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与亚洲 [Guangzhou and Asia]

广州与亚洲 [Guangzhou and Asi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晓玲 编
图书标签:
  • 广州
  • 亚洲
  • 历史
  • 文化
  • 贸易
  • 城市研究
  • 区域研究
  • 经济发展
  • 社会变迁
  • 港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546203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2051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uangzhou and Asi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1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广州是中国走向海洋的起点,由这里出发的南海航线,从先秦到明清,由近及远,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延伸到大西洋两侧,与马采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和西洋文明先后发生密切联系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贡使、商人和僧侣们,先后在广州登岸,并通过广州走向中原

内容简介

《广州与亚洲》包括“广州与东亚”、“广州与东南亚”、“广州与南亚”、“广州与中亚、西亚”、“当代广州与亚洲的经济交流”等章节,通过历史、故事等,详细介绍了两千多年来,广州通过陆上和海上航线与亚洲各国开展绵延不绝的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 广州与亚洲
一、亚洲概况
二、中国与亚洲
三、广州与亚洲

第二章 广州与东亚
一、东亚概况
二、唐代东渡日本的高僧鉴真与广州
三、唐代西行求法的朝鲜僧人与广州
四、元代广州的朝鲜伊斯兰信徒
五、明代广州与日本的贸易
六、清代广东与日本的商业联系
七、近现代广州与日本
八、近现代广州与朝鲜

第三章 广州与东南亚
一、东南亚概况
二、秦汉时期:南海航路的兴起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广州与东南亚
四、隋唐五代:南海贸易之繁荣
五、宋元:海上贸易之鼎盛
六、明清:朝贡贸易之兴衰
七、民国:南洋华侨与广州

第四章 广州与南亚
一、南亚概况
二、广州与南亚之间的佛教传播
三、宋元时期的广州与南亚
四、明清时期的广州与南亚
五、近现代广州与南亚

第五章 广州与中亚、西亚
一、中亚、西亚概况
二、唐代以前广州与中亚、西亚的交通
三、唐宋时期广州与中亚、西亚的交通
……
第六章 当代广州与亚洲的经济交流
第七章 广州与亚洲的友城
附录 广州与亚洲友好交往的大事记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为了取回经本,义净同年又搭载商舶,再返佛逝;此次与他同行的还有广州光孝寺(时名法性寺)僧贞固、道弘等人。天授二年(691),义净在贞固、道弘等人的帮助下完成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托人带回唐朝。《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了东南亚国家和印度的佛教、地理、民间风俗,成为唐代了解南海各国的指南和宝典。证圣元年(695),61岁的义净从广州返回唐都洛阳,受到了武则天的隆重接待。
义净西行求法二十余年,约有一半时间在室利佛逝度过,成就了广州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东南亚作为印度佛教文化东渐之地以及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中介,除了吸引像义净一样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人之外,也是印度和东南亚高僧泛海东来的必经之地。唐开元七年(719),南印度高僧金刚智,在泛海游历东南亚二十余国后,来到广州光孝寺弘法。唐天宝元年(742),北印度僧人不空金刚,也泛海来到广州,在光孝寺建立灌顶道场,传授密法。佛教密宗通过海路传人中国,而广州光孝寺更是成为弘扬佛教密宗的初来宝地。
与南海之滨的广州相辉映的,是南海之中的著名岛国室利佛逝的繁华。光孝寺僧,俗名孟怀业,梵号橧迦提婆者,从广州跟随义净列室利佛逝帮助译经,他在室利佛逝学习梵语,并学会了昆仑语(马来语),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最终因“恋詹佛逝”而不原回唐朝,这段插曲,足证当时东南亚室利佛逝王国的文明昌盛。
……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的交汇:中亚与地中海世界的千年贸易图景》 本书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期间,中亚地区作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枢纽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贸易路线或商品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漫长历史阶段中,地理、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这条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商业动脉。 第一部分:绿洲的崛起与早期贸易网络的构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丝绸之路早期形成的基础——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定居农业文明的互动。我们详细分析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背景,揭示了汉朝对西域的初步认知如何为官方贸易通道的建立铺平了道路。重点探讨了安息帝国(帕提亚)在其中亚战略地位的巩固,以及它如何充当了罗马世界与东方之间的关键中间人。 书籍将大量篇幅用于研究绿洲城邦,如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喀什的早期发展。这些城市不仅仅是物资的集散地,更是文化、技术和信仰传播的节点。通过考古学发现和零星的文献记载,我们重建了早期丝绸贸易的微观图景:从骆驼商队组织、货币体系的初步融合,到不同文化群体(如粟特商人)如何在陌生的环境中建立起可靠的商业信誉网络。此外,本书也详细考察了早期佛教艺术和思想如何随着商旅沿着这条路线向东传播,以及中亚地区本土宗教(如琐罗亚斯德教)的繁荣与衰落。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的挑战与技术转移(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 进入中世纪早期,丝绸之路的格局经历了深刻的变化。随着萨珊波斯王朝的崛起,对罗马/拜占庭的竞争加剧,贸易路线时常因政治冲突而中断或转移。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技术知识的流动如何成为维持贸易持续性的关键要素。 我们深入分析了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等关键技术的西传过程。与以往仅强调“发明地”和“传播路径”的叙述不同,本书侧重于探讨这些技术在中亚地区被“本土化”和“适应化”的过程。例如,书中展示了唐朝时期,中亚工匠如何将中国的丝绸技术与波斯的纺织工艺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纺织品。 同时,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在中亚地区的迅速扩张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主题。本书认为,伊斯兰教的统一信仰和对商业活动的鼓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贸易路线的稳定和商业活动的规范化。我们分析了阿拉伯帝国时期,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商业金融系统(如支票和信用凭证的雏形)如何提高了长途贸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第三部分:草原帝国与全球化前奏(公元1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这一阶段的叙事围绕着草原民族的崛起——塞尔柱人、花剌子模王朝以及最终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的建立,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动荡,但从长远来看,它史无前例地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置于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管辖之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直接联系。 书中详尽考察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对贸易的刺激作用。我们利用波斯史料、阿拉伯地理学家的记录以及欧洲旅行家(如马可·波罗)的游记,重建了横跨欧亚的商业帝国网络。特别关注了金帐汗国、伊儿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在维护商路安全、推行统一税制和促进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具体政策。 此外,本书还对比分析了黑死病在中亚的传播路径,探讨了这种灾难如何深刻影响了贸易流量和人口结构,以及它对欧洲封建体系瓦解的间接作用。中亚的金融中心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复杂的信贷体系和跨区域的商业家族,如部分犹太和亚美尼亚商人团体,在维护商业连续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部分:转型与连接的终结(公元15世纪)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中亚作为核心贸易枢纽地位的相对衰落。随着帖木儿帝国的瓦解和奥斯曼帝国在近东的巩固,地中海贸易的控制权逐渐倾向于西方力量。更重要的是,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使得绕过中亚腹地成为可能。 我们分析了葡萄牙人开辟绕非洲好望角航线的历史意义,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终结”,而是将其视为贸易重心的地理转移。本书强调,中亚腹地的许多城市并非“消失”,而是转向了区域性的贸易网络,专注于与波斯、印度和俄罗斯的内陆贸易。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气候数据的综合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中亚历史图景,阐释其如何在数千年间,作为连接不同文明的血管,塑造了全球贸易的早期形态和文化互动模式。它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且比以往想象中更为复杂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沉甸甸的分量,以及大气的设计风格。我一直对历史和地理交织的叙事有着特别的偏好,而“广州与亚洲”这个主题,无疑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亚洲”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与宏大的想象空间,从西部的中东,到南部的印度,再到东部的日本,每一个区域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文化风貌。而“广州”,作为中国南方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历史地位和现代影响力自不待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两个看似有一定距离,实则联系紧密的要素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本书会从哪个历史时期开始叙述?是古代的贸易往来,还是近代的殖民影响,抑或是当代的地缘政治?我希望书中能有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广州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辉煌,它如何与东南亚、南亚甚至更远的西亚进行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交换。反过来,亚洲的哪些元素又深刻地影响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和文化演变?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给我一种“大格局”的预感,让人期待一场关于城市与大陆的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着实吸引人,尤其是“广州”这个标签,立刻勾起了我对这座城市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广州这座充满活力的南方都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中国的第三大城市,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交汇点。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故事总是与世界的变迁紧密相连。而“亚洲”这个更宏大的视角,则让人不禁联想到这片古老大陆上丰富多彩的文明、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日新月异的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深入了解广州如何在亚洲这个大背景下,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重要的影响力。是否会有关于广州作为国际贸易枢纽的论述?它在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亚洲地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广州的文化基因,比如粤语文化、岭南艺术,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如何在亚洲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我也很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广州在现代亚洲格局中的地位,它在经济、科技、乃至文化输出方面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成就和挑战。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城市与一片大陆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身就足够令人兴奋了。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简介,我立刻被它所呈现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作为一个对亚洲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亚洲”这个概念过于宽泛,缺乏具体的切入点。“广州”这个城市名,却如同一个精准的定位器,瞬间将我的目光聚焦。广州,这座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座千年商都,它与亚洲的联系究竟有多么深厚?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从贸易的角度展开,毕竟广州在古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而亚洲各地,无论是东亚、东南亚还是南亚,都曾是这条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参与者。这本书会不会细致地描绘广州与各地之间的贸易货物、商人群体以及商业模式?更深层次地,我期待书中能探讨文化交流的维度。广州的岭南文化,其独特的语言、饮食、习俗,是否在与亚洲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吸收了养分,又传播了自身?它在建筑、宗教、艺术等方面,又会与亚洲的哪些文明产生共鸣或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史料和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广州这座城市在亚洲多元文化版图中的位置和影响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我的好奇心爆棚。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的核心城市入手,而“广州”无疑是中国南方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同时,“亚洲”这个词汇,又将视野拉得如此之广阔,让我不禁思考,这座南国都市,究竟与广袤的亚洲大陆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文化上的交融,还是经济上的互通,抑或是历史上的羁绊?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挖掘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过往,以及它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桥梁。这本书会讲述那些行走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州商人的故事吗?他们带去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我更想知道的是,在现代背景下,广州又是如何继续扮演着连接中国与亚洲的枢纽角色。它在吸引亚洲人才、投资、技术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它又如何将自身的特色文化,如粤菜、粤剧、广府文化等,在亚洲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影响?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小切口、大视野”的阅读感受,让人期待一场关于城市与大陆的精彩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广州与亚洲”非常简洁,却蕴含着无限的解读空间。我是一个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轨迹颇为关注的读者,因此,我对这本书会如何阐述广州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地缘战略中的角色特别感兴趣。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广州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其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南海,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重要门户。这本书会如何分析广州在亚洲经济圈中的地位?例如,它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亚洲城市进行产业协作与竞争?我更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广州在亚洲地缘政治格局中的战略意义。它在维护地区稳定、促进文化交流、甚至在应对共同挑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方面,又会有怎样的贡献和影响?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观察报告,我对它将带来的深刻洞察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