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续资治通鉴(全12册 精装) | 出版社: 线装书局 | 出版时间:2009-12-1 |
| 作者: (清)毕沅 编著 | 开本: 16开 | 印刷时间:2009-12-1 |
| 定价: 1995 | 页数: 6796 | 版次印次:第1版第1次 |
| ISBN号: 9787512000445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10170000 |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日”。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册
卷 宋纪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60)正月至十二月
卷第二 太祖建隆二年辛酉(961)正月至三年壬戌(962)十二月
卷第三 太祖乾德元年癸亥(963)正月至二年甲子(964)三月
卷第四 太祖乾德二年甲子(964)四月至四年丙寅(966)十二月
卷第五 太祖乾德五年丁卯(967)正月至开宝二年己巳(969)六月
卷第六 太祖开宝二年己巳(969)七月至四年辛未(971)九月
卷第七 太祖开宝四年辛未(971)十月至七年甲戌(974)八月
卷第八太祖开宝七年甲戌(974)九月至九年丙子(976)十一月
卷第九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976)十二月至四年已卯(979)二月
卷第十 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三月至六年辛巳(981)九月
卷第十一 太宗太平兴国六年辛巳(981)十月至八年癸未(983)九月
卷第十二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十月至雍熙二年乙酉(985)十二月
卷第十三 太宗 雍熙三年丙戌(986)正月至四年丁亥(987)十二月
卷第十四 太宗端拱元年戊子(988)正月至二年己丑(989)三月
卷第十五 太宗端拱二年已丑(989)四月至淳化二年辛卯(991)八月
卷第十六 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九月至四年癸巳(993)九月
卷第十七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993)十月至五年甲午(994)六月
卷第十八太宗淳化五年甲午(994)七月至至道二年丙申(996)六月
卷第十九 太宗 至道二年丙申(996)七月至三年丁酉(997)十二月
卷第二十 真宗 成平元年戊戌(998)正月至二年己亥(999)五月
第二册
卷第二十一 真宗成平二年己亥(999)六月至三年庚子(1000)三月
……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北宋司马光编纂了我国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史学名著。但由于年代所限,这部著作只记录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对后人来说,它只能算得上半部中国通史,诚为憾事。所以自《资治通鉴》问世后就有人纷纷续纂史籍。其续作到明清则更有数家,其中较有名的有:明人陈柽的《通鉴续编》,清人王宗沐、薛应祐两家的《宋元资治通鉴》,徐乾学主编的《资治通鉴后编》。乾隆末年,毕沅组织门客在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的基础上重新编纂,历时二十余年,编成《续资治通鉴》,于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全部刊印。在明清两代的《资治通鉴》续作中,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被公认为是好的一部。
毕沅(1730—1797年)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蘅,一字秋帆,自号灵岩山人,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他博学好读,除在公暇之余从事著述外,并聘请一批名流学者进行撰著,《续资治通鉴》即系毕沅幕府中的学者们编纂而成。
《续资治通鉴》上承《资治通鉴》,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迄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包括当时境内其它各种势力、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历史,前后四百零九年。全书二百二十卷,又形成了一部规模宏伟,汲取各家之长,弥补各家之短的史学巨著。《续资治通鉴》的取材,以徐乾学《通鉴后编》为底本,加以损益增删。徐氏《通鉴后编》共一百八十四卷,清代史学名家万斯同、阎若璩、胡德清均参与撰写,堪称善本,同时毕沅又处于乾隆盛世,根据当时修定的《四库全书》发现了许多新史料,所参阅的著作,总计达一百一十种之多,保存史料之丰富,大大超过了前人的同类著作,也大大提高了这部《续资治通鉴》的史学价值。该书在内容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体例也与《资治通鉴》相同,它全面、系统地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以此形成自身的一大特色。清人冯集梧在初刻序中介绍说:“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而参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书,以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十余种。仿《通鉴考异》之例,著有《考异》,并依胡氏三省分注各正文下。”总的来说,本书具有取材广泛,编排有序、条理清晰,叙事详明等优点。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克服了以往史书详于宋而略于辽、金、元之弊,对宋、辽、金、元四朝史事,同样重视,这也是本书一大特色。本书沿袭《资治通鉴》之义例,“折衷诸说异同,明其去取之故以为考异。”另参照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之义例,所作考异,“不别为书,注于本文之下以便省览。”这也是可取之处。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载史论二百零九篇,其中选录前人之作计九十五篇,其本人撰写一百一十四篇,冠以“臣光曰”。徐乾学在《通鉴后编》中亦仿著“臣乾学”。《续资治通鉴》则不用此例。毕沅认为:“据事直书、善恶自见。史文评论,苟无卓见特识,发前人所未发,开后学所未闻,而漫为颂尧非桀,老生常谈,或有意骋奇,转入迂僻,前人谓如释氏说法,语尽而继之以偈;文士撰碑,事具而韵之以铭,斯为赘也。”所以本书不载史论,而寓褒贬于叙事之中,亦可由读者自己评论。
据章学诚《邵与桐别传》称,《续资治通鉴》成稿后,复经邵晋涵审阅修订,“即大改观”。时毕沅“方用兵,书寄军营,读之,公大悦服,手书报谢,谓迥出诸家《续鉴》上也。”但不久,毕沅死于军中,其家很快被抄,邵氏之修订本,下落不明。“其家所刻《续鉴》,乃宾客初定之本”。此亦为一憾事。
本书为清代学者续纂,其下限年代理应延至明末。但因当时清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对明代史事之记叙,易触犯文网,引火烧身,编纂者只得付之阙如,留待后人补纂。此亦为文人学者不得已之苦衷也。
此外,《续资治通鉴》之文字,似稍逊于《资治通鉴》,其原因是由于照录旧史原文较多,未加裁炼,以至通畅流利不够。
总之,《续资治通鉴》就其质量来看,的确达到了“后来居上”的地步,水平确已超过以前同类著作,对于了解我国历史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文化、科技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的两宋、辽、夏、金、元各个王朝这一时期的史实来说,确实是一大历史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读中国历史;读中国历史,不可不读《资治通鉴》;读《资治通鉴》又不可不读《续资治通鉴》。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弘扬祖国历史文化,我们在参阅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编译了这本《文白对照全注全译<续资治通鉴>》,以飨读者。本书既译又注,同时,译文力求通俗易读,使其既适合于专业工作者,又适合于普通大众读者。
本书在译注点校过程中参考了各种版本,《续资治通鉴》原文主要依据中华书局1964年版。译文和注释中古代纪年加注公元纪年,地名加今地名,官名直录不译,以免造成理解偏差。本书集数十位文史学界同仁合力共同完成。
这套书的体量是相当可观的,十二册的规模,足以覆盖北宋从太祖到徽宗近两百年的风云变幻。我最近正在重点研究王安石变法及其引发的党争,翻阅相关章节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实在令人震撼。以往阅读零散的史料,总感觉线索不够连贯,但有了这部“续篇”作为核心脉络,那些看似孤立的政治事件、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改革措施,终于被串联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事实的罗列,更是一种结构性的历史观照,让你能够站在更高的时间维度上去审视那些英雄人物的抉择与局限。每次合上书卷,都会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在彼时彼刻,换做自己又会如何处理那些棘手的国是。
评分线装书局出品,素来是品质的保证,这套《续资治通鉴》也不例外。他们对于传统文化载体的尊重,体现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上。从书脊的装订方式,到扉页的设计,无不透露出一种对古籍的敬意。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全注全译”的承诺的兑现程度,注释部分不是敷衍了事地解释几个生僻词,而是深入到了历史背景、人物关系乃至地理方位的阐释,真正做到了“导读”的功能。这意味着,即便是对宋代官职体系不甚熟悉的人,也能通过注释快速建立起认知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即便是那些看似枝节的记载,例如某个官员的调任或某次小规模的灾情,都有相应的注解支撑,这使得历史叙事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而丰满的,让人对历史的真实性构建起强烈的信任感。
评分这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精装豪华套装,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给人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16开的版式,拿在手里分量十足,内页的纸张触感细腻,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繁复的注释和译文,也看得赏心悦目。我一直对宋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欣赏司马光这部巨著所展现的史学功力,而“续编”的价值更在于弥补了正史在特定历史时段记载的不足与偏颇。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册的包边和函套都极为考究,完全符合其“豪华套装”的定位,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对传统文化敬畏之情。尽管阅读史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面对如此精美的载体,那种身心上的愉悦感是无可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历史的沧桑与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深知原文的晦涩难懂,这也是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但这套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无疑是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坚实桥梁。我习惯于先浏览白话译文,迅速把握事件的主旨和脉络,然后立刻对比阅读旁边的文言原文,体会古人措辞的精妙与凝练。这种即时性的参照,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避免了因为生僻字词或句式结构而卡壳的窘境。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政令条文和官员奏疏,有详尽的注释在侧,使得那些晦涩的“黑话”也变得清晰可辨。它让我能够真正地“听见”宋代士大夫们的议论风声,感受到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微妙与残酷,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厚厚的字典和工具书,这一点对于现代快节奏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
评分对于收藏家而言,这套精装本无疑是值得重金购入的藏品。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线装书局在保证内容严谨性的同时,赋予了这套书极高的物质价值和审美价值。16开的尺寸,使得排版既大气又易于阅读,尤其适合在安静的书房中,泡上一壶茶,慢慢展开细读。不同于市面上一些追求快速阅读、简化内容的版本,这套书坚守了原著的完整性和学术性,同时通过现代的装帧技术,让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以最优雅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学术的敬畏,也是对阅读体验的最高礼遇,让人觉得每一次翻开,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庄严会面。
评分东西很不错 商品是正品 很喜欢
评分确实是收藏经典
评分书本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不错
评分确实是收藏经典
评分不错的一套书,挺沉的,慢慢看吧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收藏观看,质量不错
评分东西很不错 商品是正品 很喜欢
评分不错 写的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