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

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产品开发
  • 产品管理
  • PDMA
  • 创新
  • 市场营销
  • 技术管理
  • 项目管理
  • 产品战略
  • 研发
  • 商业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蓝墨水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84267
商品编码:1028314972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页数:1
字数: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企业要发展壮大,具有一套的新产品开发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DMA)集合美国企业界、学术界的新产品开发管理方面的大量专家,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知识体系,用以指导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本书讲述了新产品开发过程的每个阶段的实用信息,从创新到实施,直到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并结合大量的图表和实例,为企业中所有参与新产品与服务开发的人士提供了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应用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




第1部分开始之前
第1章新产品——区别优胜者与失败者的因素和驱动成功的因素 2
1.1 引言 2
1.2 项目层的关键成功因素 4
1.3 企业层面的关键成功因素 13
1.4 小结 23
作者简介 23
第2章创新管理框架——帮助管理者提升业绩的模型 25
2.1 引言 25
2.2 创新管理框架 26
2.3 IM框架结构 28
2.4 小结 35
作者简介 36
第3章服务开发 37
3.1 引言 37
3.2 服务开发的独特之处 38
3.3 服务开发流程 41
3.4 服务开发的新趋势 46
3.5 小结 48
作者简介 49


第4章商业模式创新:核心之外的创新 50
4.1 引言 50
4.2 公司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模型 50
4.3 拓展 52
4.4 持续创新 53
4.5 价值网络创新 54
4.6 预期回报率创新 56
4.7 混合创新:融合预期回报率创新与价值网络创新 57
4.8 小结 58
作者简介 59
第5章开放式创新和成功的风险投资 61
5.1 引言 61
5.2 创新矩阵 62
5.3 开放式创新漏斗图 63
5.4 风险投资 63
5.5 风险投资战略 66
5.6 风险投资组合风险管理 68
5.7 组织结构如何助力风险投资成功 68
5.8 风险投资流程 70
5.9 文化氛围 72
5.10 小结 73
作者简介 73
第6章如何成功地面向新兴市场进行新产品开发 75
6.1 引言 75
6.2 新兴市场中的机遇和风险 76
6.3 新兴市场中成功的新产品开发 79
6.4 国际收益 83
6.5 西门子医疗保健产品案例研究 84
6.6 小结 85
作者简介 85
第2部分开始
第7章创新前端的高效实践 88
7.1 引言 88
7.2 NCD模型总览 89
7.3 组织资源和氛围 90
7.4 团队和协作 93
7.5 渐进式产品开发的活动要素 95
7.6 突破式产品开发的活动要素 96
7.7 小结 98
作者简介 99
第8章获得火花和冲击——构思和概念的产生 100
8.1 引言 100
8.2 制定构思规则:关注焦点的奥秘 101
8.3 形成团队 103
8.4 构思会议 105
8.5 概念筛选和构思改进 111
8.6 小结 113
作者简介 114
第9章产品创新组合管理 115
9.1 引言 115
9.2 组合管理的定义 115
9.3 组合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16
9.4 组合管理的四个主要目标 116
9.5 如何评估组合管理——范例 117
9.6 组合管理出现问题的预兆 119
9.7 制定战略和战术组合管理概要 119
9.8 界定战略汇总 120
9.9 战术组合管理 122
9.10 对组合进行审查 122
9.11 小结 123
作者简介 124
第10章发现新业务机遇:麦哲伦流程 125
10.1 引言 125
10.2 康宁集团的创新方式 126
10.3 麦哲伦流程:发现和审核新构思 127
10.4 实践麦哲伦流程 132
10.5 成果展示 133
10.6 小结 135
作者简介 135
第11章新产品开发团队的相属关系、知识分享和绩效 137
11.1 引言 137
11.2 相属关系的定义 137
11.3 NPD团队中的相属关系 139
11.4 相属关系对NPD绩效的影响 142
11.5 小结 145
11.6 致谢 146
作者简介 146
第12章新产品开发中的虚拟团队:特征与挑战 147
12.1 引言 147
12.2 虚拟性程度 147
12.3 沟通 149
12.4 人际/关系构建 150
12.5 协作 151
12.6 绩效 152
12.7 ICT选择 153
12.8 小结 155
作者简介 156
第3部分执行开发
第13章获取客户对产品开发的需求 158
13.1 引言 158
13.2 获取客户需求的方法 160
13.3 详细了解客户需求的方法 163
13.4 收集客户需求信息的实践方面 168
13.5 小结 170
作者简介 170
第14章产品创新用户调研:定性法 171
14.1 引言 171
14.2 深入了解信息 171
14.3 进行深入了解的定性方法 172
14.4 人种学 173
14.5 网络人种学 174
14.6 实地考察和独立访谈 175
14.7 众包 175
14.8 用户 176
14.9 客户工具 177
14.10 实时市场验证:运用实验法进行实验性学习 178
14.11 小结 179
作者简介 179
第15章定量市场调研 180
15.1 定量市场调研步骤 180
15.2 定量市场调研能够回答的问题 182
15.3 问题一:我们应该瞄准哪些客户 184
15.4 问题二:他们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189
15.5 问题三:哪些新产品有市场前途 192
15.6 小结 196
作者简介 196
第16章新产品预测的方法 197
16.1 引言 197
16.2 确立预测目标 197
16.3 新产品开发流程中的预测 199
16.4 预测方法 199
16.5 新产品预测策略 205
16.6 新产品预测标杆 206
16.7 新产品预测流程 207
16.8 小结 208
作者简介 208
第17章社交媒体和产品开发 209
17.1 引言 209
17.2 定义 209
17.3 发挥社交媒体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作用 211
17.4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212
17.5 成功的三个基本步骤 213
17.6 成功案例 215
17.7 未来会怎样——探讨未来趋势 216
17.8 小结 217
作者简介 217
第4部分完成开发任务
第18章开发智能产品 220
18.1 引言 220
18.2 智能产品的特点 220
18.3 智能产品带给企业的机遇 222
18.4 智能产品推广中的潜在障碍 223
18.5 开发智能产品的建议 225
18.6 小结 227
作者简介 228

第19章NPD治理改善战略 229
19.1 引言 229
19.2 挑战 229
19.3 治理流程 231
19.4 开始治理 236
19.5 高效治理项目带来的好处 237
19.6 小结 238
作者简介 239
第20章新产品发布的供应链管理 240
20.1 引言 240
20.2 发布阶段的缺陷 241
20.3 发布策略 242
20.4 柔性供应链与精益发布 244
20.5 计算机行业案例 246
20.6 精益发布案例:贝纳通公司 247
20.7 小结 248
作者简介 248
第21章发布之后的产品管理 250
21.1 引言 250
21.2 发布后的产品管理 251
21.3 发挥跨职能团队的作用 252
21.4 审计发布结果 253
21.5 管理现有产品 255
21.6 产品绩效维度 256
21.7 优化产品组合 258
21.8 下游产品战略 260
21.9 小结 262
作者简介 262
第22章通过管理创新悖论实现组织双元化 263
22.1 引言 263
22.2 创新和组织双元化 264
22.3 创新悖论及管理 265
22.4 企业管理层:盈利与突破 266
22.5 项目:实验与限制 267
22.6 员工个人:规则与激情 267
22.7 保持组织双元化 268
22.8 小结 269
作者简介 270
第23章常见的知识产权类型及其在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应用 271
23.1 引言 271
23.2 常见的知识产权类型及其保护 271
23.3 知识产权对产品开发的影响 275
23.4 知识产权申请流程 279
23.5 知识产权所有权及合资企业 281
23.6 商业机密和专利权之间的权衡 281
23.7 小结 282
作者简介 282
第5部分PDMA研究
第24章从杰出公司创新者中学到的 284
24.1 引言 284
24.2 概览 284
24.3 关于杰出公司创新者奖 285
24.4 获奖者的共性与特征:1988—2003年 287
24.5 获奖者的共性与特征:2004—2010年 288
24.6 小结 295
作者简介 297
第25章物品开发与服务开发的区别:PDMA CPAS研究性学习 300
25.1 引言 300
25.2 物品和服务的区别 300
25.3 项目细节 301
25.4 研究成果 301
25.5 物品和服务实践的区别 303
25.6 前端开发和商业化程度 307
25.7 小结 307
28.8 致谢 308
作者简介 308
第26章产品创新学科的兴起及其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309
26.1 引言 309
26.2 产品创新研究的兴起 310
26.3 创新研究发展历程 310
26.4 创新研究中的新兴主题 312
26.5 小结 315
作者简介 316
附录产品开发与管理协会(PDMA)简介 317
新产品开发术语表 324
变革的驱动力: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实践指南 本书核心聚焦于现代商业环境中,如何系统性地构建、优化和执行高效的新产品开发(NPD)流程,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它深入探讨了从市场洞察到最终产品商业化的全链条管理哲学与操作工具,旨在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 第一部分:创新战略与市场洞察的基石 第一章:新产品开发在企业战略中的定位 本章首先确立了产品创新不再是辅助职能,而是驱动企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我们剖析了“产品组合战略”与“年度业务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企业必须清晰界定其创新方向——是聚焦于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以开辟新市场,还是渐进式创新(Incremental Innovation)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 详细阐述了“核心竞争力”与“市场机会”的交叉分析法。这包括对企业现有技术能力、专利组合、人才结构进行一次彻底的“创新潜力自查”,并将其与宏观经济趋势、社会文化变迁、新兴技术(如物联网、生物科技、高级AI应用)的成熟度进行匹配。本章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创新风险矩阵,用于评估不同类型创新项目所需资源投入与潜在回报的比例,确保战略资源的有效分配。 第二章:洞察的深度挖掘——从数据到需求 成功的产品始于对用户未被满足需求的深刻理解。本章摒弃了传统、被动的市场调研方法,转而强调主动、持续的用户情境洞察(Contextual Inquiry)。 内容详细介绍了多维度的数据采集技术: 1. 行为数据分析(Behavioral Analytics): 如何通过分析用户在现有产品或竞品使用过程中的点击流、停留时间、购买路径等数据,识别出“痛点”与“兴奋点”。 2. 人种学研究方法(Ethnographic Studies): 如何深入用户的生活或工作环境,观察其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模式,挖掘潜意识中的需求。 3. 需求量化与优先级排序: 引入Kano模型的变体,区分出“基本属性”、“绩效属性”和“魅力属性”,并教授如何运用相对重要性评分(Relative Importance Scoring)技术,对大量收集到的需求进行量化排序,确保开发资源投入到能带来最大用户满意度提升的功能上。 第三章:前瞻性技术评估与趋势监测 创新往往走在市场需求之前。本章提供了技术成熟度评估框架(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 - TRL的商业化应用版本)。我们着重探讨了如何建立一个跨部门的“技术扫描小组”,负责持续追踪行业内的“弱信号”(Weak Signals)和新兴专利动向。重点分析了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的制定,确保产品开发不依赖于已过时的技术栈,并为未来的平台升级预留了接口。 --- 第二部分:精益与敏捷的开发流程重构 第四章:概念生成与筛选的漏斗管理 产品创意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本章聚焦于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意漏斗”。 发散阶段(Idea Generation): 介绍多种结构化头脑风暴技术,如“反向思考法”(Reverse Brainstorming)和“强制联想法”,以确保初始创意池的多样性。 收敛阶段(Screening & Filtering): 提出了“价值-可行性-风险”三维评估模型。详细解释了如何运用“概念测试”(Concept Testing)的量化指标,对进入下一阶段的概念进行无情的淘汰,避免“溺水项目”(Stuck Projects)的产生。 第五章: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战略部署 本书对“最小可行性产品”的定义进行了深化,强调MVP的核心在于“最小化学习循环”,而非仅仅是功能上的精简。 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产品的MVP构建策略: 1. Wizard of Oz MVP: 在后端使用人工操作来模拟未来自动化流程,快速验证用户对核心价值主张的接受度。 2. Piecemeal MVP: 组合利用现有成熟工具(如第三方API、SaaS平台)快速搭建原型,减少前端工程投入。 本章还包含了一套完整的快速迭代与度量指标(Metrics for Learning)体系,指导团队如何设定A/B测试目标,并根据用户反馈数据,果断决定是“坚持”(Persevere)、“调整方向”(Pivot)还是“终止”(Kill)项目。 第六章:跨职能团队协作与项目治理 高效的产品开发依赖于打破部门壁垒。本章详细探讨了“全功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的构建原则和运营机制。强调了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在需求协调、技术理解和市场沟通中的“桥梁”角色。 内容涵盖项目治理结构: 决策矩阵(RACI Model的深化应用): 清晰界定谁对最终的商业结果负责,谁有最终审批权。 沟通节奏与透明度: 介绍了高效的站会、评审会和里程碑汇报模板,确保所有干系人(Stakeholders)对项目状态拥有统一的、无偏差的认知。特别是对高管层的“3分钟电梯汇报”技巧进行了实战指导。 --- 第三部分:上市、规模化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第七章:商业化准备与上市(Go-to-Market, GTM)策略 产品开发成功仅仅是起点,如何有效推向市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本章重点讲解了“商业化就绪度检查清单”(Commercial Readiness Checklist),它涵盖了从生产供应链到销售培训的每一个环节。 深入分析了市场进入的几种主要策略: 1. 渗透定价法(Penetration Pricing): 适用于需要快速获取用户基数的创新产品。 2. 撇脂定价法(Skimming Pricing): 适用于具有独特技术壁垒、早期用户愿意支付高溢价的颠覆性产品。 同时,详细论述了“销售工具包”的构建,包括演示脚本、竞争分析对比、常见异议处理手册等,确保一线团队能够专业、一致地传递产品价值。 第八章:后发布时代的持续优化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产品发布并非终点,而是进入了持续学习和优化的新阶段。本章关注于如何利用上市后的真实数据反馈,驱动产品的“第二波创新”。 产品健康度监测(Product Health Monitoring): 建立关键性能指标(KPIs)仪表板,实时跟踪用户留存率(Retention)、客户获取成本(CAC)与客户终身价值(LTV)的比率。 技术债务管理: 探讨如何在追求快速迭代的同时,系统性地偿还技术债务,避免因代码腐化导致未来创新速度的急剧下降。 产品退市(Decommissioning)策略: 对于生命周期结束的产品,制定一个对品牌声誉影响最小、对现有用户迁移影响最小的平稳退市流程,确保资源能够被有效释放到更有前景的新项目上。 --- 总结: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面向未来、注重实践的创新管理框架。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理论,更要具备将复杂流程转化为可执行步骤的能力,是驱动企业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保持持续领先地位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这本书,简直是我这个产品经理职业生涯中的“及时雨”。我一直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在茫茫大海中摸索的船长,虽然有方向,但缺乏详细的海图和导航工具。这本书就如同那张详尽的海图,把我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最基础的“扬帆起航”到最后的“靠岸成功”,都一一规划好了。 特别是关于“产品上市策略”和“上市后管理”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产品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全貌。过去,我往往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阶段,对于如何让产品成功地推向市场,以及上市后如何持续优化和维护,了解得比较少。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性的指导,包括如何制定有效的市场推广计划,如何处理用户反馈,如何进行竞品分析,以及如何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等等。这些内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视角,也是弥补我经验不足的关键。

评分

哇,拿到这本《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真的是太及时了!我最近恰好在负责一个新的产品项目,正愁着从哪里入手,或者说,怎样才能让整个流程更顺畅、更有效。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零散的产品开发资料,但总感觉不成体系,像是在拼凑一块块不完整的拼图。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那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导师,将整个产品开发的复杂过程,从概念诞生到市场上市,一步步条理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 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理论书,而是真正从实践出发,充满了可操作性的建议和案例。我尤其喜欢它在“市场调研与概念验证”这一章节的深度探讨。过去,我们常常是凭着直觉或者一腔热情就开始做产品,结果往往是“皇帝的新衣”。这本书却强调了在投入大量资源之前,如何科学地挖掘用户需求,如何设计有效的调研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一个想法是否真的有市场潜力。它提出的“用户访谈指南”和“原型测试流程”我打算直接套用到我现在的项目中,感觉能帮我们避免不少弯路。而且,书中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产品的案例分析也相当到位,让我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的开发策略。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创新”这件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以前总觉得创新就是灵光一闪,或者需要巨大的技术突破。但《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却让我看到,创新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可管理的工程。《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就像一座宝库,里面藏着无数关于如何激发团队创意、如何评估创意价值、如何将好点子落地生根的秘诀。 我尤其欣赏它关于“产品组合管理”和“创新文化建设”的论述。它不仅仅关注单个产品的开发,更是从公司整体战略的角度,指导如何规划和管理公司的产品线,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组织文化。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涉及到某个具体产品的开发步骤,但却能从根本上提升一个组织进行产品创新的能力。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如何做好眼前的手头项目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更对如何提升我所在部门的整体创新绩效有了更宏观的规划。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之前,对“敏捷开发”和“精益创业”这些概念虽然有所耳闻,但总觉得有点虚头巴脑,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书用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前沿的开发理念融入到了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让我豁然开朗。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通过具体的流程和工具,教会我如何在不确定性极高的市场环境中,快速迭代、小步快跑,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关于“跨职能团队协作”的部分。我们公司产品开发常常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导致沟通效率低下,甚至互相扯皮。这本书提出的“PDCA循环”在团队协作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解决思路。读到这部分时,我脑子里已经闪过了好几个可以改进我们团队协作的方案。而且,它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比如看板(Kanban)、Scrum等,并说明了在不同阶段如何灵活运用,这对于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和透明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

拿到《PDMA新产品开发手册(第3版)》的时候,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产品开发的書籍太多了,良莠不齐。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完全被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产品开发方法论的百科全书,而且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我非常喜欢它关于“风险管理”和“质量保证”的详细阐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提前识别潜在的风险,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规避和应对机制,以及如何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确保质量。它不是空谈理论,而是给出了具体的工具和方法,比如风险矩阵、质量检测流程等,让我觉得这些复杂的概念都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明白,优秀的产品开发不仅仅是创造,更是对过程的精心管理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