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莱布尼茨(Leibniz G.W.) 著,陈修斋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莱布尼茨
  • 克拉克
  • 论战
  • 书信
  • 西方哲学
  • 思想史
  • 18世纪
  • 德国哲学
  • 英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56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28486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是一部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而克拉克则是牛顿的朋友和拥护者。这一论战实际上是莱布尼茨和牛顿派之间有关世界的一些根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性的观点的争论。莱布尼茨虽然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但他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不论对哲学家或物理学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者,特别对有志于探索时空观念的发展史的人是必读的历史文献,对一般学习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学生也是重要的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Ⅰ 莱布尼茨的第一封信
1715年11月所写一封信的摘录
Ⅱ 克拉克的第一次答复
Ⅲ 莱布尼茨的第二封信
Ⅳ 克拉克的第二次答复
Ⅴ 莱布尼茨的第三封信
Ⅵ 克拉克的第三次条复
Ⅶ 莱布尼茨的第四封信
对第三封英文信的答复
Ⅷ 克拉克的第四次答复
Ⅸ 莱布尼茨的第五封信
Ⅹ 克拉克的第五次答复

精彩书摘

  86.这以后,是正好投到那使上帝成为世界灵魂的学说中去了,因为他使上帝的感觉事物,不是由于它们对他的依赖,也就是继续不断地产生在它们中有好处和完美的东西,而是由于一种感觉方式,就像人们想象我们的灵魂感觉在身体中发生的事那样的。这是大大贬低了上帝的认识了。
  87.照事情的真相说,这种感觉方式是完全怪诞的,甚至在灵魂中也不是这样。灵魂感觉在它们之外发生的事,是通过在它们之内发生的事,它们是由于前定的和谐而和灵魂之外的事相呼应的,这种和谐是上帝用他一切产品中最美和最令人赞叹的产品来预先决定,它使每一单纯实体由于其本性而可以说是全宇宙的一个会集的中心和按照自己的观点反映全宇宙的一面活的镜子。这也是对于上帝存在的最美和最无可争辩的证明之一,因为只有上帝,也就是那共同的原因,才能造成这种事物的和谐。但上帝本身也不能用他用来使别的东西感觉事物的那种手段来感觉事物。他感觉事物,是因为他能产生这手段;而他不会使别的东西感觉事物,要是他不曾自己产生所有那些同感者,以及不曾因此在自身之中有它们的表象的话,这表象不是因为来自它们,而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他,以及因为他是它们的致动因和榜样因。他感觉它们是因为它们来自于他,如果允许说他感觉它们的话;这应该只有除去了这词语的缺点才行,它似乎意味着它们作用于他。它们是存在的,并且为他所认识,因为他倾听和愿望着它们,并且因为他所愿望的就和存在的一样多。这显得一样多,是因为他使它们的这一些和另一些互相感觉,而他使它们的互相感觉是遵循着他一劳永逸地给与它们的本性,这种本性他只是使之遵照每一个独自具有的规律而维持下去,这些规律虽各自不同,却达到一种结果的严格符合。这超过了庸众对上帝的圆满性和上帝的工作所曾有过的一切观念,并把它们提高到了最高的程度,如倍尔先生所已很好认识到的,虽然他毫无根据地认为这超过了可能。
  88.照圣经的经文说上帝从他的工作退下来休息,若由此推论说再没有继续不断的产生了,这就会是对经文的曲解。的确没有产生新的单纯实体;但由此推论说上帝现在之在世界中,就只是像人们设想灵魂之在身体中那样,仅仅靠他的在场统治着它,而并没有为使之继续其存在所必需的一种协助,那就错了。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 书籍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并非一本单纯的学术翻译集,它犹如一扇窗口,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十八世纪初欧洲哲学思想最激烈的交锋之一。这场跨越国界、横亘哲学与神学的对话,汇集了两位当时最耀眼的智慧之星——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与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塞缪尔·克拉克。他们的书信往来,不仅是个人观点的陈述,更是两种截然不同哲学体系与世界观的深度碰撞,其影响至今不绝。 时代背景:启蒙的曙光与理性的回响 本书所处的时代,正值欧洲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之际。理性主义的旗帜高高飘扬,科学的发现日新月异,哲学界也涌动着改革与创新的浪潮。在这场思想的解放运动中,关于宇宙的起源、上帝的存在、物质的本质、空间的属性,以及自由意志与预定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成为了哲学家们竞相探讨的焦点。 莱布尼茨,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以其宏大的形而上学体系闻名。他提出的单子论(monadology)和最优世界(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等观念,试图为世界的秩序与和谐提供一个理性而精密的解释。他认为,宇宙是由无数非物质的“单子”构成,它们彼此独立又和谐一致,这是上帝在创造世界时所选择的最优方案。 而克拉克,作为牛顿学说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则更倾向于一种基于经验和物理学原理的实在观。他坚持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认为它们是上帝创造的客观实在,独立于物质而存在。在与莱布尼茨的论战中,克拉克扮演着捍卫牛顿力学体系及其哲学意涵的角色,同时也试图从神学的角度为牛顿的宇宙模型提供哲学辩护。 论战的核心议题:宇宙的结构与存在的根基 这场论战的核心,集中在几个至关重要的哲学议题上: 空间与时间: 这是莱布尼茨与克拉克争论的焦点之一。莱布尼茨否定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认为它们只是物体之间相对关系的描述,而非独立于物质存在的实体。他提出“关系说”,认为空间是“事物次序的系统”,时间是“事件的次序”。克拉克则坚定地维护牛顿的观点,认为空间和时间是上帝为了容纳万物而创造的绝对容器,它们是上帝存在的证据,也是理解物理世界的基础。这场争论触及了我们如何理解宇宙基本结构的根本问题。 上帝的存在与属性: 双方都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对于上帝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上帝如何影响或维持宇宙的运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创造了最优世界,并且通过“预定和谐”(pre-established harmony)来维持世界的秩序,即各个单子之间无需直接干预,却能协同运作。克拉克则更倾向于一种“连续创造”或“持续维持”的上帝观,认为上帝需要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世界,才能使其存在和运作。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神学与哲学解释路径。 自然法则与神意: 论战也涉及到自然法则的起源以及它们是否为上帝意志的直接体现。莱布尼茨强调理性与普遍法则的普适性,认为自然法则本身就蕴含着上帝的智慧。克拉克则更侧重于将牛顿的物理定律视为上帝意志的直接命令,认为这些定律是由上帝设定的,并由上帝亲自执行。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尽管并非论战的绝对中心,但关于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讨论也贯穿其中。莱布尼茨的“最优世界”和“预定和谐”的观念,在某些解读中被认为可能导向一种决定论的解释,即一切似乎都是预先注定的。而克拉克则试图为人的自由行为辩护,认为即使在上帝的预知下,人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 书信的价值:思想的脉络与论辩的艺术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更在于它所展现的论辩艺术。这些书信并非一蹴而就的哲学论文,而是经过反复推敲、辩驳、修正的思想火花。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 思想的演进: 通过阅读信件,我们可以追踪两位哲学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他们如何回应对方的质疑,如何调整自己的论证,如何在相互的挑战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论证的策略: 莱布尼茨以其严谨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哲学体系著称,他的论证往往铺陈宏大,环环相扣。克拉克则以其清晰的表述和对物理事实的强调,展现了牛顿学派的实践精神。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论证方法和辩驳技巧。 思想的碰撞: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学术争鸣,而是两种代表性哲学传统——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基于牛顿物理学的实在论)——之间的深度对话。这场对话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深刻影响了康德及其后学的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基石与现代哲学的起点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论战,并非停留在十八世纪初的象牙塔中,它的影响深远,触及了现代哲学的诸多核心问题。 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伊曼努尔·康德对这场论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将其视为自己哲学体系构建的重要思想资源。康德在“物自体”与“现象界”、“先验范畴”等概念的提出上,既是对莱布尼茨唯理论的批判与发展,也是对牛顿哲学及其形而上学内涵的深刻反思。可以说,没有这场论战,就没有康德那场“哥白尼式革命”。 对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联: 这场论战充分展现了物理学发现如何深刻地影响哲学思考,反之亦然。牛顿力学所揭示的宇宙运行规律,引发了关于上帝、自然法则、空间时间等一系列形而上学追问。 对启蒙精神的塑造: 论战中对理性的运用、对证据的求索、对清晰论证的追求,都体现了启蒙运动的核心精神。这场对话也促使人们更深入地反思人类认识的界限以及理性在理解世界中的作用。 结语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是一部凝聚了时代智慧的珍贵文献。它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宇宙、上帝和存在的哲学辩论,更是一次关于人类认知极限、理性力量以及思想自由的深刻探索。通过阅读这些跨越时空的信件,读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两位哲学巨匠的思维世界,更能从中获得启迪,对我们所处的世界及其背后的哲学原理,形成更深刻的洞察。它是一份献给那些热爱思考、追寻真理的读者的宝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套书的译文质量是它最让人称道之处。我曾尝试接触过一些原著的片段,但面对晦涩的哲学概念时总是望而却步,而这套译本的处理方式,简直是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坚实桥梁。译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考量每一个术语的精准性与语境的连贯性,使得原本那些抽象、绕口的论辩,变得清晰可辨,逻辑链条也异常顺畅。更难得的是,译者在保持学术严谨度的同时,并没有牺牲行文的流畅感,读起来一点也不像枯燥的“翻译腔”,反而有种原文的辩证张力被成功捕捉并再现出来的感觉。这使得读者能够更专注于思想本身,而不是在文字的泥潭中挣扎,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却丝毫没有降低思想的深度。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脉络。纸张的触感非常棒,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墨色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符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让人在翻阅的过程中充满了敬意。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一种庄严的学术氛围,这对于我们这些沉迷于思想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出微妙的光泽变化,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在当下的快餐文化中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宣告着对深度思考和经典传承的重视。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过去的郑重会面,让人心生宁静与期待。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爱好者而言,这套丛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系统性地梳理了那些影响深远的西方哲学思潮。它不是零散的片段集合,而是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的入口。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所收录的经典作品,我得以窥见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交锋的核心战场,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在这里被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审视,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互动,都有着清晰的脉络展示。这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稳固的哲学认知框架,不再满足于对某个单一概念的浅尝辄止,而是开始探究其背后的整个思想运动,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这套书的出版,对于国内学术共同体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在当下这个信息碎片化、浅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有这样一套系统、权威、高质量的经典译本面世,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责任的担当。它的存在,不仅为在校师生提供了可靠的教材与研究资源,也为广大的知识寻求者提供了一个沉淀心性、回归本源的场所。我观察到,很多核心概念的辨析都经过了详尽的校注,这对于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至关重要,它保障了我们所学习和引用的内容是建立在最扎实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学术品质近乎苛刻的坚守,值得所有知识生产者致敬。

评分

我必须提及的一点是,这套丛书在装帧和排版上的设计,体现了对“慢阅读”的推崇。每一页的留白恰到好处,字体大小适中,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后,眼睛的负担很小。相较于市面上那些为了追求快速信息传递而牺牲阅读舒适度的书籍,这套丛书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放慢脚步,与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鼓励了一种沉浸式的、反思性的阅读状态,让你有机会在文字的间隙中,真正消化和吸收那些复杂而精妙的思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让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而非任务,是其区别于其他同类出版物的重要标志。

评分

书不错,品相很好,快递也很给力,谢谢京东!

评分

《莱布尼茨与克拉克战书信集》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是一部有重要意义的作品。莱布尼茨是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而克拉克则是牛顿的朋友和拥护者。这一论战实际上是莱布尼茨和牛顿派之间有关世界的一些根本观点,特别是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性的观点的争论。莱布尼茨虽然是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但他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的批判,不论对哲学家或物理学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本书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研究者,特别对有志于探索时空观念的发展史的人是必读的历史文献,对一般学习西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学生也是重要的读物。

评分

莱布尼茨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的著作包括数学、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个方面。

评分

虽然有些晚,但书是不错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父亲是莱比锡大学伦理学教授,家庭丰富的藏书引起他广泛的兴趣。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1666年在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当时写的论文《论组合的技巧》已含有数理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来的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评分

思想剧烈的碰撞

评分

虽然有些晚,但书是不错的。

评分

经典名著凑齐一套,慢慢学习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