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艺术:1140-1500年中世纪的视觉艺术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ISBN:9787805015323
页码:567
《哥特艺术》编辑推荐:“心总是处在忙碌状态,而且不幸的很少全然独处,所以人类创造图像以寻求内在的抚慰。因此,当我们亲眼目睹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触及内心深处并将那份感动反映到我们眼前的作品上。”这段文字记录在13世纪一份欢迎的中世纪布道书中,而这段话受欢迎的时期正好切合《哥特艺术》所谈论的时间:哥特时期。在这段以视觉为主的年代,更多的是透过图像来帮助传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价值。
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关注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作者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引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内容提要
《哥特艺术》内容简介:在资深编辑、独立出版人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他的团队开始了一段关于哥特艺术长达10年的漫长旅程。这部重达12斤的超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艺术详尽地介绍给每一位艺术狂热的爱好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谈论建筑风格的时间要比装饰艺术久,谈论宗教艺术的时间要比世俗文化多,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哥特艺术》中都并非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哥特艺术》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目录
一神圣意图的高度体现
22城市、城堡、大教堂及建筑师的竞争力
------------------------以下来自本书实拍------------------------
正版双重保护:瓦楞纸箱外层;白硬板纸盒防撞防碰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担心它会过于聚焦于建筑的结构力学,对我这种更偏爱人文叙事的读者来说会比较枯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非常高明地将宏大的建筑结构与具体的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的场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例如,在描述完一堵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时,作者会立刻转到讲述当时教区居民是如何围绕着这扇窗下举行洗礼或婚礼的场景,这种视角的切换,极大地增强了画面感和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哥特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殿堂装饰,而是深深扎根于中世纪欧洲社会肌理之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表达。这种立体化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本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它对哥特式建筑的剖析细致入微,那些尖拱、飞扶壁、玫瑰窗的光影变幻,作者似乎都用文字和插图精准地捕捉了下来。我特别喜欢它讲解那些宏伟的教堂是如何从罗马式向哥特式演变的那个章节,逻辑清晰,配图精美绝伦,让我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工匠作坊,亲眼见证那些奇迹是如何从一块块石头中诞生的。尤其是关于光线在教堂内部的运用,简直是哲学的体现,那种向上攀升的动感和神圣感,文字描述得丝丝入扣,让人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信仰力量肃然起敬。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简单介绍,但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将信仰物化的艺术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呈现质量,完全配得上它所描述的主题。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精心制作的质感,无论是纸张的纹理还是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都非常出色。我一直对欧洲中世纪的木板绘画持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它们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灰尘和信仰的重量。这本书在收录这些作品时,似乎特别注重细节的呈现,即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色彩略有褪变的画作,也能看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层次感。书中对于颜料的构成、底板的处理,甚至装裱技术都有涉及,这对于一个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补充知识。它不仅仅是欣赏图册,更像是一本结合了材料科学和艺术史的工具书,非常实用。
评分我本来是冲着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来的,没想到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比如,它探讨圣母玛利亚形象在不同世纪间的细微变化,从早期略显僵硬的“宝座圣母”到后来充满母性光辉的温柔形象,作者通过解读雕塑和绘画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仿佛在与这些无声的艺术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圣痕”和“殉道”题材在木板画中如何被处理感到着迷,那些鲜血、痛苦与超脱的复杂情感,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文学批评的细腻笔触加以解构,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救赎的渴望与恐惧。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用心,让那些严肃的主题读起来毫不费力。
评分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作,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去挖掘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性艺术流派和地方性雕塑风格。这种“由小见大”的处理方式,让我对中世纪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巴黎或科隆印象。特别是在介绍巴伐利亚地区一处小型修道院的圣母雕像时,那种质朴的、略带民间气息的造型,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夜的精雕细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这种地域差异的解读非常到位,指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虔诚之心的不同表达方式。读完整本书,感觉像完成了一次跨越欧洲大陆的艺术田野考察,收获远超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