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发展转型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

通向发展转型之路: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秦海 著
图书标签:
  • 信息通信技术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转型
  • 长期演进
  • 数字化转型
  • 技术创新
  • 发展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
  • 中国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4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2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3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案例的方式进行了分析。《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借鉴了当前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力求突破传统,有所创新,既立足实用性,具备指导功能,又注重方向性,富有教育意义。

内容简介

   《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编写而成的,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并附有毕业生求职案例,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时代性和指导性。《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以模块、任务的形式介绍了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提升就业能力、准备求职面试、准备创业、迈好职场第一步以及保障就业权益。《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有利于引导高职高专学生正确对待就业难题,从容应对就业竞争,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为将来个人职场的成功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秦海,江苏准安人,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企业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结构变迁、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史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制定。著有《中国制药工业:管制、市场结构与国际比较》、《高速增长过程的经济转轨: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变”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研究》等,并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译丛”。历任国家信息中心信息经济与技术研究所数量经济研究室主任,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主任助理、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政策规划组副组长、组长。现就职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目录

自序
PART I
1 信息通信技术范式、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
兼论中国基于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转型和政策取向
1.1 技术一经济范式:衡量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透镜
1.2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学:从信息通信技术的角度看
1.3 面向ICT驱动发展转型需要优先思考的公共政策
1.4 简短的结语
2 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发展方式

PARTⅡ
3 走向技术驱动发展转型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和中长期取向
3.1 中国中长期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3.2 中国基于信息通信技术驱动的发展战略转型
4 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重点领域和优先行动
5 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对顾淑林教授的评论
6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
理念、实践和趋向
6.1 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和实践
6.2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过程
6.3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制度设计
6.4 政府信息公开与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
6.5 政府信息公开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6.6 结束语
7 国家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
7.1 问题的缘起:信息通信技术的本质
7.2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7.3 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问题
7.4 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7.5 国家信息化发展前景展望
7.6 归纳和基本结论

PART Ⅲ
8 “后危机时代”中国ICTS产业的发展
简论信息通信技术、现代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转型
8.1 如何看待信息通信技术革命
8.2 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增长:理论和证据
8.3 准确识别“后危机时代”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走向
8.4 结束语
9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迎接“后危机时代”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挑战
9.1 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发展转型的特征
9.2 大型企业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中坚力量
10 开物成务,备物致用
10.1 客观分析“十一五”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成就
10.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战略取向的争论:从信息化角度的反思
10.3 科学判断“十二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的国际趋势
10.4 走向发展和治理导向的国家信息化政策
11 我们身在何处?我们走向哪里?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初步思考
11.1 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11.2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
11.3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目标
11.4 关于“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术语索引表
人名索引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记得我们年少的时候,都曾经听说过,一旦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危机,“多余的牛奶会被倒进太平洋”。实际上,这仅仅是从一个角度说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会导致生产过剩的危机。在熊彼特出版的《商业周期》(1939)、中,他更加明确地指出:“从各种外部因素加上各类创新等方面构建的经济波动理论可能被当作是不证自明的,并且仅以另一种方式表明,在一种未受到扰动的状态,这里可能不存在各种周期,抑或增长,抑或循环。读者应该对此留意,它必然贯穿于各种应用之中,并且面对事实,这一理论连同公共舆论已经毫不动摇地拒绝常识(common sense)的重要性,并默然地坚持假定‘技术进步’是一回事(顺其自然的),然而,波动是另一回事,两者互为不同,或许相互敌对。毕竟,意识到这一点仅仅是常识,但是倘若经济生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内生变迁过程,商业周期,就如同我们所知晓的那样,可能就不存在。因此,幸好它仅仅是尝试将显而易见的一个重要因素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任何解释一般地联系起来,并将之与商业周期特殊地联系起来。迄今为止,我们的证据一一包含在我们的模型中的少数基本事实足以产生弥漫在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波动’,必然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诊断价值,并把我们所观察到的这样的波动清晰地显示出来。其次,创新可能足以产生各种交互的繁荣和衰退的事实确实没有确立,当然,这些周期实际上是那些我们历史上认定的商业周期。即使我们采取保守的态度把它们看成是外部因素,这里可能也存在着其他的原因,。我们主张,创新一一再一次,在其实际范围而不是某些构建或者我们认为的某些形式的时候--是实际上起支配作用的因素,它能够说明那些历史上的和统计学上的现象,是迄今为止唯一有效的假设,这一假设将贯穿全书进行测试。”①后世学者已经坦然接受,技术进步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正好相反,技术创新是揭示经济周期的关键因素,而且通常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设想当时的情境,“技术进步与经济危机是否有关”这样的问题,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是不合时宜的,也是格格不入的,可以预想,这样的问题在今后也是如此。在我看来,人类的发展受惠于技术进步,同样也受制于技术进步。在面对“大萧条”时,技术进步只能说是当时的经济学家们思考应对“大萧条”的附属品,或者说一种“思想的剩余”,主流的思想关注的仍然是均衡和增长。
……

前言/序言


《全球化与技术革命:重塑世界秩序的宏大叙事》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化浪潮与颠覆性技术革命如何交织作用,深刻地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社会结构乃至人类文明的底层逻辑。不同于侧重单一维度分析的传统著作,本书采取多学科交叉的宏观视野,以历史的纵深感和未来的前瞻性,构建了一幅关于“力量转移”与“范式更迭”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潮汐与结构性张力 本部分追溯了全球化的历史脉络,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再到21世纪初的逆全球化暗流。我们首先考察了战后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重点分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推动资本、商品、人员自由流动中的作用及其伴生的制度缺陷。 随后,本书聚焦于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构性张力。这包括南北差距的固化与再分配失衡。我们详细审视了跨国公司(MNCs)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以及它们如何通过税收规避和劳动力套利,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依赖。重点讨论了“去工业化”对传统制造业国家社会契约的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思潮,这并非简单的经济周期现象,而是深植于全球化不平衡分配机制中的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 此外,本书还引入了地缘政治重心的转移作为全球化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单极时刻的短暂出现并未带来持久的稳定。我们分析了新兴大国在融入全球体系后,如何利用既有结构实现自身崛起,并挑战既有的国际规范。这种权力动态的转换,不仅体现在贸易和金融领域,更体现在话语权和标准制定权的争夺上,为全球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第二部分:技术范式的颠覆性冲击 第二部分将笔触转向塑造现代世界的核心驱动力——技术革命。本书并未将技术视为中立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影响社会组织方式、权力分配和人类认知边界的范式转换器。 我们首先回顾了“信息革命”的早期阶段,即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普及,它们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催生了“扁平化”的组织形态。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注意力经济和数据主权的深刻探讨。本书详细分析了大型科技平台(Big Tech)如何通过算法控制和数据垄断,构建起新型的“数字帝国主义”,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和国家监管能力。数据不再仅仅是资源,它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地缘政治筹码。 接下来,本书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与生物技术对未来社会的深远影响。在AI领域,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冲击,特别是“白领自动化”的临近,以及对认知能力和决策过程的“黑箱”化风险。在生物技术方面,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引发的伦理边界、安全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生物不平等”问题,被置于与核技术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进行审视。这些技术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它们正在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人”的定义和自然界的关系。 第三部分:韧性、治理与文明的再定位 在描绘了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技术带来的进步与异化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了对“未来治理”的探索和对“文明韧性”的拷问。 面对气候变化、流行病大流行、金融系统脆弱性以及技术滥用等全球性系统风险,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现有国家间合作机制的有效性。我们认为,传统的国家中心主义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超越国界的挑战。未来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多层级、多主体参与的基础之上,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新领域的适用性。 本书特别关注社会韧性的构建。在全球化和技术冲击下,社会信任的侵蚀是核心危机之一。我们分析了信息茧房、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对民主制度合法性的侵蚀作用,并探讨了教育系统、媒体素养和公民参与机制如何能够重塑社会共识,增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最后,本书以对新时代人类能动性的哲学反思作结。在机器智能日益强大、全球互动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重新界定人类的价值、目标与自由?本书主张,真正的“发展”不应仅仅是GDP的增长或技术的迭代,而应回归到提升人类的自主性、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公平和构建可持续的生态关系上来。在全球变局中,寻找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人类共同体”叙事,是抵御技术异化和政治分裂的根本力量。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当前世界秩序的复杂性、理解我们所处的历史十字路口,并激发对未来负责任的想象与行动。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通向发展转型之路”这样的字眼,我就明白这本书可能不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指南,而是要探讨一种更为深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变革。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一样,去梳理ICT技术是如何从萌芽到成熟,再到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的。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ICT技术是如何被引入、被应用,又如何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治理模式的改变,甚至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塑。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ICT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医疗普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它在赋能公众参与、提升社会透明度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审慎地分析,ICT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算法偏见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和伦理框架来加以规避和解决。它应该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来理解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复杂互动关系。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叙事感,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推动时代巨轮滚动的力量。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剖析信息通信技术(ICT)在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希望作者能不仅仅是罗列ICT技术的应用,而是能像一位老练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一样,去挖掘和阐释技术变革是如何与制度、文化、社会结构等深层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塑造出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轨迹。例如,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ICT技术是如何打破地域限制,重塑产业分工,以及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本书或许会探讨,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大规模部署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技术时,其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会经历怎样的阵痛与重塑,社会阶层会如何重新洗牌,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又该如何适应这种快速变化。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否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实现了经济腾飞,或者某个传统产业是如何在ICT技术的冲击下走向衰落又伺机崛起的。我相信,一本好的书,应该能提供给我们看待世界的新视角,而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那把开启我们认知大门的钥匙,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正在经历怎样深刻而持久的变革。

评分

“发展转型”这个词语,总能让我思考一个社会在历史长河中的前进轨迹。当“信息通信技术”被置于这个背景之下,这本书的价值便显而易见了。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地探讨ICT技术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我希望作者能够分析ICT技术如何影响创新、创业和生产力,以及它如何改变全球价值链的配置和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力。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背景下,ICT技术能否成为驱动经济复苏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引擎?书中或许会涉及数字鸿沟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普惠来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我还希望作者能从宏观历史的视角,回顾人类社会几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并将ICT革命置于其中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好地理解其深远影响。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可能会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技术不仅仅是工具,更是重塑社会结构、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为我们描绘一条从当下走向未来的发展蓝图,而信息通信技术(ICT)正是构建这条蓝图的基石。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ICT技术在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演进中的“赋能”与“重塑”作用。在经济层面,这本书或许会揭示ICT如何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推动产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型。例如,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企业优化决策,人工智能如何实现生产自动化,而5G和物联网又如何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在社会层面,我希望它能探讨ICT如何促进信息传播,提升公民素养,增强社会凝聚力,以及如何为公共服务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渠道。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在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人类社会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构建一个以人为本、包容普惠的数字未来?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对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认知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的发展转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转型”二字所吸引。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都离不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而信息通信技术无疑是当今时代最强大的催化剂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ICT技术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组织形式乃至人类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工业化后期,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增长放缓等问题,此时,ICT技术是否能够提供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它是否能够赋能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抑或是催生出全新的、以知识和创意为核心的经济模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国家在发展ICT基础设施和应用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它们如何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制定出有效的国家ICT战略。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传统产业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服务业如何实现数字化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将如何在未来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理论性的分析,更能触及实践层面的智慧,为那些渴望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决策者和实践者提供宝贵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