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內容簡介
《唐五代韻書集存(套裝上下冊)》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作者簡介
周祖謨(1914.11.19-1995.1.14)字燕孫,北京市人,祖籍浙江杭州。著名語言學傢。
幼年受父教,讀儒傢基本典籍。七歲入北京高等師範附設小學,跳級畢業。11歲入北京師範學校,後轉入成誌中學,193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附中高中男部,1932年畢業,同時考取北京大學中文係和清華大學英語係,因後者學費較高,最後入北京大學中文係。193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考入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語言組,任助理員,得以嚮趙元任問學。1937年迴北平省親,因抗戰爆發,滯留傢中。1939年被聘為輔仁大學國文教員,後被聘為國文係講師、副教授,講授過語音學、等韻學、高本漢中國音韻學、比較訓詁學、甲骨文研究等課程。1947年改任北京大學中文係副教授,兼文科研究所秘書、圖書館專門委員、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編輯委員會委員。1950年起任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先後主講現代漢語、漢語史、音韻學、說文解字研究、語言文學要籍解題等課程。1953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普通話審音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和《語言研究》編輯委員。1955年受高教部委托起草《現代漢語教學大綱》。1957年代理中文係漢語教研室主任。1979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1981年被批準為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同年12月被國務院聘為古籍整理齣版規劃小組組員。1982年至1984年任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教研室主任兼研究室主任,1984年古典文獻研究室改為研究所,任所長。1985年兼任全國高等學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曾兼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語言學會副會長,中國音韻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顧問、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捲編委會副主任,《漢語大辭典》學術顧問等職。1981年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和中國語言文學係講學。1984年赴日本講學,並參加二十九屆國際東方學者會議。1995年1月14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1歲。
周祖謨1949年前主要從事中國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漢語史以及古典文獻學的研究。1949年後開始從事現代漢語詞匯和語法的研究,並進一步貫穿古今,研究漢語發展的曆史,同時注意語文教育的一些問題,在古典文獻學方麵也有很高的成就。
周祖謨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方麵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大。其《問學集》所收論文、劄記等對古音、等韻、《切韻》以及前代訓詁書均提齣不少創見,是其學術代錶作。書中對於上古音作瞭廣泛的探討,涉及聲、韻、調各方麵;對於漢魏以下的聲韻也作瞭細緻深入的研究;在等韻方麵,根據梵文《悉曇章》一類材料及現代語音學理論對“陰調”、“陽調”、“五音”、“轉”等傳統術語給予新的解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評述瞭中國古代眾多語言學著作的是非得失,輯錄瞭許多有價值的史料。《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是其另一部重要學術著作,詳細論述瞭自周秦音到《切韻》八百年間韻部演變的過程。
周祖謨精通版本目錄學,對古籍涉獵很廣,加之音韻訓詁的專長,注意廣搜版本,比較優劣,在古籍整理和校勘方麵取得瞭很高的成就。所著《廣韻校本》引證瞭前人未見的中古字書《原本玉篇》、《慧琳音義》、《篆隸萬象名義》、《字鏡》等材料,在校勘上,注意抉發原書訛誤條例,辯正俗寫或體,考案音義,成為海內外研究《方言》的重要依據。《方言校箋》參照宋以前古書33種加以申辨,對原書的訛文脫字都依例作瞭訂正。此外《釋名校箋》、《洛陽伽蘭記校釋》也都産生瞭重要影響。
周祖謨治學注重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並從觀點和方法上衡量其得失,進一步利用多方麵的材料鈎深緻遠。主張理論性與實用性並重,認為要研究古代音韻,必須研究現代方言,除方言之外,還要重視曆史文化和曆代古典文學作品的研究。
周祖謨在高校教學50餘年,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如何運用知識,同時介紹研究的進展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他的辛勤教誨下,不少學生已經成為語言學界著名學者、教授。
主要著作:《問學集》、《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廣韻校本》、《方言校箋》、《釋名校箋》、《洛陽伽蘭記校釋》、《唐五代韻書集存》、《廣韻四聲韻字今音錶》、《漢語音韻論文集》、《漢語詞匯講話》等,有《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周祖謨語言文字論集》、《周祖謨語言學論文集》等。主要論文:《陶刻孫本〈說文解字〉正誤》,《研究漢代詩文韻讀之方法》,《五代刻本〈切韻〉之韻目》,《從文學語言的概念論漢語的雅言、文言、古文等問題》,《關於唐本〈說文〉的真僞問題》,《讀王念孫〈廣雅疏證〉簡論》等。
精彩書評
本書是作者幾十年搜集、整理和考釋唐五代韻書的成果,其中集印瞭唐五代寫本和刻本韻書共30種,是總集唐五代韻書的一部大書。這對於研究古代文字的形體、音義,考察古人釋字的方法等都很有價值。
目錄
上編 唐五代各類韻書
上冊
總述
第一類 陸法言切韻傳寫本
1.1 切韻殘葉一(伯三七九八)
1.2 切韻殘葉二(伯三六九五、三六九六)
1.3 切韻殘葉三(斯六一八七)
1.4 切韻殘葉四(斯二六八三,伯四九一七)
1.5 切韻斷片一(見西域考古圖譜)
1.6 切韻斷片二(列TID)
第二類 箋注本切韻
2.1 箋注本切韻一(斯二○七一)
2.2 箋注本切韻二(斯二○五五)
2.3 箋注本切韻三(伯三六九三、三六九四、三六九六,斯六一七六)
第三類 增訓加字本切韻
3.1 增訓本切韻殘葉一(斯五九八○)
3.2 增訓本切韻殘葉二(伯三七九九)
3.3 增字本切韻殘捲(伯二○一七)
3.4 增字本切韻殘葉(斯六○一三)
3.5 增字本切韻殘葉(斯六○一二)
3.6 增字本切韻殘葉(伯四七四六)
3.7 增字本切韻斷片(斯六一五六)
3.8 增字本切韻斷片
第四類 王仁昫刊謬補缺切韻
第五類 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
前言/序言
唐五代韻書集存(上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內容真的不錯,就是外皮有些舊,不像是新包裝。
評分
☆☆☆☆☆
內容真的不錯,就是外皮有些舊,不像是新包裝。
評分
☆☆☆☆☆
給女友買的,很不錯,就是太貴瞭!
評分
☆☆☆☆☆
周祖謨代錶作,方便查找切韻較早版本
評分
☆☆☆☆☆
速度快,品相好,感謝京東
評分
☆☆☆☆☆
龍龕手鏡和這本,都是相當可憐,嗚呼哀哉啊
評分
☆☆☆☆☆
物美價廉,想瞭解音韻史的朋友可以收藏
評分
☆☆☆☆☆
看完瞭來評價,很好的,有喜歡的書還迴來買!
評分
☆☆☆☆☆
一居海之東,一居海之西,難為延津之閤。想那天天撫摸這些殘捲的人也未必知道。因此有必要把這些能見的韻書編集在一起,加以整理,辨彆同異,條列源流,離者閤之,揉者析之,使這些瀋霆韆載的古籍成為有用的資料。在這一方麵,我國的學者曾經費過很多的精力,做瞭不少辛勤的工作。一九二一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捲(即斯二六八三,斯二O五五,斯二O七一) 根據照片手錄印行。一九三四年劉模先生又把從巴黎親自抄迴的王仁晌《刊謬補缺切韻》和《切韻》序文刻入《敦煌掇瑣》。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學齣版瞭《十韻匯編》,本劉先生之意編纂而成,材料略有增加。一九四六年我以新得的材料給魏建功先生看,一九四八年魏先生又根據這些新材料寫成《十韻纂編資料補業釋》一長文。六十年代初,薑亮夫先生又重把自己在國外摹錄的一些韻書,包括以前印過的一部分殘捲,集為一編,名為《誠涯敦煌韻輯》。為求珍籍,或移書巴黎,希望獲得一二照片;或遠涉重洋,親臨其地,懷鉛謄錄。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敦煌所齣的古籍至為關心,並盡可能摹錄刊布,以便學者研究探討。這也正是我國人民非常重視自己的曆史文化的錶現。但是原物遠在國外,由於種種限製,要把所有的韻書都摹錄齣來也很睏難。因此有些重要的韻書還沒有移錄。就是在已經摹印的一些韻書中,文字和行次也都不免有脫誤。《十韻匯編》尤多。沒有憑據,就不易校正。所幸北京圖書館經過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材料都有瞭照片。王重民先生在這方麵曾經盡瞭很大的力量。我在一九四五年能看到一些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材料,業得以摹寫,不能不感謝王先生。解放以後,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圖書館又獲得斯坦因沂劫去的全部漢文書籍的顯微膠片。這樣,我們就完全有可能把國內外所存的唐五代韻書都盡量采用照片影印齣來瞭這些韻書不僅是研究六朝以迄隋唐古音的重要憑藉,而且也是研究文字和詞匯以及詞義的重要材料。因為從隋陸法言編定《切韻》以後,到唐代就《切韻》而刊正字休、增字加訓的書很多。這些韻書當中在字形方麵記載瞭不少異體和簡體,我們排除掉當時的“正”與“俗”的觀念,從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這一觀點齣發,必然可以從中看到不少文字在錶音錶義和書寫上的曆史發展規律。另外,在韻書當中雖然正文都是一個個的漢字,但是這個字所代錶的是一個單音詞,還是一個復音詞中的一個詞素,在注文中一般都是錶示很清楚的。所以一部韻書既是字典,也是詞典,可以做為研究唐以前詞匯的資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晚期的韻書裏除盡量搜羅古書中所有的詞匯以外,還增加瞭不少當時書中常見的和口語的詞匯,如五代刻本《切韻》就是如此。這對於研究近代語的發展價值更大。在韻書的訓解方麵總的發展趨勢是由簡單而趨於繁富,逐步接近於訓話書,因而在古義之外又增加瞭不少新的通行的意義。所以要研究古訓和詞義的發展,韻書也是很有用處的,與字書相得益彰。韻書的功用,概括來說,有考詞、定字、辨音、明義四個方麵。如果認為韻書隻對研究漢語中古音有用,那就錯瞭。我們應當運用正確的觀點善於從中發現對我們實際有用的東西,不能隻見一,而忽略其餘。現在所編錄的韻書包括唐五代的寫本和五代及宋初的刻本,每一個本子做為一種,一共有三十種。其中沒有著者姓名的居多,有的連書名也沒有。現在隻能根據書的體例和內容來編排。凡體例和內容相近的歸為一類。這樣大體可以分為七類:(一)陸法言書的傳寫本。(二)箋注本《切韻》。(三)增字增訓本《切韻》。(四)《刊謬補缺切韻》。(五)裴務齊正字本《切韻》。(六)《唐韻》。(七)五代和宋初刻本《切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