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套装共12册)》以其政治家的独特视角审时度势,对1919至1939年的欧洲形势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分析并介绍了一战对不同政权统治下的欧洲各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各国的后续政治、军事行动。
读者因而能深入了解一战后凡尔赛和约之下欧洲局势的变迁以及英法奉行绥靖政策、对意大利进行制裁和西班牙发生内战等事件是如何影响二战的。书中充分考量了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战争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二战爆发的缘由:1939年德、俄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仅在一个星期后,即9月1日,德军就大举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作者以如椽之笔全方位地向读者呈现了从一战到二战的二十年间波涛汹涌的欧洲形势,并通过大量珍贵文件和重要史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瑞典学院在授予丘吉尔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丘吉尔的演讲用词洗练、文思敏捷、精辟中的、感人肺腑。他的演讲似乎具有重新锻造历史的力量。……在关乎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千钧一发之际,丘吉尔以其独特的雄辩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或许,正是这些伟大的演讲,为他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S.Churchill,1874—1965),英国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作家以及艺术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功绩勋章等英国高荣誉勋章。此外,丘吉尔凭借其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6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以英国首相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1:从战争到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2:晦暗不明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3:法国的沦陷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4:单独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5:德国东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6:战争临到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7:日本的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8:挽回非洲局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9:战胜意大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0:从德黑兰到罗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1:胜利的浪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2:铁幕
1
这时,经济风暴袭击到德国来了。美国各银行鉴于国内债务日益增多,都不肯增加极不合算的对德贷款。影响所及,弄得德国各地的工厂纷纷倒闭,许多企业也突然破产,而这些工厂和企业都是德国和平复兴所依赖的基础。1930年冬季,德国的失业人数增加到二百三十万人。与此同时,赔偿问题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过去三年内,美国总代办吉尔伯特先生,作为协约国代表,曾接收协约国要求德国偿付的巨额赔款,其中包括付给英国的赔款(当时经我之手自动转交到美国国库)。
这种做法肯定是不能持久的。早在1929年夏季,美国委员杨格先生在巴黎曾草拟、提议和要求商讨一个极其重要的减低赔款的计划,这个计划不但对赔款的偿付定出后的限期,并且使德国国家银行和德国各条铁路脱离协约国的控制,此外又提出了撤销赔偿委员会而另设国际结算银行。
希特勒和他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就同以商业巨头胡根堡这个残暴的、昙花一现的人物为代表的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他为首的工商业利益集团联合起来。
他们发动了一次徒劳的然而是野蛮的运动来反对协约国所提出的这个影响深远而宽大的通融办法。德国政府使尽了气力才勉强使德国国会仅仅以二百二十四票对二百零六票通过了“杨格计划”。
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这时在病重垂危之中,他在死前办了后一件事:使协约国答应远在凡尔赛和约规定的期限之前把协约国军队撤出莱茵兰。
但是德国的群众对战胜国的明显让步,大都反应冷淡。在早先,或者在关系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这些让步或许会被认为是走向和解和实现真正和平的一大步。但是现在,德国广大群众正面临着无时不在的、阴暗可怕的失业恐怖。中产阶级因马克的贬值早已破产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国际经济的压力削弱了施特雷泽曼在国内的政治地位。
2
意大利并没有宣战。事实已经很明显,墨索里尼正在等待局势的变化。在局势尚未明朗、我们的部署尚未完全就绪以前,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认为还是把我们的航运绕道好望角为妙。但是,除了我们自己的海军实力对德国和意大利海军的联合力量占有压倒的优势外,我们还有强大的法国舰队为助。法国舰队由于达尔朗海军上将的卓越才能和长期主管,已经取得了大的实力和效能,这是法国海军从帝政时代以来从未达到过的情形。如果意大利成为敌国,则我们的第战场必然是地中海。除了作为一种暂时性的权宜之计以外,我完全反对所关于放弃地中海、仅仅封锁这个大内海两端的计划。我们自己的实力,即使没有法国海军及其设防港El的协助,也足以把意大利的船舰逐出地中海,并在两个月以内,或者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使海军完全控制地中海。
英国控制了地中海,对于处在敌对地位的意大利,必定会带来严重的损害,这对它继续作战的力量可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所有它在利比亚和埃赛俄比亚的军队,将变成折下来插在瓶中的花朵一样。法国和我们在埃及的部队可以随意获得增援,而它的部队即便不致活活饿死,亦将不胜负担、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如果不守住中部地中海,埃及与苏伊士运河以及法国的属地,就将陷于暴露状态,而招致由德国主持的意大利军队的进攻。如果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内,在这个战场上能够获得一连串迅速的重大的胜利,则对于对德国的主要战争,一定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任何阻力都不能妨碍我们在海军和陆军方面取得这些结果。
3
当我上午8点左右醒来的时候,我就阅读所有的电报,并在床上口授大批发给各部及参谋长委员会的备忘录和指示。这些备忘录和指示一经口授完毕就陆续打印出来,立即交给战时内阁副秘书(主管军事)兼我的驻参谋长委员会的代表伊斯梅将军,他每天清晨都来见我。这样,当参谋长委员会在10点30分开会时,他就有许多书面的东西带给他们。他们在讨论总的形势的同时,是充分考虑我的意见的。这样,在下午3点至5点,除非我们之间有某些异议需要进一步磋商之外,一整批由我或由各参谋长发布的经过我们大家同意的命令和电报就准备妥当了,就可以解决那些需要马上决定的事情了。
在总体战中,很难在军事问题和非军事问题之间划出什么明确的界线。军事参谋人员和战时内阁人员之间所以没有发生过这种摩擦,主要是由于战时内阁秘书爱德华·布里奇斯爵士的为人。这位前桂冠诗人的儿子,不但是一个孜孜不倦、十分称职的工作人员,而且是个具有非凡的毅力、才干和优美风度的人,在他的性格中丝毫也没有一点忌妒心。他关心的是,战时内阁秘书处作为一个整体应当尽大的能力为首相和战时内阁服务。他从来没有考虑过他自己的个人地位,在秘书处的行政人员和军事人员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龃龉。
在遇到较大的问题或意见分歧时,我就召开战时内阁国防委员会会议;这个委员会初是由张伯伦先生、艾德礼先生和海陆空三军的大臣组成的,并由三军参谋长列席会议。这些正式会议在1941年以后就越来越少。15’由于政府机构的工作开始进行得比较顺利,我就得出一个结论:由三军参谋长出席的战时内阁的日常会议是不再需要的了。因此,我后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举行后来在我们之间所谓的“星期一内阁检阅会”。每逢星期一,就召开一个相当大的会议——战时内阁全体阁员、海陆空三军大臣、国内安全大臣、财政大臣、自治领大臣、印度事务大臣、新闻大臣、三军参谋长和外交部的长官都参加。在这些会议上,每个参谋长轮流报告过去七天内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接着,由外交大臣叙述外交方面的种种重要事态发展。在每周的其他日子里,战时内阁单独开会,一切需要决定的重大事情都提到会上讨论。其他大臣则主要是在讨论与他们主管的事情有关的问题时才出席。战时内阁阁员统统传阅有关战争的一切文件,并且阅读所有由我发出的重要电报。由于信任的程度日益加深,战时内阁就不更多地干预作战的活动了,尽管他们对战事是密切注意和充分了解的。战时内阁阁员几乎替我承担了内政和党务的全部重担,从而使我从其他事务中摆脱出来,集中精力处理主要问题。关于所有未来的重大军事行动,我总是及时同他们商量;他们虽然是很仔细地考虑有关战争的问题,却常常要求我不要告诉他们日期和详情,而且的确有几次在我正要告诉他们日期和详情的时候,他们阻止了我。
..........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书完全对得起它的分量和价格。纸张的质地非常考究,即便是大部头的阅读也不会让眼睛感到过分疲劳,这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其中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细节。每一册的装帧都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和稳固性,书脊的缝合处理得很到位,预示着它们能够经受住多次翻阅和查阅的考验。我尤其欣赏的是它附带的地图和图片资料。那些黑白照片,清晰度很高,它们不是随意的插图,而是与上下文紧密关联的视觉佐证。看到那些曾经在历史课本上模糊的会议场景和前线照片,以如此清晰的形态呈现在眼前,那种冲击力是电子版无法比拟的。我甚至特地为它腾出了一块专门的书架空间,把它和其他几本关于一战和冷战的经典著作并列,它绝对是这套“世界史核心收藏”中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仿佛能让人直接触摸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入手这套书,主要还是因为我对二战历史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尤其是那些站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的亲历叙述。当我翻开第一册的时候,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的张力就让我感到震撼。丘吉尔的文笔,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再现”。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他是在用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充满激情和矛盾的语言,将读者强行拽入到那些最高决策会议室的密闭空间中去。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战时领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那种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不断拉扯的心理状态,远比教科书上的描述要立体和真实得多。他对于战略的分析,对于盟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以及他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深刻洞察,都显示出他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历史远见。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张独家的、未经剪辑的“幕后通行证”,去观察人类历史上最黑暗、也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是如何被书写的。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时间”这个维度的把控。丘吉尔的叙事不仅仅是时间线的线性推进,他擅长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进行“时空折叠”——他会突然跳回到几年前的某个外交会谈,用以解释当前局势的复杂性。这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否则很容易在那些密集的背景铺陈中迷失方向。但如果你能跟上他的思路,你会发现,他是在向你展示一个“因果链条”是如何从漫长酝酿到最终爆发的。他对于信息流的掌握令人咋舌,无论是来自情报部门的秘密报告,还是对国会辩论的现场复述,都被他编织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故事网。对于想深入了解西方政治决策体系如何在大规模战争中运作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几乎是必读的“操作手册”。它展现的不仅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决策层如何通过意志力、预判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最终扭转了历史的航向。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探究“胜利者的叙事”是如何形成的。毕竟,这是由直接参与者、而且是核心决策者写就的回忆录。带着这样的批判性眼光开始阅读后,我发现丘吉尔确实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修辞大师的功力。他巧妙地平衡了自我辩护与客观叙事之间的界限。当然,作为战时首相,他不可能完全剥离个人立场,书中不时流露出他对某些政治对手的批评,以及对某些决策的自我辩护,但这恰恰构成了这本书独特的价值——它提供了一个至高权力中心的内部视角,一个充满政治角力、个人英雄主义和无可避免的失误的混合体。例如,他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描述,就充满了对士兵英勇的赞美,同时也微妙地淡化了当时英国政府内部对于战略选择的巨大分歧。然而,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才使得这份回忆录超越了简单的宣传品,成为研究那一时代政治心理学的一份珍贵文献。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是一场对耐力的考验,但回报是巨大的。我必须承认,这套书的体量着实惊人,尤其是当涉及到他对战前外交博弈的详尽描述时,那种信息密度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丘吉尔的叙事风格是极其英式和古典的,句子结构复杂,充满了大量的引述和对当时电报、会议记录的直接引用,这使得文本的真实性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比如,他描述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那几章,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战术分析与个人情感的完美融合。他没有回避英国在初期所面临的孤立和困境,那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战斗”的决绝,通过他精准的用词和排比句式,被无限放大了。我个人特别喜欢他处理不同战线叙事时的节奏感,他能在宏大的战略布局和聚焦于一线士兵或政治家的微观叙事之间,进行流畅且毫不费力的切换,这让整个二战的历史画卷显得既辽阔又细致入微。这套书绝对不是用来“快速浏览”的读物,它要求你沉下心来,像一个历史学家一样去啃食每一个字。
评分质量特别好
评分一直想买这套书,好书慢慢看。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书挺好,只是这物流无语,发货发了一个月
评分不错是正版,给别人买的。。。
评分卖家很给力。书就不用说了,好书。
评分给孩子买的,孩子很喜欢
评分书目很好,包装也好。书目很好,包装也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