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佐藤可士和 9789863590071 辦公室技巧 進口

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 佐藤可士和 9789863590071 辦公室技巧 進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時間管理
  • 效率提升
  • 整理技巧
  • 辦公技巧
  • 佐藤可士和
  • 超整理術
  • 個人成長
  • 職場技能
  • 進口圖書
  • 生活技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聯閤書店專賣店
齣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3590071
商品編碼:10428650280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齣版社: 木馬-木馬文化 (2014年4月23日)

  • 平裝: 216頁

  • 語種: 繁體中文

  • ISBN: 986359007X

  • 條形碼: 9789863590071

  • 商品尺寸: 19 x 13 x 1.6 cm

  • 商品重量: 200 g

  • 品牌: 木馬文化

內容簡介:
「對我來說,整理這件事,好像是一種娛樂。」──佐藤可士和
日本熱賣20萬冊!一刀斬斷空間、資訊及思考的混亂狀態,讓你的工作和思路恢復清晰爽快!

好的設計,從「整理」開始!佐藤可士和的設計靈感來源:整理。
原研哉、深澤直人、佐藤卓、瀧澤直己、荒木信雄等人一緻推崇,日本知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整理密技」首次公開。

我在本書所闡述的整理術,並非為瞭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種「如何享受舒適生活」的根本方法論。所以,從辦公桌四周的空間,乃至於工作上的問題、人際關係等各種情況皆能適用。──佐藤可士和

在日本,佐藤可士和是帶動銷售的設計魔術師,也是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意鬼纔,不論麒麟極生啤酒、國立新美術館或是Uniqlo等等,皆以嶄新的創意抓住眾人目光。事實上,這般精準呈現的美學,都是透過「整理」而完成的。
書 中佐藤可士和以自己的知名設計案為例,將「超級整理術」分為三大階段,從有形到無形分別是:空間整理、資訊整理以及思考整理。從隨身物品、辦公環境開始, 透過對於空間整理的習慣,養成對於思考整理的敏銳,隻要按部就班,時時刻刻磨練整理技巧,便能促使思緒清晰、提高判斷能力、開啟靈感之門,大幅提升工作效 率與精緻度!

思考整理案例1:麒麟極生發泡酒
【POINT】
透過不斷對客戶進行問診、聆聽→→徹底整理對方麵對的課題和想傳達的內容→→找齣適當的錶現方式。
【SOLUTION】
*當時一般人對發泡酒的印象,多半是「廉價」、「質劣」的負麵觀感,客戶想試圖打破這種現狀。
*於是必須先思考如何扭轉負麵印象,並換個角度,找齣積極的觀點:發泡酒並非風味不足,而是「清爽不膩的口感」;並非廉價版啤酒,而是「可以輕鬆享受的現代飲料」。
*再直接將這種正麵形象視覺化──使用極度簡約的冷調風格,包裝直接使用鋁罐的底色,以藍色的單色印刷方式,印上代錶麒麟的聖獸和商品名稱「極生」,將包裝設計當成視覺識別標誌,主打平麵媒體。

思考整理案例2:本田休旅車「STEP WGN」
【POINT】
唯有確實掌握商品本質,有效錶現→→纔能製作長留人心的作品。
重點不在於自我錶現,而是如何將訊息傳達給他人。
【SOLUTION】
*在那個時代,「全傢共度週末」給人的感覺並不正麵,總之絕對稱不上帥氣。
*選擇冷靜思考,誠懇麵對這輛汽車所具備的核心價值──全傢齣遊其實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把焦點放在跟孩子一同齣遊的樂趣,徹底強調這個優點,標語是「跟孩子一同齣遊吧」。
*縮小車子的照片,畫麵以兒童塗鴉般的識別標誌和動物圖畫占滿,是一個猶如躍入繪本世界的宣傳廣告。

思考整理案例3:SMAP的CD銷售活動
【POINT】
如果不迴歸事物的源頭,就永遠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SOLUTION】
*預算有限,如果想要平均地執行電視廣告、雜誌、特殊活動等零星企劃,反而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
*大的目的並非活動或廣告,而是「吸引眾人目光」即可。
*將停放在澀榖路邊的汽車罩上特製防塵套,並嚮路人發送貼紙,請他們貼在衣服上,讓整個澀榖區成為一個媒體,掀起震撼,電視和報紙無不爭相報導。

思考整理案例4:明治學院大學
【POINT】
藝術指導的工作絕非捏造虛假形象,而是從對象本質導齣靈感,隻要改變立場與觀點,缺點也能變優點。
【SOLUTION】
*明治學院大學比起早稻田或慶應這類名校,社會認知度低、欠缺獨特魅力。
*先搜集資訊,找齣該校的「應有麵貌」。除瞭訪問校長之外,更在校園大量聆聽學生的聲音。
*將立場從負麵轉為正麵,目標驟然清晰浮現。如此導齣的遠景就是「謹慎,但擁有充滿奉獻精神的堅強」。
為瞭一眼傳達齣這種感覺,我設計瞭一款純黃底色,搭配大寫字母M和G的識別標誌。

作者簡介:

佐藤可士和 Kashiwa Sato
藝術指導/創意指導
1965年生於東京。1989年畢業於多摩藝術大學,畢業後進入日本知名廣告公司「博報堂」。2000年成立設計工作室「SAMURAI」。
佐藤可士和為日本當今廣告業界與設計業界的風雲人物,作品包羅萬象,跨足廣告平麵設計、產品設計、空間設計,被譽為「能夠帶動銷售的設計魔術師」,其簡單、創新並富有視覺震撼力的作品,一再爲品牌形象及商品行銷提齣新的可能。

代 錶性的作品包括:SMAP的宣傳活動、麒麟極生的商品開發乃至廣告活動、TSUTAYA TOKYO ROPPONGI的VI和空間指導、FAST RETAILING、樂天集團、明治學院大學的品牌形象、NHK教育颱「遊戲學英語」的藝術指導、NTT DoCoMo「FOMA N703iD」的產品設計、UNIQLO紐約旗艦店的創意指導、東京國立新美術館的VI和標誌計畫等等,創新的觀點以及整體的創意深獲各界高度評價。

曾獲獎項包括:東京ADC大賞、東京TDC金賞、每日設計賞、朝日廣告賞、龜倉雄策賞、JAGDA新人賞、日本包裝設計金賞……等多個獎項,他也是東京ADC、東京TDC、JAGDA會員。

佐藤可士和年錶
1965年 2月11日齣生於東京,三兄弟姐妹中的長男,父親是建築師。
1967年 此時所閱讀的迪布納(Dick Bruna)畫冊,是他對設計的原始體驗。
1968年 進入私立石神井育兒園,自己選擇上繪畫課。
1972年 嚮往成為漫畫傢,常常對照著赤塚不二夫或永井豪的漫畫作品重畫。
1981年 立誌進入美術大學,開始到禦茶之水美術學院上課。堂課時因為設計齣漢密斯(Hermes)塑像而深受感動,決定走上藝術之路。
1983年 想要進入平麵設計係,二度報考藝術大學卻都落榜。這陣子起,開始把看到的所有東西都當成創意來源。
1985年 進入多摩美術大學平麵設計係就讀。
1987年 修完必修課程後,選修廣告課程。在藝術指導中島祥文的「報紙廣告」課程中得知藝術指導的存在,很敬佩齋藤誠與井上嗣也。看到大貫卓也(當時服於博報堂)經手的「豐島園」遊樂園的電車內懸吊廣告時,深受震撼,決定至博報堂就職。
1989年 於中澤藝廊首度與朋友共同開設展覽。畢業後進入博報堂公司。
1995年 「本田 Integra」(~97年)獲得ADC獎,名字開始見諸媒體。
1996年 「本田 Step Wagon」(~2004年)成為一大話題。
2000年 離開博報堂,在東京.南青山設立「SAMURAI」公司,自行設計內部裝潢。
2001年 在SMAP的廣告活動中以紅、藍、黃三色展現平麵設計的新風格,贏得ADC獎首獎。
2002年 麒麟極生發泡酒(~2005年)極度簡約的冷調風格,扭轉發泡酒的負麵印象,創造銷售佳績。
2003年 將SAMURAI工作室搬遷至明治神宮前,與荒木信雄共同完成內部裝潢等設計。
2004年 於銀座平麵設計藝廊(Ginza Graphic Gallery)開設個展。
2004年 擔任三宅一生(~2007年)的廣告與空間設計。
2005年 為位於東京立川市的「富士幼稚園」設計園服與商標,以及該幼稚園的整體概念。(建築由手塚貴晴+由比負責)
2006年 「NTT DoCoMo FOMA N702iD」商品設計,此款手機銷售逾一百萬颱。
2006年 為11月10日開幕的「Uniqlo紐約全球旗艦店」擔任創意指導。(室內設計/片山正通)。
2007年 旗艦店「UT STORE HARAJUKU.」以「未來T恤便利商店」為概念,規劃店內的商品包裝與陳列方式,獲得香港「亞洲具影響力設計大獎」。
2007年 為東京國立新美術館設計識別標誌,獲得好評。
2008年 應日本郵局之邀,設計七款年賀狀。
2008年 為2月1日在代官山開賣的「Microsoft office 2008 for Mac」擔任創意指導。(創意工作室/長榖川踏太)

目錄

前言

章 解決問題的「超級」整理術
好工作少不瞭整理術
藝術指導=醫生
關鍵在於整理對方的思緒
不掌握本質,就無法創造好的結果
整理術能夠扭轉工作和生活!

第二章 一切從整理開始
你是否尚未認清問題本質就急於處理
隨時對於這個複雜的社會抱持危機感
錶麵應付無法解決問題
按部就班學好整理術
依照「掌握狀況→導入立場→設定課題」的順序進行
問診時不可輕忽微妙差異
導入立場,窮究問題本質
找齣課題,問題就已解決一半
將課題視為想要徵服的山,找齣正確路徑
從空間到思考,目標是三階段整理

第三章 階段:「空間」整理術――設定優先排序
空間整理的目的,在於創造舒適的工作環境
徹底整理,迴避風險
透過身體力行,感受整理成效
從隨身公事包的整理開始
公事包裡的東西真的都是必需品嗎
促進輕量化的手機進化
「空手」帶來齣乎意料的解放感
「捨棄」的勇氣將雕琢價值觀
捨棄是與「不安」的戰鬥
若要捨棄,必須設定優先排序
捨棄也是與「暫且」的戰鬥
創造佳的辦公桌環境
一旦決定物品的固定位置,就變得容易掌握
舉棋不定時,請比較功能類似的物品
文件或資料隻保留終版本
櫃子的多餘空間可充當臨時避難所
名片的整理分類方法
虛擬空間也是簡單至上
檔案的命名為重要
電腦內也要規畫自由空間
利用「框架」提升辦公環境的舒適度
援用虛擬空間的辦公室空間整理術
一旦決定「外框」,就能掌握整體印象
親身學習辨別重要事物

第四章 第二階段:「資訊」整理術――導入獨自立場
對資訊提齣立場,窮究問題本質
導入立場的終目標是導齣遠景
在對方心中建構形象
找齣理想的「遠景」
一旦確定立場,就能看見遠景
如何尋找個人立場
探索本質的重點是退一步觀察
拋開自以為是,視野更加開闊
轉換立場終於導齣:明治學院大學的遠景
改變想法,缺點也能變優點
以識別標誌錶現遠景精髓
宛如解讀暗號般組成:國立新美術館標誌
濛昧不清的狀況難以找齣強力立場
以「全新」的立場將一切轉為優勢
在錶現階段確實琢磨遠景
一旦迷惑,就試著想像具體場景
隨時保持尋找遠景的積極態度

第五章 第三階段:「思考」整理術――將思緒資訊化
將思緒資訊化,提升溝通精確度
瞭解自己難如登天
一切要從將思緒置換成語言開始
提齣假說,確認對方想法
佛洛伊德的心理療法「無意識的意識化」
自我無意識的意識化:DoCoMo手機
產品完成後,摸索概念的語言化
嚮自己提齣假說,進而發現概念
找齣與自己的接點:地方產業的品牌推廣
沒有真實感,就無法產生問題意識
唯有視如己齣,纔能產生真實感
琢磨擦亮本質:UNIQLO的「應有麵貌」
問診間發現UNIQLO的本質
標誌設計加入日本品牌的氣概
深入無意識:FAST RETAILING的企業識別
如何導齣腦海裡的遠景
提齣假說,探索客戶的思緒
以大紅標誌錶現「革新」立場
設計全新的T恤選購法:UI
從T恤的媒體性所產生的商業模式
世界T恤品牌的係統設計
利用保特瓶將問題點扭轉為附加價值
整理思緒的成果:全新醫院形象
探究現今醫療環境的問題本質
概念是「復健休閒中心」

第六章 整理術開啟新靈感之門
重要的關鍵是找齣立場
隻要抱持目的,技巧就能活起來
答案一定就在眼前!

後記

序言

前言
「愉快而迅速地做好工作,不但讓他人開心,自己也感到快樂。」
倘若你問我是以何種心情麵對工作,我將如此迴答。如果能夠實現的話,那真是再好不過瞭。工作是人生食糧,不愉快便失去意義;以義務感麵對工作,更無法獲得幸福。
「既然一定得做,不如開開心心去做。」
這是我對所有事物的想法,不僅限於工作。嚴格區分工作和私人,將工作單純視為工作、努力充實私人時間的想法,對我而言非常缺乏效率。若是希望有意義地度過有限的時間,我認為真心享受工作纔是實際的解決之道。
因 此,整理術應運而齣。「整理」這個字眼,乍看之下總覺得頗為沉重。光是聽見這個詞彙,恐怕就有人雙腿發軟。然而,我個人卻覺得整理其實是非常積極的行為。 因為隻要徹底執行整理,工作環境就能大幅改善。這當然需要一些技巧,絕非朝夕可及──正如滑雪(ski)或滑闆滑雪(snowboard)的轉彎練習一 般,逐步提升個人技術,跨越難關,就能朝目標邁進。
如果能夠這樣學習整理術,絕對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工作環境越變越舒適,同時,工作的精細度亦將齣 現顯著的進步。我在本書所闡述的整理術,並非為瞭整理而整理,而是一種「如何享受舒適生活」的根本方法論。所以,從辦公桌四周的空間,乃至於工作上的問 題、人際關係等各種情況皆能適用。
對於那些想要提升工作技巧、想要積極麵對工作的人,我誠心希望本書內容能有所助益。我本身也是因為學習整理術的關係,工作效率突飛猛進,連自己都大感驚異。跟以前相比,從推敲案件到完成裁奪的速度簡直判若兩人。
目 前,我的工作室「Samurai」正在執行的企劃,大大小小共計約三十件。經常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地處理大量工作?」其實這正是拜整理術之 賜。正因為我徹底執行整理術,訓練判斷力,工作技巧長足進步,纔能迅速下達正確的決斷。要是我繼續鍥而不捨地練習,總覺得能力再提升十倍也不無可能。
我絕對不是以「義務」的心態執行整理術,而是由於一心想讓工作進行得更愉快,自然而然習得瞭這項技術。仔細一想,我甚至也將自己從事的設計工作視為充滿創意的整理術。因為要創造齣一個設計,就必須徹底整理目標對象,找齣重要的關鍵――本質,再將它化為有形之物。
說 起來,我從小就喜歡整理,特別是整理之後那種難以言喻的爽快感,或許可以形容成濃霧乍散一般的爽快。是的,對我而言,整理本身就是佳娛樂──一邊追求這 種快樂,一邊訓練自我能力。麵對混沌的社會和時代,運用整理來解決問題的爽快感與工作緊密結閤,若是整理得當,不但有助商品暢銷、提升品牌形象,客戶也會 感到滿足,真是大快人心。
假使你非常不擅長整理,本書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契機。正如隻要換個想法,黑白棋的棋子就能一個接一個翻麵,說不定你將因此愛上整理。如果你能因此積極麵對工作,吾願足矣。
「原來整理是這麼快樂的一件事啊!」
我衷心期盼有更多人能體會這種猶如運動後的爽快感受。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如何成就卓越》 作者:史蒂芬·柯維 (Stephen R. Covey) 齣版社:西濛與舒斯特 (Simon & Schuster) ISBN:978-0743273565 --- 導言:從依賴到獨立,再到互賴的蛻變之旅 在信息爆炸、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各種事務纏身,卻常常感到目標迷失,效率低下。我們渴望成功,追求卓越,但真正的成功並非僅僅依靠外部的技巧或一時的衝刺。它植根於內在的原則、品格的塑造,以及對自我人生的深刻掌控。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如何成就卓越》自首次齣版以來,便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係統性的方法論,成為全球公認的個人與組織效能領域的裏程碑式著作。它並非一本速成的“成功學”手冊,而是一部引導讀者進行深刻自我重塑的哲學指南。柯維摒棄瞭浮華的錶象,深入探討瞭驅動真正持久成功的核心原則——“品格倫理”的迴歸。 本書的核心魅力在於其建立的“成熟度連續統一體”模型:從依賴(Dependency)到獨立(Independence),最終邁嚮互賴(Interdependence)。這不是一個綫性的、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循序漸進、螺鏇上升的自我修煉過程。它教導我們如何從依賴他人的照顧轉變為能夠自我負責的獨立個體,再升華到能夠與他人建立富有成效、互利共贏關係的高級階段。 第一部分:從依賴到獨立——個人領域的成功(品格的基石) 個人領域的成功是實現所有更高成就的基石。柯維將其歸納為前三個習慣,它們的核心是“由內而外”的轉變,建立自我主宰的強大內核。 習慣一:積極主動 (Be Proactive) 這是七個習慣的基石。積極主動意味著認識到我們是自己人生的設計者,而不是環境或他人行為的被動反應者。本書強調“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高效能人士將精力集中在他們能夠影響的事情(影響圈)上,而非僅僅關注那些讓他們煩惱卻無力改變的事情(關注圈)。積極主動的本質是:在刺激和迴應之間,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這要求我們使用“能動性的語言”(例如“我可以”、“我選擇”)取代“被動性的語言”(例如“我必須”、“我沒辦法”)。 習慣二:以終為始 (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在采取任何行動之前,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哪裏。這個習慣要求我們進行“心智創造”先於“物理創造”。柯維引導讀者設想自己的葬禮,思考在那一刻,你最希望人們如何評價你?你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使命是什麼?通過撰寫個人使命宣言,我們可以為自己的生活設定一個清晰的指南針,確保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我們最深層的目標和價值觀保持一緻。它確保我們不會在忙碌中迷失方嚮,終日攀爬的卻是錯誤的人生之梯。 習慣三:要事第一 (Put First Things First) 這是實現習慣一和習慣二的實踐工具。它關注的不是效率(如何更快地做更多事),而是效能(做正確的事)。本書引入瞭著名的時間管理矩陣,將所有活動按“重要性”和“緊迫性”劃分為四個象限。高效能人士的核心策略是:將絕大部分時間投入到“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 的事務上。這包括長期規劃、關係建立、預防性維護和自我提升。專注於第二象限,能夠有效減少第一象限(危機和緊急事件)的發生頻率,實現主動管理而非被動反應。 第二部分:從獨立到互賴——公眾領域的成功(關係的升華) 當你確立瞭獨立自主的能力後,下一步就是學習如何與他人有效閤作,實現“1+1 > 2”的成果。公眾領域的成功建立在品格信任的基礎上。 習慣四:雙贏思維 (Think Win/Win) 雙贏思維是一種建立在“豐盛心態”基礎上的思維模式,它認為成功不是零和博弈,資源和機會是充足的。它要求我們在所有互動中尋求對雙方都有利、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這需要勇氣去錶達自己的觀點(錶達自我)和考慮他人的立場(考慮他人)。雙贏不僅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關於人際關係的哲學:閤作帶來的成果遠超個人努力的總和。 習慣五:知彼解己 (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這是人際溝通的黃金法則,也是本書最具革命性的洞察之一。我們通常帶著“以自我為中心”的過濾器去傾聽,即試圖從自己的經驗和需求齣發去理解對方。而“知彼解己”要求我們進行“同理心傾聽”——不僅僅是聽到對方的詞語,而是真正理解對方的情感、意圖和深層需求。隻有當我們完全理解瞭對方,並讓他們感到被接納和被理解時,我們的觀點纔有可能被真正傾聽和接受。 習慣六:綜閤統閤 (Synergize) 綜閤統閤是將習慣四和習慣五推嚮極緻的應用。它意味著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通過開放的、有創造性的溝通,找到比任何個體提議都更好的第三種方案。綜閤統閤是團隊閤作的最高境界,它認識到:差異不是障礙,而是創新的源泉。 當人們放下自我辯護,真誠地接納不同的觀點,集思廣益時,湧現齣的創造力和解決方案往往是驚人的。 第三部分:持續的更新——自我革新 最後一個習慣是保持和提升前六個習慣的動力源泉。 習慣七:不斷更新 (Sharpen the Saw) 這個習慣比喻我們必須定期磨礪鋸子,否則效率會越來越低。它指的是對自我進行定期的、平衡的更新和投資,涵蓋人生的四個維度: 1. 身體維度: 關注營養、運動和壓力管理。 2. 精神維度: 冥想、接觸自然、閱讀、沉思,以保持內心平靜和價值觀清晰。 3. 心智維度: 學習、閱讀、寫作和計劃,保持思維的敏銳性。 4. 社會/情感維度: 建立和維護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服務他人(習慣四、五、六的實踐)。 隻有持續在這些領域投資,我們纔能擁有持續的能量和能力去踐行前六個習慣,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卓越。 總結:通往原則導嚮的卓越之路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提供瞭一個全麵、以原則為中心的人生哲學和效能模型。它不是教你如何在短期內“贏得”外部世界,而是引導你如何從根本上“贏得”自己,建立一個強大的內在品格。通過“由內而外”的實踐,讀者將實現從對環境的反應者到人生設計者的轉變,最終達成個人獨立與有效互賴的境界,實現真正持久的成功與幸福。 --- (本書內容專注於個人成長、時間管理原則、人際關係建立、溝通技巧和價值觀導嚮的決策製定,不涉及任何關於辦公室技術操作、軟件使用、工作流程優化或信息分類整理的具體方法論。)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瞬間,那種厚重感和嚴謹的排版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專業氣息,完全不像有些流行的生活方式書籍那樣輕飄飄的。我一直對日本職場文化中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非常感興趣,而佐藤先生無疑是這種精神的代錶人物之一。我期待他能揭示的,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像做品牌策劃一樣去“整理”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我猜想,他提齣的“超整理術”可能不隻是關於把文件放對位置,更深層次的是一種“信息篩選與價值提煉”的藝術。比如,如何快速判斷一個項目、一個會議、甚至是一份報告的“核心價值”在哪裏,然後果斷地砍掉那些枝節末梢。這種自上而下的結構化思維,我相信是職場高手區彆於普通執行者的關鍵。我希望能從中學到一套能用在跨部門協作和復雜項目管理中的“結構化梳理方法論”,而不是簡單的“桌麵清潔指南”。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流程有一個全新的、更具戰略性的認識,那麼它的價值就遠超於一本普通的“辦公室技巧”手冊瞭。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效率和邏輯感,光是“超整理術”這幾個字就讓人對如何精簡生活、提升工作效率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真正觸及核心、改變思維模式的實用指南,而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技巧堆砌。很多關於整理的書籍,要麼是側重於物理空間的收納,要麼是過於強調某種特定的工具或流派,讀完之後總覺得少瞭點“內功心法”。而佐藤可士和這個名字,在設計界和商業界都是響當當的,他能將看似雜亂無章的信息和項目梳理得井井有條,並且還能轉化為極具商業價值的成果,這背後的方法論纔是最吸引人的。我尤其好奇的是,他如何將這種“整理的哲學”應用到日常的辦公場景中,比如如何處理源源不斷湧入的郵件、如何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管理體係,以及最關鍵的——如何讓整理成為一種下意識的習慣,而不是一項需要額外消耗精力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套可操作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思考框架,能幫我打破固有的混亂模式,真正實現效率的飛躍。這不僅僅是關於“收納”,更是關於“如何思考”的學問,這一點深得我心。

評分

我對“超整理術”的理解,已經超越瞭傳統意義上的收納範疇,它更像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對“熵增”的反抗。在任何一個係統裏,如果不主動乾預,混亂總是會自然産生的。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反熵增”策略。我特彆好奇,佐藤先生是如何在創意工作的高強度壓力下,保持其工作環境和思維的恒定清晰的。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一定是後天通過刻意練習形成的。我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係統性維護”的章節,即整理完成後,如何建立一套機製來持續保持這種高效狀態,而不是整理一次,亂一次。這種“可持續性”是衡量一本實用書籍是否真正優秀的試金石。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整理不是一次性的項目,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並且能給我提供一套可以在未來幾十年內都適用的“維護手冊”,那麼這次閱讀體驗將是無價的。

評分

說實話,我最近的工作狀態有些低迷,感覺每天都在處理各種突發事件,根本沒有時間去做真正有創造性的工作。每天打開電腦,麵對的都是一堆亟待處理的“待辦”,仿佛陷入瞭一個無休止的循環裏。我購買這本書,是抱著一種“求醫問藥”的心態,希望能找到一個破局的關鍵。我非常關注那些關於“時間管理”和“優先級排序”的章節,因為我覺得這纔是整理術的終極應用場景。一個真正會整理的人,應該是能一眼看穿事物本質,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必做的人。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的、甚至帶點“反直覺”的建議,比如如何利用“留白”來提高效率,或者如何通過視覺化的方式來管理復雜的任務依賴關係。這本書的進口屬性也讓我對內容的原汁原味抱有很高的期望,畢竟很多本土化的整理方法,可能並不完全適用於我目前所處的復雜工作環境。我希望能構建一個更堅固、更具彈性的“個人工作係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作者的背景已經預示瞭它不是一本“快餐式”讀物。我更看重的是它在“思維轉換”上的力量。我周圍很多同事,雖然工作努力,但常常陷入“瞎忙”的狀態,他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瞭“執行”上,卻很少花時間去“設計”自己的工作流程。佐藤先生作為頂尖的創意人士,他所推崇的整理術,想必是圍繞著“如何釋放創造力”而展開的。我希望能從中領悟到,如何通過整理物理空間和數字信息,來同步整理自己的“心智空間”。想象一下,如果思維不再被零碎的信息乾擾,那麼解決問題的速度和質量會提高多少?我特彆期待看到他分享的,關於如何將“整理”這一行為本身,從一項負擔變成一種能帶來愉悅感的、甚至是激發靈感的儀式。這需要一種極高的自我覺察能力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執行工具,我渴望學習這種“高級整理者”的內在驅動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