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本书中几篇关于经济史和赋税制度变迁的文章印象极为深刻,这些论述的严谨性堪称典范。作者摒弃了简单地用“繁荣”或“衰败”来概括一个时代的经济面貌,而是聚焦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资源分配机制的微小调整是如何累积成宏观历史的转折点的。特别是关于特定时期土地私有化进程与国家财政收入之间复杂互动的论述,逻辑链条清晰,数据引用得当,且论证过程充满了辩证思维。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看似枯燥的赋税改革,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权力角力。作者的文字风格在这里显得尤为冷静和克制,用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推演,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大厦,让人不得不信服于其推导出的结论。这对于想深入理解古代国家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套文集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或许在于它对“古代文化观念”的细致入微的考察。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关于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篇论述儒家“义利之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应用和心态变化,展现了极高的思想史造诣。作者没有将古代知识分子脸谱化,而是细腻地描绘了他们在维护个人操守与适应现实政治环境之间的挣扎与调适。从魏晋风度的洒脱,到宋代理学的内敛,再到明代东林党的风骨,这些精神气质的流变,都被置于具体的政治和社会压力之下进行考察。文字充满了文学性的思辨,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这些篇章,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漫长的精神对话,让人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这本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文集,光是目录就让人感到厚重与深邃。我尤其被其中对周代礼乐制度与宗法社会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并非停留在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试图揭示那种看似坚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动和仪式中被不断地建构、维持乃至潜移默化地修正的。书中对“礼”的社会功能有着极其精彩的论述,它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体现,更是一种高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信息传递工具。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周人如何在繁复的礼仪中确认彼此的身份、划分等级,以及如何通过对祖先的集体记忆来巩固现世的统治合法性。这种将制度史与文化人类学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文献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关于丧葬制度的研究部分,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反映,更是家族权力代际传承的关键战场,其中的细节处理得极为精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读完这本汇集了多篇佳作的论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思想的穿透力。不同于一般侧重于政治权力更迭的传统史学叙事,这里的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沉淀在社会肌理之下的底层逻辑和微观生活。比如,关于古代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探讨,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基层社会“一盘散沙”的刻板印象,清晰地描摹出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渗透的区域,地方精英是如何通过宗族网络和地方性的习俗法来维持秩序、解决争端的。书中对“公议”和“私约”之间张力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在不直接挑战皇权的前提下,地方社会如何发展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自治空间。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使得整部书的论述显得扎实而富有生命力,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了那些鲜活的、可以触摸到的人间烟火气。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史料来源,而是大胆地跨越了考古学、文献学与社会学理论的边界。其中有一篇关于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城市规划的范本。作者并未将城市视为静态的几何图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权力博弈的剧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墓葬密度、坊市制度的变迁,以及水利设施的分布进行比对分析,作者成功地论证了空间结构如何反过来塑造甚至固化了社会阶层。阅读时,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在想象中的古代都城里穿行,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贵族居住的幽静里巷,哪些是手工业者聚集的喧闹街区,以及权力核心是如何通过景观控制来暗示和强化其统治的绝对性。这种可视化和空间化的历史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
评分从2007年开始网络购书的,算起来7年了,在京东买书是在去年7月开始的,(以前是在当当、卓越,现在合适的话也偶尔网购一下),1年多了,分4个账户(免了一个账户只能优惠一次的问题)花了15000多,挺心疼的,好在是分次买的,不感觉有压力,偶尔估算还是花了不少,书柜一面墙定做的,七层高四米长前后两排放也只能放的下2000册了!好在折扣平均4点5折上下(现在基本在4折下买),还是很满意的。
评分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历史理论的探讨、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研究诸领域皆硕果累累。
评分后出和再版的,多不如前!囤书小部在读,大部在藏!可惜的是小时候没有好好积淀自己,又经过多年的社会,费劲多了,好在理解却也比以往深刻了!青春做赋,皓首穷经,还有时间学习!当下官场、商场、名利场,酒场……,复杂而精彩,不知道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同志们:嗜酒、嗜色、嗜赌、也一定要嗜书哦!
评分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评分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评分不错。。。。。。。。。。。。。。
评分童先生自学成才,治学广阔,代表著作:《春秋史讲义》(与顾颉刚合著)《春秋左传研究》《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先秦七子研究》《古代东方史纲要》《古巴比伦社会制度试探》《唐宋绘画谈丛书》《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辨伪》《中国绘画史》《康熙御窑作者考》《中国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本次收录其【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左传史料集】【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 呵呵,现在书的价格虚高,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是如此!后出和再版的,反正是每再版都涨价!所以一定要在有优惠活动时买(有钱人除外),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应在5折以下拿下。
评分85456685556658785524785
评分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