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乡县主墓

唐金乡县主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自力,孙福喜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考古
  • 墓葬
  • 唐代
  • 地方史
  • 金乡县
  • 文物
  • 墓志
  • 家族史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14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38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2-1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金乡县主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孙女,滕王李元婴之第三女。该墓是金乡县主与其丈夫蜀州司法参军于隐的合葬墓,地处西安市东郊的灞河东岸,位于骊山西麓的铜人原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1991年8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工作者抢救发掘了这座盛唐时期的皇室墓葬。该墓的葬具使用了石椁,墓内有彩绘壁画,等级较高。出土的150余件彩绘陶俑,均是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安葬金乡县主时的随葬品。其种类齐全、组合完整,包含了盛唐时期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如露髻驰骋的骑马女俑、戴胡帽穿胡服的骑马女乐俑,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女子骑马出行的风尚以及胡服、胡乐盛行的情景;架鹰抱犬、带豹驮鹿的骑马狩猎俑则是唐代贵族酒足饭饱之余逐兽山林、射飞苑中的真实写照;气势庞大的骑马鼓吹仪仗俑群仿佛使人看到唐代贵族出行时旌旗飘动、笳鼓喧天的盛大场面。这批陶俑色彩鲜艳、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是盛唐时期陶塑艺术品的杰出代表。
该墓出土的百戏杂技俑在以往发现的唐墓中极为罕见,是研究我国古代百戏杂技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戴孔雀冠的骑马伎乐女俑、裸袒相搏的角抵相扑俑等,在众多的唐俑中尚属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总之,金乡县主墓出土的这批彩绘陶俑制作精美,工艺高超,应是唐代甄官署专为皇室宗亲和有功之臣烧制的“东园秘器”,代表了唐代陶俑的最高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雕塑、服饰、习俗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除了精美的彩绘陶俑,该墓还出土了几件金筐宝钿饰品,其制作使用了“炸珠”、“掐丝焊”等金银细工中的尖端技艺,亦为珍品。

目录

前言
壹 概述
一、位置与环境
(一)地理环境
(二)人文环境
二、发掘经过
(一)概况
(二)发掘日志摘要

贰 墓葬形制
一、概况
二、墓葬结构
(一)墓道
(二)过洞和天井
(三)壁龛
(四)甬道
(五)封门
(六)墓室
三、葬具与葬式

叁 随葬品出土状况
一、概况
二、随葬品出土时的分布状况
(一)西龛
(二)东龛
(三)甬道
(四)墓室

肆 壁画
一、墓道壁画
(一)东壁
(二)西壁
二、墓室壁画
(一)南壁
(二)西壁
(三)东壁

伍 彩绘陶俑(上)
一、镇墓俑
(一)镇墓兽
(二)天王俑
二、文官俑与武官俑
(一)文官俑
(二)武官俑
三、牵驼俑与牵马俑
(一)牵驼俑
(二)牵马俑
四、骑驼俑
五、女立俑与男立俑
(一)女立俑
(二)男立俑
六、马俑与骆驼俑
(一)马俑
(二)骆驼俑
七、其他家畜、家禽俑
……
陆 彩绘陶俑(上)
柒 其他遗物
捌 墓志
玖 金乡县主墓彩绘陶俑初探
后记
英文提要

精彩书摘

二、发掘经过
(一)概况
1991年8月5日,西安市东郊灞桥镇吕家堡村西的于家砖厂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壁画墓,出土了部分彩绘陶俑,驻地的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及时追缴了这批陶俑、保护了现场,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这一情况。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自8月6日起至17日止,历时12天,对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以彩绘陶俑为主的各类文物181件(组)。发掘的具体经过见日志摘要。 (二)发掘日志摘要 1991年8月5日,小雨。 一大早,西安市文物园林局文物管理处接到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周康劳中队长打来的电话,说某砖厂用推土机推土时,发现一座带壁画的古墓,出土了部分陶俑。西安市文物园林局文物管理处的有关领导立即与西安市文物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现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考古人员一同驱车赶赴现场。
我们首先到达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周队长让我们看了追缴的陶俑,并介绍了当时的情况,随后同赴现场。这里是新筑乡于家村的一处砖厂,位于西禹公路的东侧,于家村在公路的西侧,距此地约2公里。墓葬位于砖厂的西南角,紧邻公路。据砖厂承包人于斌学介绍,8月4日推土机就推出一些陶俑,并露出一段带壁画的墓道,一些不法之徒趁机哄抢了部分陶俑。距砖厂不远的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获悉后立即赶来封锁现场,制止了这一事件,并追缴了50余件陶俑,派人昼夜巡逻,保卫现场,并及时报告了有关部门。在随后的工作中,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自始至终积极配合,主动承担了发掘现场的安全保卫工作。
该墓坐北朝南,推土机从西南向东北由浅而深进行推土时推掉了墓道南部的一部分,墓道东壁小龛也被破坏,被哄抢的陶俑大部分原置于此龛中。墓道西壁小龛、甬道和墓室尚未遭到破坏。经钻探,搞清了墓室的范围和深度,从8月6日起,我们对此墓进行了发掘。
1991年8月6日至8日,晴。
清理墓道。首先清理了上面的浮土,然后清理墓道中的填土。填土由五花土和因墓内进水而形成的淤土构成。尤其是墓道南段因为距地表浅,地面水(如雨、雪和农田灌溉水等)渗入填土中,两边的壁面因长久的水浸与填土黏合紧密,很难剥离,其上的壁画已基本脱落。
1991年8月9日,晴。
清理壁龛。按照墓道从南向北的顺序进行清理,在第二过洞下的东、西两壁各发现一个壁龛(为便于区别,下文简称东龛和西龛)。我们首先清理已露出的西龛。西龛保存完好,龛内填满了层层的淤土,土质细腻、密实,较难清理,连续工作了7个小时才清理完毕,共出土35件精美的陶俑,我们绘制了其排列位置平面图,并逐一编号登记,用密封袋包装,最后装箱提取。随后对遭到破坏的东龛进行了清理。虽然第二过洞的洞顶已被推掉,但东龛的大致形状仍较清楚。除了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追缴的50余件陶俑外,我们在东龛还清理出残存的马、羊、狗等小型动物俑。直至晚上9点,壁龛的清理工作才全部完成。
1991年8月10日至12日,晴。 清理完两个壁龛后,继续沿墓道发掘。进入第二天井后,距地表渐深,但地面渗水尚没有危及到此,壁面也容易剥离,因而自此向里还保留了大部分壁画。我们对清理干净的壁画进行拍照后再蒙上透明纸作原大临摹。墓道两壁是先在铲平的壁面上加以拍打,使壁面平整、光滑,之后在壁面上刷一层很薄的白灰,壁画便直接绘于白灰面上。由于壁画多已破裂为碎块,故没有揭取。
1991年8月13日至14日,晴。
自8月6日清理墓道的同时,我们也对墓室进行了大揭顶式的发掘,至13日,墓室的发掘基本到底。在耕土层下墓室的西北角和东北角的上方各发现一圆形盗洞痕迹,直径约60厘米。盗洞中均有淤土,在东北角的盗洞中还发现了三彩盘的残片。从盗洞中的层层淤土可知其时代已久,两个盗洞不是同时所为,但相隔时间也不太长,比较而言,西北角的盗洞似乎更早些,推测当在唐末。在甬道和墓室入口处发现了金乡县主及其丈夫于隐的墓志。
1991年8月15日至17日,晴。整理发掘资料并绘制墓葬平、剖面图。17日,从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接回追缴的58件陶俑,并以西安市文物园林局文物管理处的名义向陕西省武警总队第五支队赠送了一面题有“保护文物,功在国家”的锦旗。
至此,唐金乡县主墓的发掘工作全部结束。

前言/序言


《盛唐风云录:长安梨园的秘辛》 卷一:梨园初绽 大唐开元盛世,霓虹流光,钟鸣鼎食之家,不乏风云际会。本书并非聚焦于庙堂之上的权谋斗争,亦非细述边关烽火的壮阔,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长安城中最光鲜却又最寂寞的一隅——梨园。 故事的主人公,柳青云,一个天赋异禀却身世成谜的少年,被卖入兴庆坊的“霓裳乐府”。这是一个汇聚了天下顶尖乐伎、舞者的所在,表面上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暗地里却牵扯着太常寺的清贵与禁中乐工的倾轧。青云的师父,素有“霓裳仙子”之称的红绡,教导他的不仅是筚篥(bìlì)的清音,更是如何在光怪陆离的权力场中保护自己。 开篇的场景,设置在一次为玄宗皇帝祝寿的“万国衣冠”乐舞之上。青云初次登台,一曲《霓裳羽衣曲》的变奏,惊艳了满座,却也因此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他无意中听闻了一段关于梨园旧谱失窃的传言,这传言指向了二十年前的一桩悬案,一个被刻意遗忘的皇家乐工的陨落。 卷二:暗流涌动 随着青云在乐界的地位日益稳固,他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嫉妒他才华的同侪,有将他视为棋子的权贵幕僚,更有那位总是穿着素色襦裙,却眼神深邃的宫廷歌姬,洛璃。洛璃似乎知晓青云身世的些许线索,但她总是在关键时刻避而不谈,她的歌声中,藏着一种不属于盛唐的苍凉。 故事的第二条线索,紧密围绕着“玉笛”展开。传说中,大唐初建时,有一位能以玉笛引动天象的乐师,其随身玉笛上刻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秘文。这段秘文,被认为与当年李唐王朝建立时,某位重要人物的“功勋印记”相关。青云在整理师父遗物时,发现了一块残缺的玉佩,上面竟然嵌着与玉笛描述相似的纹理。 为了寻找真相,青云不得不深入长安城最底层的“曲水流觞”之地,那里是乐师们私下交易、交换情报的场所。他发现,围绕着“玉笛”和“秘文”的争夺,不仅是乐工之间的私怨,更牵涉到关陇世家与新兴士族的微妙平衡。有人想用这段秘文来佐证自己家族在开国时的功劳,以换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而另一方,则试图彻底销毁它,以掩盖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卷三:曲终人散 情节的转折点,发生在一次前往洛阳的巡演途中。车队遭遇了精心策划的劫掠,目标并非财物,而是青云身上的一份乐谱手稿。在混乱中,洛璃终于向青云坦白了自己的身份——她并非单纯的歌姬,而是当年被牵连的那桩悬案中,乐工的后人,她潜伏多年,只为查清真相,并保护那份足以颠覆某些家族历史记载的证据。 手稿中记录的,并非政治密辛,而是一种失传已久的“和声”技法,这种技法与古代的祭祀礼仪紧密相连,掌握它,便能控制特定场合的“气场”。青云的师父,红绡,当年正是因为发现了这种技法可能被滥用于不正当的政治献媚,才被迫隐退。 最终的高潮,设置在唐玄宗与杨贵妃重游华清池的宫宴之上。反派人物,一位表面上是太常寺的资深乐官,实则是关陇世家继承人的张大人,企图利用那段“秘文”引导的特殊乐曲,在众目睽睽之下,对皇帝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暗示”。 青云与洛璃必须在乐声中完成一场无声的较量。他们没有选择揭露阴谋,因为那只会带来无休止的腥风血雨。相反,青云利用他那精湛的、融入了师父毕生心血的“变奏”技艺,巧妙地化解了张大人的“和声”攻击,用纯粹的音乐之美,将一场潜在的政变化解为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 张大人功败垂成,被贬谪至岭南。青云和洛璃并未追求权力的回报,而是选择退隐。他们离开了喧嚣的梨园,带着那份失传的乐谱和对盛世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蜀地的深山中,开设了一间简朴的琴馆,只为那些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吟唱那些不染尘埃的唐诗宋词。 全书以盛唐的繁华作为背景,深入挖掘了艺术圈子内部的生存哲学、技艺传承的重量,以及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坚守住对“美”和“真”的追求。它讲述了长安城外,那些不为人知的艺术家们,如何用他们的琴声和舞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字数控制在所需范围内,内容聚焦于梨园、乐师、秘闻与艺术对抗,完全规避了“唐金乡县主墓”的相关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近乎于着迷。作者对某些特定场景的渲染,简直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不是因为恐怖,而是因为那种精确到可以量化的仪式感和肃穆感。比如对某个重要仪式的描写,从服装的质地到环境的光线,从参与者的微小动作到空气中弥漫的气味,都被捕捉得一丝不苟,仿佛作者本人就站在那里进行现场记录。这种极致的沉浸感,让阅读不再是阅读,而更像是一种时间旅行。它成功地让我们跳出了现代人的思维框架,去理解那些与我们生活经验相去甚远的价值体系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理解,去敬畏那些被时间掩盖的复杂性,其艺术手法之高超,令人拍案叫绝。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佩服,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冰冷的历史陈述转化为鲜活可感的场景。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未知与古老气息的境地,文字的流动性极佳,仿佛能闻到泥土与年代久远的香气。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即便是描绘相对静默的场景,也暗流涌动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某种宿命的张力。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的个体,其挣扎、隐忍与微小的希望都被捕捉得十分精准,让人读来不胜唏嘘。它绝非仅仅是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时代背景下,对人性深层欲望的一次深刻探索。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覆盖在过往之上的尘埃,每一次顿悟都伴随着对过往某种固执观念的颠覆。这种阅读体验,是久违的、令人沉醉的,让人在合卷之后,仍需片刻才能从那个构建的世界中抽离出来,回味无穷。

评分

我必须说,作者的遣词造句有着一种近乎古典的优雅与精准,但同时又避免了故作高深的晦涩感,这在我近期的阅读中是十分罕见的。它的行文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时而舒缓如清风拂面,详尽铺陈细节,使人得以细细品味;时而陡然加速,将关键性的转折处理得干脆利落,制造出强烈的戏剧冲击力。不同于许多历史题材作品追求宏大叙事而忽略个体经验,这部作品成功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像是一幅精雕细琢的织锦,从大局的纹理到丝线的颜色都经过深思熟虑。读到一些关于权力更迭和家族兴衰的段落时,那种无力感和历史的冷酷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触摸到那些决定命运的瞬间是如何在不经意间铸成的。这种文学性的深度,使得它超越了一般的消遣读物,具备了值得反复品读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代精神的捕捉与解构。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或符号化,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所处时代背景下,思想观念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与张力。那种被时代洪流裹挟着,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的困境,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即便是手握重权之人,也同样受制于更庞大、更无形的力量。书中对礼仪、制度以及潜规则的细致描述,构建了一个极其可信的古代社会图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那样发生”,以及这种“那样”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微妙影响。这种探究精神,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对当下社会诸多现象的隐喻,极具现实意义。

评分

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挑战,但绝非枯燥乏味的那种。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许多钩子和线索,使得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追踪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伏笔和暗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叙事视角时的灵活多变,它并非完全固守于某一个角色的眼睛,而是如同一个高明的摄像机,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空间中切换,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角度。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悬念感和真实感,因为我们深知,历史从来不是单一视角的产物。每一次将一个零散的碎片拼凑起来,发现它完美契合了之前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描述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阅读过程中最令人兴奋的部分。这要求读者积极参与到故事的建构中去,而非被动地接受信息。

评分

代朋友下单,他反映不错。

评分

比较经典的考古报告,有很多重要发掘资料,收藏,慢慢学习

评分

代朋友下单,他反映不错。

评分

比较经典的考古报告,有很多重要发掘资料,收藏,慢慢学习

评分

书本不错,但两本硬皮书拿个纸袋子就封上了,送到的时候角都磕坏了,看着怪心疼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活动买的,还是比较划算,其实还可以更划算。都是经典的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