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續資治通鑒(全12冊 精裝) | 齣版社: 綫裝書局 | 齣版時間:2009-12-1 |
| 作者: (清)畢沅 編著 | 開本: 16開 | 印刷時間:2009-12-1 |
| 定價: 1995 | 頁數: 6796 |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
| ISBN號: 9787512000445 | 紙張: 膠版紙 | 字數:10170000 |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本書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專業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本書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冊
捲 宋紀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捲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捲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捲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捲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開寶二年己巳(969)六月
捲第六 太祖開寶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捲第七 太祖開寶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捲第八太祖開寶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捲第九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捲第十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捲第十一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捲第十二 太宗太平興國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捲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捲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醜(989)三月
捲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醜(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捲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捲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捲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捲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捲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冊
捲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冊
第四冊
第五冊
第六冊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北宋司馬光編纂瞭我國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一部規模宏偉、成就空前的史學名著。但由於年代所限,這部著作隻記錄瞭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計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對後人來說,它隻能算得上半部中國通史,誠為憾事。所以自《資治通鑒》問世後就有人紛紛續纂史籍。其續作到明清則更有數傢,其中較有名的有:明人陳檉的《通鑒續編》,清人王宗沐、薛應祐兩傢的《宋元資治通鑒》,徐乾學主編的《資治通鑒後編》。乾隆末年,畢沅組織門客在徐乾學《資治通鑒後編》的基礎上重新編纂,曆時二十餘年,編成《續資治通鑒》,於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兩代的《資治通鑒》續作中,畢沅的《續資治通鑒》被公認為是好的一部。
畢沅(1730—1797年)江蘇鎮洋(今太倉)人,字蘅,一字鞦帆,自號靈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進士,纍官至兵部尚書、湖廣總督。他博學好讀,除在公暇之餘從事著述外,並聘請一批名流學者進行撰著,《續資治通鑒》即係畢沅幕府中的學者們編纂而成。
《續資治通鑒》上承《資治通鑒》,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於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編年體形式記載宋、遼、金、元(包括當時境內其它各種勢力、民族建立的政權)的曆史,前後四百零九年。全書二百二十捲,又形成瞭一部規模宏偉,汲取各傢之長,彌補各傢之短的史學巨著。《續資治通鑒》的取材,以徐乾學《通鑒後編》為底本,加以損益增刪。徐氏《通鑒後編》共一百八十四捲,清代史學名傢萬斯同、閻若璩、鬍德清均參與撰寫,堪稱善本,同時畢沅又處於乾隆盛世,根據當時修定的《四庫全書》發現瞭許多新史料,所參閱的著作,總計達一百一十種之多,保存史料之豐富,大大超過瞭前人的同類著作,也大大提高瞭這部《續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該書在內容上與《資治通鑒》相銜接,體例也與《資治通鑒》相同,它全麵、係統地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馮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紹說:“以宋、遼、金、元四朝正史為經,而參以《續資治通鑒長編》、《契丹國誌》等書,以及各傢說部、文集,約百十餘種。仿《通鑒考異》之例,著有《考異》,並依鬍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總的來說,本書具有取材廣泛,編排有序、條理清晰,敘事詳明等優點。
本書在內容安排上,剋服瞭以往史書詳於宋而略於遼、金、元之弊,對宋、遼、金、元四朝史事,同樣重視,這也是本書一大特色。本書沿襲《資治通鑒》之義例,“摺衷諸說異同,明其去取之故以為考異。”另參照鬍三省注《資治通鑒》之義例,所作考異,“不彆為書,注於本文之下以便省覽。”這也是可取之處。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載史論二百零九篇,其中選錄前人之作計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寫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學在《通鑒後編》中亦仿著“臣乾學”。《續資治通鑒》則不用此例。畢沅認為:“據事直書、善惡自見。史文評論,苟無卓見特識,發前人所未發,開後學所未聞,而漫為頌堯非桀,老生常談,或有意騁奇,轉入迂僻,前人謂如釋氏說法,語盡而繼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韻之以銘,斯為贅也。”所以本書不載史論,而寓褒貶於敘事之中,亦可由讀者自己評論。
據章學誠《邵與桐彆傳》稱,《續資治通鑒》成稿後,復經邵晉涵審閱修訂,“即大改觀”。時畢沅“方用兵,書寄軍營,讀之,公大悅服,手書報謝,謂迥齣諸傢《續鑒》上也。”但不久,畢沅死於軍中,其傢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訂本,下落不明。“其傢所刻《續鑒》,乃賓客初定之本”。此亦為一憾事。
本書為清代學者續纂,其下限年代理應延至明末。但因當時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對明代史事之記敘,易觸犯文網,引火燒身,編纂者隻得付之闕如,留待後人補纂。此亦為文人學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續資治通鑒》之文字,似稍遜於《資治通鑒》,其原因是由於照錄舊史原文較多,未加裁煉,以至通暢流利不夠。
總之,《續資治通鑒》就其質量來看,的確達到瞭“後來居上”的地步,水平確已超過以前同類著作,對於瞭解我國曆史上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關係、文化、科技等方麵有瞭很大發展的兩宋、遼、夏、金、元各個王朝這一時期的史實來說,確實是一大曆史貢獻。
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可不讀中國曆史;讀中國曆史,不可不讀《資治通鑒》;讀《資治通鑒》又不可不讀《續資治通鑒》。為瞭滿足讀者的需要,弘揚祖國曆史文化,我們在參閱藉鑒前人成果基礎上,編譯瞭這本《文白對照全注全譯<續資治通鑒>》,以饗讀者。本書既譯又注,同時,譯文力求通俗易讀,使其既適閤於專業工作者,又適閤於普通大眾讀者。
本書在譯注點校過程中參考瞭各種版本,《續資治通鑒》原文主要依據中華書局1964年版。譯文和注釋中古代紀年加注公元紀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錄不譯,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書集數十位文史學界同仁閤力共同完成。
作為一名業餘曆史愛好者,我深知原文的晦澀難懂,這也是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原因。但這套文白對照的編排方式,無疑是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今的堅實橋梁。我習慣於先瀏覽白話譯文,迅速把握事件的主旨和脈絡,然後立刻對比閱讀旁邊的文言原文,體會古人措辭的精妙與凝練。這種即時性的參照,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避免瞭因為生僻字詞或句式結構而卡殼的窘境。尤其是那些復雜的政令條文和官員奏疏,有詳盡的注釋在側,使得那些晦澀的“黑話”也變得清晰可辨。它讓我能夠真正地“聽見”宋代士大夫們的議論風聲,感受到那個時代政治鬥爭的微妙與殘酷,而無需花費大量時間去翻閱厚厚的字典和工具書,這一點對於現代快節奏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
評分這部《續資治通鑒長編》的精裝豪華套裝,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給人一種莊重典雅的感覺。16開的版式,拿在手裏分量十足,內頁的紙張觸感細膩,油墨的印製清晰銳利,即便是繁復的注釋和譯文,也看得賞心悅目。我一直對宋史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欣賞司馬光這部巨著所展現的史學功力,而“續編”的價值更在於彌補瞭正史在特定曆史時段記載的不足與偏頗。這套書的裝幀設計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每一冊的包邊和函套都極為考究,完全符閤其“豪華套裝”的定位,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綫,讓人油然而生一種對傳統文化敬畏之情。盡管閱讀史書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麵對如此精美的載體,那種身心上的愉悅感是無可替代的,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讓人願意沉浸其中,細細品味曆史的滄桑與智慧。
評分對於收藏傢而言,這套精裝本無疑是值得重金購入的藏品。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綫裝書局在保證內容嚴謹性的同時,賦予瞭這套書極高的物質價值和審美價值。16開的尺寸,使得排版既大氣又易於閱讀,尤其適閤在安靜的書房中,泡上一壺茶,慢慢展開細讀。不同於市麵上一些追求快速閱讀、簡化內容的版本,這套書堅守瞭原著的完整性和學術性,同時通過現代的裝幀技術,讓這份沉甸甸的曆史遺産以最優雅的姿態呈現在我們麵前。它代錶瞭一種對傳統學術的敬畏,也是對閱讀體驗的最高禮遇,讓人覺得每一次翻開,都是一次與曆史的莊嚴會麵。
評分這套書的體量是相當可觀的,十二冊的規模,足以覆蓋北宋從太祖到徽宗近兩百年的風雲變幻。我最近正在重點研究王安石變法及其引發的黨爭,翻閱相關章節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實在令人震撼。以往閱讀零散的史料,總感覺綫索不夠連貫,但有瞭這部“續篇”作為核心脈絡,那些看似孤立的政治事件、軍事衝突以及經濟改革措施,終於被串聯成一個完整的邏輯鏈條。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事實的羅列,更是一種結構性的曆史觀照,讓你能夠站在更高的時間維度上去審視那些英雄人物的抉擇與局限。每次閤上書捲,都會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在彼時彼刻,換做自己又會如何處理那些棘手的國是。
評分綫裝書局齣品,素來是品質的保證,這套《續資治通鑒》也不例外。他們對於傳統文化載體的尊重,體現在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上。從書脊的裝訂方式,到扉頁的設計,無不透露齣一種對古籍的敬意。我尤其欣賞他們對“全注全譯”的承諾的兌現程度,注釋部分不是敷衍瞭事地解釋幾個生僻詞,而是深入到瞭曆史背景、人物關係乃至地理方位的闡釋,真正做到瞭“導讀”的功能。這意味著,即便是對宋代官職體係不甚熟悉的人,也能通過注釋快速建立起認知框架。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即便是那些看似枝節的記載,例如某個官員的調任或某次小規模的災情,都有相應的注解支撐,這使得曆史敘事不再是平麵的,而是立體而豐滿的,讓人對曆史的真實性構建起強烈的信任感。
評分書本質量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
評分不錯 寫的很好
評分還可以,要是把譯文字體再大一點,或者文白業內對照則更好
評分在這傢買瞭2套資治通鑒,不一樣的版式本,都是送人的,不過都說這套看起來要文雅一些,書做工很好,內容全麵,包裝很好,關鍵是價格閤適.
評分正版書記,字體大,閱讀很舒服。很喜歡。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書本質量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確實是收藏經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