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世界历史文化丛书》编著者朱龙华。 《世界历史文化丛书·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以世界艺术发展的眼光,采用规律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考察方法,分析了艺术起源和原始艺术,系统地讲述了埃及、西亚、印度、爱琴、希腊、罗马和欧洲各地区、各民族古代和中世纪艺术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埃及艺术的恒定、西亚艺术的强劲,抑或是印度艺术的丰厚、玛雅艺术的神奇,还是希腊艺术的璀璨、罗马艺术的宏伟,通过它们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展现,着重论述了它们各自多样化的艺术创造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世界历史文化丛书·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的讲述纵横驰骋,视野开阔,从东方与西方、传统与革新、古典与浪漫、写实与抽象直至艺术研究的综合与开放,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色彩斑斓的艺术史画卷。尤其是书中精选了近400多幅精彩的艺术图片,辅以包括作者、作品名称和创作年代等图片说明,为广大读者理解和欣赏艺术提供了指要和乐趣。
朱龙华,1931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古代世界史参考图集》、《希腊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世界历史:上古部分》、《意大利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世界艺术历程》等。译著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
前言
**章 艺术的起源和原始艺术——前途无量的伟大开始
第二章 古代埃及艺术——对永恒和稳定的追求
第三章 古代西亚艺术——一脉相承与多方综合
第四章 古代印度艺术——从技术文明到宗教主导
第五章 爱琴艺术——西方的序曲与东方的余韵
第六章 希腊艺术——西方古典传统的奠立
第七章 罗马艺术——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第八章 欧洲中世纪艺术——基督教的梦幻与追求
第九章 亚、非、欧的伊斯兰艺术——高超的建筑和精致的图案
第十章 美洲印第安人的古代艺术——丛林明珠和羽龙玉虎
说实话,这本书的插图质量和排版设计,是让我最感到失望的地方。既然是关于“艺术”的通史,视觉材料的呈现无疑是重中之重。许多关键作品的图例模糊不清,色彩失真严重,有些甚至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举例来说,讨论到哥特式教堂的彩绘玻璃时,那种光影交织、色彩斑斓的震撼感,是文字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传达的,但书中的图片却完全没能捕捉到这种精髓。此外,对于一些重要建筑和壁画的局部特写也严重不足,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全景,而那些体现时代风格的细节——比如朴拙的线条、夸张的表情——却被忽略了。这使得我的阅读体验始终停留在对宏观结构的认知上,无法深入到对具体“笔触”和“匠心”的品鉴层面。如果后续修订能大幅提升图版的质量和数量,增加对细节的特写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将得到质的飞跃。
评分这本《世界历史文化丛书》中的《文艺复兴以前的艺术》篇幅庞大,内容详实,但坦白说,我对它某些章节的叙事方式感到有些不适应。比如,对于古希腊雕塑的探讨,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对理想化人体比例的反复论述,而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之间微妙的风格演变和背后的社会动因挖掘得不够深入。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艺术品在当时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服务于宗教或政治权力,以及普通民众对这些艺术的真实反应的描述。现在的版本读起来,更像是一部技术手册,罗列了大量的“是什么”和“如何做”,却很少触及“为什么会这样”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对于早期基督教艺术的介绍,其从世俗到神圣的过渡阶段,本应是极具戏剧性的,但书中处理得过于平铺直叙,缺乏对那种精神转型期艺术语言变化的细腻捕捉。整体感觉,像是站在一个高高的、纯学术的视角俯瞰历史,缺乏深入田野的考察和对历史现场温度的感知。如果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多引入一些鲜活的史料或艺术家的个人手记,相信会更具吸引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时,我本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期望能系统地梳理一下史前到中世纪这段漫长岁月中,人类视觉表达的脉络。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却颇为碎片化。感觉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艺术时,仿佛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图书馆里来回奔波,缺乏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比如,对拜占庭艺术的描述,虽然细节丰富,但与它对罗马晚期艺术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阐述得不够清晰,仿佛是突然出现的独立分支。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艺术”这个概念本身的界定。在某些章节,作者似乎将一切手工艺品都纳入了讨论范围,而在另一些章节,又过分强调了精英阶层的赞助和审美,导致读者很难建立起一个关于“前文艺复兴艺术”的统一认知框架。这种跳跃式的叙述,使得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层思考变得困难,仿佛是在走一条由无数知识点堆砌而成的迷宫,而不是一条清晰的文化长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不同文化圈的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借鉴乃至冲突,形成一个更为动态的历史画面。
评分我尝试用这本书来作为自学的入门读物,但很快发现,它对读者的前期知识储备要求极高。书中充斥着大量未经充分解释的专业术语和文化背景典故,例如,对特定圣经故事的隐喻手法、不同教派的礼仪细节等,作者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西方古典与宗教文化基础。这使得我这个抱着“从零开始”心态的读者,在阅读中途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去查阅其他资料以理解上下文。比如,在讲解中世纪手抄本的装饰艺术时,对于“卷轴饰带”和“微缩插图”的区别和象征意义,作者只是简单提及,并未深入剖析其背后复杂的象征体系和抄写员阶层的日常。这种“学术精英化”的写作倾向,虽然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却牺牲了其作为“通史”的普及性功能。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研究者准备的参考书,而非面向广大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友好向导。
评分这本书最成功之处,或许在于它对史前岩画和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埃及)艺术的梳理,这段内容处理得相对扎实且引人入胜。作者在这里展现了对考古学发现的敏锐洞察力,成功地描绘了人类早期对“永恒”和“神性”的原始表达冲动。然而,一旦进入到希腊化时代直至罗马盛期的过渡,叙事的力度和侧重点似乎又发生了偏移。后续对于罗马建筑成就的描述,虽然罗列了大量实例,却未能充分展现罗马帝国如何吸收、改造并最终服务于其庞大帝国管理体系的艺术策略。我们看到了宏伟的凯旋门,但没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在政治宣传机器中所扮演的精确角色。总的来说,前段的“原始探索”令人振奋,但后半段对古典艺术的阐述,则显得略为乏味和公式化,缺乏对艺术如何成为国家意识形态载体这一核心议题的有力论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