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套装共3册)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浩明 注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清史
  • 晚清史
  • 奏折
  • 唐浩明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66599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71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部《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系二00二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的姊妹篇。选者从曾氏存世的二千余道奏章中精选四十七道折片,并对这些折片产生的时代背景、折里折外的相关情事以及它在当时的作用、历史上的影响等等加以评点,试图通过评点来撩开晚清复杂微妙的官场文化之一角。
奏折其实就是报告。为给今人提供一种报告范本,该书还分析所选折片的写作技巧,指出其于报告这类文体的可资借鉴之处;并抉出折片中的精彩文句,以醒耳目;同时还附有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原折。

作者简介

唐浩明,著名学者、作家。他曾用十年之工主持编辑出版《曾国藩全集》,穷八年之思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撰写二十多万字的曾国藩研究论文,点燃一场为时十余年的曾国藩热火,堪称曾氏的异代知己。

前言/序言


史海沉钩:晚清重臣的权谋与心术 一部深度剖析晚清权力格局、聚焦中兴名臣群体精神世界与实践智慧的宏大叙事。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历史人物奏折的评注汇编,而是以清代中后期,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至洋务运动前夜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为背景,系统梳理和描摹了晚清士大夫阶层在内忧外患中如何应对、如何决策、如何构建其“在野以制庙堂,在朝以辅乾纲”的政治生态。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变”与“不变”的张力,探讨在传统儒家伦理的框架下,如何吸纳西方的技术与管理理念,以及这种融合过程中士大夫们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与思想挣扎。我们试图透过历史的迷雾,呈现一套关于权力运作、组织构建、人才选拔与危机管理的成熟体系。 第一部分:时代的洪流与旧秩序的瓦解 本卷聚焦于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帝国遭遇的第一次系统性危机——太平天国的猝然兴起对中央集权构成的致命冲击。 一、江山破碎的表征: 我们首先细致描绘了清廷中央机构在应对大规模叛乱时的反应迟钝与能力缺失。从漕运的瘫痪到京畿防务的空虚,历史的镜头对准了传统“文治”体系在面对“武功”需求时的捉襟见肘。不再是空泛的歌颂,而是对具体行政流程失灵的冷静剖析。 二、士绅的觉醒与地方权力的重塑: 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的兴起,这并非简单的武装起来,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权力再分配。探讨了如何通过血缘、地缘和私人信誉体系来构建一支超越官僚体系效率的“非常态武装”。分析了这种地方权力坐大对未来中央集权构成的潜在隐患,以及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如恩赏、节制、互相牵制)来平衡这种新的力量格局。 三、财政体制的“变种”: 战争的开支彻底击溃了陈旧的财政体系。本书详细考察了厘金制度的诞生及其运作机制。厘金作为一种临时税制,却因其高效和地方掌控力,演变成了晚清最为重要的财政支柱之一。我们分析了这种“临时授权”如何固化为一种制度惯性,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商业资本和地方自主权的长远影响。 第二部分:中兴大臣的治政哲学与实践智慧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聚焦于在地方崛起的那批具备实干精神的封疆大吏,他们如何将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转化为应对具体技术和管理难题的实践方案。 一、用人艺术的微妙平衡: 分析了以“惜才、用人、容错”为核心的干部管理哲学。重点考察了派系之间的良性竞争与必要的政治钳制。例如,如何在不触动中央权威的前提下,给予地方大员充分的自主权去试验新政,以及一旦试验成功,如何迅速将地方经验“合法化”并推广至全国。这其中涉及到对“能臣”的政治保护与对“跋扈”的政治警惕之间的精确拿捏。 二、技术引进的本土化困境: 重点剖析洋务运动初期的技术引进策略。这不仅是购买船坚炮利的问题,更是如何在一个以“格物致知”为主要认知框架的社会中,去理解、吸纳和操作依赖于全新科学体系的工业技术。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官员在兴办军工、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不同管理模式——是完全模仿西方,还是试图将西方技术嵌入到传统的师徒传承与家族作坊模式中。这种“嫁接”的成功与失败,构成了晚清近代化的核心难题。 三、公私边界的模糊地带: 在晚清的政治语境中,公权与私产的界限常常是流动的。本书深入探讨了“家天下”的思维惯性如何渗透到国家建设中。湘军、淮军的粮饷供应体系、洋务企业的“官督商办”模式,都体现了利用私人信誉和财富为国家信用背书的现象。这种模式在初期高效救急,但长期来看,如何确保官员的个人利益与国家的长远利益不产生根本冲突,是他们未能彻底解决的道德与制度困境。 第三部分:内廷与外朝的博弈:权力的动态平衡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紫禁城内部,探讨中央决策层如何与地方崛起的实力派进行持续的互动、制衡与授权。 一、皇帝的“微操”与信任半径: 分析了咸丰、同治两位皇帝在权力真空中的角色定位。他们既需要地方大员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又必须警惕权力过于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研究了皇帝如何通过密折制度、特派钦差以及频繁的人事调动,来维持对全局的感知和对关键人物的制衡。这是一种精妙的政治平衡术,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权力失衡。 二、士大夫集团的意识形态分歧: 晚清的改革并非铁板一块。本卷细致梳理了洋务派(如恭亲王奕訢、李鸿章)与后来的清流派(如张之洞早期的某些观点)在改革幅度和原则问题上的差异。探讨了他们之间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解深度。改革派的每一步推进,都必须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意识形态论证过程,以确保其不被视为对儒家根本教义的背叛。 三、危机的遗产: 最后,本书总结了中兴一代人所构建的制度遗产及其内在的脆弱性。他们成功地在传统框架内挽救了清朝的统治,但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修补,使得结构性的矛盾被推迟而非解决。无论是军事工业的依赖性、财政系统的不可持续性,还是中央权威的相对削弱,都为后来的戊戌变法乃至辛亥革命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历史视角,理解晚清中兴并非是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一场深刻的,充满妥协与挣扎的政治、经济与思想的重构过程。 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一个在崩溃边缘的国家”的案例研究,其智慧与教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和治理智慧有追求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样本。曾国藩的奏折,不仅仅是军事或政治报告,它们本身就是高超的公文写作范本。评点中对其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常常有独到的剖析,比如如何用“不卑不亢”的姿态向上级汇报困境,如何在陈述事实的同时巧妙地规避责任,或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营造某种紧迫的氛围。我尝试将其中一些叙事结构和表达技巧应用到我日常的工作汇报中,发现效果立竿见影。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历史研究范畴,它提供了一种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关于“如何有效沟通”和“如何构建可信度”的教科书式案例,是公务人士和管理者不可多得的财富。

评分

阅读历史人物的奏折,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晦涩难懂的语言,像啃石头一样费劲。但这部作品的评点部分,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点石成金”。评点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没有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深入到曾国藩撰写这些奏折时的时代背景、心理动机,甚至是字斟句酌背后的政治考量。很多我初读原文时感到费解或不以为然的地方,经过评点的解析后,立刻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权谋智慧。这种评点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旁边耳提面命,指引你如何透过文字的迷雾,直抵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晚清政治生态的理解深度,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层次,不再是停留在对事件的表面认知上。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质感和古朴的字体搭配,一上手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沉淀感。初翻几页,就能察觉到编者在文本校对和排版上的用心,错漏极少,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特别喜欢它在原文与评点之间的清晰划分,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跟进曾国藩的思路脉络。书中的字体大小适中,间距合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对于一部需要精读的史料汇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装帧的坚固程度也让人放心,三册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透露出一种庄重而可靠的气息,绝非那种廉价的速印本可比。整体来看,从物质层面到阅读舒适度,这套书的制作水准绝对是上乘,看得出出版方对这部经典是抱有敬意的。

评分

我一直对曾国藩这位复杂的人物抱持着浓厚的兴趣,想知道他是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乱局中,从一个科举出身的儒生,蜕变成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这套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近距离观察”的窗口。奏折的内容,是未经粉饰的、最直接的权力运作记录,记录了他对人事安排的纠结、对战局得失的汇报、对朝廷政策的揣摩。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事件的奏折,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个人心性的磨砺过程,那种从小心翼翼到渐趋老辣的变化,跃然纸上。特别是当涉及到湘军内部的矛盾处理、地方士绅的平衡艺术时,那种近乎残酷的现实主义让人印象深刻。这本书不是在歌颂英雄,而是在展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是如何在极端压力下,一步步建立并巩固其权力的。

评分

从阅读的沉浸感来讲,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最初我以为会是枯燥的史料堆砌,但评点者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和人物关系梳理,使得每一份奏折都能被置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例如,当读到某次战役失利后的请罪折时,评点会立即补充当时的朝堂派系斗争和敌情分析,让读者明白,曾国藩的“罪”可能带有表演成分,更深层是在争取中央的信任和资源。这种多层次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与历史人物同呼吸。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解读角度,这本书绝非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而是需要反复品味、常读常新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