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小逸,夏定国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实验
  • 实验技术
  • 实验方法
  • 化学研究
  • 实验指导
  • 科研方法
  • 实验室安全
  • 数据处理
  • 仪器分析
  • 化学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10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09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从认识和研究物质的角度引导读者学习和掌握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本书以实验技术为中心,分为基本技术方法及实验实例两部分。介绍了实验研究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实验,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各个学科。具体包括无机物质及有机物质的制备、纯化和分析;化学反应体系的控制;常量和微量物质的表征等内容。
  《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化学、药学、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化学实验用书。也可作为师范院校教师、交叉学科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测量物质基本理化性质的方法
1.1 物质的熔点
1.1.1 什么是物质的熔点
1.1.2 为什么要测熔点
1.1.3 熔点有哪些测定方法
1.1.4 实例
1.2 物质的沸点
1.2.1 什么是物质的沸点
1.2.2 为什么要测物质的沸点
1.2.3 沸点有哪些测定方法
1.2.4 实例
1.3 溶解度
1.3.1 什么是物质的溶解度
1.3.2 为什么要测定物质的溶解度
1.3.3 溶解度有哪些测定方法
1.3.4 实例
1.4 物质的密度
1.4.1 什么是物质的密度
1.4.2 为什么要测定物质的密度
1.4.3 密度的测定方法
1.5 手性化合物的旋光度
1.5.1 什么是物质的旋光度
1.5.2 为什么要测定旋光度
1.5.3 怎样测定物质的旋光度
1.5.4 实例
1.6 物质的折射率
1.6.1 什么是物质的折射率
1.6.2 为什么要测定物质的折射率
1.6.3 怎样测定折射率
1.6.4 实例
1.7 物质的吸光度
1.7.1 什么是物质的吸光度
1.7.2 为什么要测定物质的吸光度
1.7.3 吸光度有哪些测定方法
1.7.4 实例
1.8 物质的酸碱性
1.8.1 什么是物质的酸碱性
1.8.2 为什么要测定物质的酸碱性
1.8.3 怎样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1.8.4 实例
第2章 测量体系性质的方法
2.1 温度
2.1.1 什么是温度
2.1.2 为什么要测量温度
2.1.3 如何测量温度
2.1.4 温标
2.2 压力
2.2.1 什么是压力
2.2.2 为什么要测量压力
2.2.3 如何测量压力
2.2.4 实例
2.3 化学反应热效应
2.3.1 什么是化学反应热效应
2.3.2 为什么要测量化学反应热效应
2.3.3 如何测量化学反应热效应
2.3.4 实例
2.4 相图
2.4.1 什么是相图
2.4.2 为什么要测绘相图
2.4.3 如何测绘相图
2.4.4 实例
2.5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5.1 什么是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5.2 为什么要测定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5.3 如何测定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2.5.4 实例
2.6 化学反应速率
2.6.1 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
2.6.2 为什么要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2.6.3 如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
2.6.4 实例
2.7 液体表面张力
2.7.1 什么是液体的表面张力
2.7.2 为什么要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
2.7.3 如何测定液体的表面张力
2.7.4 实例
第3章 主要测定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的方法——波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
3.1 红外光谱分析法
3.1.1 红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1.2 红外光谱仪的结构
3.1.3 红外光谱测定技术
3.1.4 红外谱图举例
3.1.5 实例
3.2 紫外光谱分析法
3.2.1 紫外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2.2 紫外光谱仪的结构
3.2.3 紫外光谱测定技术
3.2.4 紫外光谱图举例
3.2.5 实例
3.3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
3.3.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3.2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
3.3.3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技术
3.3.4 核磁共振波谱图例
3.4 质谱分析法
3.4.1 质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4.2 质谱仪的结构
3.4.3 色质联用仪
3.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
3.4.5 质谱分析测定技术
3.4.6 质谱图举例
3.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3.5.1 高效液相色谱仪
3.5.2 高效液相色谱柱及固定相(填料)的选择
3.5.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的选择
3.5.4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技术
3.5.5 高效液相色谱图举例
3.5.6 实例
3.6 气相色谱分析法
3.6.1 气相色谱仪
3.6.2 气相色谱柱及固定相(填料)的选择
3.6.3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选择
3.6.4 气相色谱测定技术
3.6.5 气相色谱图举例
3.6.6 实例
第4章 主要测定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形貌及表面积的方法——光谱分析法、电镜分析法和比表面积分析法
4.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4.1.1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2 原子发射光谱仪的结构
4.1.3 原子发射光谱测定技术
4.1.4 实例
4.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4.2.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4.2.2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结构
4.2.3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技术
4.2.4 实例
4.3 X射线衍射分析
4.3.1 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
4.3.2 X射线衍射仪的结构
4.3.3 X射线衍射的应用
4.3.4 实例
4.4 扫描电镜分析
4.4.1 扫描电镜的原理和结构
4.4.2 扫描电镜的特点
4.4.3 扫描电镜的应用
4.5 透射电镜分析
4.5.1 透射电镜的原理和结构
4.5.2 透射电镜的应用
4.5.3 透射电镜发展趋势
4.6 比表面分析法
4.6.1 比表面积测定(BET法)的基本原理
4.6.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4.6.3 物理吸附仪的结构
4.6.4 比表面积与孔隙分析的测定技术
4.6.5 报告图例
4.6.6 实例
第5章 测定常量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含量的方法
5.1 电子天平
5.1.1 什么是电子天平
5.1.2 为什么用电子天平
5.1.3 怎样使用电子天平
5.1.4 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
5.2 液体刻度量具
5.2.1 什么是液体刻度量具
5.2.2 为什么要用液体刻度量具
5.2.3 如何使用液体刻度量具
5.3 滴定分析法
5.3.1 什么是滴定分析法
5.3.2 为什么要用滴定分析法
5.3.3 滴定分析法有哪几类
5.3.4 滴定分析有几种滴定方式
5.3.5 如何选择基准物质
5.3.6 如何配制标准溶液
5.3.7 如何进行滴定分析
5.4 酸碱滴定
5.4.1 什么是酸碱滴定
5.4.2 何时可用酸碱滴定
5.4.3 如何进行酸碱滴定
5.4.4 实例
5.5 配位滴定
5.5.1 什么是配位滴定
5.5.2 何时可用配位滴定
5.5.3 如何进行配位滴定
5.5.4 实例
5.6 氧化还原滴定
5.6.1 什么是氧化还原滴定
5.6.2 何时可用氧化还原滴定
5.6.3 如何进行氧化还原滴定
5.6.4 实例
5.7 沉淀滴定
5.7.1 什么是沉淀滴定
5.7.2 何时可用沉淀滴定
5.7.3 如何进行沉淀滴定
5.7.4 实例
5.8 重量分析法
5.8.1 什么是重量分析法
5.8.2 为什么要用重量分析法
5.8.3 何时可用重量分析法
5.8.4 重量分析中如何分离被测组分
5.8.5 如何进行重量分析
5.8.6 实例
第6章 物质的制备方法——搅拌、加热、回流、冷却、干燥
6.1 搅拌
6.1.1 什么是搅拌
6.1.2 为什么要搅拌
6.1.3 搅拌有哪些方式
6.1.4 实例
6.2 加热
6.2.1 什么是加热
6.2.2 为什么要加热
6.2.3 加热有哪些方式
6.2.4 实验室常见的加热设备
6.2.5 实例
6.3 回流
6.3.1 什么是回流
6.3.2 为什么要回流
6.3.3 回流有哪些方式
6.3.4 实例
6.4 干燥
6.4.1 什么是干燥
6.4.2 为什么要干燥
6.4.3 干燥有哪些方式
6.4.4 各种物质的干燥方法
6.4.5 实例
6.5 冷却
6.5.1 什么是冷却
6.5.2 为什么要冷却
6.5.3 冷却有哪些方式
6.5.4 实例
第7章 物质分离纯化的方法——过滤、重结晶、升华、蒸馏、萃取、色谱分离
7.1 过滤
7.1.1 什么是过滤
7.1.2 为什么要过滤
7.1.3 过滤有哪些方式
7.1.4 实例
7.2 重结晶
7.2.1 什么是重结晶
7.2.2 为什么要重结晶
7.2.3 重结晶如何操作
7.2.4 实例
7.3 升华
7.3.1 什么是升华
7.3.2 为什么要升华
7.3.3 升华如何操作
7.4 蒸馏
7.4.1 什么是蒸馏
7.4.2 为什么要蒸馏
7.4.3 如何进行蒸馏操作
7.4.4 实例
7.5 萃取
7.5.1 什么是萃取
7.5.2 为什么要萃取
7.5.3 萃取如何操作
7.5.4 实例
7.6 色谱法
7.6.1 什么是色谱法
7.6.2 为什么用色谱法
7.6.3 色谱法如何使用
实验部分
实验一 溴乙烷的制备
实验二 乙酸乙酯的制备
实验三 乙酰苯胺的制备
实验四 微量法测熔点和微量法测沸点
实验五 苯甲酸的制备
实验六 环己酮的制备
实验七 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
实验八 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练习
实验九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 碱液中NaOH及Na2CO3含量的测定(双指示剂法)
实验十一 铅、铋混合液中Pb2+、Bi3+含量的连续测定
实验十二 水的硬度的测定
实验十三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四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
实验十五 水中余氯的测定
实验十六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
实验十七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铬和锰
实验十八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莫尔法)
实验十九 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佛尔哈德法)
实验二十 可溶性硫酸盐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
实验二十一 无水乙醇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实验二十二 蔗糖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二十三 阴极极化曲线的测定
实验二十四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实验二十五 铅锡二组分合金相图的绘制
实验二十六 双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
实验二十七 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实验二十八 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实验二十九 氢超电势的测定
实验三十 X射线粉末图的测定
实验三十一 热重差热联用热分析
实验三十二 BET容量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三十三 离子平衡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三十四 多相离子平衡
实验三十五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实验三十六 B�瞆振荡反应
实验三十七 铁、钴、镍
实验三十八 铜、银、锌、镉、汞2
实验三十九 铬、锰
实验四十 碳、硅、锡、铅
实验四十一 卤素
实验四十二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实验四十三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缓冲容量的确定
实验四十四 气体常数的测定
实验四十五 果汁饮料的综合分析
实验四十六 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及组分分析
实验四十七 奶粉中钙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十八 矿泉水中总硬度、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微量铁含量的测定
实验四十九 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的制备和鉴定
实验五十金 属的腐蚀与钝化
实验五十一 电化学方法测定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值
实验五十二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水中微量氟离子含量
实验五十三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实验——同时测定废水中Cu、Mn2
实验五十四 原子吸收光谱实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铜
实验五十五 紫外吸收光谱实验
实验五十六 红外吸收光谱实验
实验五十七 气相色谱实验Ⅰ——百分面积法测定样品中正构烷烃的含量
实验五十八 气相色谱实验Ⅱ——测定苯系物的含量
实验五十九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Ⅰ——反相色谱法测定多环芳烃
实验六十 高效液相色谱实验Ⅱ——反相色谱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类
附录
附录1 基本单位
附录2 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规格GB 6682—20
附录3 常用洗液与适用范围
附录4 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附录5 常用有机溶剂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前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制备)和应用的科学。
  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过去的100年间,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的科学,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化学有三个基本武器:用分析手段测定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用合成手段制造物质,用对化学过程的认识去控制化学过程。
  化学实验技术是保证进行化学研究的基础和手段,本书面向大学低年级本科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教给学生进入后续相关学科领域如理科的化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工科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的植物保护、医学的药学、中药学的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展予学生化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本书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化学实验研究中所用到的各种基本方法、装置和仪器。
  全书分为8章,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第1章测量物质基本理化性质的方法,从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物理性质的角度,介绍如何在实验室测量熔点、沸点、溶解度、酸碱性、旋光度、折射率、吸光度值等,如何正确选择仪器设备、如何进行操作。第2章测量体系性质的方法,包含了物理化学中体系热力学基本性质的测量,介绍了为什么要了解化学反应体系中热量、饱和蒸气压、平衡常数、电势�瞤H曲线等,从测量中可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使用什么样的仪器、怎样进行测量等。第3章主要测定有机物质的组成、结构的方法,介绍了当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时,可用的波谱和色谱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特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第4章主要测定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形貌及表面积的方法,介绍了当要了解无机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时,可用的光谱和其他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特点,适用范围和操作步骤。第5章测定常量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含量的方法,介绍物质的酸碱性质、氧化还原性质、络合性质、沉淀性质,如何利用这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测定它们的含量。第6章物质的制备方法,介绍如何使用回流、搅拌、加热、冷却、干燥等方法来制备有机物或无机物,有什么样的装置,怎样选择合适的装置等。第7章物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对于合成出来、采集回来或要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前的样品,经常是程度不同的混合物,介绍各种蒸馏、萃取、结晶、升华的方法,介绍相关的设备装置和适用范围。实验部分,介绍必修和选修实验的实例共60个。
  本书与其他的基础化学实验教材相比有三个特色:1�北臼榻�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可作为化学实验中心的基础教材;2�贝尤鲜段镏屎脱芯课镏实慕嵌冉樯芩�采用的基础实验方法;3�笔橹写罅坎捎谜掌�和插图,形象地展示了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
  本书由王小逸和夏定国教授主编,王小逸教授编写第3章和第6章的内容,并与夏定国教授共同编写了第4章的内容,客慧明编写第1章,陈永宝编写第2章,林兴桃编写第5章,白广梅编写第7章。此外,第8章由张丽娟、訾学红、李英、甄岩、陶志青、沈忱、周志清共同编写。赵靖强和任海荣负责全书的图表绘制、整理和校正。刘卓负责全书的摄影。
  随着学科间界线越来越模糊,基本的化学技能比如合成和分析对新出现的交叉学科将变得更加重要。在此,让我们引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题为“化学——埋没在自己成功之下的学科”及“化学的品牌价值”作为结尾,与广大的年轻学生们共勉,为化学事业的未来打好扎实的基础。
  “化学的目标是认识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科学事业中的重要核心。然而,这一学科却为它无所不在的能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对公众而言,化学科学和化学工业往往是同一概念。因此化学就成了喷射烟雾的烟囱和被污染的河流,而不是挽救生命的药物和太空时代的新材料。对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例如政策的制定者,特别是年轻的科学家来说,化学有时被看作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在这个学科里已经没有最重要和刺激的工作可做。但实际上,真正的化学家们却在讲述着完全不同的故事,他们在激动地谈论分子电子学的前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要所提出的挑战,以及由人类基因组序列而产生的药物定制所带来的机会。”
  致谢:感谢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资助;感谢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的资助;感谢北京工业大学教改项目ER2009�睟��17和ER2009�睠��23的资助。
  由于编者的水平所限,书中疏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1月于北京工业大学
现代生物化学技术与实验设计 本书旨在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操性的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与设计指南。 本书不侧重于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的讲解,而是聚焦于将这些原理应用于生物体系,特别是蛋白质、核酸和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定量及功能分析中的前沿技术与严谨的实验思维。 第一部分:生物大分子分离与纯化的精细艺术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在生物样品复杂基质中高效获取目标分子的核心技术。 第一章:色谱分离的深度解析与优化策略 超越基础的柱层析概念,本章深入探讨了高性能液相色谱(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在生物大分子分析中的应用。重点内容包括: 反相色谱(RP-HPLC):针对多肽和水溶性小分子药物的梯度洗脱优化、固定相粒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分析,以及在不同有机溶剂体系(如乙腈、甲醇、异丙醇)中的选择性变化规律。 离子交换色谱(IEX):详细对比了强阳离子、弱阴离子交换介质的特性,并结合目标蛋白的等电点(pI)和缓冲液pH值,构建预测性的分离模型。特别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离子强度梯度来分离电荷差异极小的蛋白质异构体。 疏水作用色谱(HIC):阐述了盐析原理在蛋白质纯化中的应用,包括硫酸铵浓度与盐析效率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类型的硫酸盐(如硫酸钠、硫酸镁)对蛋白质溶解度的微调效应。 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不仅涵盖了标准的His-tag纯化(IMAC),还深入探讨了配体设计、偶联技术(如CNBr激活法、EDC/NHS偶联)以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洗脱条件(pH、竞争性配体浓度)对目标分子活性保持度的影响。 第二章:电泳与电化学方法在分子鉴定中的地位 本章专注于分子尺寸和电荷特性的分离技术,并延伸至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 二维电泳(2D-PAGE):详细介绍了等电聚焦(IEF)的电源控制、缓冲液体系选择(如pH梯度条的制备与稳定性),以及后续的SDS-PAGE分离。特别关注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2D图谱的图像分析软件使用和点位匹配的可靠性验证。 毛细管电泳(CE):对比了平板电泳的局限性,重点阐述了电渗流(EOF)的产生机制、对分离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表面修饰剂(如聚合物涂层)来调控EOF,实现对小分子离子和核酸片段的高效分离。 电化学检测技术:简要介绍了基于伏安法、安培法对电活性生物标志物(如儿茶酚胺、核苷酸)的快速检测原理,强调了电极材料(如玻碳电极、丝网印刷电极)的选择对灵敏度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部分:结构解析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本部分着重介绍用于确定生物分子三维结构和测量其结合强度的先进技术。 第三章:光谱学在生物分子结构确认中的应用 本章不再是简单罗列光谱仪器的使用说明,而是侧重于如何利用光谱数据解析分子状态。 圆二色谱(CD):详细解读了远紫外区(190-250 nm)的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含量计算方法,以及近紫外区(250-320 nm)的芳香族残基环境变化对三维结构稳态的影响。讨论了温度或溶剂诱导的蛋白质变性动力学监测。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聚焦于酰胺I带(~1650 cm⁻¹)的解析,用于量化蛋白质聚集体(如淀粉样纤维)中的β-折叠特征峰,并讨论了ATR-FTIR在表面结合研究中的优势。 荧光光谱学的高级应用:包括内源荧光(色氨酸、酪氨酸)的斯托克斯漂移分析,以及外源荧光探针(如ANS、TNS)在检测疏水空腔暴露程度中的应用。重点介绍时间分辨荧光技术(TRF)在测量分子环境极性和折叠动力学中的潜力。 第四章: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 本章聚焦于解开分子间结合的强度(亲和力)和速度(动力学常数)。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全面解析了SPR的波导原理、折射率变化与分子结合的关系。重点讨论了流动池设计、事件时间(Association/Dissociation)曲线的拟合模型(1:1 Langmuir模型、双位点模型),以及数据去背景化处理以消除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 生物层干涉测量法(BLI):对比了SPR的优势与劣势,重点阐述了其在配体固定化策略、非表面吸附敏感样品处理上的灵活性,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波长的参考层进行实时质量校准。 差示扫描荧光法(DSF)与热稳定分析:作为高通量筛选工具,本章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监测荧光染料(如SYPRO Orange)与解折叠蛋白质的结合,快速确定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熔解温度(Tm),并将其应用于筛选稳定剂或药物分子。 第三部分:高通量筛选与数据整合策略 本部分将技术应用扩展到系统生物学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层面。 第五章:微流控芯片与自动化平台在生化研究中的集成 本章探讨了如何将传统生化分析微缩化、并行化。 微流控芯片电泳(MCE)与微流控色谱:探讨了在微米尺度下流体动力学(雷诺数极低)如何影响分离效率,以及微通道壁面对分子电泳行为的调控。 液滴微流控技术(Digital Droplet PCR与单细胞分析):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油包水乳液将单分子或单细胞事件隔离到皮升级(pL)体积的液滴中,实现对稀有事件的超灵敏、高通量定量分析。 第六章:代谢组学与生物信息学接口 本章强调了实验数据向系统级理解转化的过程。 目标和非目标代谢物分析:详细介绍基于LC-MS/MS平台,如何通过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如Orbitrap, TOF)进行代谢物分子量的高精度锁定,以及数据依赖性采集(DDA)和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在代谢物谱学构建中的区别。 数据预处理与统计解析:系统讲解了质谱原始数据(.raw文件)如何进行峰面积提取、归一化、基线校正。引入了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在区分不同生物状态(如疾病与健康组)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基于统计显著性构建生物学通路图。 本书的编写风格注重从实验设计哲学出发,强调在选择技术时必须考虑样本来源、目标分子的性质以及预期的生物学问题,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可快速应用于实际科研课题的、前沿且实用的方法论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内容枯燥、技术性很强的参考书,可能只适合那些化学专业的研究人员。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它以一种非常易懂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化学实验技术展现在我面前。 书中对各种实验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都非常有深度和洞察力。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会深入剖析“为什么”。比如,在讲解光谱分析时,作者不仅介绍了仪器的原理,还详细解释了不同物质在光谱图上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如何通过这些特征来识别和定量分析物质。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化学实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很多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先进理念。它鼓励读者进行创新性的实验设计,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技术指南,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维、激发创新潜能的读物。它让我看到了化学实验的无限可能,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接触到《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实验操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毕竟,在本科阶段,我们也进行过不少的实验课程。然而,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和肤浅。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实验艺术的百科全书。 作者在书中对每一个基本操作的讲解,都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玻璃仪器的清洗部分,作者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玻璃仪器的清洗方法,以及如何判断仪器是否真正洁净。这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却往往是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的罪魁祸首。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安全操作规范,以及在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这对于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至关重要。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道”。例如,在讲解数据处理和分析时,作者不仅列举了常用的统计方法,还阐述了如何科学地评估实验误差,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甚至是如何撰写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这些内容,对于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的实验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的科研品格。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常常被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搞得焦头烂额。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细操作的部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实验失败,让人沮丧不已。而《化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与方法》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一步地带领我走出了迷茫。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细致讲解。它不像其他的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列出操作流程,而是详细地描述了每一步操作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例如,在讲解溶液配制时,作者不仅给出了精确的配制方法,还强调了如何准确量取溶剂和溶质,以及如何充分溶解等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 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仪器选择和维护的内容,这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对各种仪器感到陌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而这本书则清晰地介绍了不同仪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和保养要点,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实验工具。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这些经验分享让我觉得格外贴近,也让我能够预见并避免一些潜在的困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对化学实验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总觉得那些玻璃仪器、试剂瓶后面藏着无数我无法理解的复杂步骤。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循序渐进的方式,把我从一个对实验一窍不通的“小白”带进了化学实验的奇妙世界。 从最基础的移液、称量,到后面稍微复杂一点的滴定、蒸馏,书中的每一个操作都配有清晰的图示和详尽的文字说明。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为什么”的解释,比如为什么移液枪的吸嘴要保持一定的角度,为什么加热时要使用石棉网。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细节,却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这让我对实验操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实际的案例,比如如何用滴定法测定酸的浓度,如何用蒸馏法分离混合物。这些案例让我能够将学到的技术融会贯通,看到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生根。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不时地提醒我们一些常见的错误操作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简直是避免“踩坑”的宝贵经验。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身边指引着我。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时,心里是有点忐忑的。我之前对化学实验的印象就是瓶瓶罐罐一堆,还有各种化学品的气味,感觉离我这种不太擅长动手的人有点远。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彻底改观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就像在听一个经验丰富的化学家讲故事一样,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灌输。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介绍。它不仅仅告诉我们这些东西叫什么,有什么用,更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它们的原理和特性。比如,讲到天平时,它会详细介绍不同种类天平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避免称量误差。读到这里,我才明白,原来一个简单的称量动作背后,竟然有这么多的学问。 而且,书里还给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试剂、如何安全地储存化学品、以及如何在实验结束后妥善处理废弃物。这些内容对于我这种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以前总担心自己会不小心犯错,现在读了这本书,心里踏实多了。作者还用很多小故事来阐述一些实验原理,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就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

评分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很喜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很喜欢

评分

评分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很喜欢

评分

评分

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很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