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原版全新官方原装箱当天发货】哥特艺术 中世纪建筑 宗教木板绘画 圣母玛利亚雕塑

【商城原版全新官方原装箱当天发货】哥特艺术 中世纪建筑 宗教木板绘画 圣母玛利亚雕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Rolf Toman 著
图书标签:
  • 哥特艺术
  • 中世纪建筑
  • 宗教艺术
  • 木板绘画
  • 圣母玛利亚
  • 雕塑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艺术作品
  • 艺术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铭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ISBN:9787805015323
商品编码:169015348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哥特艺术
开本:8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568
正文语种:汉语

具体描述

                                                  

                                                       哥特艺术:1140-1500年中世纪的视觉艺术

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ISBN:9787805015323

页码:567

   《哥特艺术》编辑推荐:“心总是处在忙碌状态,而且不幸的很少全然独处,所以人类创造图像以寻求内在的抚慰。因此,当我们亲眼目睹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触及内心深处并将那份感动反映到我们眼前的作品上。”这段文字记录在13世纪一份欢迎的中世纪布道书中,而这段话受欢迎的时期正好切合《哥特艺术》所谈论的时间:哥特时期。在这段以视觉为主的年代,更多的是透过图像来帮助传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价值。

      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关注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作者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引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内容提要

 

   《哥特艺术》内容简介:在资深编辑、独立出版人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他的团队开始了一段关于哥特艺术长达10年的漫长旅程。这部重达12斤的超大开本著作,以全新的视角,将中世纪哥特艺术详尽地介绍给每一位艺术狂热的爱好者。尽管谈论起这一时期,作者谈论建筑风格的时间要比装饰艺术久,谈论宗教艺术的时间要比世俗文化多,但无论是夏特尔大教堂、兰斯大教堂亦或是卢昂大教堂在《哥特艺术》中都并非是了解哥特艺术的线索,宗教木板绘画、圣母玛利亚的雕塑、彩色玻璃窗、祭坛屏风及其背后的文化同样是《哥特艺术》的一部分。作者以学术及批判的角度阐述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流派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并再现了其美学价值,围绕历史与社会,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艺术家与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向人们完整讲述了以基督教为核心的中世纪哥特艺术逐渐向以人为本、表现世俗生活的文艺复兴前期艺术演变的过程。

      

目录

 

一神圣意图的高度体现 

22城市、城堡、大教堂及建筑师的竞争力 
24塔 
32城堡 
36卡尔斯坦古堡 
41有关宗教仪式的建筑 
41作为表现工具的大教堂 
43大教堂在城市的竞争者托钵修会 
47宗教仪式建筑的共生类型 
50皇宫里的小礼拜堂 
巴黎的圣礼拜堂 
50里翁的圣礼拜堂 
54英国国王的小礼拜堂 
58视觉艺术中增强的情绪表现 
62写实主义和宗教题材 
66艺术家的智慧 
二大教堂的基准和规范 
68教堂:紧密联系在情感与工艺技术之间的社群项目 
72为国王而建的教堂 
哥特建筑的起源 
76巴黎圣母院 
首都的大教堂 
80卢昂圣母院 
力与美 
84夏特尔 
哥特式大教堂的缩影 
90布尔日 
像宇宙的大教堂 
94理姆斯大教堂 
法国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的教堂 
97亚眠 
大教堂及其建筑师们 
98法国南部的大教堂 
101艾伯塔:圣希尔大教堂 
105西班牙的大教堂 
文化变迁中心 
108托勒多 
108里昂 
110马略卡岛帕尔玛港大教堂 
112英格兰的大教堂 
合理与豪华的建筑组合 
120神圣罗马帝国的大教堂 
从艰难调整到法国的范例 
120马德格堡大教堂:创新与传统 
123斯特拉斯堡 
127科隆 
130布拉格圣维特大教堂 
国王的大教堂 
134维也纳的圣斯蒂芬大教堂 
从地区教堂变成大教堂 
136奥维多大教堂 
如艺术品的大教堂 
141西妥会与托钵修会的哥特式建筑 
以大教堂为准则 
141西妥会教堂与隐修院 
144唱诗班的席位:礼拜之地,教会象征 
148西妥会教堂的窗户 
150肖林 
152托钵修道会的教堂 
157葡萄牙巴塔利亚修道院 
160都会教区的礼拜堂 
大教堂的传统 
160巴塞罗那的海上圣母玛利亚教堂 
164德国吕贝克的圣玛利教堂 
169斯塔加德与但泽 
172荷兰:教区与修道院教堂转变成为大教堂 
174地方官庇护下的都会教区教堂 
176古腾堡的都会教区教堂 
三城市——文化交流与演进的场域 
180城墙与城门、市政厅和教堂、皇宫和民宅——皆为城市面貌的缩影 
182城市:防御完整的场域 
防御工事、城墙、城门 
186对内一致、对外和平,乃至高美德 
190神圣、权力与社群精神 
城市的自我呈现 
201市政厅 
中央与标志 
202威尼斯总督宫 
204入世教堂:佛兰德斯式市政厅 
207神的启示·人的忠告 
210西班牙历史转变的过渡期 
212城市医院 
社群精神的核心与展现 
217介于城市与宫廷之间 
财政大臣雅各·柯尔的布尔日豪宅 
223佛罗伦萨的达凡扎蒂宫 
227公共与私密生活:圣吉米纳诺市长室内的壁画 
228作为皇家包厢的国王阳台:黄金屋顶 
230汉萨同盟地区的连栋房屋 
四宫廷与骑士的视界 
232风格化与写实性 
234城堡的年代 
236塔式宅邸与城堡建筑 
240爱尔兹堡 
242奥斯塔山谷里的城堡 
244战场人生 
249城堡与狩猎 
狩猎宝典——仪式与自然研究 
252和谐的梦想 
贵族与农民的团结合作 
意大利特伦托的鹰塔 
268家具与挂毯 
实用性与装饰性 
270仕女与独角兽 
274宫廷生活 
276书中的古典世界 
《马内塞古抄本》 
278宫廷社会的理想形象 
《丰饶的日课经》 
五教导、感动和欢愉 
280正门、教堂陈设和宗教仪式制品 
282正门 
图像布道的地方 
282夏特尔大教堂:西面正门 
288亚眠圣母大教堂:西面正门 
296理姆斯圣母大教堂的西面正门 
307洛桑大教堂的正门彩绘 
308夫里堡大教堂的西面正门 
308卑尔内修道院附属教堂的西面正门 
312多罗和巴塔利亚 
314教堂摆设I 
祭坛与祭坛屏风 
316圣母加冕 
319锡耶纳大教堂的《庄严》 
祭坛屏风是城市的缩影 
320锡耶纳和圣母 
322“家中圣母” 
323向圣母致敬 
327多特蒙德,圣母玛利亚教堂的祭坛屏风 
331笃信宗教国际化和情感世界 
332根特的祭坛画 
人间天堂 
338《艾克斯圣告图》 
341三联画侧翼上的《后的审判:天堂之路和堕落的诅咒》 
345鲁汶圣彼得教堂的《后的晚餐》祭坛屏风 
346波提纳里的祭坛屏风:发自内心地朝拜耶稣 
348来世象征的祭坛艺术 
晚期哥特式祭坛屏风 
348圣沃尔夫冈的主祭坛 
350克拉科夫: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的祭坛 
353布劳博伊伦的主祭坛屏风 
354凯弗马克特祭坛的祭坛屏风 
357罗滕堡的圣血祭坛屏风 
360圣母玛利亚教堂的克雷格林根祭坛屏风 
362纽伦堡 
史托斯在圣塞巴德教堂与圣劳伦斯教堂的主要作品 
366教堂陈设II 
马赛克及壁画 
366马赛克:珍贵的创作媒介 
370壁画:阿西西的圣方济各会 
376下教会 
380佛罗伦萨旧圣塔玛利亚诺维拉教会分会教堂的湿壁画 
382帕多瓦圣安东尼奥教堂圣菲利斯湿壁画 
385教堂陈设III 
石材建筑内的布道——圣坛屏风、讲道坛、圣墓 
385瑙姆堡大教堂的圣坛屏风 
386哥特晚期圣坛屏风 
390意大利的哥特式讲道坛 
尼古拉及乔凡尼的作品 
394哥特晚期的讲道坛 
397康士坦茨:《圣墓》 
398覆盖圣物 
圣骨匣、圣餐仪式的器具、宗教仪式用悬挂物 
402圣餐仪式的器具 
404宗教仪式用悬挂物 
六与上帝同在,与圣徒同行 
410典范的说服力——生活及艺术 
412启示录威胁 
宫廷画与圣徒像的教化 
415《茵格宝诗篇》 
415《圣路易诗篇》 
420痛苦与同情 
作为典范的《基督受难》 
422十字架上受难 
426哀悼基督 
428圣墓 
431“虔诚”的特殊形式 
女修道院的默祷景象 
434基督生活的宫廷变体:贵重材质上的情感塑造 
435雕塑品与装饰品之间:文饰富丽的圣坛组塑 
440个人虔诚的媒介 
虚构与现实 
447现实之美 
哥特时期中期与晚期的圣母像 
448美丽圣母 
452荷兰的《家中圣母》 
七彰显今世虔诚信仰,以为来世预做准备 
454从建筑、雕塑和插图寻找宗教的根基及展示 
456永恒的记忆 
王储和高级教士的墓龛 
458格洛斯特和温切斯特 
462教宗墓龛呈现出的教会意象 
466王朝的形势和个人的命运 
国王彼德一世与他的情妇伊内丝的墓地 
472尚穆尔卡尔特修道院 
灵魂救赎的艺术 
476救赎灵魂的绘画 
乔托在帕多瓦的湿壁画 
482梦想和希望 
写实主义者的理想 
483贝里公爵极美日课经 
485以图像为证 
扬·凡·埃克的委托人 
486伯尔纳的《最后审判》祭坛画 
八哥特艺术的新媒介 
492玻璃彩绘、绘画及版画诠释出宗教精神、象征图像及艺术 
494绘画艺术的源头与发展 
496夏特尔 
设计和叙事 
502捐赠者的公开展示和隐约显现 
505玻璃彩绘与镶板彩绘 
508绘画成为艺术 
514阿尔布雷特·丢勒 
近代早期的版画大师 
519《启示录》 
九当建筑和雕刻成为艺术:后哥特时期的艺术家与艺术 
520后哥特时期的艺术与艺术家 
522写实艺术对祝祷者的启示 
525永生与经验主义 
早期肖像画 
528让·富盖:肖像画大师 
532艺术与爱情 
535自我探索和自我描绘 
阿尔布雷特·丢勒的自画像 
536艺术的反思与忧郁精神 
538后哥特时期的建筑细节 
花饰窗格、装饰形式、尖塔、拱顶 
538花饰窗格与装饰形式 
543透洞尖塔 
544柱基与拱顶 
548理论与实践:文艺复兴初期的后哥特式拱顶 
550永恒的和谐之美 
布雷斯昂布尔格的礼拜堂 
557哥特形式中的古典语言艺术 
伊森海姆祭坛画 
561附录



 


------------------------以下来自本书实拍------------------------

正版双重保护:瓦楞纸箱外层;白硬板纸盒防撞防碰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不包含您所提供图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描述一个现代都市生活与室内设计主题的书籍。 --- 都市方舟:现代生活与空间美学 —— 解构城市脉搏,重塑居住哲学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如何在飞速迭代的现代生活中,寻觅一处真正能滋养心灵的栖息之地?《都市方舟:现代生活与空间美学》并非一本关于古典符号或历史回溯的著作,它直面当下,聚焦于居住空间如何与高度数字化的现代个体需求、可持续性理念以及审美变迁进行深度对话。 本书将读者带入一个由高密度建筑、智能科技与个性化表达共同构筑的城市景观之中,探讨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实现生活的舒适性、功能性与精神愉悦感。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遮风挡雨”,而是追求一种与自我节奏同步、能够自我调节、充满生命力的居住环境。 第一章:城市肌理的重构:从功能到情感的空间解码 本章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住宅形态的演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户型划分,我们关注“流动空间”的概念——如何在开放式布局中界定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家具、光线和材质的对比,在同一空间内实现工作、休闲、社交和沉思的无缝切换。 我们将解析“极简主义”在当代语境下的新释义:它不再是冰冷的去物化,而是“精选与留白”的哲学。如何审慎地筛选日常用品,让空间回归到为人服务的本质?我们探讨了“微气候”的营造,即通过设计手段调节室内空气质量、湿度和光照,使之更贴合人体生物钟的需求。此外,本章还关注“后疫情时代”的居家办公(WFH)模式对空间布局带来的永久性冲击,以及如何将工作区融入生活流线,同时保持工作与生活的清晰界限。 第二章:材料的触感与温度:科技与自然的对话 现代设计对材料的选择,是一场关于可持续性、耐用性和感官体验的复杂权衡。《都市方舟》摒弃了对单一奢华材料的崇拜,转而探索创新材料的应用。 我们会详细考察再生木材、回收金属、生物基复合材料在高端室内设计中的实践案例。例如,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创造出具有复杂几何形态的定制家具部件,同时确保其环保性能。本章的重点在于“触感叙事”——从磨砂玻璃的细腻,到水磨石的冰凉,再到天然亚麻的温暖,每一种材料都在无声地向居住者传递信息。我们还探讨了“皮肤化建筑”的概念,即外立面材料如何通过适应环境光照和温度变化,成为室内环境调节的一部分。 第三章:智能集成:隐形科技与人性化界面 智能家居不再是分散的设备堆砌,而是融入建筑结构的“隐形基础设施”。本章聚焦于如何实现“无感”的智能体验。 我们分析了如何将照明系统、温控系统、安防系统与居住者的行为模式深度绑定,实现“预判式服务”。例如,系统能根据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自然光强度,自动调整室内照明的色温和亮度,以达到最佳的生理舒适度。设计挑战在于如何“隐藏”技术,使其不破坏空间的视觉纯净感。我们会展示一系列优秀的案例,其中技术元素被巧妙地集成到墙体、地面或家具结构中,使操作界面尽可能地直观、去中心化。 第四章:垂直绿化与生物亲和设计:城市中的生态岛屿 在高密度环境中,与自然元素的连接成为居住品质的关键指标。本书将“生物亲和设计”(Biophilic Design)视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而非装饰点缀。 本章详述了垂直花园、室内水景和自然采光的策略性引入。我们不仅关注植物本身的美学价值,更探讨它们对改善室内空气循环和降低居住者压力水平的实际效益。从最小的桌面生态瓶到整个墙面的活体绿植系统,如何选择适合室内环境的物种、如何设计高效的灌溉与通风系统,是本章的核心技术点。我们还将研究“模拟自然光”的技术,通过高显色指数的LED面板,模拟一天中太阳移动的轨迹和色彩变化,以弥补缺乏自然视野的室内空间的不足。 第五章:个性的多维表达:定制化与策展式生活 现代人拒绝被标准化的“样板房”定义。《都市方舟》鼓励居住者将自己的居所视为一个持续演化的“个人博物馆”。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灵活的收纳系统、可移动的墙体以及模块化家具,来实现空间功能的快速重组。我们研究了“策展式陈列”的技巧,即如何通过灯光聚焦、背景色彩的运用,将收藏品、艺术品乃至日常用品提升为空间叙事的一部分。重点在于区分“存储”与“展示”的界限,确保每件物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恰当的位置。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能够随着居住者身份、家庭结构和兴趣爱好变迁而自然生长、持续对话的居住空间。 --- 《都市方舟:现代生活与空间美学》是一本面向注重生活品质、追求设计深度与技术整合的城市精英的实践指南和思想宝库。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工具箱,帮助读者在喧嚣的都市中,锚定属于自己的,充满设计感和生命力的空间坐标。 关键词: 现代室内设计、可持续材料、智能家居集成、生物亲和设计、空间流动性、定制化生活、城市居住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担心它会过于聚焦于建筑的结构力学,对我这种更偏爱人文叙事的读者来说会比较枯燥。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非常高明地将宏大的建筑结构与具体的宗教仪式、日常生活的场景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例如,在描述完一堵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时,作者会立刻转到讲述当时教区居民是如何围绕着这扇窗下举行洗礼或婚礼的场景,这种视角的切换,极大地增强了画面感和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哥特艺术并非高高在上的殿堂装饰,而是深深扎根于中世纪欧洲社会肌理之中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表达。这种立体化的叙事,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本视觉盛宴!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是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它对哥特式建筑的剖析细致入微,那些尖拱、飞扶壁、玫瑰窗的光影变幻,作者似乎都用文字和插图精准地捕捉了下来。我特别喜欢它讲解那些宏伟的教堂是如何从罗马式向哥特式演变的那个章节,逻辑清晰,配图精美绝伦,让我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工匠作坊,亲眼见证那些奇迹是如何从一块块石头中诞生的。尤其是关于光线在教堂内部的运用,简直是哲学的体现,那种向上攀升的动感和神圣感,文字描述得丝丝入扣,让人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信仰力量肃然起敬。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上的简单介绍,但这本书真正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将信仰物化的艺术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呈现质量,完全配得上它所描述的主题。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精心制作的质感,无论是纸张的纹理还是印刷的色彩还原度,都非常出色。我一直对欧洲中世纪的木板绘画持有一种敬畏之心,因为它们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灰尘和信仰的重量。这本书在收录这些作品时,似乎特别注重细节的呈现,即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色彩略有褪变的画作,也能看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层次感。书中对于颜料的构成、底板的处理,甚至装裱技术都有涉及,这对于一个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补充知识。它不仅仅是欣赏图册,更像是一本结合了材料科学和艺术史的工具书,非常实用。

评分

我本来是冲着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来的,没想到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情味。比如,它探讨圣母玛利亚形象在不同世纪间的细微变化,从早期略显僵硬的“宝座圣母”到后来充满母性光辉的温柔形象,作者通过解读雕塑和绘画中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仿佛在与这些无声的艺术品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圣痕”和“殉道”题材在木板画中如何被处理感到着迷,那些鲜血、痛苦与超脱的复杂情感,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文学批评的细腻笔触加以解构,让人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救赎的渴望与恐惧。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其用心,让那些严肃的主题读起来毫不费力。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纠缠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作,反而花了不少篇幅去挖掘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性艺术流派和地方性雕塑风格。这种“由小见大”的处理方式,让我对中世纪艺术的理解不再是单一的巴黎或科隆印象。特别是在介绍巴伐利亚地区一处小型修道院的圣母雕像时,那种质朴的、略带民间气息的造型,与意大利文艺复兴前夜的精雕细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对这种地域差异的解读非常到位,指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虔诚之心的不同表达方式。读完整本书,感觉像完成了一次跨越欧洲大陆的艺术田野考察,收获远超预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