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

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书业,童教英 著
图书标签:
  • 童书业
  • 古代社会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生活
  • 民俗学
  • 文学史
  • 儿童文学
  • 传统文化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0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826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现代史学家文丛
出版时间:200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为研讨古代社会和古史分期的专集,包括《古代东方史纲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稿和论文(22篇)三部分,反映了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对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印度社会形态的认识和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历史分期的探索和见解,记录了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一个侧面。

内容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历史理论的探讨、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研究诸领域皆硕果累累。
《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为研讨古代社会和古史分期的专集,包括《古代东方史纲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稿和论文(22篇)三部分,反映了作者在上世纪50年代对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叙利亚、巴勒斯坦、波斯、印度社会形态的认识和概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对中国古代社会及历史分期的探索和见解,记录了20世纪中国史学史的一个侧面。

作者简介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冯友梅、章卷益、讷*、童疑,一九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生于安徽芜湖,一九六八年一月八日卒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奉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定居上海。童书业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在古史古籍学舆精神病学研究等领域皆硕果累累。 童先生出身仕宦世家,自幼体弱多病,故延师在家受旧式传统教育。他以超常的记忆力将若干经典古籍熟记于胸,直至晚年尚能背诵如流。这为其治学打下极其深厚的学术根底。 一九二九年童先生让到古史辨,他在自编简谱中说深受影响,在一九三三年开始作文时即《治经史渐取古史辨派门经,以顾颉刚为私淑之师》。一九三四年即在杭州舆顾埚刚先生相见并约定翌年至北平做顾颉刚先生研究助理。

目录

古代东方史纲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原始社会发展大概
第二节 古代东方社会发展规律

第二章 古代埃及
第一节 国家的形成与旧王国时代
第二节 中王国时代
第三节 帝国时代
第四节 后期王国时代
第五节 古代埃及文化

第三章 古代两河流域
第一节 苏美尔、阿卡提时代
第二节 巴比伦时代
第三节 亚述时代
第四节 后巴比伦时代
第五节 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第四章 古代叙利亚、巴力斯坦与波斯帝国
第一节 古代叙利亚--菲尼基
第二节 古代巴力斯坦--希伯来
第三节 波斯帝国

第五章 古代印度
第一节 印度的原始文明与雅利安人的社会制度
第二节 摩揭陀王国与孔雀王朝
第三节 古代印度文化
附 古代东方史参考资料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讲稿
附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教学大纲
论文
论“对偶婚”
中国封建制的开端及其特征
论“亚细亚生产方法”
答日知先生论亚细亚生产方法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
中国民族萌芽于什么时候,形成于什么时候
从古代巴比伦社会形态认识古代“东方社会”的特性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古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补充
从租佃制度与棣属农民的身份探讨古巴比伦社会的性质
答吴大琨先生
与苏联专家乌·安·约瑟夫维奇商榷中国古名分期等问题
“山大”古史分期问题讨论会发言稿
略论古史分期讨论中理论结合史料问题
论奴隶在巴比伦的地位和待遇(上)
论奴隶在巴比伦的地位和待遇(下)
巴比伦的家族形态
略论战国秦汉社会的性质
《古巴比伦社会制度试探》序
论宗法制与封建制的关系
生产力与古史分期问题
论“国人暴动”
附 方诗铭序

前言/序言


远古的低语: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社会演化 一部深入探讨人类文明曙光时期生存策略、社会结构与文化萌芽的恢弘著作。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如:赵文博] 字数: 约1500字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如:山海文史出版社] --- 内容提要: 《远古的低语:史前人类的生存智慧与社会演化》是一部聚焦于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深入剖析史前人类如何从自然界的弱者蜕变为具有初步社会组织能力的群体,并最终孕育出农业文明的里程碑式的研究专著。本书摆脱了传统考古学过于侧重器物分类的局限,转而采用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体质人类学、行为生态学、认知科学以及古环境学的前沿成果,力图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史前世界。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探寻“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关键转折点:我们如何学会了用火,如何发展出复杂的语言和符号思维,如何构建出超越血缘的合作网络,以及最终,是什么驱动了人类离开逐猎的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的农耕模式。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展现了史前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渐进式发展。 --- 第一部分:石器时代的拓荒者——生存的极限挑战 本部分着眼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的智人(Homo sapiens)及其近亲,描绘了他们在严酷的冰期和间冰期气候波动下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能力。 1.1 猎食者的工具箱:从奥杜威到莫斯特技术的演进 详细分析了手斧、石片技术(如勒瓦娄瓦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认知能力飞跃的体现。工具的标准化和预先规划性,标志着抽象思维的萌芽。我们探讨了不同石器组合在狩猎大型哺乳动物(如猛犸象、披毛犀)中的协同作用,揭示了狩猎策略中对环境信息的精细读取与预测能力。 1.2 火的驯服与社会中心地的形成 火的使用,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之一。本书不仅探讨了火在烹饪、防御、照明方面的直接效益,更深入挖掘了它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火堆周围的固定化,如何促进了信息交流、知识传承,并可能成为早期社会凝聚力(Cohesion)的物质基础。我们审视了遗址中火塘的分布模式,推断出早期营地的空间组织与劳动分工。 1.3 符号的初现:装饰、埋葬与世界观的萌芽 研究了尼安德特人与早期智人遗址中发现的贝壳串饰、矿物颜料(如赭石)的使用,以及有意识的埋葬行为。这些行为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求,暗示了身份的区分、对死亡的认知,以及初步的象征性交流系统的存在。这部分是理解史前艺术与宗教思想的源头。 --- 第二部分:狩猎采集的社会生态学——合作与流动性的平衡 本部分聚焦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此时期的社会结构更为复杂,群体间联系更加紧密,人类的流动性与定居倾向开始出现微妙的平衡。 2.1 群体规模与亲属网络:复杂的社会契约 探讨了狩猎采集社会中,为了维持基因多样性和信息交换,群体间如何建立起超越直系血缘的婚姻与交换网络。通过对同位素分析(Isotopic Analysis)在人类遗骸中的应用,我们尝试还原个体的迁徙模式和食物来源的地理范围,从而推断社会关系的广度。大型动物集中捕猎的成功率,与有效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呈正相关。 2.2 知识的累积与代际传递 详细论述了在缺乏文字的时代,知识(如植物毒性、迁徙路线、天气预报)如何通过口头传统、模仿和仪式被精确地传递给下一代。书中引入了“认知负荷”理论,解释了某些复杂技术(如投矛器、弓箭)的成熟需要多长时间,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人类的能量获取效率。 2.3 迁徙的足迹:走出非洲与全球扩散的生态驱动力 结合古气候模型与遗传学数据,重新梳理了现代人走向全球的路径。重点分析了人类在应对资源压力(如气候突变)时,社会组织形态会如何动态调整,是转向更小的、更紧密的“核心家庭”模式,还是发展出更大的联盟来应对区域性灾难。 --- 第三部分:走向定居的前夜——中石器时代的过渡性挑战 本部分深入中石器时代,这是史前社会在技术、资源利用和定居化方面发生深刻变革的“拉锯战”时期,是通往农业革命的桥梁。 3.1 资源利用的精细化与“微石器革命” 分析了环境变化导致的大型猎物减少,如何迫使史前人群转向捕食小型动物、鱼类和采集野生谷物。微石器(Microliths)的出现,是这种精细化生存策略的物质体现,它们被用于制作复合工具(如鱼叉、弓箭的箭头),标志着工具效率的提升。 3.2 遗址的固定化与地方性文化的兴起 在部分资源富集地区(如沿海、河流地带),出现了早期定居点的证据。本书细致考察了这些半定居遗址中出现的早期建筑痕迹、储藏坑,以及对特定本地资源的过度依赖。这提示我们,定居的诱因往往是“资源的可预测性”,而非简单的技术突破。 3.3 土地的概念与早期社会壁垒 随着对某一特定区域的资源利用时间拉长,对“领地”的意识是否开始形成?书中通过分析中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个体差异和防御性结构(如果存在),探讨了早期社会壁垒和内部冲突的萌芽,以及这种地方主义对后续农业社会形态的影响。 --- 第四部分:大转变的动力——从采集到生产的认知飞跃 本部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革命的早期阶段,探讨了驱动人类主动改变生存方式的深层动机。 4.1 饥饿与冗余:农业革命的双重驱动力 本书挑战了“人口压力导致农业爆发”的单一论断。我们认为,农业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人类必须首先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种子如何播种、选择性育种的潜力。这种认知进步(即对生态系统的深度理解)先于大规模的农业实践。我们分析了早期驯化作物(如大麦、小麦、水稻)的考古证据,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区域独立起源的模式。 4.2 储藏技术的进步与社会复杂性的关联 陶器的发明是农业社会的标志性技术。陶器解决了信息存储(食物储存)和信息传输(烹饪效率)的问题。本书将陶器的出现视为社会“时间规划能力”和“剩余资源管理能力”的成熟标志,这直接催生了社会分层和专业化的可能性。 4.3 变革中的社会重构:从平等到等级的幽微之径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聚落中,我们观察到财富积累和地位差异的初步迹象。通过对早期墓葬中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对比分析,本书勾勒出社会权力结构从基于能力(狩猎技术)向基于资源控制(土地、粮食储备)转变的初始路径。这种转变,为人类文明后续的政治和社会形态奠定了不可逆转的基础。 --- 结论: 《远古的低语》旨在描绘一幅宏大而精微的史前人类图景。它告诉我们,文明的根基并非一蹴而就的神启,而是无数代祖先在极端生存压力下,凭借着逐渐演化的高级认知能力、精妙的社会协作技巧,以及对世界持续不断的探索与适应,艰难构建起来的智慧结晶。我们今日所享有的复杂社会,皆可在此遥远而坚韧的生存之歌中找到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本书中几篇关于经济史和赋税制度变迁的文章印象极为深刻,这些论述的严谨性堪称典范。作者摒弃了简单地用“繁荣”或“衰败”来概括一个时代的经济面貌,而是聚焦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资源分配机制的微小调整是如何累积成宏观历史的转折点的。特别是关于特定时期土地私有化进程与国家财政收入之间复杂互动的论述,逻辑链条清晰,数据引用得当,且论证过程充满了辩证思维。它让我们意识到,即便是看似枯燥的赋税改革,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权力角力。作者的文字风格在这里显得尤为冷静和克制,用精确的术语和严密的推演,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论证大厦,让人不得不信服于其推导出的结论。这对于想深入理解古代国家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套文集最令人称道的一点,或许在于它对“古代文化观念”的细致入微的考察。我尤其钟情于其中关于古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篇论述儒家“义利之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际应用和心态变化,展现了极高的思想史造诣。作者没有将古代知识分子脸谱化,而是细腻地描绘了他们在维护个人操守与适应现实政治环境之间的挣扎与调适。从魏晋风度的洒脱,到宋代理学的内敛,再到明代东林党的风骨,这些精神气质的流变,都被置于具体的政治和社会压力之下进行考察。文字充满了文学性的思辨,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可感可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阅读这些篇章,感觉就像进行了一次漫长的精神对话,让人对古代知识分子的复杂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

这本关于古代社会的研究文集,光是目录就让人感到厚重与深邃。我尤其被其中对周代礼乐制度与宗法社会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并非停留在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试图揭示那种看似坚固的社会结构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动和仪式中被不断地建构、维持乃至潜移默化地修正的。书中对“礼”的社会功能有着极其精彩的论述,它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体现,更是一种高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信息传递工具。我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周人如何在繁复的礼仪中确认彼此的身份、划分等级,以及如何通过对祖先的集体记忆来巩固现世的统治合法性。这种将制度史与文化人类学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原本冰冷的文献变得鲜活起来。特别是关于丧葬制度的研究部分,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反映,更是家族权力代际传承的关键战场,其中的细节处理得极为精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

读完这本汇集了多篇佳作的论文集,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思想的穿透力。不同于一般侧重于政治权力更迭的传统史学叙事,这里的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沉淀在社会肌理之下的底层逻辑和微观生活。比如,关于古代乡村公共事务治理的探讨,简直是令人耳目一新。它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基层社会“一盘散沙”的刻板印象,清晰地描摹出在国家权力尚未完全渗透的区域,地方精英是如何通过宗族网络和地方性的习俗法来维持秩序、解决争端的。书中对“公议”和“私约”之间张力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在不直接挑战皇权的前提下,地方社会如何发展出其特有的生命力与自治空间。这种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使得整部书的论述显得扎实而富有生命力,让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了那些鲜活的、可以触摸到的人间烟火气。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视野极为开阔,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史料来源,而是大胆地跨越了考古学、文献学与社会学理论的边界。其中有一篇关于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分析,简直可以作为研究古代城市规划的范本。作者并未将城市视为静态的几何图形,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权力博弈的剧场。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墓葬密度、坊市制度的变迁,以及水利设施的分布进行比对分析,作者成功地论证了空间结构如何反过来塑造甚至固化了社会阶层。阅读时,我仿佛能跟随作者的思路,在想象中的古代都城里穿行,清晰地分辨出哪些是贵族居住的幽静里巷,哪些是手工业者聚集的喧闹街区,以及权力核心是如何通过景观控制来暗示和强化其统治的绝对性。这种可视化和空间化的历史解读,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深度。

评分

从2007年开始网络购书的,算起来7年了,在京东买书是在去年7月开始的,(以前是在当当、卓越,现在合适的话也偶尔网购一下),1年多了,分4个账户(免了一个账户只能优惠一次的问题)花了15000多,挺心疼的,好在是分次买的,不感觉有压力,偶尔估算还是花了不少,书柜一面墙定做的,七层高四米长前后两排放也只能放的下2000册了!好在折扣平均4点5折上下(现在基本在4折下买),还是很满意的。

评分

童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在古史和古籍的考辨、古代地理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历史理论的探讨、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研究诸领域皆硕果累累。

评分

后出和再版的,多不如前!囤书小部在读,大部在藏!可惜的是小时候没有好好积淀自己,又经过多年的社会,费劲多了,好在理解却也比以往深刻了!青春做赋,皓首穷经,还有时间学习!当下官场、商场、名利场,酒场……,复杂而精彩,不知道我们的世界怎么了?同志们:嗜酒、嗜色、嗜赌、也一定要嗜书哦!

评分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评分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评分

不错。。。。。。。。。。。。。。

评分

童先生自学成才,治学广阔,代表著作:《春秋史讲义》(与顾颉刚合著)《春秋左传研究》《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先秦七子研究》《古代东方史纲要》《古巴比伦社会制度试探》《唐宋绘画谈丛书》《中国古代地理考证论文集》《中国山水画南北分宗说辨伪》《中国绘画史》《康熙御窑作者考》《中国疆域沿革史略》《先秦七子思想》,本次收录其【春秋左传研究】【春秋左传史料集】【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 呵呵,现在书的价格虚高,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是如此!后出和再版的,反正是每再版都涨价!所以一定要在有优惠活动时买(有钱人除外),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也应在5折以下拿下。

评分

85456685556658785524785

评分

童书业先生,字丕绳,号庸安,别名吴流、冯鸿、冯梅、友梅、章卷、卷益、童疑,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芜湖。原藉浙江鄞县,清末,其祖任安徽道员,举家迁居安徽,辛亥革命后迁居上海。1949年后北上,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