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普通閱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對基礎知識的依賴性也相當高,這使得它在入門階段顯得有些“高冷”。如果讀者對《廣韻》《集韻》的結構乃至中古聲母、韻部的基本概念不甚瞭解,初次接觸時可能會感到雲裏霧裏,晦澀難懂。我認識一些對中國古代文學感興趣的朋友,他們試圖從這套書中尋找一些關於唐詩用韻的趣味知識,結果很快就被大量的音韻學術語和復雜的曆史音變規則勸退瞭。這套書顯然不是為大眾普及而設計的,它更像是麵嚮專業研究者和高階學生的深度手冊。不過,也正因如此,它纔顯得如此珍貴——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稀釋內容的純粹性。對於那些決心攻剋中古音韻難關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必經之路,但前提是,你得做好準備,帶上你最好的工具書和足夠的耐心去啃下這塊“硬骨頭”。
評分當我第一次翻開這套書時,我立刻被其內容所吸引,它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古音韻學的全新認知。特彆是對“入聲”在唐五代時期的復雜流變分析,簡直是洞若觀火。作者似乎窮盡瞭所有能找到的史料,將不同地域、不同時期韻書中對同一字頭的處理方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對比,這種橫嚮和縱嚮的交叉梳理,構建瞭一個極其嚴謹的音韻學圖譜。我尤其欣賞其中對高難度韻部(比如一些爭議較大的單元音或鼻音韻尾)所提齣的假說,雖然是推測,但每一步論證都建立在堅實的文獻基礎之上,邏輯鏈條密不透風。這比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音韻概論要深刻得多,簡直是“乾貨”滿滿,讓人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復咀嚼每一個論斷。它不是一本適閤快速瀏覽的書,更像是一份需要細細研讀的“武功秘籍”,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領悟,絕對是深入研究音韻學的必備工具書。
評分這套書的編纂體例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論述體或辭典體,而更像是一種“證據鏈”的匯集。它將五代十國及唐代齣現的各類音韻材料,如碑刻、抄本、佛教文獻中的異讀,甚至是一些帶有音注的詩文集,都進行瞭係統性的分類和索引。這種資料的“原汁原味”呈現,極大地便利瞭後續研究者,省去瞭大量手工搜集和校對的時間。舉個例子,書中關於某些地方音在敦煌文獻中的特殊標記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這些零散的、難以獲取的語料被整閤在一起,形成瞭一個有力的支持係統。這種對一手材料的尊重和係統性整理,體現瞭編者深厚的文獻功底和對學術規範的極緻追求。可以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價值的“語料庫”,而非僅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為未來音韻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數據基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實在令人驚艷,紙張的手感細膩,油墨的層次感豐富,即便是這樣的學術性著作,也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得體,字體的選擇既保證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舒適度。尤其是那些復雜的音韻符號和例字,都清晰可辨,沒有齣現模糊不清或者錯位的現象。對於長期與古籍打交道的學者或愛好者來說,這種高質量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我過去收藏的一些綫裝古籍復印本,在細節處理上遠不及此書,裝幀的考究程度足以讓它在書架上熠熠生輝。不過,話說迴來,如此精美的製作,價格自然不菲,對於預算有限的學生群體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負擔。但從長遠來看,這套書的耐用性和收藏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完全對得起它的定價,是一次物有所值的投資。每一次翻閱,都能感受到一種莊重典雅的氣氛,讓人沉浸其中,體會到古代文獻之美。
評分坦白講,這套書的學術價值無可挑剔,但作為閱讀體驗的一部分,它的可讀性和流暢性確實不如一些敘事性強的學術著作。由於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和展示史料,很多篇章都是對不同韻書條目的並列展示和簡短的考證,缺乏連貫的敘事主綫,讀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漫長而精密的“文獻比對之旅”。對於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嚮於在圖書館或書房中,伴隨著一杯熱茶,專注於某個特定章節進行細讀和批注。它不適閤在通勤途中快速翻閱,因為一旦中斷,再重新連接上下文會比較睏難。此外,書中對一些非常小眾的中古文獻的引用,如果能附帶更詳細的齣處說明或釋義,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會更加友好一些。總體來說,這是一部為“治學”而非“消遣”而作的鴻篇巨著,其分量和嚴肅性,決定瞭它注定是屬於書架深處的精品,而非客廳茶幾上的暢銷書。
評分速度快,品相好,感謝京東
評分看完瞭來評價,很好的,有喜歡的書還迴來買!
評分速度快,品相好,感謝京東
評分幾閤一的工具書,一書在手,方便很多。
評分一居海之東,一居海之西,難為延津之閤。想那天天撫摸這些殘捲的人也未必知道。因此有必要把這些能見的韻書編集在一起,加以整理,辨彆同異,條列源流,離者閤之,揉者析之,使這些瀋霆韆載的古籍成為有用的資料。在這一方麵,我國的學者曾經費過很多的精力,做瞭不少辛勤的工作。一九二一年王國維首先把倫敦所藏的三種《切韻》殘捲(即斯二六八三,斯二O五五,斯二O七一) 根據照片手錄印行。一九三四年劉模先生又把從巴黎親自抄迴的王仁晌《刊謬補缺切韻》和《切韻》序文刻入《敦煌掇瑣》。一九三六年北京大學齣版瞭《十韻匯編》,本劉先生之意編纂而成,材料略有增加。一九四六年我以新得的材料給魏建功先生看,一九四八年魏先生又根據這些新材料寫成《十韻纂編資料補業釋》一長文。六十年代初,薑亮夫先生又重把自己在國外摹錄的一些韻書,包括以前印過的一部分殘捲,集為一編,名為《誠涯敦煌韻輯》。為求珍籍,或移書巴黎,希望獲得一二照片;或遠涉重洋,親臨其地,懷鉛謄錄。由此可見我國學者對敦煌所齣的古籍至為關心,並盡可能摹錄刊布,以便學者研究探討。這也正是我國人民非常重視自己的曆史文化的錶現。但是原物遠在國外,由於種種限製,要把所有的韻書都摹錄齣來也很睏難。因此有些重要的韻書還沒有移錄。就是在已經摹印的一些韻書中,文字和行次也都不免有脫誤。《十韻匯編》尤多。沒有憑據,就不易校正。所幸北京圖書館經過多年的努力,大部分材料都有瞭照片。王重民先生在這方麵曾經盡瞭很大的力量。我在一九四五年能看到一些以前沒有見到過的材料,業得以摹寫,不能不感謝王先生。解放以後,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圖書館又獲得斯坦因沂劫去的全部漢文書籍的顯微膠片。這樣,我們就完全有可能把國內外所存的唐五代韻書都盡量采用照片影印齣來瞭這些韻書不僅是研究六朝以迄隋唐古音的重要憑藉,而且也是研究文字和詞匯以及詞義的重要材料。因為從隋陸法言編定《切韻》以後,到唐代就《切韻》而刊正字休、增字加訓的書很多。這些韻書當中在字形方麵記載瞭不少異體和簡體,我們排除掉當時的“正”與“俗”的觀念,從文字是記錄語言的工具這一觀點齣發,必然可以從中看到不少文字在錶音錶義和書寫上的曆史發展規律。另外,在韻書當中雖然正文都是一個個的漢字,但是這個字所代錶的是一個單音詞,還是一個復音詞中的一個詞素,在注文中一般都是錶示很清楚的。所以一部韻書既是字典,也是詞典,可以做為研究唐以前詞匯的資料。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晚期的韻書裏除盡量搜羅古書中所有的詞匯以外,還增加瞭不少當時書中常見的和口語的詞匯,如五代刻本《切韻》就是如此。這對於研究近代語的發展價值更大。在韻書的訓解方麵總的發展趨勢是由簡單而趨於繁富,逐步接近於訓話書,因而在古義之外又增加瞭不少新的通行的意義。所以要研究古訓和詞義的發展,韻書也是很有用處的,與字書相得益彰。韻書的功用,概括來說,有考詞、定字、辨音、明義四個方麵。如果認為韻書隻對研究漢語中古音有用,那就錯瞭。我們應當運用正確的觀點善於從中發現對我們實際有用的東西,不能隻見一,而忽略其餘。現在所編錄的韻書包括唐五代的寫本和五代及宋初的刻本,每一個本子做為一種,一共有三十種。其中沒有著者姓名的居多,有的連書名也沒有。現在隻能根據書的體例和內容來編排。凡體例和內容相近的歸為一類。這樣大體可以分為七類:(一)陸法言書的傳寫本。(二)箋注本《切韻》。(三)增字增訓本《切韻》。(四)《刊謬補缺切韻》。(五)裴務齊正字本《切韻》。(六)《唐韻》。(七)五代和宋初刻本《切韻》。
評分給女友買的,很不錯,就是太貴瞭!
評分裏麵內容不有些不是很清楚,好在大部分有錄文。敦煌的部分,其實在《敦煌經部文獻閤集》裏已經詳細校錄瞭,隻有故宮的兩件沒收入,因為不是敦煌的,所以可以參看。
評分研究文字學的重要參考書。
評分但如果以現在的眼光看,印刷著實不算清晰,內容的搜集上也有欠缺。似有重新匯輯的必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