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上下) 中国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官网正版】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上下) 中国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官网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写组 著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联共
  • 反共
  • 中国近现代史
  • 历史研究
  • 政治史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新华书店
  • 中共党史
  • 两党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凤凰新华书店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74674
商品编码:1273935908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2
字数:77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杨奎松教授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读国共之间的激流与暗涌。全书修改近百处,部分章节做了较大增补,内容更为全面、详尽、准确。

(2)国民党曾是中国具实力的革命大党,后分崩离析、退守台湾,而孙中山眼中“对政治生活毫无用处”的共产党,却多次绝处逢生,终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回顾二十余年风雨飘摇,在国共命运攸关的一次次重要抉择面前,国民党何以胜,又何以败?

(3)深入国民党的决策机制,剖析对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后果,揭示意识形态争斗背后的权力漩涡。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作者简介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前 言 / i

第一章、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 1

第二章、“容共”,还是“分共”? / 69

第三章、蒋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从“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 261

第七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剿共”战争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决“共党问题” / 355

第九章、抗战开始后的妥协与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变及其善后 / 487

第十一章、国共两党攻防态势的转换 / 531

第十二章、抗战结束前后的和战选择 / 583

第十三章、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内战的后尝试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 / 707

第十六章、从“戡乱”走向崩溃 / 747

第十七章、国民党对中共的后一搏 / 793



前言/序言  在大陆,已有的研究国共关系史的著作,至少应当在十几部以上。但是,翻遍已有的研究国共关系史的著作,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同一角度,即站在中共角度所做的研究。与其叫国共关系史研究,不如叫共国关系史研究要准确些
  为什么说已有的研究著作几乎都是站在中共的角度来研究国共关系呢?这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陆出版的这些研究国共关系史的著作,所利用的史料,基本上都是中共方面的,很少,至少是较少利用到国民党方面的史料。
  主要利用中共方面的史料来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有什么不足吗?有。从中共保存下来的大量史料出发,来研究它与国民党关系的历史,对于了解中共在两党关系问题上政策策略形成的原因及中共推行贯彻这些政策策略的过程,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它便于我们理解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中共的认识、感受和它在处理两党关系问题上所依据的逻辑,以及由此所获得的成功或失败。但就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而言,这却是不够的。较少利用和了解国民党方面据以形成其政策策略,包括记述两党关系问题的种种史料,就不大容易理解国民党当时许多政策策略形成的原因,不大容易了解其政策策略推进的过程及国民党人对其政策策略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认知情况,甚至还可能误把一方当年在不明了对方真实感受和意图情况下所做出的某些政治判断,简单地当成自己立论的基础。
  我在1991年就写过一本叫《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的书,因为研究写作时还很少可能利用到台湾方面保存和出版的档案史料,因此也就决定了该书也只能是以中共方面保存和出版的相关史料为分析的依据与线索。尽管书出一年后即告脱销,加印时临时核对或补充了一些当时已经可以找到的台湾方面出版的史料,但整体上也仍旧没有多大变化。
  当然,就国共两党谈判史而言,即使在过去了十多年,有机会大量查阅保存在台湾的国民党各种文献史料之后,笔者也没有发现更多地依据两方面史料来研究国共谈判历史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在那个时期,与国民党的谈判关系着中共及其武装的生存与发展,是中共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也就决定了中共中央及其相关部门,不能不集中主要精力和干部以应付和谋划,留下了各种形式的大量历史记录。相反,除在极个别情况下之外,国民党方面几乎从来不重视与中共的谈判问题。大多数的谈判几乎都是蒋介石直接授命个别人员秘密进行的,并不与党内高层协商办法。而蒋介石的个人日记虽多有记载,却又因为台北对外开放的日记多有删节改动,且经过摘编整理的日记片断也仅止于1940年代初。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国民党保存下来的史料当中找到比较完整的史料,有系统地从国民党的角度来研究两党谈判问题,自然也没有可能。
  但是,尽管是研究国共两党谈判的历史,我在写作《战时国共谈判实录》一书时,就已经意识到过多地利用单方面史料的严重不足了。因为,由于中共方面的资料相对丰富,国民党方面资料极度欠缺,我虽然可以很容易地根据中共中央开会讨论或电报来往的情况,具体了解中共方面谈判意图以及谈判方案形成变化的原因和经过,却无法清楚了解国民党方面对谈判的策略意图及导致其态度变化的原因何在。在这种情况下所做的研究,理解共产党易,理解国民党难,显而易见。
  历史研究,贵在求真。而欲求历史之真,又非尽可能全面把握历史的各个侧面,努力深入到各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认识变化的情况及原因不可。只注重和相信源自一个方面、一种角度的史料,对历史的把握,难免会如同盲人摸象,使自己永远无法看清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正因为如此,国共谈判一书出版后,我始终感到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厘清,还有许多工作必须要做。这也是我此后一直继续高度关注国共关系史的研究状况,并尽一切可能在海内外继续搜集有关国共关系史问题的各种档案文献史料和回忆口述史料的原因所在。
  ……
  无论如何,在这里想要重申的是,对于本书,笔者是努力尝试了用陈寅恪先生关于要“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的这样一种态度来研究的。如果说这样一种努力在一些地方做得还不够到位,绝非是笔者的本意之所在。
  杨奎松
  2005年9月12日于上海虹桥怡景园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涵盖了其核心主题、结构、研究方法和历史价值,但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的内容。 --- 《风云激荡: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构建研究(1840-1949)》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探讨1840年至1949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与国家构建历程的学术专著。它不仅梳理了这一时期标志性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更着眼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变迁、思想文化的重塑以及经济基础的调整,旨在揭示近代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艰难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危局与觉醒(1840-1895)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的开端,重点分析了鸦片战争的深远影响。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军事失败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传统观念如何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根本性冲击。详细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带来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对中国主权和经济结构的破坏性影响。 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剖析了清政府内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努力——洋务运动。通过对南北洋水师、江南制造总局等重要实践的个案分析,展现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在维护政权稳定与学习西方技术之间的艰难平衡。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审视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即其未能触及腐朽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思想文化根基,最终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惨败。甲午战争被视为近代中国从被动开放走向全面危机的转折点,它不仅使得民族危机空前深化,更刺激了更深层次的救亡图存思潮的涌现。 第二部分:探索与挫折(1895-1911) 甲午战后的中国,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催生了多样的政治与社会改革尝试。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深层原因。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的梳理,展示了知识分子群体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变革的努力,以及在顽固派与保守势力面前的脆弱性。 随后,本书转向探讨革命思潮的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如何吸取历次改良运动的教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通过对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的分析,揭示了革命党人建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是如何逐步凝聚起来的。同时,对清末新政的改革措施——包括废科举、练新军、预备立宪——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这些自上而下的努力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触动,但因其立宪纲领的虚伪性和缺乏真正的民意基础,最终加速了统治阶层的瓦解。 第三部分:共和的迷思与军阀割据(1912-1928) 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推翻帝制的历史功绩被置于关键位置。本书详细描述了武昌起义的经过,以及随后的南北议和如何使得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随后,本部分聚焦于“共和”在中国实践初期的困境。通过对二次革命、宋教仁遇刺案以及洪宪帝制的论述,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和强大组织能力的情况下,难以抵御旧有军事强人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干预。 军阀混战的时代是本书重要的分析段落。本书将军阀划分为“旧官僚出身”和“新式军事人才”两类,分析了他们如何依托地方经济和帝国主义支持而割据一方。在此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国家出路的迷茫,构成了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土壤。五四运动被视为新文化运动高潮的政治体现,它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马克思主义等新型思想的初步接受。 第四部分:整合与冲突(1927-1949)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北伐战争是本部分的核心。本书详细考察了国民党在组织、军事和思想建设上的进步,尤其是国共两党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指导下的合作与矛盾演变。北伐战争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推向全国,并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国家政权的重建。 然而,北伐后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完成国家整合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的结构性矛盾:地方实力派的制衡、复杂的金融体系、持续的对外侵略压力,以及内部的派系斗争。本书对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如沿海工业与内地农业的剪刀差)、大规模的社会动员与建设投入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在这一阶段,中国历史的主轴转向了长期的国内整合努力与外部侵略的残酷对抗。全书的收尾部分,则聚焦于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重塑作用,以及最终决定性的解放战争进程,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近代中国寻求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历史阶段的终结。 学术价值与特点 本书综合运用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强调事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它避免了对历史人物的简单道德评判,致力于从历史的纵深和多维视角去理解近代中国精英群体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做出的复杂选择与付出的沉重代价。本书为理解中国如何从一个前现代的帝国走向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复杂过程,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深刻的洞察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悬疑小说,只是主角和配角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叙事手法,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和争议性极大的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慎的态度。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史料和论据摆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自己去权衡判断。这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多我过去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在阅读了其中几章后,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修正。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社会背景勾勒,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

评分

这本历史著作的篇幅之宏大,内容之扎实,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考证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角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采取那种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力求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那些关于具体政策制定过程的细节描摹,那些对关键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揣摩,都使得原本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关于权力、关于理想,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挖掘,更是对后世如何理解和传承历史经验的严肃探讨。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纯粹政治分析的温度。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巨大洪流之中,审视他们的挣扎、妥协与坚持。这种人性化的历史书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反思在相似的压力下,我们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份沉甸甸的厚度,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深得我心,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它的逻辑脉络梳理得异常清晰。作者似乎深知如何在大部头中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或者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的概括,这为理解后续更为复杂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引入和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性,那些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研究宝库,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尊重。

评分

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对近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认知水平。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相对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何一些看似微小的决策,最终会引发连锁反应,塑造出我们今天所处的格局。这种“看见因果链条”的能力,是任何快餐式阅读无法提供的。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有效的加固和拓宽,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感。

评分

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

好书,看了几页就会一直看下去

评分

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

这本书不错,活动价格也很值啊。

评分

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

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

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

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

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