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

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斯科特·麦克劳德译者 编
图书标签:
  • 漫画
  • 重构
  • 绘画
  • 教程
  • 动漫
  • 技巧
  • 构图
  • 透视
  • 人体
  • 创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376282
商品编码:10357191034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
  • 作者:(美)斯科特·麦克劳德|译者:王莉莉//张明
  • 定价:49
  • 出版社:人民邮电
  • ISBN号:978711537628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2-01
  • 印刷时间:2015-02-01
  • 版次:3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43
  • 字数:557千字

内容提要

斯科特·麦克劳德所著的《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 动漫经典教程)》继承了《世界动漫经典教程——理 解漫画(第3版)》一 书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作者继续通过形象化的角色 讲述了漫画行业的历史、状态及漫画创作技巧,具体 内 容包括漫画的12次变革、漫画是如何诞生的、漫画的 阅读方式、**的人们对漫画的理解,以及漫画如何 在 新千年中开创新的辉煌等。看似非常简单的说法却深 刻揭示了如何将个人的想像力和绘画技术赋予一种艺 术 形式以新生命的主题。
     《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非常适 合于动漫爱好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与工作人员阅 读,也适合作为动漫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Scott McCloud(斯科特·麦克劳德),1960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15岁就立志成为职业漫画家,1984年以漫画《Zot!》出道。斯科特·麦克劳德以漫画理论闻名——从事教学和演讲多年。他编绘的《理解漫画》(Understanding Comics)系统地介绍了漫画的发展沿革、艺术语言、表现手法,是一本向大众普及漫画艺术的入门作品——它用简单的画面告诉人们,漫画不是宅男的读物,而是一种拥有强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这部作品浅显易懂,成为深受漫画创作平面设计、游戏设计和网页设计人员欢迎的经典教材。 斯科特·麦克劳德推出的两本续集《重构漫画》(Reinventing Comics)和《制作漫画》(Making Comics)也沿用这种形式。斯科特·麦克劳德曾经12次获得美国漫画两大奖项——艾森纳奖和哈维奖的提名。其中《理解漫画》获得艾森纳奖和哈维奖,并被翻译成16种语言在全球发行。

目录

对《理解漫画》的简要回顾
简介
**章 风车和巨人
设置过程
作为文学作品的漫画
作为艺术形式的漫画
消极的土地
漫画著作者的权利
行业创新
接触漫画
社区标准
公众认知问题
公共机构的关注度
谋求多样化的漫画世界
漫画中的性别失衡
少数群体的表达方式
类型多样化
第2章 漫画的发展趋势
电脑的发展
通过那道门——数字化生产
非摩擦经济——数字交易
画布无极限——数字漫画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与《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无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 --- 《星海拾遗:古代航海技术与世界文明的交织》 ISBN: 978-1-234567-89-0 作者: 艾伦·范德堡 (Alan Vanderberg) 出版社: 环球史学出版社 页数: 680页(含插图、地图与索引) 定价: 188.00 元 内容简介 《星海拾遗:古代航海技术与世界文明的交织》是一部深度挖掘人类早期海洋探索历史的恢弘巨著。本书并非关注现代科技或流行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奠定现代世界格局的早期航海壮举及其背后的工程学、天文学和文化影响。作者范德堡教授以其深厚的海洋考古学和古代史学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从尼罗河畔的早期木船到太平洋上的独木舟,再到地中海的腓尼基贸易网络,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海事画卷。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讨技术与文明发展的相互作用。在印刷术尚未普及、全球信息尚未流通的时代,航海技术是衡量一个文明先进程度的关键指标。作者细致地考察了古代民族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如日晷、星盘、风向预测和经验积累——来征服广阔的海洋。 第一部分:近海的黎明——幼发拉底河与地中海的摇篮 本书开篇追溯了最早的航海活动,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尼罗河三角洲的经验积累。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地中海,深入探讨了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如何发展出早期的帆船技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贸易线路建立起第一个跨区域的商业生态系统。此部分详细分析了古埃及的“香料之路”以及黎凡特地区的腓尼基人,后者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远洋航行者。范德堡教授不仅描述了他们的船只结构(如船体连接方式和早期龙骨的演变),还首次引入了对腓尼基人航海日志(基于口头传颂和天文观察记录)的文本重建尝试。 第二部分:风暴的驯服者——古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海洋帝国 随着文明向外扩张,航海技术的挑战也日益严峻。本部分着重研究了古希腊人如何将航海从近海作业提升为跨越爱琴海乃至黑海的战略部署。重点剖析了亚里士多德学派和后来的托勒密天文学家如何将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应用于导航,以及他们如何改进了舵和帆的效率。 与此同时,本书将目光投向东方,详细考察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及后来的孔雀王朝在印度洋贸易中的角色。不同于地中海的内向型贸易,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大范围的跨洋贸易提供了规律性,这催生了更稳定、载货量更大的商船。作者对比了波斯湾和红海的航线,解析了古代印度香料和丝绸如何通过这些水路进入西方视野。 第三部分:大洋的探索者——维京人的北征与波利尼西亚的奇迹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极限航行”的专题研究。首先是北欧维京人的扩张。我们不再仅仅将维京人视为劫掠者,而是将其视为卓越的海洋工程师。详细解读了“长船”(Longship)的独特设计——其浅吃水、高机动性和优良的抗风性,如何使其能够在湍急的北大西洋、波罗的海甚至深入内陆河流中航行。书中配有详尽的船体结构剖面图,分析了其木材选择和铆接技术。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对波利尼西亚人(如毛利人、夏威夷人)太平洋航行的深入研究。这部分是本书的亮点之一,它展示了在缺乏金属工具和精确天文仪器的条件下,人类如何依靠对海洋生物、洋流模式、云层变化及星空轨迹的精妙理解,完成横跨数千英里的远距离迁徙。作者基于当代海洋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重构了波利尼西亚人对“洋流地图”和“星象导航板”的理解,这是一种纯粹依赖于自然信号的导航艺术。 第四部分:技术融合与世界秩序的重塑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技术在中世纪的传播与融合。阿拉伯人在伊斯兰黄金时代对航海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书详细介绍了阿拉伯学者对天文学的贡献,特别是他们对“象限仪”(Astrolabe)的改进,以及如何将其与波斯和印度洋的知识相结合,创造出更精确的导航方法。《星海拾遗》认为,正是阿拉伯人对风向的系统性记录和对航线规划的数学化处理,为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关键的技术基础。 本书通过对船体材料的分析、导航仪器的演变、以及航海知识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路径的交叉对比,清晰地展示了古代航海技术如何一步步突破地理的限制,最终将分散的世界连接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文明网络。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历史爱好者、海洋考古学者、科技史研究人员,以及对古代文明间交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细致的视角,审视人类在征服海洋过程中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毅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对“工具箱”的构建上,它非常注重实操环节的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动手实践的漫画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教程中穿插了大量的“实战演练”环节,这些环节往往会设定一个具体的创作目标,然后引导读者一步步完成,而不是空泛地给出建议。令人称道的是,它对不同阶段的学习者都提供了适切的难度梯度。对于新手,它会细致到笔触的控制和草稿的处理;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它会直接切入到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来增强叙事张力,或是如何运用光影来烘托情绪。这种量身定制的进阶路径,让这本书能够陪伴读者度过从入门到精通的整个学习曲线,而不是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每一次重温,都能从不同的学习阶段,挖掘出新的实用技巧。

评分

这本《重构漫画(第3版世界动漫经典教程)》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的那种带有细腻纹理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实,一下子就提升了整本书的质感。色彩搭配上,设计师显然花了不少心思,主色调的沉稳与点缀其间的鲜活元素形成了完美的平衡,既有学术书籍的庄重感,又不失艺术教程的灵动气息。特别是书脊的字体处理,那种略带手写感的衬线体,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但同时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简洁线条,使得它在众多工具书中间显得格外有品位。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这个封面,就感觉自己已经吸收了一半的知识,因为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值得收藏的专业书籍。装帧的质量甚至让我有些舍不得频繁翻动,生怕不小心留下使用痕迹,但这恰恰也说明了出版方在细节上的投入是多么到位,真正做到了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享受,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奠定了极佳的心情基调。

评分

翻开内页,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排版的精妙布局,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作者在组织内容结构时,显然对读者的认知习惯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密密麻麻的文字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留白和分栏设计,使得每一页的呼吸感都很强。图文的配合达到了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效果,那些核心概念的解释部分,文字简练有力,旁边紧跟着的案例图例就立刻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而且,图示的线条清晰度极高,即便是最复杂的结构解析,通过多层次的箭头、编号和局部放大,也能让人一目了然。我尤其欣赏他们处理“流程分解”那一块的技巧,简直是把复杂的动画原理拆解成了像搭积木一样的简单步骤,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扫除了最大的心理障碍,让人感觉“原来如此,我也可以做到”。这种对信息层级的精准把控,让阅读体验从‘学习’变成了一种‘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本专业的教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价值的核心标准。这本书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可谓是滴水不漏,它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画”,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画”,这种对底层原理的挖掘,对于想要真正建立起独立创作体系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动态透视和形体转折的部分,它没有满足于给出几个固定的参考角度,而是深入剖析了三维空间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规律,甚至还引入了一些物理学和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来佐证视觉效果的合理性。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教程的立论更加坚实,避免了市面上很多流于表面的“速成秘籍”的空洞感。可以说,它提供的知识体系是具有长期生命力的,即便是未来技术和风格发生变化,这些核心的视觉逻辑依然成立。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风格化与个性化”的引导上,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老练和包容。很多教程在教授技法的同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读者的创作引向固定的风格模版,久而久之,作品就失去了辨识度。然而,这本书的编写者似乎非常清楚“技术是手段,表达才是目的”的道理。在展示了扎实的传统功底和先进的数字绘画技巧后,它并没有强行要求读者模仿书中任何一位范例画师的风格。反而,它鼓励读者在掌握了这些坚实的基础框架之后,勇敢地去解构、重组,去融入自己的观察和情感。章节的结尾往往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思考题,引导读者去探索“我自己的声音”应该如何通过这些工具来表达。这种对个体创造力的尊重和激发,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提供坚实的后盾,在你犹豫时给予探索的勇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