人烧伤
第六节 胰腺炎
第七节 短肠综合征与胃肠道瘘
第八节 炎性肠病
第九节 肝脏疾病
第十节 肝移植
第十一节 心血管疾病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疾病
第十三节 糖尿病
第十四节 恶性肿瘤
第十五节 肾功能不全
第十六节 艾滋病
附录 营养风险筛查实用表格(2008版)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制定指南的“指南”
  引言(2004—12至2008—6的历程)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CSPEN)于2004年12月在北京成立。
  作为一个多学科的学术群众团体,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的愿景(vision)是倡导循证应用肠外肠内营养、促进团队管理、开展规范的培训和对患者的教育、适当开展与发达国家的学术交流,为提高我国肠外肠内营养的学术水平和合理应用提供有依据的支持。目标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较好的“效价比”的营养支持、使患者受益。
  编写、制定与推广临床指南和规范是实现上述愿景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指南定义为:按照循证医学原则,以当前最佳证据为依据,按照系统和规范方法,在多学科专家、各级医院的临床医师、营养师、药师、研究人员和护理人员合作下达成的共识。
  本指南的宗旨是为临床医师、营养师、护理工作者、药剂师在特定临床条件下,制定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方案(计划)提供有依据的帮助,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05年1月至9月,是我们制定指南的初级阶段。
  在总会学术部的指导下,2005年初“分会”正式邀请全体常委会成员参加指南与规范有关工作,也邀请部分有关专家和导师指导我们的工作。反馈表示愿意参加工作的常委会成员、国内有关高年专家和导师、加上中青年同道共同组成编写委员会(见后)。
  编写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儿科、内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按照循证医学原则,经过参比国内国外的临床研究报告和肠外肠内营养学适应证指南,初步完成了“适应证指南”,并由蔡威代表编写委员会在同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临床营养周”(即第一届年会)上介绍。

前言/序言

  在卫生部的领导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了50多个专科分会的医学专家和学者编写出版了这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这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中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表示热烈祝贺。
  当前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医学模式的转变,人口的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对临床医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总结了我国医学专家多年的l临床实践经验,凝聚了我国老、中、青三代医务人员的智慧,同时吸纳了循证医学证实了的医学科技进展。《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出版适应了当代发展的需求,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医务人员的诊断、治疗、护理等业务工作行为,有章可循。广大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必将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发挥重大的作用。《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出版发行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医疗服务的监管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编写《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是一项艰巨浩大的工程。参加编写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有已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专家,也有在医、教、研领域担当重任的中年学者,还有冉冉升起的医学新星。在编写过程中,专家们尽心尽责,严肃认真,保证了《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代表卫生部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和各位编写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代医学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循证医学成果推陈出新。《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版难免存在不足。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要结合新成果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对第一版提出的不足之处,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与《临床诊疗指南》定期修订,使其日臻完善。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 本书是2008年出版的《临床诊疗指南》系列中的一本,专注于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的临床应用。作为一本指南性著作,它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系统、实用的营养支持诊疗依据,以期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核心内容与体系结构: 本书围绕肠外肠内营养的诊断、治疗、监测与管理等关键环节展开,内容详实,结构清晰。 1. 基础理论与原则: 营养支持的必要性与适应症: 详细阐述了在各种疾病状态下,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以及何时需要启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从一般人群的营养需求到特定疾病(如重症、肿瘤、消化道疾病、术后等)营养风险评估的方法,并明确了营养支持的绝对与相对适应症。 营养支持的禁忌症与并发症: 明确了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禁忌情况,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并初步介绍了其预防与处理原则。 宏量营养素与微量营养素: 深入解析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各类营养素在体内代谢的生理过程,以及它们在疾病状态下的动态变化,为精确的营养配方提供理论基础。 2. 肠内营养(EN)的实践: 适应症与禁忌症: 详细列举了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适应症,例如肠道功能尚存但摄入不足的患者,以及禁忌情况,如肠梗阻、肠瘘高输出等。 给养途径与方法: 介绍了鼻饲管、胃造瘘、空肠造瘘等不同的肠内营养给养途径,并详细阐述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给养方式、滴速、滴时等具体操作要点。 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与配方: 详尽介绍了市面上各类肠内营养制剂的特点、成分构成、适用人群,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能量、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等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营养配方设计。 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防治: 重点阐述了腹泻、腹胀、恶心呕吐、胃食管反流、误吸等常见的肠内营养并发症,提供了详细的预防措施和临床处理流程。 3. 肠外营养(PN)的实践: 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了肠外营养支持的适应症,尤其是在肠道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通过肠内途径获得足够营养的情况下,以及其禁忌症。 静脉通路建立与维护: 详细介绍了中心静脉导管(PICC、CVC)的置入技术、选择原则、护理要点以及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的预防与处理。 肠外营养液的组成与配方: 这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阐述了肠外营养液的组成要素,包括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并提供了不同疾病状态、不同生理周期的肠外营养液配方示例,强调了能量、氮的供给与比例,以及液体平衡的精确计算。 肠外营养的实施与监测: 详细指导了肠外营养液的输注方法、滴速控制、输注时间和监测频率。重点强调了对患者能量消耗、蛋白质合成、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血糖水平、感染指标等的定期监测,并据此及时调整营养方案。 肠外营养并发症的防治: 重点讨论了代谢性并发症(如高血糖、低血糖、电解质紊乱、肝功能异常)、感染性并发症(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机械性并发症等,提供了全面的预防和处理策略。 4. 特殊人群的营养支持: 重症监护患者(ICU): 针对ICU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和营养需求,详细阐述了早期肠内肠外营养的应用时机、策略和监测要点。 肿瘤患者: 关注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及治疗(放化疗)引起的营养不良,提供了肿瘤营养支持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 针对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胰腺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强调了术前营养评估与准备、术后营养支持的时机与策略,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 其他特殊人群: 可能还包括妊娠期、哺乳期、老年人、肾脏病患者等的营养支持原则。 5. 营养支持的评估与管理: 营养评估方法: 详细介绍了主观全面评估(SGA)、客观指标(身高、体重、BMI、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的应用,以及能量消耗的估算方法。 营养支持的监测: 强调了在营养支持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 过渡到口服饮食: 探讨了如何安全有效地将肠内肠外营养过渡到经口进食的过程。 特点与价值: 权威性: 作为国家级诊疗指南的一部分,本书汇集了当时营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其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系统性: 全面涵盖了肠外肠内营养的理论基础、技术操作、并发症防治、特殊人群应用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实用性: 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践指导,包括详细的适应症、禁忌症、配方示例、操作步骤和监测方案,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工作。 时效性(2008版): 反映了2008年左右的临床营养学研究进展和诊疗规范,为理解该时期临床营养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对于临床医生、营养师、护士以及所有从事临床营养工作的医务人员而言,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能够帮助他们更规范、更有效地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接触《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之前,我对于一些营养支持相关的技术细节,例如不同输注途径的选择、不同营养液的组成和作用、以及如何预防和处理相关的并发症,总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我在这些方面的知识空白。它详细地介绍了肠内营养的各种输注途径,如鼻饲管、胃造瘘管、空肠造瘘管等,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在肠外营养方面,书中更是对中心静脉导管的置入、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预防,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于那些“疑难杂症”患者的营养管理所提供的细致入微的指导。很多时候,在临床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或者病情特别复杂的患者,他们的营养需求往往非同寻常,传统的营养方案可能难以适用。《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在这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临床智慧。书中对于各种特殊情况下的营养支持,例如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合并营养不良、以及肿瘤患者在放化疗期间的营养支持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营养配方、计算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以及如何监测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书中都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建议。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南”,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它详尽地阐述了肠外肠内营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截至2008年)。我尤其欣赏书中在讨论某个临床问题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书中的每一个建议,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凭空臆测。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也促使我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加注重证据的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时间虽然是2008年,但其所涵盖的营养支持理念和原则,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如何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如何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一直缺乏一个清晰的思路。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从营养风险筛查到营养诊断,再到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让我意识到,营养支持不仅仅是“给点东西吃”,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临床过程,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临床思维。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个在临床实践中,一直以“经验主义”为指导的医生,我常常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境地。《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患者的营养问题。它不仅仅是教会我“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在讨论肠内营养的禁忌症时,书中会详细分析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从而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肠内营养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评分

初拿到这本《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着实让我感到一丝敬畏。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深知营养支持在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也曾无数次在面对复杂的临床难题时,渴望一本权威、系统、且与时俱进的指导手册。2008年,虽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些年头,但这本书所承载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我而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结构和详实的论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次深入骨髓的剖析,从基础理论的铺垫,到具体临床场景的应用,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其在理论深度和临床实用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很多时候,医学指南容易流于概念的堆砌,或是过于浅显地描述操作。但这本书不同,它不仅讲解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如何做”,并提供了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让我能够更自信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内容。

评分

我是一名医学生,目前正处于临床实习阶段,接触《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相较于理论课本,这本书的内容更加贴近临床实践,也更加深入和系统。书中对于各种营养支持方案的制定,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步骤和考量因素,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完整的营养管理过程应该是怎样的。例如,如何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以及基础疾病,来计算每日所需的能量和蛋白质,如何选择合适的营养素配比,以及如何进行动态的监测和调整,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宝贵知识。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全科医生,虽然接触的营养不良患者的病情没有大医院那么复杂,但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为患者提供最适合的营养支持,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即便是在2008年出版,其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对于基层医生而言,仍然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营养不良,也需要系统化的评估和个体化的方案。书中关于营养风险筛查、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以及基础的营养支持原则,都能够帮助我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这些患者。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重症监护工作的医生,我深知在ICU环境中,对患者进行精准有效的营养支持是维持生命体征、促进康复的关键。《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在这一特定领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书中关于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章节,详细地分析了不同危重症状态下(如败血症、创伤、呼吸衰竭等)的营养代谢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它不仅强调了早期肠内营养的重要性,还详细阐述了在各种禁忌症存在时,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肠外营养。书中对早期肠内营养的启动时机、目标摄入量、输注方式、以及并发症的管理,都有详尽的描述和建议。例如,针对呼吸衰竭患者,书中会特别指出需要限制脂肪的比例,增加蛋白质的供给,以减轻呼吸负荷,这些细节对于ICU的实际工作至关重要。

评分

我个人是一名对基础理论有着近乎痴迷的临床研究者,对于任何一本医学书籍,我首先关注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科学严谨性。《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在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营养治疗方案,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理论框架,从人体能量代谢、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到不同疾病状态下营养需求的改变,都进行了极为深入和系统的阐述。例如,在探讨肠外营养的适应症时,书中不仅仅列举了需要进行肠外营养的疾病,更详细地解释了这些疾病状态下,肠道功能受损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为什么肠外营养能够绕过受损的肠道,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对于各种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对于理解营养治疗的原理至关重要。这种对基础原理的深入挖掘,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营养支持的逻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

评分

临床营养治疗,特别是危重患者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的营养饮食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营养饮食和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故营养科又有“第二药房”之称。营养治疗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

评分

全新,和书店一模一样,非常满意

评分

有狐狸的气味,但又不全是狐狸的,释班不耐烦地摇摇头。我总能找到她们,不管她们有多狡猾。而她也确实找到了。散发出狐狸气味的洞穴外有一根毛,像面银色的小旗迎风招展,昭告着天下。里面的母狼虽然狡猾地用狐狸粪便来隐藏自己的气味,但新生的小狼崽和温热母乳的香甜气息仍然非常强烈。

评分

不常看的书,但是也有兴趣看一下

评分

里面的一些东西都比较专业。

评分

当一只即将生产的怀孕母狼出门远行,也就是要“逃逸”的时候,释班早就有所怀疑了。她是一只经验丰富的欧贝,才不会被母狼莫拉格的把戏欺骗很久。不过她得承认,莫拉格为了隐藏踪迹考虑得真是非常周全。她只在流动的溪水和没有被冰封的河流中撒尿,没有留下任何宣示领地的气味信息。一般的狼都发现不了这只孤注一掷的母狼逃跑的线索。但释班不是一般的狼,她甚至不是普通的欧贝。她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一簇银色的毛挂在了几株大蓟上,还有极微弱的气息——这种气味信息恐怕不是莫拉格发出的,而是另外一只什么动物。对释班来说,这个气味信息就像路标一样突出,信息非常明确:我的领地,麦莫部落的第一个中尉。外人走开,不要靠近麦莫部落的土地。这么说来,释班想,莫拉格已经跨越了麦莫部落的边境。真大胆!

评分

对于一般的补液要求写的很详实。

评分

围手术a期肠内营养 艾滋病   c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Chinese   f肠内f与肠外营养作为各临床学科专业的辅助学科,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对营k养学的理念也发生本稿由了巨大的改m变。《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n内营养学分册(20p08版)》由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学会编著,由学s会主任委员蒋朱明教授担任t主编。《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版x)》共20万字,涉及新的营y养制剂、新的补充技术、长C期临床经验的积累,是临床各专业应用营养技术的必备参考D书。  《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2008H版)》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依据中华医学会的K指示,组织志愿参加本工作的多学科的全国有关的专家和各N层次的热心的医护工作者,经过P多次共识会议编写而成的2006版的补充和修正版。20S06版按照循证医学原理、TU参照国际通用的证据和推荐标准、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制X定X了分会的推荐意见分级体系,Z2008版继续使用。

评分

在开始营养治疗时,营养供给应恰如其分,多了则增加患者的代谢负担,犹如“火上加油”,会加重病情,少了则对已处于危重状态的患者是“”雪上加霜。因此,供给的营养素应合理,满足需要即可,原则是“量出为入,宁少勿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