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係統地介紹瞭環境微生物實驗研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技術,內容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全書分四部分共十六章,包括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汙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介紹瞭顯微技術、微生物製片和染色技術、培養基製作和消毒滅菌、微生物接種和培養技術及分離和鑒定技術、菌種保藏技術等;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介紹瞭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測定技術、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等;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介紹瞭土壤、水體、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方法,微生物毒理學監測方法等;汙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介紹瞭廢水處理中微生物的測定、廢水處理中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微生物對有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固體廢物處理及廢物的資源化方法技術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基礎微生物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一章 顯微技術
第一節 常用顯微鏡的構浩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
二、暗視野顯微鏡
三、相差顯微鏡
四、熒光顯微鏡
五、電子顯微鏡
第二節 常用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二、暗視野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相差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四、熒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第二章 微生物製片及染色技術
第一節 微生物的製片方法
一、壓滴標本製作無菌操作製片
二、懸滴標本製作
三、塗片法
四、插片法
五、搭片法
六、玻璃紙法
七、壓片法(也稱印片法)
八、透明薄膜培養法
九、單細胞菌塊
十、其他方法
第二節 微生物染色技術及形態觀察
一、染色基本原理及染料種類的選擇
實驗2.1 細菌單染色法及形態的觀察
實驗2.2 細菌的革蘭染色法
實驗2.3 細菌鞭毛染色及運動的觀察
實驗2.4 細菌芽孢、莢膜的染色及觀察
實驗2.5 放綫菌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
實驗2.6 黴菌的活體染色及形態觀察
第三章 滅菌與除菌
第一節 實驗室常用滅菌方法
一、熱滅菌
二、過濾除菌
三、紫外綫殺菌
四、化學藥劑消毒與殺菌
第二節 各類培養基常采用的滅菌方法及注意事項
一、各類培養基的滅菌法
二、培養基滅菌的注意事項
第四章 培養基的配製
第一節 培養基的配製原則
一、選擇適宜的營養物質
二、營養物質濃度及配比閤適
三、控製pH值條件
第二節 培養基的種類及配置過程
一、培養基的種類
二、培養基的配製方法
實驗4.1 常用培養基的配置
第五章 微生物接種與培養技術
第一節 微生物的接種技術
實驗5.1 微生物的各種接種方法
第二節 微生物的培養技術
一、微生物培養的一般問題
二、好氣性微生物培養法
三、厭氣性微生物培養法
實驗5.2 用厭氧袋法培養丙酮丁醇梭狀芽孢杆菌
第六章 微生物的分離及鑒定技術
第一節 微生物的純種分離方法
一、稀釋混閤倒平闆法
二、稀釋塗布平闆法
三、平闆劃綫分離法
實驗6.1 土壤微生物的分離技術
第二節 微生物生長的測定技術
一、生長測定
二、繁殖測定
三、群體生長規律——生長麯綫測定
實驗6.2 微生物菌體大小的測定方法
實驗6.3 微生物數量的測定
實驗6.4 微生物生長麯綫的測定
第三節 微生物生理特徵測定技術
實驗6.5 微生物需氧性的測定
實驗6.6 微生物最適生長溫度的測定
實驗6.7 微生物生長pH值範圍的測定
實驗6.8 固氮能力的檢測
第四節 微生物生化特徵測定技術
實驗6.9 糖類發酵實驗
實驗6.10 甲基紅試驗
實驗6.11 澱粉水解試驗
實驗6.12 縴維素水解試驗
實驗6.13 果膠水解試驗
實驗6.14 細胞色素氧化酶試驗
實驗6.15 過氧化氫酶試驗
實驗6.16 TTC試驗
實驗6.17 硝酸鹽還原試驗
實驗6.18 a澱粉酶活力的測定方法
實驗6.19 蛋白酶活力的測定方法
第七章 菌種保藏技術
實驗7.1菌種的保藏方法
第二部分 環境微生物生態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第八章 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與死亡的影響
第一節 營養和氧氣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實驗8.1 營養元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2 氧和C0: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第二節 物理和化學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實驗8.3 溫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4 滲透壓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5 氫離子濃度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實驗8.6 化學藥劑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第九章 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的測定方法
實驗9.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測定
實驗9.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測定
實驗9.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測定
實驗9.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硫的測定
第十章 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
第一節 PCR技術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實驗10.1 PCR擴增技術與方法
實驗10.2 微生物總DNA中的16SrDNAPCR擴增技術
實驗10.3 凝膠中DNA的迴收、測序及係統發育樹的構建
第二節 微生物多樣性的測定方法
實驗10.4 Biolog分析方法
實驗10.5 PLFA分析方法
實驗10.6 PCR—DGGE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 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技術
第十一章 水中微生物監測
第十二章 土壤中微生物的監測
第十三章 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
第十四章 生物毒理學檢測與評價
第四部分 汙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技術
第十五章 汙染物微生物處理技術
第十六章 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方法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人類利用微生物已有幾韆年,利用微生物處理由人類産生的各類汙染物也有一百多年的曆史,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環境微生物學應運而生。環境微生物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是20世紀60年代末興起的一門邊緣學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技術為基礎,研究有關環境現象、環境質量及環境問題,與其他學科如土壤微生物學、水及汙水處理微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工程學等學科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為補充。麵對當今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環境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係統學科,承擔著艱巨的曆史任務。
  隨著環境微生物學研究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科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日益得到擴展,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也十分頻繁,逐漸形成瞭一個橫跨多學科、多方麵的龐大的學科體係。由於該學科的綜閤性、係統性和復雜性,對當前環境微生物學的科學研究和人纔培養也提齣瞭嚴峻的挑戰。
  一個學科的整體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基礎理論和方法論的發展水平上,近幾十年來,環境微生物學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方法論上均有長足的進展。然而,目前就其研究方法尚缺乏一些較為係統的著作或教材,大部分的實驗教材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均有所偏重,或者基礎性實驗占比例過重。目前較為先進的實驗研究方法大多仍分散在不同的分支研究領域或其相應的著作和論文中,這給現代環境微生物學科學研究和實驗方法的教學帶來瞭很多睏難。
  本書是一本關於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與技術方法的綜閤性教材,編者在閱讀瞭大量國內外實驗技術與方法的基礎上,汲取眾傢之長,同時增補瞭多年科研中的實踐經驗,突齣綜閤、係統、先進等特點。因此,所選擇的內容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目的是使讀者掌握環境微生物相關實驗的基本技能,在此基礎上,還增加瞭與科研有關的研究性實驗。
  全書共分四部分,包括基礎微生物實驗部分、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汙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在基礎實驗中,突齣瞭基礎微生物實驗的特點,首先學會製作培養基和消毒滅菌,然後逐漸掌握培養、分離、純化、觀察和檢測微生物的基本技能,如各類微生物的形態觀察,微生物大小的測定、計數、生理生化測定和鑒定等;在微生物生態學實驗部分,集中介紹瞭微生物培養技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測定技術、土壤酶活性的測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樣性的研究方法等;在環境微生物監測與評價實驗部分,介紹瞭土壤、水體、空氣中微生物的監測方法,微生物毒理學監測方法,另外還增加瞭微生物基因和功能基因組的監測實驗方法,如PCR、PLFA、PCR-DGGE等方麵的實驗原理與實驗技術;在汙染物微生物處理與資源化實驗部分,介紹瞭廢水處理中微生物的測定、廢水處理中活性汙泥的培養與馴化、微生物對有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等。
  為進一步鞏固提高讀者科學研究的技能和水平,對每個實驗的內容,都力求較詳細地介紹每種方法的技術特點和基本操作要求,涉及瞭注意事項、問題和思考題等項目,以提示讀者要特彆注意的操作步驟和注意思考的問題。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圖書簡介,內容涵蓋瞭水處理、土壤修復、生物能源、工業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前沿進展和經典實驗技術,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的視角,同時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書《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與技術》。    圖書名稱: 《現代生物工程:原理、應用與前沿技術》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現代生物工程領域的核心原理、關鍵技術及其在多個應用場景中的前沿進展。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生物工程已不再是單一的學科,而是滲透到材料科學、能源、醫藥、農業等多個領域的交叉前沿。本書旨在為讀者,無論是研究人員、工程師還是高年級學生,提供一個係統且深入的知識框架,使他們能夠掌握當前生物工程領域最核心的工具和思路。  第一部分:生物工程的基礎構建塊  本書的開篇深入剖析瞭現代生物工程的理論基礎。我們首先迴顧瞭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最新進展,特彆是那些對工程化改造至關重要的基礎知識。重點介紹瞭現代生物分子工具箱的構建,包括但不限於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原理、CRISPR/Cas係統的精確編輯能力,以及閤成生物學中的“設計-構建-測試-學習”(DBTL)循環。  在傳統生物反應器設計方麵,本書摒棄瞭過時的描述,轉而探討瞭微流控技術(Microfluidics)如何革新瞭細胞培養和高通量篩選的效率。通過對反應動力學、代謝流分析的深入解讀,讀者將學會如何從宏觀層麵理解和調控微生物或細胞群體的行為。  第二部分:生物過程的優化與調控  生物工程的核心在於“工程化”——如何將實驗室的發現轉化為可規模化的過程。本部分詳細介紹瞭生物過程優化與控製的現代化方法。     代謝工程與係統生物學: 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數據,結閤計算模型(如通量平衡分析, FBA),係統性地識彆和重構代謝通路,以實現目標産物的最大化。我們引入瞭先進的調控元件設計,如模塊化基因綫路和基於RNA的開關係統,以實現對細胞命運的精細控製。    生物催化劑的定嚮進化與設計: 介紹瞭非天然酶的理性設計和定嚮進化策略,包括高通量篩選技術(如噬菌體展示、酵母展示)在加速酶性能優化中的應用。重點討論瞭如何設計能夠在極端環境(如高溫、高鹽、有機溶劑)下穩定工作的酶。    過程放大與反應器工程: 討論瞭從實驗室規模到工業規模放大過程中麵臨的傳質、傳熱和混閤難題。引入瞭先進的生物反應器設計,如膜生物反應器(MBR)和固定化酶反應器,並探討瞭在綫監測與實時控製(PAT, 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如何確保過程的穩定性和批次間的一緻性。  第三部分:生物工程在可持續發展中的前沿應用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理論和技術應用於解決全球性的挑戰,特彆是環境與能源領域。     先進生物能源技術: 詳盡分析瞭生物燃料(第二代、第三代)的生産流程,包括縴維素水解的酶學挑戰和發酵優化。重點討論瞭微生物電化學係統(MES)在廢水處理和能源迴收中的新興潛力,以及光閤微生物在固定二氧化碳和生産高價值化學品方麵的最新突破。    生物修復與環境質量控製: 本章超越瞭傳統的生物降解概念,深入探討瞭利用基因工程微生物進行特定汙染物的靶嚮降解技術。介紹瞭生物傳感器技術在環境汙染物快速檢測中的應用,以及如何構建能夠自我調節和適應復雜環境的工程微生物。    閤成生物學在材料與藥物製造中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微生物“細胞工廠”來生産高附加值的化學品,如生物基聚閤物、特種脂肪酸和復雜天然産物。內容涵蓋瞭從基因閤成到發酵純化的全流程,突齣瞭生物製造在替代傳統石油化工中的巨大潛力。  第四部分:生物工程的未來圖景與挑戰  最後,本書展望瞭生物工程的未來方嚮。討論瞭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在預測復雜生物係統行為中的作用,以及大數據分析如何驅動下一代生物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同時,本書也嚴肅地探討瞭生物安全、倫理規範以及技術轉化中的工程化瓶頸,引導讀者以負責任的態度麵對未來的生物技術革命。  麵嚮讀者:  本書適用於化學工程、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製藥工程等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緻力於生物技術研發和工業轉化的專業人士。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獲得一個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現代生物工程知識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