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藏瓷器

苏州博物馆藏瓷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州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苏州博物馆
  • 瓷器
  • 中国陶瓷
  • 艺术
  • 收藏
  • 文物
  • 历史
  • 苏式文化
  • 工艺
  • 陶瓷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67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42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瓷器是可以和四大发明相媲美的又一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中国瓷器集造型、书法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代中国的象征。 苏州博物馆的瓷器收藏,开始于解放初期,当时的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借地利之便收集了大量瓷器珍品。经过我馆几代人几十余年不懈的努力,社会各界热心人士鼎力襄助,筚路蓝缕,涓滴不弃,目前瓷器类藏品已达3000余件组。慨而言之,馆藏瓷器有如下特点:1.时代齐全,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民国时期的瓷器,均有收藏(唐以前瓷器均为出土品,另集出版);2.南方窑口产品相对齐全,有如景德镇窑、吉州窑、建窑、龙泉窑、石湾窑、德化窑等;3.官窑器多,并且集中在中国制瓷业最为发达的时期,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清代康雍乾三朝;4.品种繁多,造型丰富。从用途上讲,有日用器、祭器、装饰瓷、赏玩瓷。从造型上讲,既有常见的碗盘壶罐瓶,也有造型别致的象生器,更有精美绝伦的瓷雕作品。《苏州博物馆藏瓷器》收录了馆藏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150余件精品。

目录

苏州博物馆系列丛书总序
前言
唐宋元时代瓷器
巩县窑绞胎花枕/唐
定窑白釉印花盘/宋
影青印花双凤纹圆盒/宋
影青印花折枝花圆盒/宋
耀州窑刻花莲纹碗/宋
钧窑月白釉钵/宋
钧窑板沿盘/宋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
龙泉窑梅子青菊瓣纹洗/宋
定窑刻花海水纹瓷枕/宋
磁州窑白瓷孩儿枕/宋
钧窑红斑胆瓶/元
龙泉窑褐斑盖罐/元
龙泉窑钵式碗/元
龙泉窑坐像人物水注/元
龙泉窑菊瓣纹荷叶盖罐/元
龙泉窑缠枝菊花纹罐/元
明代瓷器
清代瓷器

前言/序言


琳琅满名瓷:宋元明清景德镇窑址出土瓷器研究 作者: 王建华、李明德 等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定价: 480.00 元 ---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而是致力于全面、系统地考察中国陶瓷烧造的核心地带——景德镇——在宋、元、明、清四个关键历史时期,其不同窑址(包括官窑、民窑、湖田窑、老宫窑等)出土的各类瓷器标本、残片及少量完整器物。全书以考古发掘报告和出土实物为第一手资料,辅以最新的科技分析成果,旨在重建景德镇陶瓷生产的技术脉络、工艺演变、造型风格以及市场流通的复杂图景。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对应四个朝代的深入剖析,并附有两章专门探讨技术分析与器物分类学。 第一部分:宋代窑址的复兴与定型(约300页)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宋代景德镇由青白瓷的试验性烧造,发展到成熟并确立其在全国制瓷业中领先地位的历程。研究范围涵盖了从五代向宋初过渡时期的技术特征,至北宋中晚期青白瓷(影青)的鼎盛期。 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1. 青白瓷的釉料与胎体分析: 深入探讨了在不同温度区间内,釉料中铁含量的控制对最终釉色(从偏黄到纯净的鸭蛋青)的影响。结合XRF和XRD数据,分析了早期高岭土的引入与胎土的白度提升过程。 2. 模制技术的发展: 详尽分析了宋代模制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模仿登封窑、耀州窑等北方名窑器形上的努力。展示了大量刻花、划花装饰的工艺细节,并对早期印花装饰的模具特征进行了比对研究。 3. 湖田窑的地位: 集中讨论湖田窑作为宋代官民共用的重要窑场,其产品在数量、质量和风格上的多样性。特别关注了湖田窑中罕见的施釉不到底的圈足处理方式,及其与同时期其他南方青瓷窑的交流与竞争关系。 第二部分:元代青花的勃兴与技术飞跃(约350页)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本书将此部分重点放在了枢府瓷的出现、青花技术的成熟,以及官窑体系的初步确立。 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1. 苏麻离青的溯源与应用: 基于对元代中晚期窑址出土的青花残片进行化学分析,详细比对了不同批次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的化学特征,以及其在烧制过程中因高锰和高铁导致的“黑斑”现象。通过对比分析,区分了早期(湖田窑、黄堡窑等过渡性窑场)与成熟期(珠山区官窑早期遗址)青花的差异。 2. 卵形器与大型器物的挑战: 针对元代特有的超大型器物(如梅瓶、玉壶春瓶)的造型稳定性问题,分析了当时窑炉的升温曲线和对匣钵技术的改进。展示了多组支撑圈足、内壁结构支撑等技术残片,揭示了大型器物烧制成功率背后的工程学努力。 3. 彩绘瓷的萌芽: 首次将元代低温釉上彩(如红釉、绿釉)的零星残片与成熟的青花进行并置研究,探讨了彩绘技术在元末明初过渡时期的尝试性应用,这为明代五彩的出现提供了技术铺垫。 第三部分:明代官民窑的格局与风格的定型(约400页) 明代是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巅峰期,本书以官窑的严格规范和民窑的活跃创新为主线,展现了高度集中的生产管理体系下的艺术成就。 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1. 永乐、宣德时期的“款识”与窑业证据链: 结合明代早期官窑场(如湖田老关、明郭家坞)的考古发掘,重点研究了款识器与无款器之间的胎体、釉料的内在一致性。通过对宣德官窑废弃堆积层的研究,明确了部分宣德青花的实际产量和淘汰率。 2. 成化斗彩的技术精进: 深入分析成化斗彩的釉下青花线条与釉上平涂色彩的结合工艺。通过对残片上釉层剥离实验的研究,揭示了当时对铜红釉和低温黄釉的稳定性控制达到了极高水准。 3. 嘉靖、万历时期的巨量生产与外销影响: 关注明代晚期民窑(如落棚、湖田民窑区)为满足欧洲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大规模生产。分析了外销器物在造型(如加装手柄、过度夸张的器型)和纹饰(如“番莲纹”、“海水云龙纹”的程式化)上对本土审美的影响。特别是对出口青花瓷中常出现的“泥沙点”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部分:清代技术的大成与晚期的转型(约300页) 清代,景德镇的御窑体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高度,本书侧重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仿古创新与技术总结,并对晚清的衰落与新技术的引入有所关注。 核心研究内容包括: 1. 康熙彩的“硬度和光泽”: 集中分析了康熙朝粉彩、五彩在烧制温度控制上的突破,特别是釉上彩的透明度、色泽的饱和度与对比度。通过对不同釉料配方的对比,解析了当时如何实现对传统釉色的精确“复原”。 2. 乾隆官窑的“集大成”与“程式化”: 探讨了乾隆时期仿制前朝名品(如成化斗彩、永乐青花)的科技手段,分析了其釉下青花中铁元素异常聚集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修胎工艺达到几近完美的标准。 3. 清末民初的“仿品”与技术流失: 考察了晚清时期,由于御窑的衰退,民窑开始大量仿制官窑精品,探讨了这些仿品在胎釉成分上与真品的微观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窑炉的废弃堆积来界定新旧技术的使用周期。 --- 附录与技术报告 本书还附带了由材料学专家撰写的两份重要技术报告: 1. 《景德镇历代瓷土硅铝配比的演变趋势分析》: 基于对历代出土标本的薄片鉴定和光谱分析,绘制了胎土白度、吸水率与产地之间的关联图谱。 2. 《釉下钴料的微量元素追踪研究》: 重点分析了从元代至今钴料中锰、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用以辅助判断器物的烧制年代与所属窑场批次。 学术价值与读者对象 本书是国内首次将宋元明清景德镇四大历史阶段的出土物,以如此宏大的跨度进行系统性的窑址学梳理的专著。它不是面向普通爱好者对传世品的鉴赏指南,而是为陶瓷考古学家、博物馆研究员、材料科学工作者以及资深收藏家提供的一部坚实的、基于实证的、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学术工具书。全书图版丰富(超1500幅高清窑址出土残片与标本照片),数据详实,对于深入理解中国陶瓷技术的历史发展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过不少关于中国古代陶瓷的图册,但这一本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的严谨和周到,是很多同类出版物难以企及的。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介绍那些保存状况不太完美的残件或碎片时,所采用的态度。它并没有回避这些“瑕疵”,而是将其视为研究的重要佐证,通过科学的断代分析和对残存釉彩的化学成分推测,来反哺对完整器物烧造技术的理解。这种对“不完美”的尊重和深入研究,恰恰体现了真正的学术精神。书中的几篇附录,关于苏州地区历史上与瓷器贸易相关的文献摘录,更是提供了独特的地域视角,将瓷器的收藏史与地方经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使得整本书的视野不再局限于窑口或器物本身,而是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使得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丰满,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国瓷器史”这一宏大主题的理解边界,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没有采取完全按年代排序的传统模式,而是巧妙地将主题放在了更靠前的位置,例如“水月观音像”这个主题单元,就将唐代的耀州窑刻花瓷和明代的青白釉观音像并置对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时代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手法和审美取向的演变。我个人对这种专题式的编排情有独钟,它打破了僵硬的时间线,更符合我们现代人探索和学习的思维习惯。而且,图版的排版极具艺术感,大面积的留白处理,使得每一件瓷器都拥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避免了信息过载带来的视觉疲劳。相比于一些塞满了图片的图录,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体现了极高的审美素养,仿佛每翻开一页,都是在欣赏一幅精心布置的艺术展览。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资料,更是一件值得反复翻阅的艺术品集萃,即便是随手翻阅,也能从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美的享受。

评分

这部关于苏州博物馆馆藏的瓷器图录,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烧制着精美器物的时代。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宋代汝窑青瓷的几件精品,那温润如玉的釉色,那种近乎天青的微妙变化,即便是通过高清的图片展现,也依然能感受到它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书中的文字描述,并没有过多地堆砌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了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去描绘每一件器物从胎土到釉面的质感,从器型到纹饰的寓意。尤其是一组描绘了莲花温碗的特写,光影的捕捉极为精准,能清晰地看到细微的支钉痕迹,那简直是匠人留下的时间印记,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年代,制瓷人是如何将这份对完美的追求融入到冰冷的泥土之中。而且,不同时期瓷器的版块划分非常清晰,从早期吴越的秘色瓷,到元代的青花雄浑,再到明清的彩瓷繁缛,逻辑性极强,使得即便是初涉古陶瓷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地建立起一条清晰的脉络来理解苏州地区乃至江南地区的瓷器发展史。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厚实而细腻,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充分尊重了原作的美感,绝对称得上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级别读物。

评分

说实话,我对古董这块原本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图录都是为了展示而展示,缺乏深入的学术价值。然而,这部关于苏博馆藏的瓷器介绍,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专业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对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珐琅彩和粉彩瓷器的分类和比较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书中的专家们似乎对不同时期彩料的细微色差了如指掌,比如,雍正时期粉彩中“玻璃白”的肥厚与乾隆早期粉彩中略显稀薄的质感,都被镜头和文字捕捉得一丝不苟。我尤其欣赏它对“官搭民烧”现象的探讨,通过对比几件风格相似但款识不同的器物,巧妙地揭示了当时朝廷对民窑烧造的管理尺度和影响范围,这种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厚度。对于一个希望了解中国制瓷业巅峰时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它不仅展示了“美”,更解释了“如何达成这种美”,以及“为什么会这样”的历史脉络,读起来酣畅淋漓,知识密度非常高。

评分

拿到这本大部头的时候,我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所吸引。我主要关注的是书中对于明代景德镇官窑的一些论述,尤其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部分。那些气势恢宏的纹饰,如龙凤纹的遒劲有力,海水江崖纹的波涛汹涌,通过书中的图版得到了极为清晰的展现。我特别留意到书里有一篇关于“苏博所藏青花器上蕉叶纹的演变”的考证文章,那篇文章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器物,而是深入挖掘了纹饰在不同皇帝统治下的细微风格变化,甚至联系到了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和宫廷审美倾向。这种由物及史的探究方式,让我对这些传世名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漂亮”的层面。此外,书中的器物注释详实,不仅标注了口径、高度这类基本数据,更难得的是对出土背景或流传经历的简要说明,虽然篇幅不长,却极大地丰富了这些瓷器的“故事性”,让冰冷的文物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和曲折的经历,阅读体验因此变得格外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常常是一页接着一页地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

评分

很好的书,可以了解苏博的瓷器。还来不及细读。

评分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印刷精美,解说也还到位,值得阅读

评分

苏博这套书用纸都比较厚,很有诚意。硬封16开铜版纸,明清瓷器为主。

评分

很好的书,可以了解苏博的瓷器。还来不及细读。

评分

很好的书,可以了解苏博的瓷器。还来不及细读。

评分

苏博这套书用纸都比较厚,很有诚意。硬封16开铜版纸,明清瓷器为主。

评分

从苏州回来以后,把这套苏州博物馆的图录基本上买齐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丰富,图片精美,留作资料收藏,非常好。

评分

从苏州回来以后,把这套苏州博物馆的图录基本上买齐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丰富,图片精美,留作资料收藏,非常好。

评分

从苏州回来以后,把这套苏州博物馆的图录基本上买齐了。书的质量不错,内容丰富,图片精美,留作资料收藏,非常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