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生命历程的睿智表达 自由灵魂的深情歌唱
陈家琪 陈嘉映 陈建华 陈思和 甘阳 葛剑雄 葛兆光 何光沪 何怀宏 江晓原
雷颐 李公明 李辉 李庆西 林贤治 钱乘旦 钱满素 钱理群 秦晖 孙郁
萧功秦 许纪霖 徐友渔 余中先 查建英 郑也夫 止庵 周振鹤 朱学勤 朱正琳倾情推荐
一份执著,一份眷恋;一种信念,一种姿态
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精神家园的守护人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次文化盛宴
特殊时代的特殊际遇,转型时期的独特思考
当代知识分子群体三十年心灵史的集中展示
内容简介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书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作者简介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宗教史、思想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禅宗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汉字的魔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札记》、《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古代中国文化讲义》、《西潮又东风——晚清民初思想宗教与学术十论》、《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等。
目录
自序
一九七八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
一九七九
读《论语》、《孟子》札记三则
一九八〇
读《史记》札记三则
一九八一
胡仔考
一九八二
《旧唐书》与《新唐书》
一九八三
唐代文章总集《全唐文》
一九八四
唐集琐记
一九八五
道教与唐诗
一九八六
从中国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禅宗
一九八七
《道教与中国文化》序
一九八八
宋代文学导论
一九八九
从《觉后禅》说起
一九九〇
劫·连环劫·生死劫——新武侠小说讲故事的诀窍
一九九一
说“无”谈“空”
一九九二
吾侪所学关天意
一九九三
过去的故事
一九九四
运化细推知有味——关于30年代佛教研究史的随想
一九九五
世家考
一九九六
看东洋景儿(四则)
一九九七
学术的薪火相传
一九九八
《走近清华》序
一九九九
缺席的中国
二〇〇〇
石为云根——文献中所见的奇石观赏史
二〇〇一
历史的意义——读两种历史教科书和入门书的随想
二〇〇二
泉屋博古馆和藤井有邻馆——重访京都日记两则
二〇〇三
以“国家”的名义
二〇〇四
书林穿行断简
二〇〇五
大明衣冠何处?
二〇〇六
思想史与每个人相关
二〇〇七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二〇〇八
通过亚洲认识中国
附录:学术简表(1978—2008)
精彩书摘
一九七八
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
那一年开学,不是在通常的9月,却是在3月。“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第一次发榜,第一次上学,一切从头开始,从头开始的事,可以不按牌理出牌。
收到入学通知书时,刚刚过元宵节,贵州冬天的尾巴很冷,春天的暖意却还没到。说是过节,但那个时候既没有过节的心情也没有过节的气象,正月十五又不观灯,也没有元宵吃,何况是远在苗疆的小县城,傍晚只有几处昏黄的灯光闪烁,街上显得冷冷清清。在单位里看到印了北京大学红色字样的信封,知道有好消息,便风驰电掣地跑回家,和父母一起拆开来看,现在记得的只是,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母亲,竟然失态狂笑,但我在这笑声中体会到的,是她心里积压多年的辛酸。
没有办法不辛酸,母亲是多年的中学教师,在天津教过有名的十六中,在北京五十五中带过吴运铎班,当过全国群英会代表,荣幸地和毛主席合过影,随父亲下放到贵州的县城里,在一个很差的中学任教,还是兢兢业业,可是自己的儿子,却因为父母的缘故,十年里,不是在砖瓦厂做砖瓦,就是在农药厂熬肥皂,差一点儿被发配到偏远山里小煤窑里守小卖部,怎么能不辛酸?
可一纸录取通知书改变了命运。
行李很简单。我们那个时代的人,不像现在有的大学生,开学报到的时候,陪同人员浩浩荡荡,随身的行李车水马龙,那劲头儿,只欠了差遣仆人,举个“回避”、“肃静”牌喝道。那时的我们,最多衣服两三套,加上茶缸一只碗一个,揣上一叠子粮票和被父母捏得发热的几张钱,就上了路。不过,我带了一些想象中将来四年中有用的书,像《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也带上了我平时抄书留下的几个大笔记本。带上那些书,是因为录取我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古典文献专业到底是学什么的,只是知道要读古书,所以,这些“文革”焚书余烬里残留的书也许用得上。至于带上那几个大本子,是因为舍不得好些年的心血和记忆,在这些本子里,我抄过很多当年出版的内部书,现在还记得的有三类:一是各国历史,像《圣马力诺史》、《匈牙利史》之类的书有好几十本;二是苏联解冻后的小说,像《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之类,这是当年最爱看的东西;三是翻译的各种政治性读物,我印象最深的是《出类拔萃之辈》。在这之外,笔记本里还抄有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史》和李约瑟的《中国科技史》,当然,也抄有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甚至还有当年上海出版的《自然辩证法》杂志中关于“宇宙红移现象”、“板块漂移说”的文章。
前言/序言
说来惭愧,当受邀编这本文集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囊中羞涩”。之所以如此,事后想想,大概有些原因。首先,我这三十年虽然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却从来不算是时代弄潮儿,只有总在潮流中的人,才可能在文字中呈现这三十年的中国风景,而自己从事的是古代历史、宗教和思想领域的研究,那毕竟只是一个远离波涛的领域。特别是,在读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的1978年到1984年间,在大量故纸堆和新论著的包围下,基本没有写过“轻松”或“激扬”的文字。尽管我可能是“文革”后第一个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文章的学生,但那些都是枯燥和沉重的学术论文,并不能见证这三十年,特别是改革开始那些年的历史,似乎不宜收在这里,只是找到一些当年的读书札记,既证明大学走出“文革”后的学习风气,也表示那几年自己并未虚度。这些文字既不能带来阅读的“愉悦”,又不能呈现时代变幻的“风云”,显然不符合编这套书的原意,这是我要事先道歉的。此外,是因为自己从来不敝帚自珍,对文字也总是不那么修饰,习惯上往往是写好了就拿出去,在朋友的催促下又常常会编一些随笔的集子,算起来这些年写的各类随笔也已经编了六七个集子。我的习惯是,不愿意把自家那点儿东西反复重编,浪费读者的时间和金钱,因此在不得不编的情况下,就只能尽量挑选一些较少收录于各种集子的文字,可是,苦于没有多少“存货”,思来想去,只好尽量多翻检一些大概没有编集的文章和没有发表过的札记之类“充数”。这样一来,使得现在选出来的文章,根本算不得什么“代表作”,充其量只能是我这三十年文字生涯的一个侧面罢了,这有点儿对不起出版社,更对不起读者,好在这些文字中间,也许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并不那么轻松、多少有些学究的人的半生光景。
“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看澜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引子:从“家”到“国”,从“礼”到“法”
评分
☆☆☆☆☆
十一、从天下到万国
评分
☆☆☆☆☆
十一、儒学的确立与瓦解
评分
☆☆☆☆☆
四、四方复四方:从谈天衍的想象到张骞的凿空
评分
☆☆☆☆☆
这套书一下子买了十本,内容都不错。
评分
☆☆☆☆☆
六、异域的礼物:新思想和新知识
评分
☆☆☆☆☆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读书是一种最优雅的素质,能塑造人的精神,升华人的思想。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不仅我们的思想不会进步,我们的生活更是会变得索然无味。我对此就深有感触,我十分喜爱读书,它不仅能使我学到知识,而且能开拓我的视野。但同学们就往往产生了误区,请同学们注意,不仅仅是教科书能带给人们益处,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也能使同学们获益匪浅。常常听到周围同学说:“学习这么紧张,哪里有时间读什么课外书!”古人就说过“读书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及“读书三上”车上、厕上、枕上。这就充分体现了古人惜时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一下这种态度,那么就能有时间来广泛涉猎了。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们读课外书的时间有限,那么就要学会泛读和精读,一本书有的部分要一目十行地看一遍,了解大致内容即可,有的部分则要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精华。遇到好词好句,我就会抄录下来,现如今,已经累积成了满满一本。里面有哈姆莱特“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扳正过来”的豪言壮语,有罗密欧“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痛苦减轻;头晕目眩的时候,只要转身向后;一桩绝望的忧伤,也可以用另一桩烦恼把它驱除。给你的眼睛找一个新的迷惑,你原来的痼疾就可以豁然脱体。”的句句箴言,有尼洛夫娜“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的高声疾呼等等……这不仅使我的善恶观,是非观有所提高,而且也使我得到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学到了许多优美的辞藻,提高了作文能力。这样看来,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是多么有用啊!
评分
☆☆☆☆☆
七、天下更大时间更长:佛教的宇与宙
评分
☆☆☆☆☆
二、未知死焉知生:“为死人的葬礼都是做给活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