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

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贝克尔 等 编
图书标签:
  • 微生物学
  • 医学微生物学
  • 生物科学
  • 导读
  • 第三版
  • 教材
  • 微生物
  • 细菌
  • 病毒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52265
版次:3
商品编码:10319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精要速览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7
字数:5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合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相关专业使用,可作为双语教学参考教材使用
  《微生物学(导读本)(第3版)》快速,准确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的套书!一种对教材概念的新的诠释!  ●精炼学科核心内容,以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专题形式介绍各学科基础知识。  ●版式设计独特,方便学生快速、便捷地领会学科要点,便于复习与记忆。  ●编写风格统一,提供“结构化”学习方法。  ●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教材——欧洲、北美等地众多高校广泛参考和使用,  国内数百家高校双语教学课程选用。  精要速览系到图书1999年面世至今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2009年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11个分册导读版的新皈图书,20l0年计划推出9个分册的中译版。其编写风格.取材角度仍继承前皈特色,在内容上根据各学科发展进行修订和扩充。

内容简介

  “精要速览系列(Instant Notes Series)”丛书是国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该系列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图表简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
  《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第3版沿袭第2版的编写特点,但对《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分为12个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类、代谢、遗传、生态、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类、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内容,增加了系统学、微生物学、RNA代谢、细胞DNA和RNA操作、细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节。使第3版强化了普通微生物学部分,突出了细菌学内容,同时更加关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并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全面、重点地概括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出介绍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

目录

目录
前言
缩略词
A 微生物世界 (1)
A1 微生物世界 (1)
B 系统学 (5)
B1 原核生物的系统学 (5)
B2 细菌的鉴定 (7)
B3 基于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推理 (10)
C 微生物学 (13)
C1 发现和历史 (13)
C2 原核生物的多样性 (15)
C3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 (18)
C4 微生物计数 (21)
C5 微生物观察 (25)
C6 原核生物的主要类群 (32)
C7 典型原核细胞的组成 (41)
C8 细菌的细胞壁 (46)
C9 细胞分裂 (52)
C10 细菌的鞭毛及其运动 (56)
C11 原核生物及其环境 (59)
D 微生物的生长 (65)
D1 微生物生长的测量 (65)
D2 实验室中的分批培养 (72)
D3 大规模培养和连续培养 (76)
E 微生物的代谢 (81)
E1 酶学 (81)
E2 异养微生物代谢途径 (87)
E3 电子传递、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唱氧化 (95)
E4 自养微生物代谢 (101)
E5 生物合成途径 (107)
F 原核生物的DNA和RNA代谢 (113)
F1 DNA——初级信息大分子 (113)
F2 基因组 (117)
F3 核酸的结构 (121)
F4 杂交 (126)
F5 DNA复制 (132)
F6 转录 (139)
F7 RNA和遗传密码 (149)
F8 翻译 (154)
F9 信号转导和环境感应 (158)
F10 突变 (162)
F11 DNA修复 (169)
F12 细胞间的DNA转移 (173)
F13 重组 (177)
F14 噬菌体 (181)
F15 质粒 (186)
F16 细胞DNA和RNA的操作 (189)
G 工业微生物学 (201)
G1 原核生物在工业中的应用 (201)
H 细菌感染 (205)
H1 人类的细菌感染 (205)
H2 细菌感染: 类型、侵入部位、传播方式、细菌感染出现/扩散的诱发因素及其共同特征 (217)
H3 细菌感染的发病机制及毒力 (222)
H4 细菌毒素 (226)
H5 一种模式细菌病原体——大肠杆菌 (232)
H6 人类的防御机制 (240)
H7 细菌对免疫系统的逃避 (244)
H8 细菌感染的控制 (248)
H9 细菌生物武器 (252)
I 真核微生物概述 (257)
I1 分类学 (257)
I2 真核细胞结构 (260)
I3 细胞分裂与倍增 (267)
J 真菌及其相关门类 (273)
J1 真菌的结构与生长 (273)
J2 真菌的营养 (278)
J3 真菌的繁殖 (281)
J4 有益影响 (288)
J5 有害影响 (292)
K 绿藻门和原生生物 (295)
K1 分类学与结构 (295)
K2 营养与代谢 (304)
K3 生活史 (310)
K4 有益影响 (318)
K5 有害影响 (321)
K6 寄生性原生生物 (323)
L 病毒 (343)
L1 病毒的结构 (343)
L2 病毒的分类学 (348)
L3 病毒的蛋白质 (353)
L4 病毒的核酸 (359)
L5 细胞培养与病毒的生长 (366)
L6 病毒的检测 (370)
L7 病毒的复制 (374)
L8 病毒感染 (380)
L9 病毒与免疫系统 (386)
L10 病毒疫苗 (390)
L11 抗病毒的化学疗法 (394)
L12 植物病毒 (399)
L13 朊病毒和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404)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411
索引 413
CONTENTS
Preface
Abbreviations
Section A The microbial world 1
A1 The microbial world 1
Section B Systematics 5
B1 Prokaryotic systematics 5
B2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7
B3 Inference of phylogeny from rRNA gene sequence 10
Section C Microbl0108y 13
C1 Discovery and history 13
C2 Prokaryotic diversity 15
C3 Culture of bacteria in the laboratory 18
C4 Enum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21
C5 Looking at microbes 25
C6 The major prokaryotic groups 32
C7 Composition of a typical prokaryotic cell 41
C8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46
C9 Cell division 52
C10 Bacterial flagella and movement 56
C11 Prokaryo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59
Section D Microbial growth 65
Dl Measurement of microbial growth 65
D2 Batch culture in the laboratory 72
D3 Large-scale and continuous culture 76
Section E Microbial metabolism 81
E1 Enzymology 81
E2 Heterotrophic pathways 87
E3 Electron transport,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β-oxidation of fatty aads 95
E4 Autotrophic reactions 101
E5 Biosynthetic pathways 107
Section F Prokaryotic DNA and RNA metabolism 113
F1 DNA - the primary information macromolecule 113
F2 Genomes 117
F3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121
F4 Hybridizahon 126
F5 DNA replication 132
F6 Transcription 139
F7 RNA and the genetic code 149
F8 Translation 154
F9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nsing 158
F10 Mutahon 162
F11 DNA repair 169
F12 Transfer of DNA between cells 173
F13 Recombination 177
F14 Bacteriophage 181
F15 Plasmids 186
F16 Manipulation of cellular DNA and RNA 189
Sechon G Industrial nucrobiology 201
G1 Prokaryotes in industry 201
Section H Bacterial infechons 205
H1 Human bacterial infechons 205
H2 Bacterial infections: types, portals of entry, modes of transmission,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ir emergence/spread and common features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217
H3 Pathogenesis and virul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22
H4 Bacterial toxins 226
H5 Escherichia coli as a model bacterial pathogen 232
H6 Human defence mecharusms 240
H7 Bacterial evasion of immune defences 244
H8 Control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48
H9 Bacteria as biological weapons 252
Section I Eukaryotic microbes: an overview 257
I1 Taxonomy 257
I2 Eukaryotic cell structure 260
I3 Cell division and ploidy 267
Section J The fungi and related phyla 273
J1 Fungal structure and growth 273
J2 Fungal nutrition 278
J3 Reproduction in fungi 281
J4 Beneficial effects 288
J5 Detrimental effects 292
Section K Chlorophyta and protista 295
Kl Taxonomy and structure 295
K2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04
K3 Life cycles 310
K4 Beneficial effects 318
K5 Detrimental effects 321
K6 Parasitic protista 323
Section L The Viruses 343
L1 Virus structure 343
L2 Virus taxonomy 348
L3 Virus proteins 353
L4 Virus nucleic aads 359
L5 Cell culture and virus growth 366
L6 Virus assay 370
L7 Virus replication 374
L8 Virus infection 380
L9 Virus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386
L10 Virus vaccines 390
L11 Antiviral chemotherapy 394
L12 Plant viruses 399
L13 Prions and transmissible spongifo

精彩书摘

  检测和修复DNA的系统维护着基因信息的稳定遗传。微生物需要这些机制来应付各种环境因素(例如,紫外线和化学诱变剂)的影响,防止由这些因素所诱导的突变。DNA复制时出现错误同样会导致自发突变,尽管在基因组的一些位点(突变热点)中,这种突变似乎是被容许的。  与野生型比较,基因发生任何改变的突变菌株都称为突变体。如果机体性能发生可见的变化,这种表型变化称为表型突变。需要提供营养物质才能生长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单个碱基对的突变称为点突变,根据碱基变化的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嘌呤置换了另一种嘌呤,或一种嘧啶置换了另一种嘧啶称为转换;嘌呤和嘧啶之间的互换称为颠换。影响基因表达的突变会导致转录或蛋白翻译水平的上调或下调,而突变未造成表型可见的改变时称为沉默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影响表型的点突变称为错义突变,其中一种特殊的情况称为无义突变,这种点突变导致正常的氨基酸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突变发生位点的核苷酸可以再次突变成原来的核苷酸,使突变子可以变回野生型。另外,基因组中另一位点的突变可以弥补第一次突变导致的效应。DNA中也会出现单个或多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大片段的DNA也会转移到基因组中与原始位点完全不同的地方,这种现象称为易位。  ……

前言/序言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在生命科学重大基础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微生物学又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数理化和信息科学交叉渗透,与人类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日常生活特别是与人类目前面临的食品、健康、医药、能源和环境等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微生物学是当代生命科学前沿中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科之一。使微生物学界引为自豪的是,在20世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有超过1/3的获奖者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学者。
  随着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选用一流的国内外教材成为了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所引进的国外优秀微生物学教材多是美国版本,如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已有11th中译版)、Prescott/Harley/Klein’s Microbiology(已有5th中译版)、Microbiolgy:Principlesand Explora-tions(已有6th中译版)。这几本外文书的特点都是内容丰富、知识广泛、图表精美、更新迅速。但对于我们教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我们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学时的多少,有选择地取舍。
  Instant Notes系列图书是包括欧洲、北美在内全球畅销的优秀教材,是由英国著名大学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流教授编写的。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已将《微生物学》分册第2版以影印版发行,次年的9月,该版的中文版也面市。该书的编写与排版与我国多数教材和美国教材不同,其风格独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取材新颖、插图简洁、该书便于阅读、理解和记忆,各章节都有要点、相关主题和进一步阅读书目,重点突出、主线明确,国内许多高校将其作为双语对照教材,可以在学生快速掌握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英语阅读能力。因此,该书影印版、中文版累计印刷十余次,这在国内微生物学外文教材中是不多见的,足以看出广大读者对该教材的渴求与钟爱。
  本书第3版沿袭第2版的编写特点,但对全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全书分为12个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类、代谢、遗传、生态、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类、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内容,增加了系统学、微生物学、RNA代谢、细胞DNA和RNA操作、细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节。使第3版强化了普通微生物学部分,突出了细菌学内容,同时更加关注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并将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全面、重点地概括了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出介绍了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
  为了便于国内从事微生物学教学的教师扩展教学内容、搜寻教学参考资料,也为了使广大学习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增加知识、拓宽眼界,我们在林稚兰教授翻译的第二版基础上导读编译了Instant NotesMicrobiology第三版,参加本书导读编译的人员有李国强(A,B,C,D部分)、蔡竣(E,F部分)、梁勇(G,H部分)、李明春(I,J,K,L部分),杨文博教授对全书做了校对和统稿。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得到了科学出版社编辑的热情帮助和支持。
  在翻译中错误与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生态文明的构建与实践》 本书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人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地球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棘手难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构建一个可持续、有韧性的生态文明体系,已成为全人类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生态文明的构建与实践》并非一本聚焦于微观生命科学的专业教材,它是一部立足于宏大叙事和跨学科视野,深入剖析当代生态危机成因、系统梳理全球生态治理理念演变,并提出切实可行实践路径的综合性论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视角,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乃至伦理学的多维坐标系中,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关注地球未来的公民提供一套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和行动指南。 第一部分:生态危机的根源与诊断 本部分首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生态挑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和量化分析。我们不仅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效应,还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关键物种灭绝背后的驱动因素。 1. 工业革命的“二律背反”: 我们追溯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工业化进程如何以资源消耗和环境外部性为代价,推动了社会财富的集中积累。重点分析了“增长的极限”理论在当代实践中的体现,特别是对“无限增长假设”的批判性审视。 2. 范式转换的必要性: 本章强调,当前的危机并非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深层次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的滞后所致。本书系统论述了从牛顿式的还原论、机械论的世界观向复杂系统论、整体论的生态学世界观转变的紧迫性。我们详细阐述了生态足迹、行星边界等关键概念,帮助读者量化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冲击程度。 3. 治理的碎片化: 探讨了当前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存在的权责不清、法律效力不足以及南北发展差距等结构性障碍。通过对多边环境协定(如《巴黎协定》的执行困境)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国家主权与全球共同利益之间的内在张力。 第二部分: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石与价值重塑 构建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和价值的革命。本部分聚焦于奠定这一新文明形态的哲学基础与核心价值体系。 1. 伦理学的新维度——生态中心主义的兴起: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系统介绍了深层生态学、环境伦理学中关于生命权利和平等价值的论述。它不再将自然界视为可供人类无限索取的“客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体。 2. 经济模型的重构:循环经济与去增长理论的辩证: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从线性经济(获取-制造-丢弃)向循环经济转型的技术路径和政策工具,如产品生命周期评估(LCA)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制(EPR)。同时,我们也引入了关于“去增长”(Degrowth)或“稳态经济”(Steady-State Economy)的讨论,探讨在发达经济体中如何实现福祉提升与物质消耗脱钩的可能性,并分析了这些理论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边界。 3. 制度创新与绿色治理: 论述了生态文明在国家治理层面所需的制度保障。这包括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环境司法的强化(如“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推广),以及引入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实践路径与跨界整合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实践的有效性上。本部分侧重于介绍和评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探索的、具有突破性的生态文明实践案例。 1. 韧性城市与可持续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绿色建筑标准(如被动房技术)以及智慧交通系统在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效率方面的作用。本书强调,未来的基础设施必须具备生态服务的内在功能,而非仅仅是工程学上的壮举。 2. 农业生态学的回归与食物系统的转型: 深入探讨了从高投入的集约化农业向生态农业、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有机农业认证体系、小农经济的保护以及减少食物浪费的全球倡议的分析,勾勒出更安全、更公平的未来食物供应链。 3. 科技赋能与风险警惕: 本章对新兴技术(如碳捕集与封存CCUS、生物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潜力进行了客观评估。同时,我们对“技术乌托邦”倾向保持警惕,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生态伦理目标,而非成为掩盖结构性问题的表面修饰。 4. 公民参与和教育的力量: 强调了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和公众教育在确立生态文明共识中的核心地位。本书提供了将生态素养融入各级教育体系的具体建议,并分析了社区驱动的生态修复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要素。 结语:共同的未来 《生态文明的构建与实践》以一种审慎而乐观的态度收尾。它承认变革的艰巨性,但坚信人类的智慧和合作潜力足以应对当前的挑战。本书的终极目标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指导我们如何从“征服自然”的旧叙事,过渡到“融入自然”的新共生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本书适合所有渴望理解复杂环境议题、并致力于成为可持续未来设计者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微生物学是我重点攻克的科目之一。在选择参考书时,我尝试了很多不同的教材,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不够系统。当我偶然翻到这本《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时,我眼前一亮。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导读”设计。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在每个大章节开始前,都提供了一个简短而精炼的导语,这让我能够迅速把握该章节的学习重点和方向,避免在海量的知识点中迷失。而且,这些导读部分常常会联系一些时事热点或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近期发生的疫情,从而让我感受到微生物学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此外,这本书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它大量使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有精美的插图,还有很多流程图和表格,这些都极大地帮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论知识,比如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基因工程的原理等等。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经典实验的介绍,通过详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示,让我能够清晰地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这对于我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能够高效、深入地掌握微生物学的知识,为我的考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选择了生物类专业,而这本《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正是我们课程的推荐教材。说实话,一开始我对微生物学这个学科并没有太多的热情,总觉得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且听学长学姐说,微生物学的知识点非常零散,记忆起来也很吃力。但是,当我拿到这本《导读版》之后,我发现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清晰的章节划分和合理的知识点梳理,让我觉得学习过程变得井井有条。尤其是那些“导读”部分,我觉得它们非常巧妙,能够在我开始阅读一个新章节之前,就给我一个整体的框架和大致的思路,让我知道接下来要学什么,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比以往我直接阅读大量教材大段的文字描述,效率要高得多。而且,书中穿插的各种高质量的图片、图表和流程图,简直是学习的福音!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微生物结构和功能,比如细胞壁的组成、DNA的复制过程,还能帮助我记忆那些繁琐的专业术语。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标注的显微镜图片,真实地展现了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形态,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眼观察它们一样。此外,书中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概念时,还会提供一些类比或者现实中的例子,比如用河流的流动来比喻能量的代谢,用交通网络来比喻信号传导,这些生动的比喻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理解门槛。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在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微生物学理论基础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研领域充满向往的在校学生,我对学习新的知识有着极高的热情。最近,我开始接触到微生物学这个领域,并选择了《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作为我的学习入门教材。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应该是一种引导,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而这本《导读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开头设置的“导读”部分,这些导读不是简单地陈述本章内容,而是通过一些设问、引人入胜的背景介绍,或者一些与前章节知识的联系,迅速将我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章的核心议题上来,让我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我感觉,这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学习路线图,指引我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微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书中的插图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配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清晰地展示微生物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在讲解细菌的鞭毛运动时,书中提供的详细的结构图和动画示意图,让我对这种微观运动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另外,我还注意到书中在介绍一些重要的实验技术时,提供了详实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配以精美的流程图,这对于我将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微生物学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探险。

评分

我一直对生命的奥秘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入手了这本《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我看来,就是它的“导读”设计。在每一个新的章节开始之前,总会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引言,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先为我勾勒出本章的整体轮廓,让我知道接下来要探索的“风景”是什么样子,又有哪些重要的“景点”是必看的。这大大减轻了我初次接触一个新领域时的茫然感。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比如,当我看到书中关于病毒复制周期的图解时,我能清晰地看到病毒如何侵入细胞、如何利用细胞的机制进行复制,以及最终如何释放。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比仅仅阅读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而且,这本书还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仅讲解了微生物的基本分类、生理生化特性,还会穿插介绍一些重要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到基因工程时,它会介绍相关的工具酶和操作步骤,甚至还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觉得微生物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工具。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知识的渴望。

评分

天呐,最近我终于下定决心要啃一本“硬骨头”,这本《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简直就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对生命科学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接触了生物技术相关的影视作品之后,就越发想深入了解那些肉眼看不见却又至关重要的微小生命。市面上相关的书籍有很多,但我总觉得有些太过晦涩难懂,一下子就让我打消了学习的念头。然而,这本书的“导读版”三个字,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迷茫的海洋。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简洁明快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翻开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严谨学术气息又让我肃然起敬。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点地为我揭开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面纱。我想象着,在每一个章节的开篇,都有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能让我迅速抓住本章的核心概念,而不会在细节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我更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遇到大量的插图和图表,它们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病毒、真菌的形态,以及它们复杂的生命活动,比如代谢途径、繁殖方式等等。毕竟,对于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生硬的文字描述往往是枯燥且难以理解的。而且,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讲解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微生物相关的现象,像是食物发酵、疾病传播、益生菌的作用等等,这样能让我觉得学习的内容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如果能有一些小案例分析或者思考题,那就更好了,可以帮助我巩固知识,并且锻炼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微生物学 第三版 导读版》能成为我打开微生物学大门的钥匙,让我能够轻松愉快地开启我的科学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