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南亚考察论郑和》着重通过在东南亚的考察论述郑和下西洋,把实地考察与研究海内外文献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揭示郑和下西洋在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影响的特点、历史轨迹和意义。在国内外首次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和研究了海外17个郑和寺庙,对海外有关郑和的传说、机构、论著和纪念活动等,也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论郑和”既扎实,又富有新意。
《东南亚考察论郑和》把实地考察与研究海内外文献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揭示郑和下西洋在海外(主要是东南亚)影响的特点、历史轨迹和意义。在国内外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和研究了东南亚17个郑和寺庙,对海外有关郑和的传说、机构、论著和纪念活动等,也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从而使“论郑和”既扎实,又富有新意。
作者简介
孔远志,1937年5月生于卜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郑和下西洋6(x)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顾问,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和合著(合编)共19部,发表中外文论文近百篇。主要专著有:《郑和与印度尼西亚》(印尼文,1992年第1版,1993年修订版获1996年北京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郑和下西洋与马来国家》(马来文,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穆斯林郑和访问印尼群岛揭秘》(印尼文,2000年,2005年再版),《中国与印度尼西亚艾化交流》(1999年中文版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5年的为印尼文版)。2006年荣获印尼驻华大使颁发的“促进印尼、中国的友好与合作贡献奖”。
郑一钧,1945年7月生于四川北碚,籍贯浙江诸暨市。中国科学院1978届研究生。国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顾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现受聘任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副馆长兼郑和研究中心主任,新加坡南洋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专著“论郑和下西洋》、《郑和》、《郑和传》、《郑和全传》、《悠久的海洋文明》、《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等;合著或合编《公海》、《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中国航海科技史》、《齐国史》、《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研究》、《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海情》、《中国海洋志》、Ⅸ中国海洋学史》等,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奖。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国内关于郑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百年郑和研究四个时期的比较/1
第二节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丰硕成果/16
第三节 贯穿郑和研究的主线和精神/28
第二章 郑和下西洋的社会背景和使命
第一节 明初的社会背景/31
第二节 明初的外交政策和郑和下西洋的使命/37
第三节 郑和的身世、才能和宗教信仰/45
第三章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和经历的若干重大事件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57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航程中的重大事件/64
第四章 郑和使团的组织、装备和航海技术
第一节 郑和使团的组织/121
第二节 郑和使团的装备/126
第三节 郑和使团的航海技术/134
第五章 海外郑和寺庙
第一节 印尼的郑和寺庙/148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郑和寺庙/174
第三节 泰国、菲律宾和柬埔寨的郑和寺庙/189
第六章 海外有关郑和的遗迹和传说及其启示
第一节 海外有关郑和的遗迹和传说/203
第二节 对海外有关郑和传说的分析/242
第七章 海外研究郑和的机构、活动和著作
第一节 海外研究郑和的机构和纪念郑和的活动/266
第二节 海外用英文、马来文等出版的郑和著作/293
第三节 评孟席斯的《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308
第八章 对郑和在海外影响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华人/329
第二节 郑和在海外影响的意义/355
第三节 向海外介绍郑和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69
第九章 郑和下西洋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郑和下西洋的贡献/380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的局限/388
第三节 郑和研究的意义与前景/391
附录
附录一 东南亚郑和寺庙对联选/395
附录二 论郑和与东南亚的伊斯兰教/404
附录三 伊斯兰教哈乃斐学派的华人在爪哇传播伊斯兰教的作用(1411—1564)(摘译)/429
后记/442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国国内关于郑和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丰硕成果
2001年4月,中央决定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成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由交通部负责同志牵头,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交通部。2002年4月25日,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传达中央关于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的决定精神,讨论通过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方案实施意见》,宣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交通部部长黄镇东任组长(2002年11月后,由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任组长),领导小组由交通部、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外交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协、上海市、江苏省、福建省、云南省、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等17个单位组成。
2005年中国郑和研究和纪念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的活动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多样,中外结合之紧密,普及程度之广泛,学术研究之深度,都是空前的。
2003年9月28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正式启动。从那时起到2005年,中国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特别是中央确定的六项纪念活动,即:
1.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由交通部会同中宣部等其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织实施,2005年7月11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黄菊、李长春、刘云山、成思危、唐家璇、华建敏、张思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交通、海洋、造船、渔业系统代表和有关专家学者,郑和后裔代表,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和国际海事组织代表,海外有关专家学者和华侨华人代表、港澳台代表等共计740余人出席了大会。纪念大会由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作重要讲话。
……
前言/序言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蜚声海内外。28年问,郑和访问了三十余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其中许多活动都在东南亚,在该区域活动的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遗存的故迹文物和纪念寺庙及传说最多,也最受当地政府和华侨、华人的重视。
以往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中国学者很少到海外考察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因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我们这些从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学者,有机会访问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寻觅或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郑和寺庙(包括郑和清真寺,以及与郑和有关的或纪念郑和随从的庙宇,下同)和遗迹,多次参加了当地郑和下西洋研讨会和纪念郑和的活动等,搜集了大量有关郑和的寺庙、传说、机构、论著和纪念活动等资料。印尼和马来西亚是海外郑和寺庙和传说最多的国家,我们分别访问和考察了20次和5次。
拙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着重通过东南亚考察论述郑和下西洋。
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曾倡导科学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在说明上述王国维的治学方法时,曾概括为: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
我们正是希望通过学习运用“二重证据法”,更好地反映客观,并有所创新,以期多少能填补这一领域的某些空白。
实地考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也有别于通常的记者短暂的采访。我们利用掌握英文、马来文(包括印尼文和马来西亚文)的有利条件,把实地考察与研究海内外文献结合起来,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努力作比较深入的分析,试图揭示郑和下西洋在海外(这里主要指东南亚,下同)影响的特点、历史轨迹和意义,以及展示海内外郑和研究的状况和前景。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东南亚考察论郑和》的书籍的简介,这份简介将着重于本书的写作背景、核心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贡献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影响,完全不提及“郑和”或“东南亚考察”的既有内容,而是构建一个关于一部完全不同主题的学术专著的详尽描述。 --- 《明清之际江南士绅的社会网络与地方治理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明清易代之际,长江下游核心地带——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复杂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机制及其与地方国家权力相互渗透过程的学术专著。全书以历史社会学和政治人类学的交叉视角,摒弃了将士绅视为铁板一块的传统叙事,着力揭示在剧烈社会动荡与中央集权松紧不定的历史关口,地方精英群体如何通过建立和维系精密的社会网络,有效地介入、调适乃至塑造地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态。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石与方法论的革新 本书的首要目标在于确立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基础。我们认为,理解清初江南士绅的“韧性”与“适应性”,必须超越单纯的文本解读,转向对“关系”的系统性考察。 在方法论上,本书主要采用了“网络分析法”与“社会空间理论”相结合的路径。我们首先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明清档案数据库,主要涵盖《江南乡贤录》、地方志的仕宦与乡贤部分、宗族章程、以及清代中央与地方衙门的往来公牍。通过对这些材料中涉及人物、地望、联姻、师承、科举中介等关键信息的编码,我们得以绘制出超越传统家族界限的社会关系图谱。这使得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出“核心-边缘”网络结构,以及哪些关系是具有高度“强连接性”的政治资本,哪些则是仅限于地方社会活动的“弱连接”。 核心议题一:政治资本的代际传递与网络重构 明朝覆灭、清朝建立,对于江南士绅而言,是一场深刻的权力真空与合法性危机。本书详尽考察了在这一“断裂期”,士绅如何进行政治资本的“去风险化”操作。我们重点分析了“遗民士绅”与“新朝士绅”的互动模式。 1. 宗族纽带的再激活: 研究发现,在政治参与前景不明朗时,原有的宗族网络(尤其是地缘性宗族而非纯血缘性宗族)成为信息交换、物资互助和政治立场协调的“安全屋”。我们通过对特定县域内数个大家族联姻记录和祭田分配文件的比对,揭示了宗族作为“风险共担体”的实际运作机制。 2. 科举路径的变异: 探讨了在抗清复明活动失败后,士人如何从传统的入仕路径转向“地方公共服务”以维持其社会地位。例如,对水利工程的组织、义仓的设立与管理、以及地方学政的暗中干预,成为了他们向新政权展示“贤能”并换取地方自治权力的重要筹码。 3. 文人圈子的政治功能: 书中对康熙、乾隆时期江南的诗社、金石考据活动进行了社会网络重构。这些看似纯粹的文化沙龙,实际上是高层士绅进行政治试探、交换情报和巩固非正式联盟的隐秘场所。谁被邀请参加某次雅集,谁的著作被纳入哪些士绅的私人藏书目录,这些都构成了识别政治忠诚度的微妙信号。 第二部分:地方治理中的士绅嵌入机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士绅阶层如何具体地嵌入到清朝的地方治理结构中,并展示他们如何通过这种嵌入,实现对国家权力资源的“地方化”调控。 核心议题二:税负与钱粮的协商性管理 本书挑战了传统上认为士绅是国家税收执行者的观点。通过细致分析清代漕运、盐课和均徭的相关档案,我们发现了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协商空间”。 1. “绅粮”与“流转”: 探究了士绅如何通过充当保甲头、乡董等兼职角色,将中央下达的赋税指标转化为地方可以承受的“绅粮”,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账目的半透明化操作,积累了巨大的地方信誉资本。这些资本随后被用于地方公共事业投资,形成了权力与责任的循环。 2. 衙门与“外朝”: 详细分析了县级以上衙门中,地方官员(流动性强,缺乏地方根基)如何依赖于当地的“士绅顾问团”来制定实际的地方政策。例如,对某一县在赈灾期间的粮食征集与分配方案的对比研究显示,官员的批示往往是对士绅意见的追认,而非主动决策。 核心议题三:法律的“情理化”干预 在司法领域,士绅的影响力是无声而强大的。本书研究了士绅在“情、理、法”三者之间的调停角色。 宗族械斗与地方冲突的调解: 分析了大量涉及土地边界、姻亲纠纷、水权分配的诉讼案例。士绅往往通过在县衙立案前进行内部调解,成功地“私了”了许多本可能升级为官方干预的案件,从而维护了地方精英阶层的权威性,同时也避免了国家司法机构对地方事务的过度介入。这种“私力救济”的常态化,是地方治理权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结论与历史影响 《明清之际江南士绅的社会网络与地方治理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明清易代并非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一个地方精英阶层适应性重塑的过程。江南士绅通过精妙的社会网络编织,成功地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之间开辟了一个持续的、具有高度弹性的中间地带。他们既是国家政策的接受者和执行者,更是地方秩序的实际构建者和规则的阐释者。本书为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权力分散性、精英阶层的长久生命力,以及地方与国家关系的复杂演变,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与理论模型。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传统政治史和思想史范畴的观察视角,通过量化的网络分析手段,将社会关系还原为可操作、可追踪的历史力量,为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韧性”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