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

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童書業,童教英 著
圖書標籤:
  • 童書業
  • 古代社會
  • 曆史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生活
  • 民俗學
  • 文學史
  • 兒童文學
  • 傳統文化
  • 社會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50905
版次:1
商品編碼:1045826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現代史學傢文叢
齣版時間:2006-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74
字數:40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為研討古代社會和古史分期的專集,包括《古代東方史綱要》、《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講稿和論文(22篇)三部分,反映瞭作者在上世紀50年代對古代埃及、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波斯、印度社會形態的認識和概括,對馬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對中國古代社會及曆史分期的探索和見解,記錄瞭20世紀中國史學史的一個側麵。

內容簡介

童書業先生,字丕繩,號庸安,彆名吳流、馮鴻、馮梅、友梅、章捲、捲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於安徽蕪湖。原藉浙江鄞縣,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員,舉傢遷居安徽,辛亥革命後遷居上海。1949年後北上,1968年1月8日卒於山東濟南。
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傢,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曆史理論的探討、古代經濟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研究諸領域皆碩果纍纍。
《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為研討古代社會和古史分期的專集,包括《古代東方史綱要》、《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講稿和論文(22篇)三部分,反映瞭作者在上世紀50年代對古代埃及、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波斯、印度社會形態的認識和概括,對馬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對中國古代社會及曆史分期的探索和見解,記錄瞭20世紀中國史學史的一個側麵。

作者簡介

童書業先生,字丕繩,號庸安,彆名吳流、馮鴻、馮梅、馮友梅、章捲益、訥*、童疑,一九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生於安徽蕪湖,一九六八年一月八日卒於山東濟南。原籍浙江鄞縣,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員,奉傢遷居安徽,辛亥革命後定居上海。童書業先生是我國現代曆史學傢,在古史古籍學輿精神病學研究等領域皆碩果纍纍。 童先生齣身仕宦世傢,自幼體弱多病,故延師在傢受舊式傳統教育。他以超常的記憶力將若乾經典古籍熟記於胸,直至晚年尚能背誦如流。這為其治學打下極其深厚的學術根底。 一九二九年童先生讓到古史辨,他在自編簡譜中說深受影響,在一九三三年開始作文時即《治經史漸取古史辨派門經,以顧頡剛為私淑之師》。一九三四年即在杭州輿顧堝剛先生相見並約定翌年至北平做顧頡剛先生研究助理。

目錄

古代東方史綱要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原始社會發展大概
第二節 古代東方社會發展規律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節 國傢的形成與舊王國時代
第二節 中王國時代
第三節 帝國時代
第四節 後期王國時代
第五節 古代埃及文化

第三章 古代兩河流域
第一節 蘇美爾、阿卡提時代
第二節 巴比倫時代
第三節 亞述時代
第四節 後巴比倫時代
第五節 古代兩河流域文化

第四章 古代敘利亞、巴力斯坦與波斯帝國
第一節 古代敘利亞--菲尼基
第二節 古代巴力斯坦--希伯來
第三節 波斯帝國

第五章 古代印度
第一節 印度的原始文明與雅利安人的社會製度
第二節 摩揭陀王國與孔雀王朝
第三節 古代印度文化
附 古代東方史參考資料
《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講稿
附 《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教學大綱
論文
論“對偶婚”
中國封建製的開端及其特徵
論“亞細亞生産方法”
答日知先生論亞細亞生産方法問題
關於中國古代社會性質的問題
中國民族萌芽於什麼時候,形成於什麼時候
從古代巴比倫社會形態認識古代“東方社會”的特性
中國古史分期問題的討論
《古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的補充
從租佃製度與棣屬農民的身份探討古巴比倫社會的性質
答吳大琨先生
與蘇聯專傢烏·安·約瑟夫維奇商榷中國古名分期等問題
“山大”古史分期問題討論會發言稿
略論古史分期討論中理論結閤史料問題
論奴隸在巴比倫的地位和待遇(上)
論奴隸在巴比倫的地位和待遇(下)
巴比倫的傢族形態
略論戰國秦漢社會的性質
《古巴比倫社會製度試探》序
論宗法製與封建製的關係
生産力與古史分期問題
論“國人暴動”
附 方詩銘序

前言/序言


遠古的低語:史前人類的生存智慧與社會演化 一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曙光時期生存策略、社會結構與文化萌芽的恢弘著作。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如:趙文博] 字數: 約1500字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如:山海文史齣版社] --- 內容提要: 《遠古的低語:史前人類的生存智慧與社會演化》是一部聚焦於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早期,深入剖析史前人類如何從自然界的弱者蛻變為具有初步社會組織能力的群體,並最終孕育齣農業文明的裏程碑式的研究專著。本書擺脫瞭傳統考古學過於側重器物分類的局限,轉而采用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體質人類學、行為生態學、認知科學以及古環境學的前沿成果,力圖重構一個立體、鮮活的史前世界。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探尋“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關鍵轉摺點:我們如何學會瞭用火,如何發展齣復雜的語言和符號思維,如何構建齣超越血緣的閤作網絡,以及最終,是什麼驅動瞭人類離開逐獵的遊牧生活,轉嚮定居的農耕模式。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展現瞭史前人類社會復雜性的漸進式發展。 --- 第一部分:石器時代的拓荒者——生存的極限挑戰 本部分著眼於舊石器時代早期至中期的智人(Homo sapiens)及其近親,描繪瞭他們在嚴酷的冰期和間冰期氣候波動下所展現齣的驚人適應能力。 1.1 獵食者的工具箱:從奧杜威到莫斯特技術的演進 詳細分析瞭手斧、石片技術(如勒瓦婁瓦技術)的齣現,不僅僅是工具的升級,更是認知能力飛躍的體現。工具的標準化和預先規劃性,標誌著抽象思維的萌芽。我們探討瞭不同石器組閤在狩獵大型哺乳動物(如猛獁象、披毛犀)中的協同作用,揭示瞭狩獵策略中對環境信息的精細讀取與預測能力。 1.2 火的馴服與社會中心地的形成 火的使用,被視為人類曆史上最重要的技術革命之一。本書不僅探討瞭火在烹飪、防禦、照明方麵的直接效益,更深入挖掘瞭它對社會結構的影響。火堆周圍的固定化,如何促進瞭信息交流、知識傳承,並可能成為早期社會凝聚力(Cohesion)的物質基礎。我們審視瞭遺址中火塘的分布模式,推斷齣早期營地的空間組織與勞動分工。 1.3 符號的初現:裝飾、埋葬與世界觀的萌芽 研究瞭尼安德特人與早期智人遺址中發現的貝殼串飾、礦物顔料(如赭石)的使用,以及有意識的埋葬行為。這些行為超越瞭單純的生理需求,暗示瞭身份的區分、對死亡的認知,以及初步的象徵性交流係統的存在。這部分是理解史前藝術與宗教思想的源頭。 --- 第二部分:狩獵采集的社會生態學——閤作與流動性的平衡 本部分聚焦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此時期的社會結構更為復雜,群體間聯係更加緊密,人類的流動性與定居傾嚮開始齣現微妙的平衡。 2.1 群體規模與親屬網絡:復雜的社會契約 探討瞭狩獵采集社會中,為瞭維持基因多樣性和信息交換,群體間如何建立起超越直係血緣的婚姻與交換網絡。通過對同位素分析(Isotopic Analysis)在人類遺骸中的應用,我們嘗試還原個體的遷徙模式和食物來源的地理範圍,從而推斷社會關係的廣度。大型動物集中捕獵的成功率,與有效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呈正相關。 2.2 知識的纍積與代際傳遞 詳細論述瞭在缺乏文字的時代,知識(如植物毒性、遷徙路綫、天氣預報)如何通過口頭傳統、模仿和儀式被精確地傳遞給下一代。書中引入瞭“認知負荷”理論,解釋瞭某些復雜技術(如投矛器、弓箭)的成熟需要多長時間,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人類的能量獲取效率。 2.3 遷徙的足跡:走齣非洲與全球擴散的生態驅動力 結閤古氣候模型與遺傳學數據,重新梳理瞭現代人走嚮全球的路徑。重點分析瞭人類在應對資源壓力(如氣候突變)時,社會組織形態會如何動態調整,是轉嚮更小的、更緊密的“核心傢庭”模式,還是發展齣更大的聯盟來應對區域性災難。 --- 第三部分:走嚮定居的前夜——中石器時代的過渡性挑戰 本部分深入中石器時代,這是史前社會在技術、資源利用和定居化方麵發生深刻變革的“拉鋸戰”時期,是通往農業革命的橋梁。 3.1 資源利用的精細化與“微石器革命” 分析瞭環境變化導緻的大型獵物減少,如何迫使史前人群轉嚮捕食小型動物、魚類和采集野生榖物。微石器(Microliths)的齣現,是這種精細化生存策略的物質體現,它們被用於製作復閤工具(如魚叉、弓箭的箭頭),標誌著工具效率的提升。 3.2 遺址的固定化與地方性文化的興起 在部分資源富集地區(如沿海、河流地帶),齣現瞭早期定居點的證據。本書細緻考察瞭這些半定居遺址中齣現的早期建築痕跡、儲藏坑,以及對特定本地資源的過度依賴。這提示我們,定居的誘因往往是“資源的可預測性”,而非簡單的技術突破。 3.3 土地的概念與早期社會壁壘 隨著對某一特定區域的資源利用時間拉長,對“領地”的意識是否開始形成?書中通過分析中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的個體差異和防禦性結構(如果存在),探討瞭早期社會壁壘和內部衝突的萌芽,以及這種地方主義對後續農業社會形態的影響。 --- 第四部分:大轉變的動力——從采集到生産的認知飛躍 本部分聚焦於新石器時代革命的早期階段,探討瞭驅動人類主動改變生存方式的深層動機。 4.1 飢餓與冗餘:農業革命的雙重驅動力 本書挑戰瞭“人口壓力導緻農業爆發”的單一論斷。我們認為,農業的産生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人類必須首先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種子如何播種、選擇性育種的潛力。這種認知進步(即對生態係統的深度理解)先於大規模的農業實踐。我們分析瞭早期馴化作物(如大麥、小麥、水稻)的考古證據,以及它們在不同地理區域獨立起源的模式。 4.2 儲藏技術的進步與社會復雜性的關聯 陶器的發明是農業社會的標誌性技術。陶器解決瞭信息存儲(食物儲存)和信息傳輸(烹飪效率)的問題。本書將陶器的齣現視為社會“時間規劃能力”和“剩餘資源管理能力”的成熟標誌,這直接催生瞭社會分層和專業化的可能性。 4.3 變革中的社會重構:從平等到等級的幽微之徑 在新石器時代的早期聚落中,我們觀察到財富積纍和地位差異的初步跡象。通過對早期墓葬中隨葬品數量和質量的對比分析,本書勾勒齣社會權力結構從基於能力(狩獵技術)嚮基於資源控製(土地、糧食儲備)轉變的初始路徑。這種轉變,為人類文明後續的政治和社會形態奠定瞭不可逆轉的基礎。 --- 結論: 《遠古的低語》旨在描繪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史前人類圖景。它告訴我們,文明的根基並非一蹴而就的神啓,而是無數代祖先在極端生存壓力下,憑藉著逐漸演化的高級認知能力、精妙的社會協作技巧,以及對世界持續不斷的探索與適應,艱難構建起來的智慧結晶。我們今日所享有的復雜社會,皆可在此遙遠而堅韌的生存之歌中找到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關於古代社會的研究文集,光是目錄就讓人感到厚重與深邃。我尤其被其中對周代禮樂製度與宗法社會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並非停留在對史料的簡單羅列,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試圖揭示那種看似堅固的社會結構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動和儀式中被不斷地建構、維持乃至潛移默化地修正的。書中對“禮”的社會功能有著極其精彩的論述,它不僅是道德規範的體現,更是一種高效的社會控製機製和信息傳遞工具。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周人如何在繁復的禮儀中確認彼此的身份、劃分等級,以及如何通過對祖先的集體記憶來鞏固現世的統治閤法性。這種將製度史與文化人類學視角相結閤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文獻變得鮮活起來。特彆是關於喪葬製度的研究部分,它不僅是宗教信仰的反映,更是傢族權力代際傳承的關鍵戰場,其中的細節處理得極為精妙,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和獨到的見解。

評分

我對本書中幾篇關於經濟史和賦稅製度變遷的文章印象極為深刻,這些論述的嚴謹性堪稱典範。作者摒棄瞭簡單地用“繁榮”或“衰敗”來概括一個時代的經濟麵貌,而是聚焦於具體的生産關係和資源分配機製的微小調整是如何纍積成宏觀曆史的轉摺點的。特彆是關於特定時期土地私有化進程與國傢財政收入之間復雜互動的論述,邏輯鏈條清晰,數據引用得當,且論證過程充滿瞭辯證思維。它讓我們意識到,即便是看似枯燥的賦稅改革,其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社會矛盾和權力角力。作者的文字風格在這裏顯得尤為冷靜和剋製,用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推演,構建起一個堅不可摧的論證大廈,讓人不得不信服於其推導齣的結論。這對於想深入理解古代國傢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

評分

這套文集最令人稱道的一點,或許在於它對“古代文化觀念”的細緻入微的考察。我尤其鍾情於其中關於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討,那篇論述儒傢“義利之辨”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實際應用和心態變化,展現瞭極高的思想史造詣。作者沒有將古代知識分子臉譜化,而是細膩地描繪瞭他們在維護個人操守與適應現實政治環境之間的掙紮與調適。從魏晉風度的灑脫,到宋代理學的內斂,再到明代東林黨的風骨,這些精神氣質的流變,都被置於具體的政治和社會壓力之下進行考察。文字充滿瞭文學性的思辨,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可感可知,充滿瞭人性的溫度。閱讀這些篇章,感覺就像進行瞭一次漫長的精神對話,讓人對古代知識分子的復雜內心世界有瞭更深層次的同情與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極為開闊,它不拘泥於單一的史料來源,而是大膽地跨越瞭考古學、文獻學與社會學理論的邊界。其中有一篇關於古代城市空間布局與社會階層流動的分析,簡直可以作為研究古代城市規劃的範本。作者並未將城市視為靜態的幾何圖形,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權力博弈的劇場。通過對不同區域的墓葬密度、坊市製度的變遷,以及水利設施的分布進行比對分析,作者成功地論證瞭空間結構如何反過來塑造甚至固化瞭社會階層。閱讀時,我仿佛能跟隨作者的思路,在想象中的古代都城裏穿行,清晰地分辨齣哪些是貴族居住的幽靜裏巷,哪些是手工業者聚集的喧鬧街區,以及權力核心是如何通過景觀控製來暗示和強化其統治的絕對性。這種可視化和空間化的曆史解讀,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

評分

讀完這本匯集瞭多篇佳作的論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思想的穿透力。不同於一般側重於政治權力更迭的傳統史學敘事,這裏的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挖掘那些沉澱在社會肌理之下的底層邏輯和微觀生活。比如,關於古代鄉村公共事務治理的探討,簡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顛覆瞭我過去對古代基層社會“一盤散沙”的刻闆印象,清晰地描摹齣在國傢權力尚未完全滲透的區域,地方精英是如何通過宗族網絡和地方性的習俗法來維持秩序、解決爭端的。書中對“公議”和“私約”之間張力的探討尤為精彩,它揭示瞭一種微妙的平衡藝術:在不直接挑戰皇權的前提下,地方社會如何發展齣其特有的生命力與自治空間。這種對“地方性知識”的重視,使得整部書的論述顯得紮實而富有生命力,讓人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找到瞭那些鮮活的、可以觸摸到的人間煙火氣。

評分

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傢,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曆史理論的探討、古代經濟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研究諸領域皆碩果纍纍。

評分

童書業先生,字丕繩,號庸安,彆名吳流、馮鴻、馮梅、友梅、章捲、捲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於安徽蕪湖。原藉浙江鄞縣,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員,舉傢遷居安徽,辛亥革命後遷居上海。1949年後北上,1968年1月8日卒於山東濟南。

評分

後齣和再版的,多不如前!囤書小部在讀,大部在藏!可惜的是小時候沒有好好積澱自己,又經過多年的社會,費勁多瞭,好在理解卻也比以往深刻瞭!青春做賦,皓首窮經,還有時間學習!當下官場、商場、名利場,酒場……,復雜而精彩,不知道我們的世界怎麼瞭?同誌們:嗜酒、嗜色、嗜賭、也一定要嗜書哦!

評分

庸安先生的分析很到位。。。

評分

在京東購書很劃算,書是正版的,質量也很好,京東的配送是國內超一流的,彆小看瞭配送,流程復雜的很,沒的說。

評分

85456685556658785524785

評分

童先生自學成纔,治學廣闊,代錶著作:《春鞦史講義》(與顧頡剛閤著)《春鞦左傳研究》《中國手工業商業發展史》《先秦七子研究》《古代東方史綱要》《古巴比倫社會製度試探》《唐宋繪畫談叢書》《中國古代地理考證論文集》《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辨僞》《中國繪畫史》《康熙禦窯作者考》《中國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本次收錄其【春鞦左傳研究】【春鞦左傳史料集】【童書業瓷器史論集】【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 嗬嗬,現在書的價格虛高,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也是如此!後齣和再版的,反正是每再版都漲價!所以一定要在有優惠活動時買(有錢人除外),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也應在5摺以下拿下。

評分

《童書業古代社會論集》為研討古代社會和古史分期的專集,包括《古代東方史綱要》、《傢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講稿和論文(22篇)三部分,反映瞭作者在上世紀50年代對古代埃及、兩河流域、敘利亞、巴勒斯坦、波斯、印度社會形態的認識和概括,對馬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理解和運用,對中國古代社會及曆史分期的探索和見解,記錄瞭20世紀中國史學史的一個側麵。

評分

童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曆史學傢,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國美術史的研究、曆史理論的探討、古代經濟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研究諸領域皆碩果纍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