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版和注释的角度来看,这卷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依赖译本进行阅读的读者而言,体验相当不佳。康德那些著名的、极其冗长的复合句,在中文翻译中需要极高的技巧来保持其逻辑的严密性而不至于变成拗口的文字堆砌。很遗憾,这卷书的译文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德语概念时,似乎采用了过于保守或过于直译的处理方式,导致原本在德语中就已然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中文里变得更加难以辨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厘清其中一篇关于“人类学中的经验性知识与先验性原则如何相互作用”的论述,但最终放弃了,不是因为康德的思想过于深奥,而是因为译者在关键术语的转换上未能提供足够的解释性脚注或替代翻译的参考。可以说,这部全集在学术工具书的层面上做到了严谨,但在作为知识传播媒介的层面上,它无疑筑起了一道高高的藩篱,让普通学习者望而却步。
评分这部第8卷的编辑选材,恕我直言,显得有些散乱,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统领全卷的主题核心。如果说《康德著作全集》的价值在于全面呈现一位巨匠的思考轨迹,那么在1781年这个时间节点之后的论文,本应体现出“三大批判”所带来的巨大格局转换。然而,我在这里看到的,是大量与法律、道德政治相关的、但尚未被提升到哲学高度的探讨。例如,关于“永久和平”的设想,虽然在后世影响深远,但在这卷书中呈现的,更像是一个政治倡议书的雏形,缺乏《实践理性批判》中那种纯粹实践理性的严格推导。相比于他同时期其他哲学家(如费希特或谢林)那些充满激情和革命性的文字,康德在此处的论述显得过于审慎、过于保守,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段落中,他似乎在刻意回避那些可能引发政治争议的深刻命题。整体阅读体验,就像是欣赏一位顶级大师在不同房间里放置的半成品家具,虽然工艺精湛,但缺乏一个统一的展示厅来赋予它们整体的意义。
评分翻开这卷书的扉页,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冷峻感”。我以为收录的论文会集中于《判断力批判》发表后,康德在美学或目的论领域的深入拓展,毕竟这是他哲学体系中相对富有创造性和感性色彩的部分。但事实是,内容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充满特定历史背景的辩论性文章,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末期形而上学领域中一些已经被人遗忘的争论焦点。阅读这些篇章,需要读者具备极强的哲学史背景知识,否则完全无法理解康德所反驳的那些“幽灵”究竟是谁,他们代表了什么样的思潮。文字的密度极高,句式结构繁复,仿佛康德在用一种只有同行才能理解的密语进行交流。我尝试阅读其中关于“先验实在论”在具体经验问题上应用的章节,结果发现论证过程极其迂回,最终得出的结论也仿佛只是对既有框架的微小修补,远没有达到“开创性”的程度。对于渴望从中汲取哲学灵感或获得阅读快感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简直是一场令人窒息的智力马拉松。
评分这本《康德著作全集(第8卷):1781年之后的论文》的选篇布局实在令人费解。我原本期待能在这卷中看到康德在“三大批判”完成之后,思想转向社会政治、伦理实践或更细致的形而上学反思的集中展现。然而,实际内容似乎更偏向于早期或中间阶段的一些零散的、尚未完全形成体系的思考碎片。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关于自然历史的探讨,虽然展现了康德试图调和目的论与机械论的努力,但其论述的深度和系统性远不及他后期对纯粹理性批判的严谨。读者如果对康德哲学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会发现这里的论证跳跃性很大,概念的界定也显得模糊不清,似乎是在探索性的写作,缺乏最终定稿的打磨感。我花费大量时间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哲学线索,但每一次尝试都像是走进了迷宫,最终不得不承认,这些论文更像是学者案头的研究笔记,而非面向公众的成熟论著。对于想要系统了解康德晚期思想转折点的读者来说,这卷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一份学术考古资料,而不是导读手册。
评分这份选集给我最大的困惑在于它对“1781年之后”这个时间节点的界定。1781年是《纯粹理性批判》发表的年份,标志着康德哲学的成熟。理应,这卷书收录的应是体系确立后,对自身体系进行巩固、辩护或向新领域(如人类学、地理学、物理学)进行哲学观照的成果。然而,阅读下来,我发现其中不少篇幅似乎更像是对早期“前批判时期”观点的一种追溯性澄清,或者说是对特定学术期刊上微小论点的回应。这使得整体阅读的“重量感”不足,缺乏一种承前启后的磅礴气势。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巨浪,那么这卷书中的内容,更像是退潮后留下的、带有水渍的沙滩印记。它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那是康德思想的全部细节。但它是否能让一个期待“成熟康德”宏大叙事的读者感到满足?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补遗,而非主菜的延续。
评分但是,由于当时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排斥,此理论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长期被埋没。直到1796年,法国著名数学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在他的《宇宙体系论》一书中,独立地提出了另一种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人们才想起41年前康德已提出此理论,因而后人把此学说称为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整个十九世纪,这种学说在天文学中一直占有统治的地位。他对于天文学也有很大的影响和贡献。
评分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评分提倡跳跃式读书。对于《堂吉诃德》里面大段无关紧要的小故事,他是深恶痛绝。因为这些小说中的小故事,就要大城市里的城中村一样,把一个完整的故事切割得支离破碎,还消耗读者的时间精力,打击他们读书的积极性,罪不可恕。 根据这一点,毛姆首创了“节选本”这个概念。把冗长的名著浓缩起来,好让读者在不浪费太多的时间前提下,领略到名著的精华。当然,”节选“这个权利如果本滥用了,被改写的名著就会惨不忍睹了。
评分第二章 关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
评分《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评分《西方文论经典(第五卷):从文艺心理研究到读者反应理论》是“西方文论经典”系列图书之一种,收入自19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著作数十种。其中大部分作品已在国内发表过,另有少数是在国内首次翻译发表的。每篇选文都包含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两个部分,读者可通过作者简介、选文正文和阅读识解,了解这些文论家的学术地位、主要观点、突出贡献等等,具有文献参考价值和资料收藏价值。同时,“它山之石”,亦有益于我们创建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评分活动时候收的,可以了解后期康德的思想
评分从京东网买了这本书,感慨良多,二律背反。不难看出,辩证法中对立命题的矛盾究竟属于何种性质,这是认识辩证法对于人类理性具有何种意义的关键所在。康德说:“这些辩证推论里有些仅仅是表面自相矛盾的,有些是真正自相矛盾的”,“理性在此种辩证的推理中之位置,我将名之为纯粹理性之二律背反。”二律背反与两难推理的意思基本相同,是指相互矛盾而又无法解决,康德的意思显然是用来指称包含在辩证法中固有自相矛盾的性质。
评分罗洛·梅于1909年4月21日出生在俄亥俄州的艾达镇。此后不久,他随全家迁至密歇根州的麦里恩市。罗洛.梅幼时的家庭生活很不幸,父母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关系不和,经常争吵,两人后来分居,最终离婚。他的母亲经常离家出走,不照顾孩子,根据罗洛·梅的回忆,母亲是“到处咬人的疯狗”。他的父亲同样忽视子女的成长,甚至将女儿患心理疾病的原因归于受教育太多。由于父亲是基督教青年会的秘书,因而全家总是搬来搬去,罗洛·梅称自己总是“圈子中的新成员”。作为家中的长子,罗洛·梅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幼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是离家不远的圣克莱尔河,他称这条河是自己“纯洁的、深切的、超凡的和美丽的朋友”。在这里,他夏天游泳,冬天滑冰,或是坐在岸边,看顺流而下运矿石的大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