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4辑)

说真话: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第4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光东,史哲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评论
  • 时评
  • 中国新闻
  • 媒体
  • 社会
  • 政治
  • 文化
  • 观察
  • 深度报道
  • 真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1122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01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页数:16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说真话》,也许很多真话没讲,但讲出来的都是真话。在中国,说真话要有勇有智有术,太难了。所以,大多数人沉默,多数人人云亦云,也有人睁眼说瞎话。《说真话》告诉你讲了哪些真话,也告诉你怎样讲真话——书里书外,读懂中国。

目录

小序
胆量、见识和技术/1
年头年尾/1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1
《南方周末》编辑部
“是好是坏”之理性追问/4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
2009的警醒:不限强权,谁能独全?/7
鄢烈山
难忘地震/10
以人权的名义公开震亡者大名单/10
《南方都市报》社论
北川,该如何告别/12
王志安
“意大利行动”不妨拿来用用/14
单士兵
请给汶川一个安静的周年祭/16
张结海
“两会”时间/18
看不懂的预算人大代表就该否决它/18
殷国安
4万亿不被人大过堂有点儿说不通/20
毕诗成
集体性“公权私用”才是最大的腐败/22
童大焕
财政预算不应有“其他支出”/24
姚中秋
总理说的是“权利”还是“权力”?/26
盛大林
政府记清楚账比花多少钱更重要/28
郭宇宽
重庆打黑/30
薄书记何不也为律师站台撑腰/30
郭光东
给“打黑”案辩护律师一点掌声/32
《新京报》社论
上海钓鱼/34
钓鱼执法与沙粒社会/34
刘洪波
上海钓鱼执法,为什么自救者举步维艰/36
熊培云
中国制造/38
我们在惧怕什么/38
《经济观察报》社论
民族企业是个什么东西?/40
李铁
应强化“中国制造”广告效应中的企业诉求/42
《21世纪经济报道》社论
诽谤政府/44
救救家乡,救救公共精神/44
熊培云
天上掉下个“诽谤政府罪”/46
潘洪其
群体事件/48
孟子怎么看群体性事件/48
叶匡政
抢尸事件频发让人心神不宁/50
杨耕身
杞人忧钴其实是丑闻寂寞走红/52
晓宇
意见领袖们石首事件中的公正迷思/54
韩福东
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56
范正伟
不能对信任危机掉以轻心/58
郑永年
……
拆迁生猛
救救孩子
国庆大典
柏林墙祭
哥本哈根
公私之辨
国计民生
盛事中华
权利焦虑
语言暴力
舆论开放
朝花夕拾
海外故事

前言/序言



洞见时代之声:中国新闻时评的深度剖析与理性回响 本书,作为“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的第四辑,汇聚了当下中国最为锐利、深刻、且最具洞察力的新闻时评作品。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件的报道,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打磨的评论,带领读者穿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直抵事件的核心,审视其背后的逻辑,探寻其深远的影响,并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勾勒出中国社会前进的脉络与挑战。 时代的回声,思想的交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相往往被噪音所淹没,理性思考变得尤为可贵。本辑精选的时评,正是秉持着这一信念,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并回应着时代最为关切的议题。从经济发展的宏观战略到民生福祉的微观触及,从科技创新的浪潮到文化传承的脉络,从环境保护的紧迫呼吁到社会公平的孜孜以求,无一不体现了作者们对中国当下社会转型期问题的深度思考。 这些时评,如同时代的缩影,它们记录了社会脉搏的跳动,反映了普通民众的心声,也折射出决策者们的考量。然而,它们并非停留在浅层次的议论,而是力求通过严谨的逻辑、翔实的论据,以及独到的视角,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里,读者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声音的交锋,感受到思想的碰撞,从而形成自己对复杂问题的独立判断。 理性之光,烛照复杂: 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快速发展中把握方向,如何在多元碰撞中凝聚共识,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考题。本辑时评,正是对这些考题的积极回应。 作者们以独立、客观的立场,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剖析政策出台的背景与预期效果,剖析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剖析文化交流中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不回避问题,不粉饰现实,而是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框架。 例如,在经济领域,时评们可能深入探讨数字经济的崛起对传统产业带来的冲击与重塑,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与难点,解析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及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或者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这些评论,不是简单的政策赞美或批评,而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对数据图表的解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 在社会民生方面,时评们可能关注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探讨医疗体系改革的成效与不足,解析养老问题的紧迫性与解决方案,反思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或者关注基层治理的创新与困境。这些评论,往往带着温度,关注个体命运,呼唤人文关怀,并试图在政策层面和社会认知层面寻求突破。 在科技与文化领域,时评们或许会探讨人工智能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审视大数据时代下的隐私保护难题,关注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突破与瓶颈,或者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与接受,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生态的变化。这些评论,既有对前沿科技的敏锐捕捉,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邃思考。 深度追问,批判性视角: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质之一,便是其强大的批判性思维。作者们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描述,而是敢于深入追问“为什么”,敢于挑战既定的认知,敢于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权力结构、利益纠葛和社会隐忧。 这种批判性,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攻击,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反思。它鼓励读者跳出舒适区,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辨析信息的真伪,识别潜在的偏见,并最终形成独立、成熟的判断。无论是在对社会不公的揭示,还是在对发展模式的质疑,抑或是在对文化现象的解读,这种批判性视角都贯穿始终,展现了思想的勇气与深度。 例如,一篇关于“996”工作制的时评,可能不仅仅是陈述这种现象,而是会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企业文化、行业竞争压力、以及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长远影响,并尝试提出更具可持续性的工作模式的探讨。一篇关于网络舆论的评论,可能不会止步于对情绪化表达的描述,而是会深入剖析网络空间的发酵机制,探讨信息传播的边界,以及如何构建更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 言之有物,价值导向: 每一篇精选的时评,都力求言之有物,而非空泛的理论说教。它们以事实为基础,以数据为支撑,以逻辑为纽带,构建起清晰的论证过程。作者们并非为了评论而评论,而是怀揣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试图通过自己的笔触,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公众的理解,增进社会的福祉。 这种价值导向,体现在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人性尊严的尊重,对环境保护的关切,对可持续发展的倡导。它鼓励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倾听那些沉默的声音,思考那些长远的未来。它所传递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理性务实、充满人文关怀的中国声音。 读者指南: 对于广大读者而言,本辑时评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下中国社会复杂性与活力的绝佳窗口。无论您是关心国家发展方向的政策制定者,是探索市场机遇的企业家,是寻求真相的新闻从业者,是关注社会议题的学者,还是希望更深入理解中国社会变迁的普通市民,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建议您带着开放的心态,允许不同的观点进入您的视野。不必急于对每一个观点形成定论,而是尝试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与情感。可以对照现实中的新闻事件,进行相互印证与比较。更重要的是,尝试将书中的思想与您自身的经历、观察相结合,形成您独特的见解。 “中国新闻时评精选”系列,始终致力于成为连接新闻现场与思想深度的桥梁。第四辑的出版,将继续以其高质量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一场思想的盛宴,激发更广泛的讨论,并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真诚、深刻、富有洞察力的文字,您将能更清晰地洞见时代之声,感受中国社会变革的脉搏,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套书时,原本以为只是又一本时事评论的汇编,但阅读体验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时代的“私人备忘录”,记录了特定时期内知识分子群体的集体焦虑、挣扎与思考。作者们在不同的主题下,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文字驾驭能力。其中一些关于个体权利与集体责任的辩论,观点碰撞得火花四射,让人不得不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在这场社会大棋局中的位置。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出更精妙的问题。它促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那些我可能忽略的、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声音和事实。这是一部需要用脑力去阅读的书,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思维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那种精神上的饱满感是其他娱乐性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论点尖锐得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这正是它的可贵之处。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剂,而是要求读者直面那些难以启齿的真相。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节奏控制得如同精准的乐章,高潮迭起,收放自如。尤其是一些涉及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交织的分析,其论证的严谨性几乎可以媲美学术专著,但其表达又充满了面向大众读者的亲和力。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对“公共理性”的呼唤,在喧嚣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努力地搭建起一个理性对话的空间,邀请我们放下预设立场,重新审视“我们是谁”和“我们要去向何方”。这种对建设性的批评的执着追求,让这本书在众多观点输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股清流。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剂猛药,直击社会肌理深处的隐疾。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具穿透力,带着一股不加修饰的锐利感,却又不像某些评论那样流于表面的煽情或指责。他更像一个冷静的解剖师,精确地切开表皮,展示出隐藏在光鲜之下的真实肌理和运作规则。特别是在探讨个体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时,那种无奈感和对个体尊严的坚守,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构思这些篇章时的那种挣扎与坚持。这本书不是为了取悦谁,它只是忠实地记录和反思着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审视现实的独特视角。对于任何关心社会走向、渴望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复品味和辩论。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选材的精妙,展现了编辑团队的高超水准。每一篇文章的选取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它们共同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切片。从宏观的政策解读到微观的生活百态,作者们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值得深思的角落。我特别喜欢那些探讨文化现象和传播规律的章节,它们揭示了信息是如何被塑造、被消费,最终影响我们的集体潜意识。这种对“信息权力”的探讨,在今天这个被算法和碎片化信息包围的时代,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文字的张力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有新闻评论的及时性,又具备了思想散文的永恒性。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弃的“快餐读物”,更像一本可以放在手边,随时翻阅,以校准自己对世界认知罗盘的工具书。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思维惰性的有效抵抗。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剖析入木三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在他的笔下却折射出深刻的时代病灶。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冷静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既能捕捉到事件背后的复杂逻辑,又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普通人的深切同情。读完整本书,感觉就像经历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许多原本模糊不清的认知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分析一些敏感议题时,那种鞭辟入里的洞察力和不回避问题的勇气,让人由衷地敬佩。全书的文风流畅,逻辑严密,即便是对不甚熟悉的领域,作者也能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论证,让读者轻松掌握其精髓。这绝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浏览的书,它需要你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思想价值。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才是好书的真正魅力所在。

评分

这套书是合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略显粗糙。。。。。。。。。

评分

给好评

评分

好几年前出版的无塑封,后悔购入

评分

书不错,价格优惠,等的有点久,其他还好!

评分

新闻时事文章,都是节选知名报纸精华,对时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买来看看

评分

好书值得我看 推荐喜欢的人购买

评分

最后,很多文章使人深受启发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本全新,纸质很好

评分

好几年前出版的无塑封,后悔购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