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选刊:神会和尚禅话录(繁体竖排版)

佛教典籍选刊:神会和尚禅话录(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曾文 校
图书标签:
  • 佛教
  • 禅宗
  • 神会
  • 禅话录
  • 典籍
  • 选刊
  • 唐朝
  • 竖排版
  • 繁体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29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822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神会和尚禅话录(繁体竖排版)》所收神会的文录实际主要是宣传南宗[顿教]禅法的谈话和讲演的记录 ,故决定题为神会和尚禅话录,由三部分组成:一,正编,有新校敦博本坛语、南宗定是非论、重校南阳和尚问答杂微义等,文前曾皆加编校按语,说明所依底本、参照资料及编校体例等。二、附编,从宋高僧传及景德传灯录禅宗史书上抄录的神会的传记和禅法的资料,以备参考。三、研究,发表笔者的两篇研究论文,供读者参考,普请指教。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正编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壇语
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
顿悟无生般若颂
附:荷泽大师显宗记
南阳和尚问答杂徽义
一 伦敦本
二 石井本
三 巴黎本
洛京荷泽社会大师语
五更转两首、五言律诗一首
荷译寺神会和尚五更转
南宗定邪正五更转
五言律诗
附编
神会七祖传
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
荷泽和尚传
唐洛京荷泽寺神会传
西京荷泽寺神会视野师传
唐神会传
慧能与神会
神会的禅法
研究
神会及其禅法理论
一 神会及基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
神会生卒年岁和师事慧能的时间
与慧能论佛性
……
参考书目

前言/序言


慧心观照,明镜常清——中国禅宗史上的璀璨明珠 禅,乃佛教修行的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捷径。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禅宗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孕育出无数 the great masters and their profound teachings. 而在众多禅宗祖师中,神会和尚以其“南宗顿悟”的旗帜,在与“北宗渐修”的论辩中,为中国禅宗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禅话”更是智慧的结晶,后世参学的重要指南。 本书《佛教典籍选刊:神会和尚禅话录(繁体竖排版)》所呈现的,正是神会和尚留传后世的珍贵法语。它并非泛泛而谈的佛教理论,也不是艰涩难懂的哲学思辨,而是以平实、直观的语言,引导学人直下参究,勘破迷妄,契悟自性。神会和尚的“禅话”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直指实相,不落语言名相,将抽象的佛法化为可感可触的修行实践。 神会和尚:南宗顿悟的有力旗手 要理解《神会和尚禅话录》,首先需要了解其作者神会和尚(约684年—760年)。神会和尚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也是六祖慧能大师的嫡传弟子。他以其卓越的辩才和深刻的禅悟,在当时的佛教界掀起了一场关于“顿悟”与“渐修”的激烈辩论,史称“南、北禅宗之争”。 在那个时代,禅宗内部存在着不同的修行观念。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宗,主张“渐修”,认为修行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持戒、修定、开慧等方式,逐步达到开悟。而以六祖慧能大师为代表的南宗,则强调“顿悟”,认为人人皆有佛性,只需当下明心见性,即刻便能成佛,无须经历漫长的渐进过程。 神会和尚在恩师慧能大师圆寂后,继承并发扬了南宗顿悟的法脉。他凭借其深厚的学养和无比的禅慧,在洛阳大云寺等地,公开阐述慧能大师的“无念、无相、无住”三句宗旨,并以精彩的辩论驳斥了北宗的渐修论。他的一系列开示,如著名的“神会答问”,层层剥茧,直指人心,令无数人豁然开朗,从而确立了南宗顿悟在中国禅宗史上的主导地位。这场辩论不仅是理论上的较量,更是对佛教修行道路的深刻抉择,其结果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会和尚禅话录》:直指自性的智慧宝藏 《神会和尚禅话录》并非一部系统性的著作,而是由神会和尚在不同场合、对不同根器的弟子所作的开示、问答、偈语等汇集而成。因此,它呈现出一种鲜活、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仿佛一位慈悲的导师,循循善诱,引导学人走出迷茫,步入觉悟。 书中的内容,虽然以“禅话”的形式呈现,但其核心思想却贯穿始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神会和尚不尚空谈,而是将佛法落实于当下的一呼一吸、一言一行之中。 “无念”的玄旨: 神会和尚在开示中,常常强调“无念”。这里的“无念”并非指断灭思虑,而是指超越分别、执着的心念。当学人能够不被外境所转,不被妄想所缚,心念自然安住,这便是“无念”。他引导学人认识到,妄念是虚幻不实的,如同水中月、镜中影,而真正的自性,是清净无染、恒常不变的。通过对“无念”的参究,学人可以渐渐放下攀缘心,让心回归宁静。 “无相”的境界: “无相”是指超越一切相状的认识。我们平日所见的五光十色,听闻的五音六律,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是无常变化的。神会和尚告诫学人,不要执着于这些虚幻的相,而应体悟到相的本性是空寂的。当心不再被相所染,不再为相所惑,便能证得“无相”的境界。这并非是指“无”的状态,而是指超越了有限的、有漏的相,契入那无限的、清净的法性。 “无住”的修行: “无住”则是指心不住于任何一处,不执着于过去、现在、未来,不执着于内、外、中间。神会和尚指出,众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有所住,总是攀缘、牵挂。而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让心如流水般,不住不滞,随缘而转,却不留痕迹。这种“无住”的精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在行住坐卧中皆可修行,皆可体悟。 语言的妙用与力的传达 《神会和尚禅话录》的语言,是其魅力所在。神会和尚善于运用譬喻、反问、直指等多种方式,将深奥的佛理阐释得浅显易懂。他的话语,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之光,能够穿透人心,唤醒沉睡的佛性。 他常常会直接诘问学人的内心,例如:“汝意如何?”、“汝向何处去?”这些看似简单的问句,实则是在引导学人反观自照,审视自己的当下。他鼓励学人停止向外追寻,而是在自己的心中寻觅,因为佛法本就在心中。 书中亦不乏富有诗意的偈语,这些偈语以简洁的文字,概括了深刻的禅意,成为后世学人参究的法门。例如,他可能会用“非风非幡,幡在动,风在动,而是汝心在动”这样的开示,来破除学人对事物运动的错误认知,引导他们体悟到一切的根源在于心。 繁体竖排版的意义 此次《佛教典籍选刊:神会和尚禅话录》以繁体竖排版的形式呈现,更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与文化的传承感。繁体字的韵味,竖排的古朴,都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沉浸于古代禅宗的语境之中,感受先德们修行时的心境。对于许多研究佛教史、禅宗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这种版本无疑提供了更加原汁原味的阅读体验,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神会和尚的思想及其时代的文化背景。 研习《神会和尚禅话录》的启示 研习《神会和尚禅话录》,绝非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1. 反观自照,直下承担: 神会和尚的教诲,始终强调内求。我们不应将目光总是投向外部,而是要不断地向内审视自己的心念、行为。当遇到烦恼和困惑时,不妨问问自己:“这烦恼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去?”学会承担起自己内心的责任,而不是将责任推卸给外境。 2. 当下用功,不误时机: 禅宗强调“活在当下”,神会和尚的“禅话”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开悟不在遥远的未来,也不在模糊的过去,就在此时此刻。每一个呼吸,每一次起心动念,都是修行。不要蹉跎光阴,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契机。 3. 破除执着,放下我慢: “无念”、“无相”、“无住”的修行,核心在于破除我们内心的种种执着,放下我慢。我们常常因为执着于“我”的存在,执着于“我的”想法、感受,而产生种种烦恼。只有当心不再执着于任何事物,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4. 契理契机,善巧方便: 神会和尚的开示,虽然直指实相,却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根器,采用不同的方便法门。这启示我们在与人交流,尤其是传播佛法时,也要懂得因材施教,善巧方便,让佛法能够真正地利益大众。 《神会和尚禅话录》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禅宗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指明了通往觉悟的道路。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社会,重温神会和尚的“禅话”,如同在澄澈的明镜前,再次照见自己本具的佛性,洗涤心灵的尘埃,让慧心观照,明镜常清,最终契入那不生不灭的永恒之光。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佛教文化宝库的珍贵补充,更是为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份照亮心灵迷津的智慧之光。愿每一位翻阅此书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找到那条通往自在解脱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接的感受是“静”。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的大脑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喘口气。然而,捧起这本书,无论翻到哪一页,都会被一种强大的定力所吸引。它像是一股清泉,缓缓地洗涤着心灵上的尘埃。我发现,即使是读得慢一些,甚至只是在某几句话上停留许久,那种收获也远胜于快速浏览十本书。它不是在催促你快点读完,而是在邀请你慢下来,去感受字里行间的留白,去体会那份“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禅意,对于提升个人的专注力和心性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厚重的质感和细致的纸张触感,立刻就流露出一种古朴而庄严的气息。竖排版的排版布局处理得非常得体,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控,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对于习惯了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种享受,眼睛在文字间游走,仿佛真的能感受到时间缓慢流淌的韵味。每一次翻页,都能体会到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那种对经典文本的尊重,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缺乏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放在书架上供人欣赏,还是在案头静读,都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与市面上其他偏向理论阐述的佛学读物相比,这本书在“生活化”和“实践性”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过多的宏大叙事或抽象概念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对谈和机锋,将深奥的佛理融入日常的起居行止之中。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置身于那个古老的禅堂之中,亲耳聆听那老禅师的教诲。这种代入感极强,使得原本遥不可及的“觉悟”似乎触手可及。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脚踏实地的指引,让人明白,修行并非脱离世俗,而恰恰是在世俗的磨砺中去见证真如。

评分

我常常觉得,读完一本好书,就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远足。这本选刊,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次深邃的旅程的记录者。它引导着我,穿越语言和时空的界限,去聆听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回响。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对话。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蕴含着对人生、对存在最本质的叩问与解答。我特别欣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每篇文章的挑选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内容的广度,又突出了其核心的精髓,让人在阅读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反而能更加清晰地把握住那份超然物外的境界。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文本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在校勘和注释上展现了极高的严谨性,对于每一个关键术语的释义都经过了细致的考证,这对于想要深入探究禅宗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很多时候,我们读古代典籍,最怕的就是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无法深入。但有了这样详尽而又精准的辅助材料,阅读体验立刻提升了一个档次,不再是雾里看花,而是拨云见日。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使得这本书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大大增强,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

评分

(三)年表、史表 261

评分

经典制作

评分

(5)宋辽金西夏史 32

评分

(8)义和团 72

评分

買來當閒書看 學習一下

评分

1、一般论著 216

评分

(7)明清史 36

评分

(四)辞典 268

评分

(四)国别史 165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