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奎松教授历史求真之作,利用大量一手材料,深度解读国共之间的激流与暗涌。全书修改近百处,部分章节做了较大增补,内容更为全面、详尽、准确。
(2)国民党曾是中国具实力的革命大党,后分崩离析、退守台湾,而孙中山眼中“对政治生活毫无用处”的共产党,却多次绝处逢生,终成为主宰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力量。回顾二十余年风雨飘摇,在国共命运攸关的一次次重要抉择面前,国民党何以胜,又何以败?
(3)深入国民党的决策机制,剖析对共政策形成的前因后果,揭示意识形态争斗背后的权力漩涡。
内容简介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杨奎松,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编辑部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史,著有《“中间地带”的革命》、《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忍不住的“关怀”》、《西安事变新探》、《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专著十余种,并在China Quarterly、Diplomatic History、Cold War History,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及日本等地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二百余篇。
前 言 / i
第一章、孙中山与国共合作 / 1
第二章、“容共”,还是“分共”? / 69
第三章、蒋介石走向“三二〇”之路 / 111
第四章、从“三二〇”到“四一二” / 145
第五章、武汉国民党的“联共”和“分共” / 199
第六章、南京国民党的“清党”运动 / 261
第七章、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与“剿共”战争 / 303
第八章、以政治方式解决“共党问题” / 355
第九章、抗战开始后的妥协与磨擦 / 443
第十章、皖南事变及其善后 / 487
第十一章、国共两党攻防态势的转换 / 531
第十二章、抗战结束前后的和战选择 / 583
第十三章、战后国民党人的反共困扰 / 635
第十四章、阻止内战的后尝试 / 671
第十五章、四平战役与内战爆发 / 707
第十六章、从“戡乱”走向崩溃 / 747
第十七章、国民党对中共的后一搏 / 793
与其说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专著,不如说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政治悬疑小说,只是主角和配角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叙事手法,让人欲罢不能。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和争议性极大的议题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审慎的态度。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所有的史料和论据摆在读者面前,让大家自己去权衡判断。这种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极大地激发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多我过去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历史“常识”,在阅读了其中几章后,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修正。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那种细腻入微的社会背景勾勒,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
评分这本历史著作的篇幅之宏大,内容之扎实,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考证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与角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并没有采取那种过于简化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力求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那些关于具体政策制定过程的细节描摹,那些对关键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揣摩,都使得原本冰冷的史料变得鲜活起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它不仅仅是记录过去,更像是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关于权力、关于理想,以及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评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出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对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入挖掘,更是对后世如何理解和传承历史经验的严肃探讨。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怀,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超越纯粹政治分析的温度。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置于时代的巨大洪流之中,审视他们的挣扎、妥协与坚持。这种人性化的历史书写,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我们反思在相似的压力下,我们自己会做出何种选择。这份沉甸甸的厚度,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深得我心,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厚重的历史书,它的逻辑脉络梳理得异常清晰。作者似乎深知如何在大部头中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或者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的概括,这为理解后续更为复杂的论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在引入和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性,那些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研究宝库,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尊重。
评分对于我这种非专业出身,但对近现代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历史认知水平。它没有高高在上地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相对流畅且富有逻辑性的语言,将复杂的政治生态系统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何一些看似微小的决策,最终会引发连锁反应,塑造出我们今天所处的格局。这种“看见因果链条”的能力,是任何快餐式阅读无法提供的。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有效的加固和拓宽,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感。
评分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好书,看了几页就会一直看下去
评分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这本书不错,活动价格也很值啊。
评分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评分边角磨的很厉害,快递也不是很快,可能是我摊上了??
评分很好,是我想要的,赞赞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