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学通论》将是一本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留下足迹的著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价值理论、一般均衡论的神话等一直是困扰经济学发展的世界前沿的经济学难题。随着这些难题的攻破,十年之内,人们将看到它对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一部用唯物主义认识论重新认识现代经济学的著作。头足倒置的现代经济学的种种难题和困境,也只有用唯物主义认识论重新认识才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经济学的源流 一、经济学的史前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 二、经济学的诞生——亚当·斯密和《国富论》 三、“边际革命” 四、马歇尔和新古典经济学 五、凯恩斯革命 六、萨缪尔森和现代主流经济学 第二节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 一、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系的定义 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 四、现代经济学的定义 第三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稀缺性、选择和机会成本 一、欲望和经济品 二、稀缺性和选择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 第四节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抽象分析方法及结构分析方法 二、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三、数学方法 四、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五、怎样学好经济学 上篇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市场和供求原理 第一节 市场 一、市场的定义和特征 二、市场一些要素的具体概念 第二节 需求和需求曲线 一、需求的定义 二、需求定理 三、需求定理的数学表达式: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 四、需求的变动 第三节 供给和供给曲线 一、供给的定义 二、供给定理和供给曲线 三、供给变动 第四节 市场机制 一、市场机制和均衡价格的决定 二、供求变动对均衡的影响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 第五节 弹性理论 一、弹性的概念及其具体运用 二、需求弹性 三、收入弹性 四、供给弹性 第六节 市场经济社会农业的发展规律 一、市场经济社会农业的发展规律 二、政府限制价格的后果和影响 三、关于均衡价格方程 第三章 需求和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 效用理论概述 一、效用的概念 二、效用的度量 第二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一、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及证明 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意义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的几何分析 一、消费者偏好的假定 二、无差异曲线 三、预算线 四、消费者均衡 五、需求曲线的几何证明 第五节 恩格尔定律 一、恩格尔定律及意义 二、恩格尔曲线 三、收人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四章 生产理论和供给 第一节 生产理论概述 一、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特性 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三、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短期生产和长期生产 第二节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二、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 三、边际产量(报酬)递减规律及意义 第三节 替代规律 一、替代规律及意义 二、替代规律的几何分析 第四节 规模收益 一、规模收益的概念 二、最佳经济规模的判断方法 第五节 成本理论 一、成本的概念 二、成本方程和成本函数 三、成本的分类 四、成本变动的规律 五、MC曲线的意义 六、关于长期成本的变动 第六节 生产函数的滥用 一、理论与现实,抽象分析方法 二、生产函数的滥用 第七节 均衡价格理论小结 第五章 市场论 第一节 市场论概述 一、市场的分类 二、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意义 第二节 完全竞争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市场 一、不完全竞争的含义 二、不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规律 三、垄断厂商的均衡分析 四、不完全竞争的形式 第四节 风险和博弈论 一、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市场机制分解风险的功能 三、博弈论 第五节 市场制度资源配置效率的总结 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证明 二、关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标准和条件 三、关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函数 第六节 一般均衡论的唯心主义性质 一、一般均衡论的思想内容 二、一般均衡论的唯心主义性质 三、唯心主义认识论对经济学的危害 第六章 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财富分配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要素需求的两个特征 二、厂商使用要素的两个原则 三、要素需求曲线的基础 第二节 劳动的供给及工资的决定 一、工资的定义 二、劳动的供给曲线 三、一般工资水平的决定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三节 地租 一、地租的概念 二、土地租借市场的特点及地租的决定 三、土地收益的性质:“自然剩余” 第四节 资本和利息 一、资本要素的特殊性质 二、资本的本质:资产的资本化和资本化的价值 三、资本的净生产率 四、利息的定义和利息率的决定 第五节 公平与效率 一、洛伦兹曲线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 第七章 微观经济政策 中篇 宏观经济学 第八章 国民收入的核算和循环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波动 第十章 政府的财政政策 第十一章 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IS-LM模型 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和失业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 下篇 国际经济学 第十五章 国际贸易和联系 第十六章 全球经济的管理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对一个社会来讲,可利用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即相对于满足社会成员各方面的需要而言是不足的、稀缺的。而且这些资源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组合利用方式或用途来生产各种产品。所以一个社会应该考虑如何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率地利用有限资源的方式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 萨缪尔森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工具说明了这个道理。下面就介绍萨缪尔森的这个工具及所表达的经济思想。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机会成本资源稀缺性意味着社会不能无限制地生产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产品。也就是说在资源和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各种产品的生产都有个最大数量。而且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数量就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数量。例如政府用于学校建设的资源增加,剩下用于建筑住宅的资源就减少。人们选择的食品消费增加,他们所能消费的衣着就减少。因此在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还是政府的公共投资和消费都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有代价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对稀缺性、选择及其代价问题的一个技术分析工具。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将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留下足迹的著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价值理论、一般均衡论的神话等一直是困扰经济学发展的世界前沿的经济学难题。随着这些难题的攻破,十年之内,人们将看到它对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一部用唯物主义认识论重新认识现代经济学的著作。头足倒置的现代经济学的种种难题和困境,也只有用唯物主义认识论重新认识才能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经济学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世界。
本书初版时(本书第一版书名为《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出版),党的十六大还没有召开。本书提出的系统价值理论学说还是一种“越雷池”的提法,不能多说什么。现在,坚冰已被打破,我们可以对系统价值理论的意义再说几句话。
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学说。我们知道,依据劳动价值论,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所以也只有劳动的收入是合理合法的收入。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收入——利润、租金等等,都是对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剥削。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剥削收入都是非法收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展开的,可以理解它的运作该是多么艰难。但是,不管人们怎样认识,市场规律以它铁的必然性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在社会财富或价值的创造和分配上。市场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或财富创造中的贡献率(各要素的边际产出率)来分配社会财富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日益发展壮大,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是,依据劳动价值理论和我国宪法,这些民营资本的收入还都是剥削收入,是不受法律保护的非法收入。尽管我们在理论上回避这一点,但在实践上这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事实它就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例如,邓小平在世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邓小平一去世,理论界就有人提出对富起来的这些人怎么办?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奇特现象,在我国这样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投资收益最好的发展中国家,却出现了大量民营资本逃往国外的现象。依据权威部门的统计,1998—2000年三年间,我国民营资本外逃的规模达到57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我国平均每年有1500亿元的民营资本逃往国外。这意味着什么?依据国民收入循环原理,1500亿元货币资本(货币购买力)流到国外,就意味着国内市场留下了等值的、价值1500亿元人民币的实物产品销售不出去。1500亿元人民币产品积压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生产这1500亿元人民币产品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回不来,企业就不能继续下一轮生产而被迫停业。
宏观经济学的脉络与前沿:透视全球经济图景的权威指南 书名:全球经济脉动: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解析 作者:[此处填写虚构的知名经济学家姓名,例如:张伟 教授] 出版社:[此处填写虚构的知名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 ISBN:[此处填写虚构的ISBN号码,例如:978-7-5086-8888-8] --- 书籍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与技术变革交织的复杂时代,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前沿发展,已成为洞察国家命运与把握商业机遇的关键能力。《全球经济脉动: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解析》并非对既有基础教科书的简单重复,而是一部站在当代经济学前沿,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系统、深刻且富有洞察力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的权威著作。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超越僵化的模型叙事,将宏观经济学从抽象的公式中解放出来,置于真实、动态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它深入探讨了驱动现代经济增长、解释商业周期波动以及制定有效宏观政策的核心机制。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的现代基石与范式转换 本书首先奠定了理解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其视角独特,着重强调了“范式转换”的重要性。我们不再满足于新古典模型对均衡的刻画,而是将重点聚焦于非线性动力学、异质性主体以及不完全信息对宏观现象的影响。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与跨国比较的陷阱 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局限性。它详细讨论了绿色核算、幸福经济学(Happiness Economics)的指标引入,以及在数字化经济中,无偿劳动和平台经济价值的度量难题。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国民财富核算体系”(National Wealth Accounting),强调资产存量而非仅仅是流量的重要性。 第二章:古典与凯恩斯主义的现代融合与冲突 超越教科书上对IS-LM模型的简单介绍,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ism)”模型的核心机制——特别是粘性价格与粘性工资的微观基础,以及其如何内生地解释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同时,本书也批判性地评估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RBC)”中技术冲击的核心作用,并展示了如何将异质性代理人(Heterogeneous Agents)引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以弥合理论与实证之间的鸿沟。 第三章:跨期选择与理性预期下的宏观决策 本章聚焦于理性预期假设在宏观经济政策评估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详细讨论了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的深远影响,以及如何在模型中构建更贴近现实的“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或“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框架。对消费者跨期优化(Intertemporal Optimization)的推导,将为理解储蓄、投资和消费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技术冲击与长期均衡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野从短期波动转向长期发展,探讨塑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层次力量——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质量。 第四章:内生增长理论的深化:知识溢出与创新扩散 本书认为,外生增长模型已无法解释当代知识经济的特征。本章深入探讨了Romer模型、AK模型等内生增长理论,着重分析了知识作为一种“非竞争性商品”的特性如何导致技术扩散的路径依赖性。我们详细论述了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与政府的创新激励机制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五章: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精细化分解 TFP是衡量技术进步的“剩余项”,本书致力于将其分解。我们不再视其为黑箱,而是将其细分为“制度质量因子”、“人力资本质量因子”和“技术采纳速度因子”。通过实证案例分析,展示了教育质量(而非仅仅是教育年限)如何成为长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第六章:全球化时代的比较优势与结构转型 本书讨论了在全球价值链(GVCs)重构背景下,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演变。它分析了“德鲁克效应”——服务业在发达经济体中的比重增加——以及技术溢出如何影响不同国家间的产业结构升级路径。特别是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分析,聚焦于创新能力不足和要素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结构性困境。 第三部分:货币、财政与金融的宏观政策交汇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践核心,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框架来评估现代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面临的挑战与政策权衡。 第七章:现代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与目标设定 本书对中央银行的运作进行了彻底的现代化审视。我们详细分析了从传统的数量目标制到当前的通胀目标制(IT)的演变历程。重点探讨了“有效下限”(Zero Lower Bound, ZLB)问题下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负利率(NIRP)的传导机制及其潜在的金融稳定风险。我们还引入了对“预期管理”在现代货币政策中决定性作用的分析。 第八章: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债务可持续性与代际公平 财政政策的复兴是近十年来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主题。本书深入探讨了财政乘数(Fiscal Multiplier)的估计难题,分析了在不同经济环境下(如流动性陷阱中),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如何变化。同时,对主权债务的动态分析,特别是“戴蒙德悖论”(Diamond Paradox)在当代环境下的重估,构成了对代际公平与代际税收负担的核心探讨。 第九章:金融摩擦与宏观审慎政策 本书强调,金融部门不再是经济的被动载体,而是宏观波动的内生源头。我们引入了伯南克和迪布希(Bernanke-Gertler)的金融摩擦模型,解释了资产负债表效应(Balance Sheet Effects)如何放大经济冲击。随后,本书详细介绍了宏观审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工具,如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和贷款价值比(LTV)限制,及其在维护金融稳定与不损害信贷供给效率之间的平衡艺术。 第四部分:开放经济的复杂性与全球失衡 最后一部分将分析框架扩展至全球层面,探讨开放经济体中相互依赖的复杂性。 第十章:汇率决定理论的动态演进 本书对购买力平价(PPP)的长期失效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介绍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的现代衍生品——特别是对资本完全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政策工具组合的严格分析。此外,对“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在美元本位制下的持续讨论,为理解全球储备货币的稳定性和公平性提供了深刻见解。 第十一章:全球失衡、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风险 本书分析了全球储蓄过剩与贸易不平衡的根源,探讨了这些失衡如何通过资本账户传导,引发新兴市场的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我们特别关注了跨境信贷流动在危机爆发和扩散中的“助推”作用,并评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稳定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角色与局限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宏观经济学视野 全书以对气候变化经济学(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和地缘政治风险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展望作结。本书旨在培养读者一种批判性的、工具灵活的分析思维,使其能够驾驭未来不可预测的经济冲击,并参与到更合理的政策辩论中去。 --- 本书特色: 理论深度与实证结合: 每一章节都配有对前沿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案例分析,确保理论推导与现实数据检验相辅相成。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洞察,避免了纯粹数学模型的孤立性。 政策导向性强: 专注于分析政策传导渠道、工具选择的成本与收益,为政策制定者和高级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清晰的逻辑结构: 采用“提出问题—回顾经典理论—引入前沿模型—案例分析与政策含义”的模块化结构,便于深度学习和交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