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书中从设计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和建筑风格的选择、古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和生态问题。详细介绍了古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结构和构造的设计,以及古建筑的装饰设计和环境设计,并同时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以便于学习者在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去灵活把握。全书最后部分介绍了7个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设计实例,选择对象包括殿堂、楼阁、园林建筑、塔、亭等不同建筑式样和类型,同时也注意到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甚至钢结构的典型实例,具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此书可用作大专院校建筑学专业设计教材,也可用作一般设计单位、文物保护部门和建设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0 绪论 0.1 学习古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0.2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0.3 古建筑设计的特殊性 1 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和建筑风格 1.1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风格 1.2 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类型、风格的选择 1.3 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2 古建筑设计的技术经济和生态问题 2.1 古建筑常用材料及其构造特性 2.2 建筑材料的选择与生态环境保护 2.3 古建筑材料的经济成本 3 古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 3.1 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设计 3.2 院落与建筑群平面设计 3.3 合院与天井的设计 3.4 建筑与园林 4 古建筑的立面造型设计 4.1 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特征与发展沿革 4.2 传统建筑立面设计的样式选择与一般方法 4.3 建筑立面形式和功能的配合 5 古建筑的结构设计 5.1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5.2 结构形式的选择 5.3 特殊情况下的特殊结构设计 6 古建筑的构造设计 6.1 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 6.2 古代建筑的墙体构造 6.3 古代建筑的台基、踏步、铺地做法 6.4 古建筑的门窗做法 6.5 古建筑的栏杆做法 7 古建筑的装饰设计 7.1 色彩的装饰 7.2 雕刻的装饰 7.3 彩画和壁画装饰 7.4 古建筑装饰的地域和民族特点 8 古建筑的环境设计 8.1 古建筑的室内环境设计 8.2 古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 9 古建筑设计实例 9.1 西安青龙寺空海纪念堂 9.2 南京狮子山阅江楼 9.3 常州天宁寺塔 9.4 花都华严寺大雄宝殿 9.5 长沙岳麓书院屈子祠 9.6 日本串木野日中文化交流园水映亭 9.7 古灵泉寺山门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0 绪论 0.1 学习古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古建筑没计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真正的古建筑,包括文物建筑和古代遗留下来的有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复建、重建的设计。②旅游文化性的风景园林建筑和出自商业及文化目的的仿古建筑设计。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以木构为特点的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中国的古建筑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现存的历史遗产(文物古建筑)应该保存,现代社会中,在一定条件下有价值的仿古建筑也是值得发扬的。 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对占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日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占建筑设计成为一个社会急需的重要行业。但是在今天的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系统的占建筑设计方面的教学尚未完善。古建筑设计‘领域内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前言/序言
《管子》一书中《权修》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是管仲为富国强兵而重视培养人才的名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源于此。它的意思是说,培养人才是国家的百年大计,既十分重要,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事。“百年树人”并不是非得100年才能培养出人才,而是比喻培养人才的远大意义,要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要预先规划,长期、不间断地进行。
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形势迅猛,急缺大量的建筑建工类应用型人才。全国各地建筑类学校以及设有建筑规划专业的学校众多,但能够做到既符合当前改革形势又适用于目前教学形式的优秀教材却很少。针对这种现状,急需推出一系列切合当前教育改革需要的高质量优秀专业教材,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体制和运作机制的改革,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并且有助于加快改进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套系列教材整体导向正确,科学精练,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符合学校、学科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尽量满足同类专业院校的需求。教材内容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成果。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搭配比例,结合目前教学课时减少的趋势适当调整了篇幅。根据教学大纲、学时、教学内容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体现建设“立体化”精品教材的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为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以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希望这套教材能够真实的体现我们的初衷,真正能够成为精品教材,受到大家的认可。
古建筑设计的艺术与技艺:传承、创新与当代价值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髓,解析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特美学、结构智慧与人文精神。我们并非简单罗列历史建筑的图录,而是试图从设计理念、空间布局、材料运用、建造工艺等多个维度,揭示古建筑为何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其蕴含的东方智慧如何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启示。 第一章:古建筑设计的哲学意蕴与文化溯源 中国古建筑并非单纯的物质载体,而是承载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观的艺术结晶。本章将追溯其哲学根源,探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何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阴阳五行”的辩证思想如何影响建筑的色彩、布局与材料选择;“礼制与宗法”的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了建筑的空间等级与功能划分。我们将深入解读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对古建筑设计理念的塑造作用,阐述古人如何通过建筑来体现对天地、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深刻理解。 天人合一: 探讨古建筑如何顺应自然,选择适宜的选址,利用自然地形,并使建筑的形体、色彩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分析“风水”理论在建筑选址与布局中的作用,理解其背后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与顺应。 阴阳五行: 剖析建筑色彩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代表吉祥与庄重,黄色代表皇权与尊贵,黑色代表沉稳与神秘。研究建筑材料的选择如何体现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如木材的生长、石材的坚固、土墙的温润等。 礼制与宗法: 深入解读宫殿、坛庙、住宅、园林等不同类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等级差异,分析主次分明、内外有别的设计原则。理解“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等布局的社会意义。 第二章:古建筑的空间智慧与形式美学 古建筑的空间处理是中国建筑最引人入胜之处。本章将重点分析古建筑如何通过院落、廊道、门窗、屋顶等元素,营造出丰富多变的室内外空间,实现“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我们将研究建筑的轴线对称、聚散开合、虚实结合等空间组织手法,以及它们所传达的秩序感、仪式感和生活情趣。同时,本章还将解析古建筑独特的屋顶形式,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以及斗拱、梁架等结构构件所展现出的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院落空间: 探讨四合院、庭院、园林等不同院落的空间形态,分析其作为核心空间如何组织周边建筑,以及围合形成的私密性与开放性的辩证关系。 流动空间: 研究回廊、穿堂、门洞等元素如何连接各个空间,引导视线,创造“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分析“移步换景”的园林设计手法。 屋顶艺术: 深入分析不同屋顶形式的结构特点、等级区分以及装饰艺术,如脊兽、琉璃瓦、飞檐翘角等。 结构之美: 剖析斗拱、榫卯等传统木结构体系的精巧与力学原理,以及它们在视觉上所呈现的独特韵律感。 第三章:古建筑的材料运用与建造技艺 古建筑的生命力与其对天然材料的巧妙运用和世代传承的精湛建造技艺息息相关。本章将详细介绍木、石、砖、瓦、土等主要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古建筑中的应用,分析其耐久性、保温性、装饰性等方面的优势。我们将考察古人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潜能。同时,本章还将聚焦于传统的建造工艺,如榫卯结构、木作、石作、瓦作、彩画、雕刻等,展现古人精湛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技艺融入到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材料特性与应用: 分析木材的抗震性、易加工性,石材的坚固耐久,砖瓦的防火防潮,土墙的保温透气等。 就地取材的智慧: 考察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和运用当地的建材。 精湛的建造工艺: 详细介绍榫卯连接、斗拱组装、墙体砌筑、屋面铺瓦、门窗制作等关键工艺。 装饰艺术的传承: 深入研究古建筑中的雕刻、彩画、壁画等装饰技法,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第四章:古建筑的地域特色与时代演变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文化、风俗各异,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古建筑风格。本章将以地域划分,如北方建筑的宏伟壮丽,南方建筑的灵秀婉约,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晋商大院的深宅大院,以及寺庙、园林、民居等不同类型的建筑为例,分析其在选材、布局、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同时,本章也将探讨中国古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从先秦的质朴,到汉唐的雄浑,再到宋代的精巧,明清的繁复,揭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技术进步等因素如何驱动建筑风格的变迁。 地域风格解析: 分析北方四合院、南方民居(如天井、马头墙)、徽派建筑(黛瓦、粉墙、马头墙、木雕)、苏式园林(叠石理水、曲廊亭榭)等的地域性特征。 不同时代的建筑风貌: 考察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如汉代墓葬建筑、唐代木结构、宋代《营造法式》、明清宫殿园林。 宗教与民俗的影响: 分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建筑以及不同民族民居建筑的特色。 第五章:古建筑的保护与当代价值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本章将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原则与方法,包括抢救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修缮性保护等。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在保护中面临的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功能转型等,并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保护手段,延续古建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挖掘古建筑在当代社会的价值,阐述其在文化传承、学术研究、旅游发展、环境美学以及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灵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将思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实现其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古建筑保护的挑战与对策: 分析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风化)、人为破坏(如偷盗、乱拆乱建)、环境污染对古建筑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修缮原则与技术: 探讨“修旧如旧”的原则,以及在修缮过程中应注意的材料选择、工艺传承、结构加固等问题。 古建筑的当代意义: 文化传承: 作为历史的实物载体,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 学术研究: 提供宝贵的历史、艺术、技术研究资料。 旅游资源: 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美学启示: 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独特的审美视角和空间智慧。 可持续发展: 借鉴古建筑就地取材、就近利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为现代建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与生动的案例,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古建筑世界。希望通过对古建筑设计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增进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能激发大家对建筑艺术的独特思考,并在未来的建筑实践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创作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建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