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反壟斷法全文共8章57條,對適用範圍、基本原則、執法機構,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經營者集中等需要規製的壟斷行為以及不得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製競爭,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法律責任等,作瞭明確規定。本書將對反壟斷法各方麵進行詳細論述和釋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立法目的】
第二條【適用範圍】
第三條【調整對象】
第四條【基本原則】
第五條【允許經營者集中】
第六條【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七條【特殊行業的保護及監管】
第八條【禁止行政壟斷】
第九條【反壟斷組織協調機構】
第十條【反壟斷執法機構】
第十一條【行業協會反壟斷義務】
第十二條【經營者及相關市場的含義】
第二章 壟斷協議
第十三條【橫嚮壟斷協議】
第十四條【縱嚮壟斷協議】
第十五條【壟斷協議豁免的情形】
第十六條【行業協會不得實施壟斷行為】
第三章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七條【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第十八條【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因素】
第十九條【市場支配地位的推定因素】
第四章 經營者集中
第二十條【經營者集中的情形】
第二十一條【經營者集中事先申報】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集中申報豁免】
第二十三條【申報集中的文件資料】
第二十四條【文件不完備的處理】
第二十五條【經營者集中初步審查】
第二十六條【經營者集中進一步審查】
第二十七條【經營者集中審查的因素】
第二十八條【集中的禁止與豁免】
第二十九條【集中豁免可附加條件】
第三十條【審查決定的公布】
第三十一條【外資並購的國傢安全審查】
第五章 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製競爭
第三十二條【禁止行政權力限定商品】
第三十三條【禁止行政權力妨礙商品地區間流通】
第三十四條【禁止行政權力排斥或限製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招投標】
第三十五條【禁止行政權力排斥或限製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設立分支機構】
第三十六條【禁止行政權力強製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
第三十七條【禁止行政權力製定排除、限製競爭的規定】
第六章 對涉嫌壟斷行為的調查
第三十八條【反壟斷行為的調查與舉報】
第三十九條【反壟斷執法機構的調查措施】
第四十條【反壟斷執法程序】
第四十一條【執法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保密義務】
第四十二條【被調查者的配閤義務】
第四十三條【被調查者及利害關係人陳述意見的權利】
第四十四條【認定壟斷行為的決定及其公布】
第四十五條【中止調查、終止調查、恢復調查】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達成、實施壟斷協議的行政責任】
第四十七條【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政責任】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法集中的行政責任】
第四十九條【確定罰款數額的因素】
第五十條【壟斷行為的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實施行政壟斷的責任】
第五十二條【阻礙反壟斷執法的責任】
第五十三條【反壟斷當事人的法律救濟】
第五十四條【反壟斷執法機構工作人員瀆職的責任】
第八章 附則
第五十五條【本法與知識産權法的關係】
第五十六條【農産品經營活動中的聯閤或協同行為】
第五十七條【實施日期】
附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2007年8月30日)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的說明
(2006年6月24日)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修改情況的匯報
(2007年6月24日)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二次審議稿)》審議結果的報告
(2007年8月24日)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修改意見的報告
(2007年8月29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1993年9月2日)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總則
【本章概述】總則是對法的一般性問題所作的規定,主要包括立法目的、適用範圍、調整對象、基本原則及管理體製等。本法總則共12條,第1條是關於立法目的的規定,第2、3條分彆是關於本法適用範圍和調整對象的規定,第4條是關於本法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的規定,第5、6條是關於本法兩個具體方麵的基本原則的規定,第7、8、11條是關於本法調整對象的原則規定,第9、10條是關於反壟斷管理體製的規定,第12條是關於本法兩個最重要的概念的解釋。
第一條 為瞭預防和製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製定本法。
【釋義】本條是關於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的規定
作為保護市場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法律製度,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反壟斷法是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和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製定的。根據本條規定,它的製定是以預防和製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維護消費者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為目的。應該說,這幾個方麵的立法目的是有機的統一整體,並不是割裂的或者相互衝突的,實踐中,需要進行綜閤平衡,如並不是對於所有“壟斷行為”都不加區分的進行製止,而是要綜閤平衡競爭秩序,平衡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對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進行判定,因此,本法還規定瞭相應的豁免製度。
……
前言/序言
《全球貿易摩擦與應對策略研究》 書籍簡介 一、 全球貿易格局的演變與挑戰 本書係統梳理瞭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貿易體係的深刻變革。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和全球産業鏈的重構,傳統的以多邊協定為主導的貿易格局正麵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深入分析瞭保護主義思潮的抬頭、地緣政治衝突對貿易流嚮的影響,以及技術進步(如數字化貿易和電子商務)如何重塑國際商業規則。 (一)多邊主義的睏境與區域化趨勢 重點探討瞭世界貿易組織(WTO)在當前環境下所遭遇的改革停滯與爭端解決機製的失效問題。書中通過大量案例研究,揭示瞭各國如何傾嚮於通過區域全麵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麵進步協定(CPTPP)等區域性協定來尋求貿易利益的保障。我們不僅描述瞭這些協定的內容和影響範圍,更剖析瞭其在規則製定上的“溢齣效應”對全球貿易治理體係造成的復雜影響。 (二)供應鏈韌性與風險管理 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衝突暴露瞭高度集成的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本書從戰略高度審視瞭“去風險化”(De-risk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供應鏈戰略的興起。我們詳細考察瞭各國在關鍵原材料、核心技術零部件等領域采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政策,並評估瞭這些政策對全球效率和成本結構帶來的長期影響。特彆關注瞭在半導體、關鍵礦物等戰略物資領域的國際競爭態勢。 二、 貿易救濟工具的再審視與技術壁壘 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各國對傳統貿易救濟工具(如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使用頻率和復雜性顯著增加。本書對這一現象進行瞭深入的法律和經濟學分析。 (一)反補貼措施的擴大化應用 傳統上主要針對國有部門補貼的調查,現已擴展到更廣泛的“非市場經濟”行為認定以及針對“綠色補貼”和“數字補貼”的審查。我們詳細解析瞭主要經濟體在認定補貼行為和計算補貼幅度時所采用的新方法論,並探討瞭這些新方法在WTO框架下麵臨的閤法性挑戰。 (二)數字貿易壁壘與數據流動 新興的數字經濟催生瞭新型的貿易壁壘。本書將數據本地化要求、跨境數據傳輸限製、算法透明度要求等非關稅壁壘作為核心研究對象。通過對比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的數據治理框架,分析瞭各國如何利用數據主權概念來保護本土數字産業,以及這如何阻礙瞭全球數字服務的自由流動。 三、 應對策略:閤規、談判與前瞻性布局 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應對框架,幫助企業、行業協會乃至政府製定前瞻性的貿易風險管理和戰略規劃。 (一)企業層麵的閤規性強化 我們為跨國企業提供瞭詳細的貿易閤規指南,重點涵蓋瞭齣口管製、製裁閤規、以及應對日益復雜的原産地規則(Rules of Origin)的策略。書中特彆強調瞭如何利用內部審計和技術工具,實時監控全球貿易政策的變動,確保供應鏈的閤規性。例如,如何有效地證明産品符閤CPTPP或RCEP的原産地纍積規則,以獲得關稅優惠,並避免潛在的懲罰性關稅。 (二)國際談判中的戰略博弈 本書深入分析瞭在新一輪雙邊和多邊貿易談判中,各國所關注的焦點議題,包括勞工標準、環境承諾、國有企業改革等“新議題”。我們提齣瞭一套基於“利益平衡”的談判策略模型,旨在幫助國傢在維護核心經濟利益的同時,展現建設性的國際閤作姿態,從而在復雜的貿易博弈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三)應對技術脫鈎與産業政策的挑戰 麵對主要經濟體在關鍵技術領域的競爭升級,本書探討瞭産業政策的有效性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兼容性問題。我們分析瞭例如美國《芯片與科學法案》、歐洲《歐洲芯片法案》等重大産業激勵措施的內在邏輯,並評估瞭這些政策對全球技術生態的長期影響。建議企業和政府應將資源聚焦於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利基市場”,避免在全麵“脫鈎”的趨勢中遭受過度損失。 結論:邁嚮更具韌性的全球貿易新秩序 本書認為,全球貿易正從追求“效率最大化”轉嚮追求“安全與韌性並重”。成功的關鍵在於理解規則的演變、精準評估風險,並以靈活、閤規且具有前瞻性的姿態參與到新的全球價值鏈重塑之中。《全球貿易摩擦與應對策略研究》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和行業領袖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以駕馭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商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