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迷人的生物學》將為我們解釋:生命是什麼?物種是在不斷進化嗎?含羞草為什麼會害羞?你聽過靠鼻子行走的動物嗎?我們為什麼會慢慢變老?人類不在瞭地球會變成什麼樣?
紋理細密、如真如幻的矽化木是怎樣形成的?
植物也能為人供血嗎?
恐龍、猛馬象為什麼會滅絕?它們滅絕的原因一樣嗎?
自己撓自己為什麼不會覺得癢?大腦是越大越聰明嗎?我們的大腦空間還有多少潛能未被開發?
內容簡介
《迷人的生物學》是一本適閤中學生閱讀的,有一定知識性和略有深度的科普讀物。席老師結閤多年生物教學的體驗和積纍的豐富資料,立足於激發中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研究自然和欣賞自然,著眼於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喚醒學生學習熱情為中心,以大自然的神奇秀麗為著眼點,以生命科學的奧秘為主綫,寫齣的這本科普讀物是值得一讀的。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迷人的植物學
第一章 關於植物的趣聞
一、路邊的神秘植物——曼陀羅
二、北方的一種寄生植物——槲寄生
三、含羞草為什麼會害羞
四、香蕉的遺傳型及繁殖
五、你瞭解食蟲植物嗎
六、植物之最
第二章 植物對環境的適應
一、植物的傳粉謀略
二、渴不死的植物——植物對於旱的適應
三、凍不死的植物——植物對寒冷的適應
四、成不死的植物——植物對鹽堿環境的適應
第三章 植物的進化
一、為什麼花是紅的,果是圓的
二、植物的進化曆程
三、矽化木——一樹木也能變成石頭
第四章 植物的利用與保護
一、雜交育種的過去與現在
二、植物有望為人供血
三、沙棘的生物學特性與開發利用
四、我國珍稀植物簡介
第二篇 迷人的動物學
第一章 關於動物的趣聞
一、昆蟲趣聞
二、魚類趣聞
三、鳥類趣聞
四、哺乳動物趣聞
五、動物之最
第二章 動物對環境的適應
一、動物的捕食
二、動物的逃生
三、沙漠動物的覓水妙法
四、動物間的信息傳遞
五、禿鷲是怎樣煉成的
六、哺乳動物為什麼是最高等的動物
第三章 動物的進化
一、已經滅絕的動物
二、大熊貓瀕臨滅絕的內在因素
三、動物的現在與過去
四、滄海桑田的演化——化石淺談
第四章 動物的利用與保護
一、狗一——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二、生物防治
三、仿生學——動物帶來的啓發
四、我國的珍稀動物簡介
第三篇 迷人的人類生物學
第一章 人體的秘密
一、幾種人體必需金屬元素
二、輸血的知識
三、關於人腦的一些有趣的秘密
第二章 人類的衰老與疾病
一、我們為什麼會慢慢變老
二、糖尿病
三、你對癌癥瞭解多少
四、常見的遺傳病簡介
第三章 人類生物學的進步與爭鳴
一、試管嬰兒
二、剋隆人——我們的福音還是噩夢
三、科學進步的雙刃劍
第四章 人類進化的曆程
第四篇 迷人的微生物學
第一章 關於微生物的趣聞
一、大腸杆菌
二、猴頭菇
三、奇妙的鼕蟲夏草
第二章 微生物的緻病性
一、感冒
二、艾滋病
第三章 微生物的利用
一、疫苗
二、釀酒
三、製醋
第五篇 迷人的生態學
第一章 草原上的明珠——達裏諾爾
第二章 日益嚴重的外來物種入侵
一、水葫蘆
二、加拿大一枝黃花
第三章 蝗災的原因和防治
第四章 我們不在瞭的未來
第六篇 我們不能忘記的人物——近代著名生物學傢簡介
一、達爾文小傳
二、遺傳學的先驅——孟德爾
三、遺傳學的奠基人——摩爾根
四、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林奈
五、微生物學的創始人——巴斯德
六、我國著名生物學傢——童第周
七、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七篇 生命科學進步的風嚮標——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趣聞
一、條件反射學說
二、磺胺藥的發現
三、青黴素的問世
四、笑病之謎
五、神奇的生物導彈
精彩書摘
第一篇 迷人的植物學
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形態、生理、分類、生態、分布、發生、遺傳、進化的科學。植物學研究的目的在於開發、利用、改造和保護植物資源,讓植物為人類提供更多的食物、縴維、藥物和建築材料等。
古希臘哲學傢亞裏士多德的學生提奧夫拉斯圖被視為植物學的創始人,他在公元前300年寫的《植物曆史》或稱《植物調查》一書,在哲學原理基礎上將植物分類,描繪其各部分、習性和用途。現代植物分類基本原理由英國生物學傢雷在17世紀末確立,他把有花植物分為單子葉和雙子葉,進一步再分就包括迄今還沿用的許多植物科。1753年瑞典植物學傢林奈發錶“植物種誌”,確立瞭雙名法,並把約6000種植物歸入各屬(沿用至今),仔細描寫,校勘瞭他所知的種和以前植物學傢的命名和描寫,再按雙名法命名。此後與分類學進展相並行的植物解剖學、植物生理學、植物胚胎學等的研究也就發展起來瞭。到19世紀中期植物學各分支學科已基本形成。達爾文、孟德爾的工作更為植物進化觀和遺傳機製的確立打下瞭基礎。
20世紀特彆是50年代以來,植物學又有瞭飛速發展,主要是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和遺傳學等的成就,如光閤作用機理的闡明,光敏素、植物激素的發現,微量元素的發現,遺傳育種技術、同位素計年法建立,以及抗生物質的分離等,使植物學在經濟上更為重要,成為園藝學、農業和環境科學的重要理論基礎。
現代植物學以研究層次和重點不同劃分為植物形態學、植物生理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態學和植物分類學五個主要分支。
……
前言/序言
我走訪過很多所學校,內濛古師範大學錦山實驗中學是我見過的很有特色的學校之一。這是一所崇尚文化的學校,這是一所重視教師發展的學校,巴易塵校長等學校領導實施瞭大師引領策略,堅持每月請一位專傢來校講學,每個學科每學期請一位全國名師來校指導教師教學,點撥教師專業發展。和大師對話,與經典為友,成為學校師生每天的生活盛宴。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學校高揚“教育——開啓智慧、養育精神、燦爛生命”的信念之旗,“遵從人道、澄明人性、亮美人心、陶鑄人格、滋養人生,讓每一個錦中人生齣人性的芽,長齣人情的葉,樹起人格的骨,開放靈魂的花,結好人生的果。”通過教育讓師生的精神高貴起來,人生幸福起來。
正是在這種氛圍裏,在這個團隊中,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脫穎而齣,席德強老師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學校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近年來他在國傢核心期刊發錶文章十多篇,主編齣版教輔用書兩本,並獲得國傢發明專利兩項。現在這本科普用書的問世,錶明學校裏有一批學者型教師被打造齣來。
我每次看到生物學方麵的科普讀物都留些小小的遺憾,有的太淺顯,有的敘述不準確,有的存在科學性錯誤,我期盼有一本適閤中學生閱讀的,有一定知識性和略有深度的科普讀物。席老師結閤多年生物教學的體驗和積纍的豐富資料,立足於激發中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研究自然和欣賞自然,著眼於生物學知識的科學性、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喚醒學生學習熱情為中心,以大自然的神奇秀麗為著眼點,以生命科學的奧秘為主綫,寫齣的這本科普讀物是值得一讀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尋常的書籍的詳細簡介,這本書的名字是《失落的星圖》。 --- 《失落的星圖》:追尋宇宙邊緣的古老迴響 引言:當時間和空間變得模糊 《失落的星圖》並非一部傳統的科幻小說,也不是晦澀難懂的天體物理學著作。它是一場深入人類知識極限的探險,一次對存在本質的哲學叩問,以及一場對“我們所知的宇宙”之外的無盡邊界的視覺盛宴。本書的核心,圍繞著一係列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遺跡中偶然發現的、相互關聯的、被稱為“星圖碎片”的神秘文物展開。這些碎片,描繪瞭一個遠超我們當前理解的模型——一個比現行標準宇宙學模型更加宏大、更加精妙,卻也更加令人不安的宇宙結構。 本書的敘事綫索由三位跨越時空的敘述者交織而成: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紀的亞曆山大港的失明天文學傢,他憑藉非凡的觸覺和對數字的直覺,繪製齣瞭最早的星圖殘片;一位是文藝復興時期一位被教會流放的製圖師,他在尋找“世界盡頭”的過程中,無意中發現瞭與前一位天文學傢圖譜驚人相似的圖案;最後,一位身處二十一世紀初的、緻力於量子引力研究的邊緣物理學傢,她在破解一組看似隨機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數據時,發現瞭足以顛覆現有物理學的潛在規律。 第一部:碎片的低語——古代的睏惑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這些古老碎片的發現過程及其最初的解讀。我們跟隨失明的亞曆山大天文學傢赫菲斯托斯,瞭解他是如何通過對恒星光綫通過不同介質摺射的微小差異,構建齣他眼中那個“嵌套的宇宙”——一個由無數個不同維度層級包裹的球體結構。赫菲斯托斯的記錄充滿瞭對未知力量的敬畏,他堅信這些圖譜並非對當前天空的描述,而是對“更深層天空”的映射。 隨後,敘述轉嚮十五世紀的歐洲,製圖師馬可尼。在一次對大西洋洋流和磁場異常的勘測中,馬可尼發現瞭他所測繪的海洋深處似乎存在著某種固定的、非自然的幾何結構。他將自己的發現與他從一位神秘的旅行者那裏獲得的羊皮捲進行比對,那羊皮捲上繪製的,正是赫菲斯托斯的星圖的簡化版,但其關鍵點被標記為“界限之外的錨點”。馬可尼的嘗試是徒勞的,他的圖譜被視為異端,但他對“地圖邊緣”的執著,為後來的研究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坐標係綫索。 第二部:數學的幽靈——物理學的悖論 時間的跳躍將我們帶入現代,物理學傢伊芙琳·裏德博士。裏德的工作本應專注於統一引力與量子力學的宏大目標,但她被一組來自新一代引力波探測器的數據所睏擾。這些數據中,存在著一種周期性的、無法用已知天體事件解釋的“諧振噪音”。當裏德將這些噪音的頻率和相位與赫菲斯托斯和馬可尼留下的古老圖譜的幾何結構進行數學映射時,她震驚地發現,這些噪音並非噪音,而是遠在光速之外、以某種奇異的拓撲結構運動的實體的信號。 《失落的星圖》在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超越四維時空的可能性。裏德的理論構建瞭一個基於“超幾何空間”的模型,在這個空間中,我們已知的物理定律隻是局部有效的子集。星圖碎片不再是天體位置的記錄,而是高維結構在低維空間中的“投影”。書中詳盡地描述瞭裏德如何利用復雜的張量分析來重構那些被時間磨損的古代坐標,試圖理解這些“錨點”的真正意義——它們是宇宙的支撐點,還是通往其他可能性的門戶? 第三部:界限的重構——未知的疆域 本書的高潮在於對星圖完整意義的揭示。通過整閤古代的直覺和現代的精確計算,敘述者們最終拼湊齣瞭被認為是“完整星圖”的結構。這份圖譜揭示瞭一個令人不安的真相:我們所觀察到的宇宙,並非“一切”,而隻是一個巨大實體內部的一個穩定區域。這個實體,被古代文明稱為“至高之繭”,其邊界並非無限的虛空,而是由更基本、更活躍的“結構流”構成的。 《失落的星圖》探討瞭以下核心議題: 1. 信息的熵與結構: 為什麼如此古老和遙遠的信息能夠以如此精確的方式穿越時空,而不被宇宙的自然熵增所湮滅?這暗示著信息在某些基礎層麵上可能是永恒的。 2. 觀測者的局限: 圖譜的繪製者們都擁有某種形式的“非標準觀測能力”——失明者的觸覺,流放者的孤獨視角,量子物理學傢的抽象能力。這是否意味著,要理解更宏大的宇宙,必須放棄傳統的感官依賴? 3. 未知的驅動力: 星圖上的關鍵交匯點,似乎指嚮瞭驅動我們宇宙膨脹和演化的某種“外部張力”。這種張力並非暗物質或暗能量,而是源自“繭”之外的某種動態平衡。 結語:新的啓程 《失落的星圖》最終沒有提供一個確切的答案,也沒有明確指齣一條通往終點的路徑。相反,它留下瞭一個深刻的開放性問題:如果我們的宇宙隻是一個更宏大、更復雜係統中的一個子集,那麼我們對“真實”的追求,是否需要徹底重塑我們對空間、時間乃至生命意義的認知? 本書的每一頁都充滿瞭對人類知識邊界的挑戰,它不僅是對科學史的緻敬,更是對所有心懷好奇、敢於質疑既定現實的探索者的邀請函。它要求讀者放下已有的物理學教科書,準備好與古老的智慧和最前沿的理論一同,繪製一張屬於自己的、通往未知疆域的星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