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

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洪义 著
图书标签:
  • 西方当代美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史
  • 后现代艺术
  • 观念艺术
  • 艺术理论
  • 西方艺术
  • 艺术哲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327051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82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1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通过《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的概略描述,能为我国读者大致勾勒出西方后现代艺术的粗浅轮廓,使人们能够在欣赏传统经典艺术的同时,对正活跃在我们身边的西方当代艺术也略有所知。
西方艺术起源于地中海沿岸,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美索不达米亚浮雕、古罗马的凯旋门和纪念碑,皆为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所用,是神权和君权的标志。此后中世纪艺术,更是宗教宣言和教科书。

内容简介

《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对1945年以来的欧美艺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以分门别类的方式介绍了众多引起争议的先驱者和实验艺术家,包括西方当代主要美术家270多位,如杜布菲、约翰斯、博伊斯、布儒瓦、基弗,等等:主要艺术流派20多个,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少艺术、概念艺术、女性艺术、摄影和录像艺术、计算机艺术,网络艺术,等等;提供380幅精美图片,许多图片在国内首次刊出。简洁清晰的思路、宽容平和的立场及具体翔实的解说,使《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成为一本兼顾学术性、知识性、教学性和可读性的有趣著作。
西方当代美术经常是令人迷惑和缺乏美感的,看上去有很多反文化和反艺术的内容,社会各界甚至美术界内部对此也评价不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战后新版图
1.1 战后概况
1.2 有孔洞的雕塑
1.3 扭曲和枯瘦
1.4 无定形艺术
1.5 意大利战后艺术
1.6 结语

第二章 狂乱的挥洒
2.1 抽象表现主义
2.2 行动绘画
2.3 色面表现
2.4 当代抽象雕塑
2.5 结语

第三章 俗世的盛宴
3.1 通俗文化时代
3.2 波普艺术起源
3.3 美国波普艺术
3.4 挪用艺术
3.5 结语

第四章 陋物的拼合
4.1 装配艺术
4.2 欧洲新写实主义
4.3 装置艺术概述
4.4 结语

第五章 机器与光线
5.1 动力艺术
5.2 光的艺术
5.3 光效应艺术
5.4 结语

第六章 物体与过程
6.1 极少主义概述
6.2 极少主义艺术家
6.3 硬边绘画
6.4 过程艺术
6_5 结语

第七章 思想的生产
7.1 概念艺术概述
7.2 图片与文字的混杂呈现
7.3 装置形式和政治主题
7.4 使用文字
7.5 结语

第八章 壮观的大地
8.1 大地艺术概述
8.2 土木工程艺术
8.3 自然物质组合
8.4 结语

第九章 比照片还逼真
第十章 肉身的磨难
第十一章 女性的心声
第十二章 公众的艺术
第十三章 表现的狂潮
第十四章 影像的世界
第十五章 数字与互动
西方当代美术记事(1945-2000年)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艺术的边界、视野与转折:20世纪下半叶至21世纪初的视觉文化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20世纪中叶后半叶,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至21世纪初的全球视觉艺术图景。它并非专注于主流艺术史的线性叙事,而是致力于揭示在技术革新、社会剧变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艺术形态、观念和功能所经历的深刻断裂与重塑过程。本书试图通过一系列关键的艺术运动、理论思潮与代表性事件,构建一幅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当代艺术生态图谱。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黄昏与观念的崛起(约1950s – 1970s) 本部分聚焦于战后美国艺术的强势崛起及其对欧洲传统美学的颠覆。我们将首先探讨抽象表现主义在二战后的文化霸权地位,分析其如何在“行动绘画”的身体性与“色域绘画”的精神性之间寻求张力,及其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意义。 随后,本书将深入分析波普艺术(Pop Art)的兴起,不仅仅将其视为对高雅艺术的戏仿,更重要的是探讨它如何直接拥抱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和机械复制技术。从安迪·沃霍尔对丝网印刷的运用,到罗伊·利希滕斯坦对连环画的挪用,我们考察艺术品的光环如何被日常经验所侵蚀和重塑。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极简主义(Minimalism)与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的哲学转向。极简主义如何通过去除作者主观情感和叙事内容,将作品简化为纯粹的“物”(Object)或“现场”(Site),迫使观众重新审视艺术的物质性与空间关系。观念艺术则将这一趋势推向极致,主张“艺术即思想”,文本、文件、指令成为艺术本体,彻底质疑了传统雕塑与绘画的必要性。这一时期的讨论还将涉及“过程艺术”以及早期对系统性、序列性美学的探索。 第二部分:媒介的拓展与身体的回归(约1970s – 1980s) 随着传统媒介的边界被打破,艺术开始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张。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土地艺术(Land Art)的地理学转向。艺术家如何离开画廊和博物馆,将创作行为置于广袤的自然景观中,探讨时间、侵蚀和人类干预的宏大尺度。罗伯特·史密森的《螺旋堤》不仅是对地理地貌的介入,更是对西方线性时间观的质疑。 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的勃兴构成了本部分的另一核心议题。从早期的自我实验到更具政治和社会批判性的表演,身体成为最直接、最不受约束的媒介。我们将分析卡塔琳娜·西尔维的自我雕塑、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对极限的探索,以及表演如何成为对父权制、性别规范和观看权力(The Gaze)的直接挑战。 同时,本书将关注照相写实主义的回归,它并非简单复兴古典写实技巧,而是利用摄影的机械精确性,审视和解构图像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对“真实”的精确复制,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观念上的反讽。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全球视野的开启(约1980s – 1990s) “后现代主义”成为理解80年代艺术转向的钥匙。本书将探讨新表现主义(Neo-Expressionism)在对观念艺术冷峻态度的反拨中,如何重新拥抱绘画的激情、叙事性与个人历史感。 然而,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是挪用艺术(Appropriation Art)的成熟。艺术家们不再追求原创性,而是系统性地引用、复制和重新语境化现有的图像——无论是来自广告、历史名画还是大众媒体。谢丽·莱文和理查德·普林斯的工作揭示了“原创”概念的虚构性,并深刻影响了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资本的讨论。 在社会议题层面,本书重点分析了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对艺术领域的渗透。女权主义艺术、酷儿理论、后殖民批评思潮如何催生了大量以边缘群体视角出发的作品。艺术不再仅仅是关于形式,更是关于权力结构、历史遗忘和主体性构建的战场。我们将考察辛迪·舍曼对女性形象构建的解构,以及对全球南方艺术家进入西方艺术体系的初期探讨。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前奏与艺术的扩散(约2000s) 步入新千年,媒介的混合与跨学科性达到了新的高度。录像艺术从实验阶段走向成熟,成为叙事和观念表达的重要工具。装置艺术(Installation Art)的爆炸性发展,使得艺术作品不再是孤立的物品,而是对整个展厅空间进行结构重塑的体验场域。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探讨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萌芽阶段,艺术如何开始预演或应对即将到来的信息爆炸时代。艺术机构、双年展和艺术博览会的全球化扩张,标志着艺术中心的进一步分散化。我们考察艺术如何从精英收藏品向公共参与和批判性对话的载体转变,为理解当今复杂的视觉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批判性的阅读视角,不将上述运动视为孤立的流派,而是视为对“什么是艺术”这一核心问题的持续追问。它关注的是艺术在社会、技术和哲学层面所承受的压力、所采取的回应,以及这些回应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对视觉文化的基本认知。这不是一部关于“风格演变”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观念解放”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于“当代”的定义边界进行了无休止的拉扯和模糊处理。它似乎在不断地质问: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当代”,究竟是哪个“当下”?是技术爆炸的此刻,还是观念被彻底消费的后现代废墟?作者通过引入大量跨学科的视角——从现象学哲学到媒介理论,再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挪用——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体系。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这个风格意味着什么”,而是会告诉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瞬间,艺术家们如何利用这种形式来反抗或迎合他们的时代精神”。这种对时代精神的捕捉能力,是这本书的功力所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当下正在博物馆、画廊和社交媒体上涌现的各种艺术现象,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批判性的视角,不再轻易被表面的炫技所迷惑,而是开始探寻其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思维定势。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像是一部非线性的独立电影,充满了作者个人的主观视角和强烈的叙事偏好。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力求客观公正的梳理,那很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它大量的篇幅似乎更倾向于挖掘那些“反叛者”和“异端”的声音。我记得其中一个部分,专门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叶那些挑战“媒介纯度”的实验,比如录像艺术的早期发展,或者装置艺术如何彻底打破了“画框”的束缚。作者在这里展现了一种近乎浪漫主义的激情,去赞颂那些愿意放弃既有声誉,投身于未知领域的艺术家的勇气。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的颗粒感很强,不容许读者有一丝懈怠。它不是在为你铺设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在引你进入一片布满陷阱和惊喜的丛林,你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才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真知灼见。

评分

这本书,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这个标题吸引了——《西方当代美术:不是艺术的艺术史》。坦白说,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挑衅意味,仿佛在暗示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艺术”定义正在被颠覆。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性的艺术史著作,会堆砌大量的流派名称、时间线索和难以理解的理论术语。然而,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野”得多。它没有遵循那种线性的、编年史式的叙事,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时间节点和观念迷宫。印象最深的是它对“观念艺术”的阐释,作者似乎对那些挑战媒介边界、将日常物品提升到哲学思辨层面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偏爱。那种处理方式,不是简单地介绍作品,更像是复盘一次次智力上的“搏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舒适区被狠狠地推开了一把,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过去可能只是瞥一眼就略过的展览品。它强迫你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一个东西成为了“艺术”?这种追问的力度,是很多同类书籍所不具备的。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参与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解构盛宴”。作者的文字节奏非常跳跃,时而像一个辛辣的评论家,毫不留情地剖析那些被过度神化的艺术巨匠的内在矛盾;时而又像一个充满激情的布道者,极力为那些曾经被主流排斥的边缘声音呐喊。我尤其欣赏它对于“后现代语境”下身份政治与艺术生产之间关系的探讨。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平面分析,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特定时期在社会运动中涌现出的视觉符号,或者某个少数族裔艺术家如何利用公共空间进行反思性表达——来展现艺术如何成为社会张力的一个放大镜。那种把艺术史和宏大的社会变迁紧密捆绑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冰冷的艺术史变得鲜活而具有行动力。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太难懂,而是因为作者抛出的观点太具冲击性,需要时间消化,思考它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版面排布,这本书本身就散发出一种“反传统”的气息。内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大胆,图片与文字的比例常常出人意料,似乎也呼应了其“非艺术的艺术史”的主题。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与作者进行思想“辩论”的感觉。例如,当作者毫不客气地将某个时期主流评论界奉为圭臬的作品斥为“精致的装饰品”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忍不住想反驳,想为那个作品辩护。但紧接着,作者又用极其精妙的论证,将我拉回到他构建的逻辑框架内。这种高强度的思维拉锯战,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了最终的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将阅读艺术史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充满质疑和发现的过程,让读者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成了主动的意义建构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