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医用物理学(第2版)
原价:23.00元
作者:由芸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117092494
字数:359000
页码:231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医学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目前我国卫生类学校各专业物理课学时少,教材仍沿用高中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不利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现状,在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指导下,结合全国各地近年的教学实践,广泛吸取同行有益建议,作为一种新的尝试,于2005年6月编写了适用于卫生类学校使用的《医用物理学》教材。教材发行后受到使用院校师生的欢迎,多次重印,为卫生类学校物理学教学做出了积极贡献。现由卫生部教材办公室主持修订。
与第一版对照,修改后的教材共九章并新增了相关链接。医用物理学不同于理工职业学校的物理学,是一门充分体现医学与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及技术结合的交叉课程。教材修订中力求突出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到培养对象的理论基础、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以必须、够用为度,力求目标明确、通俗易懂,尽可能简化了物理定理、定律的推导过程,避开了大量的与今后临床实际工作无关的定量计算。在掌握相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突出用物理学的理论对生命现象的解释;突出物理学的技术在医学诊断、治疗中的应用;突出前沿知识与课程内容的恰当结合;力求提高学生把物理学知识应用到医学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鉴于目前我国卫生类学校各层次、各专业的物理课学时安排及教学计划差异较大,本教材以96学时为基础编写,供各学校根据学时安排及教学计划进行选讲。
目录
绪论
一、物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物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四、医用物理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人体力学
第一节 力
一、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力矩
三、物体平衡条件
第二节 骨骼和肌肉的力学性质
一、骨骼的力学性质
二、肌肉的力学性质
第三节 人体的静力平衡
一、三种常见杠杆
二、人体中的杠杆
三、物体平衡条件在人体中应用
相关链接正确姿势消除疲劳
第四节 物体的运动
一、变速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相关链接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第五节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三、牛顿第三定律
第六节 人体动力学基础
一、牛顿运动定律与人体运动
二、加速度对人体的作用
三、人体运动的力学分析
第七节 功和能
一、功和功率
二、机械能
第八节 医疗力学器械
相关链接 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习题一
第二章 血液流变学基础
第一节 理想液体的稳定流动
一、理想液体
二、连续性原理
三、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相关链接地铁站台上的安全线
第二节 实际液体的流动规律
一、液体的粘滞性
二、泊肃叶定律
三、湍流、雷诺数
第三节 血液的流动
一、血液的流动
二、血压
第四节 血液的流变性
一、牛顿液体与非牛顿液体
二、血液粘度
三、血液流变学的应用
习题二
第三章 呼吸的物理现象
第一节 气体的性质
一、分子运动论
二、道尔顿分压定律
三、正压、负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相关链接 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第二节 液体表面现象
一、表面张力
二、弯月形液面的附加压强
三、气体栓塞
四、浸润现象和不浸润现象
五、毛细现象
第三节 呼吸运动
一、表面活性物质
二、肺泡的表面张力
相关链接 天然表面活性剂
……
第四章 热力学与代谢
第五章 医用声学基础
第六章 电磁学基础及医学应用
第七章 医用光学
第八章 医学影像学基础
第九章 医学影像设施
实验一 洲标卡尺的使用
实验二 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验三 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实验四 血压计的使用
实验五 测定空气的相对温度
实验六 听觉的测试
实验七 万用电表的使用
实验八 紫外线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
实验九 凸透镜焦距的测定,成像规律的研究
实验十 照相机的使用
参考答案
附录一 希腊字母表
附录二 国际单位制(SI)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对健康知识有着极高追求的读者,我总是喜欢深入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以及各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次阅读《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术探索”之旅。这本书在医学严谨性的基础上,又兼具了很强的可读性。它对每一个疾病的描述,都不仅仅停留在症状的堆砌,而是深入到分子、细胞层面,分析其发病机制。比如,在讲解“炎症性肠病”时,它详细阐述了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是如何协同作用,导致肠黏膜发生慢性炎症的。而且,书中对各种诊断技术的原理和临床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欣赏它对“影像学诊断”的介绍,比如CT、MRI在诊断消化道肿瘤、血管病变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结合其他检查来做出更精确的判断。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支撑,而临床实践则是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疗效的关键。它让我看到了消化内科领域的前沿进展,也为我打开了理解和研究这些疾病的新视角。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启发思维的“思想库”,它让我对消化内科医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起了我对这一领域更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评分作为一名非医学专业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消化系统”这个概念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消化系统是身体里最“辛勤”的器官之一;陌生则是因为一旦涉及到疾病,那些专业术语就让人望而却步。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肠胃健康的科普书籍,但往往要么过于简单,缺乏深度,要么就充斥着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让人看了头晕。这次偶然拿到《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一开始还有些忐忑,担心自己看不懂。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非常强。它并没有直接把枯燥的医学知识堆砌起来,而是以一种“问题-解决”的模式来展开。比如,它会先列举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然后详细分析可能导致这种症状的各种疾病,并且一步一步地告诉你如何通过问诊、体格检查、以及各种辅助检查来确诊。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腹泻”的章节,它将不同病因的腹泻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且针对每一种类型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诊断思路和治疗建议,甚至连不同抗生素的适用范围和剂量都标注得非常清晰。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效地与医生沟通。以前去医院,我总是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症状,说得含糊不清,医生也难以准确判断。现在,我能够对照书中的内容,更有条理地向医生提供信息,也更能理解医生提出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背后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的“患者”,而是能够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的“合作者”。
评分说实话,我最早是被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吸引的。那种稳重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本专业且有分量的书。作为一名消化内科的住院医师,我每天都在与各种各样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打交道,从溃疡到炎症,从功能性疾病到肿瘤,每天都是一场“战斗”。在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经验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系统化的诊疗框架来指导,很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或者治疗方案的偏差。这本书《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正是解决了这个痛点。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套“智慧”。它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每一个疾病的诊断路径,从最基本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到各种影像学、内镜、病理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都给予了非常详尽的指导。我尤其喜欢它对于“消化道出血”的章节,详细列出了出血原因的鉴别流程,以及不同部位、不同原因出血的急诊处理原则和内镜下止血技术的适应症。这本书让我在面对复杂病例时,不再感到茫然,而是能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一步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它对于一些新技术的介绍,比如胶囊内镜、小肠镜的应用,也让我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为患者提供更先进的治疗选择。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临床工作中最得力的助手,它帮助我更精准、更高效地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于“慢性病”的管理都感到力不从心,尤其是肠易激综合征(IBS)这种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疾病。每次症状稍有好转,我就以为自己康复了,然后又因为一些生活上的小刺激,病情又会卷土重来,这种“反复拉锯战”真的让人身心俱疲。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尝试阅读了《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起初,我只抱着抱着看有没有什么“特效药”或者“奇招”的想法,然而,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却让我眼前一亮。它并没有将IBS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或者“消化不良”,而是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对其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书中详细介绍了IBS的分类,不同亚型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问诊来区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比如针对腹泻型IBS,它会给出饮食建议,例如减少高FODMAPs食物的摄入;针对便秘型IBS,它会推荐膳食纤维的补充和益生菌的使用;同时,它还提及了低剂量抗抑郁药在缓解肠道症状方面的作用。这些内容让我明白了,慢性病的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系统、且根据个体情况不断调整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开始正视我的病情,并教会我如何去“管理”它,而不是仅仅“对抗”它。现在,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病情的波动,也更懂得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减轻症状,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药物。
评分这套《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2版)》简直是把我从消化不良的泥沼中拯救出来,我得说,作为一个长期被胃胀、嗳气、反酸折磨的“患者”,过去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每次去医院,医生都给我一堆药,虽然吃了能缓解一些,但总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每次看病都得排半天队,问诊时间又短,很多细节根本来不及问。直到我无意中翻到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临床实际的方式,将消化内科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都写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它关于“胃镜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那一章节,以前每次做胃镜都提心吊胆的,不知道该注意什么,总是担心出问题,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有很多细节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它还列举了不同类型胃镜检查的优缺点,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还有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各种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饮食调整、生活方式改变、心理疏导等等,这些内容恰恰是我过去被忽略的,也是最能让我感到自己能够主动参与到康复过程中的部分。这本书就像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咨询的良师益友,让我对自己的病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有信心去面对它。
评分?好...............
评分内容系统阐述。通俗易懂
评分正品
评分协和医院,一流的医院,书的质量还不错,内容还可以
评分好像是正版的,可以看看
评分很好,满意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
评分不得行,书的内容不是最新,和指南有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