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余漫笔话妙方

诊余漫笔话妙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宝书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妙方
  • 诊疗经验
  • 医话
  • 处方
  • 传统医学
  • 健康
  • 医案
  • 临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48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469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6
字数:1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程宝书教授是中医界知名学者,《诊余漫笔话妙方》这本书收录其个人临证治验的心得体会,介绍了上百首临床行之有效的经验良方,论述详细,重点突出,易读易懂,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诊余漫笔话妙方》适读于医务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

作者简介

程宝书,陕西省渭南市望华乡人,现年68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专著有《新编针灸大辞典》、《简明针灸辞典》、《新编汤头歌诀400首》、《新编药性歌括400味》等20余部出版发行。曾经担任《针灸临床杂志》主编。曾被聘为中国中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积有40多年的临床经验,擅长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目录

上篇 验方集锦
1.针药结合治疗面瘫
2.丸药治顽症
3.功效卓著的长蛇灸
4.柴胡石膏汤退热最灵
5.瓜蒌牛蒡子汤治疗乳痈
6.活络效灵丹的临床应用
7.燮理汤、化滞汤治痢疾
8.炙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
9.地黄饮子治疗小脑萎缩
10.加味三妙丸治疗热痹
11.大柴胡汤治疗急性胰腺炎
12.内托生肌散治疗胰腺炎术后牵拉痛
13.强肾丸治疗男性精子成活率不高
14.静脉通治疗下肢重度浮肿
15.安冲汤治疗崩漏
16.皂角苦参丸治疗牛皮癣
17.咽喉肿痛的治疗
1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癫痫
19.旋覆代赭汤治疗顽固性呕吐
20.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21.脱敏消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紫癜肾)
22.土槿皮酊治疗灰指甲
23.治疗白血病验例一则
24.燥湿止痒汤治疗阴痒
25.自拟腰痛灵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26.治疗消化道出血亲验方
27.复方地肤子汤治疗急性肾炎
28.河车大造丸合肾炎丸治疗肾病综合征
29.消坚排石汤治疗尿路结石
30.三降丸治疗高脂血症
31.桑菊降压丸治疗高血压
32.三味止泻散治疗五更泻
33.当归饮子治疗风疹
34.黑芝麻丸治疗脱发
35.洗痔神方治疗痔疮
36.降逆止呃汤治疗呃逆
37.桃红四物汤加味、理冲汤治疗闭经
38.金蒲胶囊治疗胃癌
39.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40.安中散治疗虚寒胃痛
41.解毒通脉丸治疗急性血栓性静脉炎
42.五味降酶丸治疗血清转氨酶增高
43.复方皂矾丸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44.益肾固精丸治疗遗精
45.附子大黄汤治疗疝气
46.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子宫肌瘤
47.清热养阴丸加味治疗口糜
48.蛤蚧定喘丸加味治疗哮喘
49.制马钱子丸治疗顽痹
50.河车匡赢丸治疗小儿发育不良
51.加味玉屏风丸治疗汗证
52.下乳涌泉散治疗产后乳少
53.润肺止咳丸治疗支气管扩张咳血
54.消癜丸治疗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5.寿胎丸治疗习惯性流产
56.齿痛验方治疗牙痛
57.肩凝丸治疗肩周炎
58.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痛经
59.姜胶膏外敷治疗痹证
60.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
61.利胆汤治疗胆囊炎急性发作
62.鹿茸丸治疗尿崩
63.普济消毒饮治疗大头瘟
64.红参降糖散治疗消渴病
65.观音送子丹治疗体虚不孕
66.四红丹加味治疗各种出血

下篇 腧穴妙用
1.针刺百会治疗脱肛
2.针刺四神聪治疗小儿语迟、遗尿
3.太阳穴点刺放血治疗红眼病
4.耳垂点刺放血治疗麦粒肿
5.针刺翳风穴治疗呃逆
6.大椎穴点刺放血治疗高热
7.膏肓穴点刺放血治疗乳痈
8.针刺迎香穴治疗鼻不闻香臭
9.针刺风池穴治疗偏头痛
10.针刺耳门穴治疗耳鸣
11.针剌牙风痛穴治疗牙痛
12.火针点刺龈交穴治疗内痔
13.针刺丝竹空穴治疗偏头痛
14.耳尖点刺放血治疗鼻衄
15.少商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16.针刺养老穴治疗落枕、急性腰扭伤
17.针刺支正穴治疗扁平疣
18.然谷穴点刺放血治疗慢性咽炎
19.针刺孔最穴治疗咳血
20.针刺素醪治疗呕吐
21.点刺金津、玉液治疗顽固性呕吐
22.针刺神门穴治疗失眠
23.火针点刺腋气穴治疗腋臭
24.针刺地仓穴治疗口疮
25.针刺浮白治疗胆囊炎疼痛
26.针刺曲池透少海治疗高血压
27.针刺大陵、水沟治疗口臭
28.针刺精灵、威灵穴治疗急性发作之痛证
29.针刺鱼际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
30.针刺阿是穴治疗腱鞘囊肿
31.针刺大陵穴治疗岔气
32.点刺四缝穴治疗小儿疳积
33.针刺曲池、血海治疗风疹
34.针刺支沟穴、照海穴治疗便秘
35.针刺内关穴治疗心悸
36.针刺中冲穴治疗痛经
37.点刺中冲穴治疗婴幼儿夜啼
38.五倍子粉敷神阙穴治疗多汗症
39.指压天宗穴治疗肩周炎
40.针刺次谬穴治疗尿潴留
41.十七椎下穴针刺拔罐治疗痛经
42.三棱针挑刺身柱穴治疗痤疮
43.针刺天枢穴治疗泄泻
44.硫黄、大葱敷灸关元穴治疗遗尿
45.神阙穴拔罐治疗慢性风疹
46.针刺三阴交、涌泉治疗乳少
47.艾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
48.针刺承山穴治疗小腿抽筋
49.针刺阳陵泉治疗肩痛
50.针刺血海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
51.针刺梁丘穴治疗胃痉挛
52.针刺复溜穴治疗行经水肿
53.针刺申脉穴治疗胞轮振跳
54.针刺涌泉穴治疗癔症性失语
55.针刺悬钟穴治疗偏头痛
56.巨刺针刺曲泉治疗网球肘
57.火针点刺治疗传染性软疣
58.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
59.火柴头灸角孙治疗痄腮
60.点刺放血治疗红丝疔
61.然谷穴点刺放血治疗慢性咽炎
62.针刺迎香透四白穴治疗胆道蛔虫症
63.针刺鱼腰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64.梅花针叩刺加拔火罐治疗神经性皮炎
65.针刺膈俞穴治疗反复发作之头痛
66.针刺足临泣穴治疗漏乳
67.指压至阳穴缓解心绞痛
68.针刺水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69.针刺次谬穴治疗腰痛
70.关冲穴点刺放血治疗咽喉肿痛
71.针刺秩边穴治疗坐骨神经痛
72.大椎穴点刺放血拔罐治疗感冒发热
后记

精彩书摘

现代医学认为疝是人体腹部肌肉薄弱或开裂的区域,导致脂肪组织或肠等人体器官通过这个位置向外,在皮下形成明显突出,伴有不适感和疼痛。特别长时间站立、大小便或举重物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大部分疝是由于人体内有长期存在的薄弱区。通常腹壁的薄弱区域是与生俱来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遭受创伤或手术切口变得更薄。举重物或干重体力活会加剧疝的严重程度。疝的常见类型有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切口疝等,中医统称为疝气。其基本症状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时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嵌顿性疝常发生在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时,临床上常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肿块不能使之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嵌顿的内容物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如为肠管,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症状。
……

前言/序言


诊余漫笔话妙方 卷首语 医海浩瀚,方术繁芜。吾辈奉职杏林,日与生死搏斗,夜伴病榻灯昏。朝夕所见,皆是疾苦;心头所萦,唯有安康。虽不敢言医术通神,然数十载悬壶济世,亦尝得窥门径,略辨方圆。此间所涉,非止于辨症施治,更关乎药理精微,病机幽深,乃至古贤之智慧,经验之传承。 然,医书浩如烟海,经典篇章固然尊崇,然其中论述,或艰涩难懂,或过于宏大,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望而却步。而临证之时,每遇疑难杂症,或遣方用药,往往需要汲取前人经验,融会贯通,方能拨云见日,化险为夷。故而,吾辈常于诊余闲暇,静心思量,将平日所遇,或感悟,或体会,或寻得之良方,随笔记录。此非为立说著书,乃是为自家梳理,为后学启蒙,亦为与同道共勉。 “诊余漫笔”,顾名思义,乃是诊病之余,信手拈来,偶有所得,随性而写。其中内容,或为一症之辨治,或为一药之功用,或为一古方之化裁,或为一临证之感悟。无固定体例,无严格章节,只求心之所动,笔之所及。故其中或有片段,或有拾遗,然皆是临证之所得,经验之结晶。 “话妙方”,则言此间所论,多围绕“妙方”展开。此“妙方”二字,非指神乎其技,灵丹妙药,乃是指那些能于特定情境下,起到出人意料之效,解决棘手之疾的方剂。此等方剂,或构思精巧,或配伍绝伦,或用药独特,或病机把握精准。其“妙”之处,在于“合时宜,得病机”,在于“以简驭繁,以少胜多”。故吾辈将此间所记,冠以“话妙方”之名,意在探讨此等“妙方”之由来,阐释其理,分享其用,冀望能为诸位读者,点亮一盏明灯,启迪一丝灵感。 此书内容,涵盖广泛,既有经典方剂的深入解析,亦有民间验方的独到发掘。其中论述,力求通俗易懂,兼顾理论与实践。吾辈深知,医乃仁术,学无止境。纵使有此微薄之作,亦不敢妄自尊大。唯愿以此抛砖引玉,唤起更多同道之思考,激荡起更多后学之热情。 本书不以追求篇幅宏大为目的,更不以故弄玄虚为手段。每一篇“漫笔”,皆源于临床,归于临床。所论“妙方”,亦是经过反复实践,验证其效者。吾辈期望,读者于此书之中,能找到切实的帮助,获得宝贵的启示。或能于一则方剂中,悟出辨证施治之精髓;或能于一味药材中,体会药性之微妙;或能于一则论述中,领悟医者之心境。 长久以来,吾辈深感,古圣先贤留下的医理医方,如璀璨星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然,要真正理解并运用这些宝藏,需要细致的体悟与不断的实践。许多看似寻常的方剂,在恰当的辨证施治下,便能显现出“妙”不可言的疗效。而那些流传甚广的“妙方”,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病机认识和精巧的组方智慧。 吾辈不敢自诩为医道高人,亦非立志于开宗立派。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在行医过程中,遇到的、思考过的、验证过的,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如同行医路上的一个个足迹,或许不甚规整,或许略显零散,但都承载着吾辈对医道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 本书的编撰,并非是系统性的医学教程。它更像是一位老友,在诊务之余,与你促膝长谈,分享行医心得。每一篇文章,都可能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医学谜题的解答,抑或是一种独特治疗思路的阐述。在这里,你不会看到过于深奥的理论推演,也不会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吾辈力求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将医学的智慧传递给你。 例如,在谈论某个常用药时,吾辈可能不会仅仅列举其性味归经,更会结合临床案例,讲述它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解决具体的疾病问题。又或者,当遇到一个古老的验方时,吾辈会尝试去探究其组方的逻辑,理解为何如此配伍能产生如此好的疗效。这种探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化理解。 本书的“妙方”二字,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指向那些在特定病症、特定体质下,能起到显著疗效的方剂。这些方剂,或许是经典方剂的巧妙化裁,或许是民间流传的验方,又或许是吾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结合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其“妙”之处,往往在于其针对性之强,在于其辨证之准,在于其用药之精。 在医学的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它们挑战着我们的知识和经验。而“妙方”的价值,便在于此时能够提供一种突破性的解决方案。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妙方”,并非包治百病的神药,它的有效性,始终离不开准确的辨证。离开辨证,再“妙”的方子,也可能毫无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因此,本书在介绍“妙方”的同时,也必然会穿插对辨证论治的阐述。吾辈相信,真正的“妙方”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精准的临床辨证之上的。只有深刻理解了病机,才能灵活运用方剂。 这本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传承。在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有无数的医家,将他们的宝贵经验,通过著作、口传等方式,传承给了后人。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能因为传播途径的局限,或者记载方式的不够直观,而逐渐被忽视。吾辈希望,通过这种“漫笔”的形式,将那些在我行医过程中,给我带来启发的医学智慧,以一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分享出来。 阅读本书,并非要求读者成为一位中医专业人士。即使您只是一位对中医养生略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吾辈力求用平实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让中医的魅力,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选取一些经典方剂,例如《伤寒论》、《金兰秘录》等中的经典方,对其组方原理、临床应用、化裁变通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阐述其疗效的科学性。例如,如何理解“桂枝汤”在风寒感冒中的妙用,如何认识“逍遥散”在情志疾患中的广泛适用性。 民间验方的挖掘与梳理: 搜集和整理流传于民间,疗效显著,但可能未被广泛收录于正规医书的验方。对其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进行详细介绍,并尝试分析其可能的药理基础,分享吾辈在实践中对这些验方的使用体会。比如,治疗跌打损伤的某个草药外敷方,或者治疗失眠的某个食疗方。 单味药材的深入探讨: 选取一些常用或不常用的药材,从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出发,深入挖掘其在特定病证中的特殊应用价值。探讨其炮制方法对疗效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药材的配伍禁忌与协同作用。比如,关于“附子”的毒性与妙用,关于“甘草”的多重功效,关于“陈皮”的理气化痰与健脾。 病机病证的精微分析: 针对一些常见的或复杂的病证,深入分析其病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选择。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方药。例如,对“湿邪”的不同致病特点及其治疗思路,对“痰饮”的病机辨识与方药选择。 临证感悟与经验总结: 分享吾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从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这些感悟可能包括对某些疾病治疗的独特见解,对某些治疗方法的改进,或者对医者仁心、医德医风的思考。例如,一位患者久治不愈的顽疾,最终是如何被某个看似简单的方药所解决的。 养生保健与未病先防: 结合中医的养生理论,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日常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分享一些用于日常保健的药膳或简易方剂。 本书的目的,并非要构建一套庞大而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它更像是吾辈的一本日记,记录着吾辈在医学道路上的探索与思考。每一篇“漫笔”,都承载着吾辈对医道的敬畏,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能够帮助他人的渴望。 吾辈相信,医学的精髓,往往蕴含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之中。那些“妙方”,也并非神秘莫测,而是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对人体奥秘的精准把握。唯有怀揣着一颗严谨求实之心,和一颗仁爱之心,方能真正领略到医学的博大精深,方能将这些“妙方”的智慧,发扬光大。 愿此书,能为热爱医学,钻研医术的同道,提供一丝启发;愿此书,能为寻求健康,渴望了解中医的读者,带来一份安心。医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吾辈将上下而求索。 诊余漫笔话妙方 卷一 序 天地万物,皆有其道。人生在世,唯情与病最为切近。古之医者,悬壶济世,以仁心仁术,安顿苍生。今之医者,亦不敢忘怀斯愿。吾辈以粗鄙之学,游走于歧黄之间,日夜辛劳,不敢懈怠。然,常感所学有限,经验尚浅,故每于诊务之余,静坐沉思,将平日所遇,或得之于古籍,或得之于同道,或得之于临证,一一记录,归纳整理。此等文字,非为炫技,亦非为沽名,乃是为自家梳理,为后学启蒙,为与同道共勉。 “诊余漫笔”,乃是吾辈行医数十年,点滴感悟之汇聚。其中或有对经典方剂的细致解读,或有对民间验方的独到体悟,或有对药材药理的精微分析,亦或有对病机病证的深入剖析。凡此种种,皆是吾辈在与病魔搏斗中,所收获之经验,所领悟之智慧。 “话妙方”,则是强调此间所论,多围绕那些能够切实解决病痛,化解疑难的“妙方”展开。此“妙方”二字,非指神乎其技,而是指那些在特定病症、特定体质下,能起到出人意料之效的方剂。其“妙”在于精准的辨证,在于精巧的配伍,在于独特的用药。故,吾辈在论述“妙方”时,必详述其辨证要点,方药原理,用法用量,力求使读者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本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于晦涩的学术之语。吾辈深知,医学之道,在于实用,在于普惠。故而,在文字表达上,吾辈力求贴近临床,贴近生活,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将其中的医学智慧,融入到日常的养生保健之中。 此书不设鸿篇巨制,不追求理论体系之完整。每一篇“漫笔”,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小品,讲述一个医学故事,解答一个医学疑惑,或者分享一种医学思路。然,细细品味,便可发现,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实则都围绕着中医的精髓——辨证施治——展开。 例如,在讨论某个常用方剂时,吾辈会着重分析其最核心的辨证要点,以及为什么在这些要点出现时,它能发挥出“妙”不可言的作用。又比如,在介绍某个民间验方时,吾辈会尝试去探究其背后的中医理论依据,理解为何它能屡试不爽。 同时,本书也包含了我对医者仁心、医德医风的思考。吾辈相信,医术固然重要,但医德更为可贵。只有怀揣着一颗仁爱之心,方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好那些“妙方”,方能担当起救死扶伤的重任。 本书的编撰,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同仁的思考,激发后学之热情。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学问,吾辈亦如是,在医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求索。 愿此书,能为诸位在医学之路上,点亮一盏明灯,提供一丝启迪。 卷首语: 医海茫茫,杏林深深。吾辈立于其间,以济世为念,以救人为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诊病救人,未敢稍歇。然而,医术之道,博大精深,学海无涯,吾辈亦常感人力之微,所知之浅。故而,每于诊务之暇,或静坐沉思,或翻阅古籍,或与同道切磋,所得之感悟,所窥之门径,皆不敢私藏,随手录之。此非为著书立说,乃是为己之修身,为后之来者,亦为与诸君共勉。 “诊余漫笔”,乃吾辈行医数十载,临证之余,点滴心得之汇聚。其中或有对古贤医理之浅析,或有对经典方剂之化裁,或有对药材功用之深究,或有对病机病证之辨析,凡此种种,皆是吾辈于生死一线,于方寸之间,所体悟之真知,所总结之经验。不敢言精深奥妙,唯求实事求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 “话妙方”,乃是本书之核心。吾辈以为,“妙方”者,非神鬼之术,非玄虚之谈,乃是指那些在特定病症、特定体质下,能起到出人意料之效,化解疑难之疾的方剂。此等方剂,其“妙”之处,在于其辨证之精准,在于其配伍之巧妙,在于其用药之独特。故,吾辈将在书中,着重探究这些“妙方”之由来,阐释其理,分享其用,冀望能为诸位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医之门,领略中医之魅力。 书中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贴近临床,而非故作高深,卖弄学问。吾辈深知,医学之道,在于实用,在于普惠。故而,吾辈将在论述过程中,尽量以浅显之语言,配以具体之案例,使读者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本书不敢妄称“宝典”,亦非“秘籍”。它只是吾辈行医生涯中,所拾捡之零珠碎玉。然而,这些零珠碎玉,却可能闪耀着医学之光,指引着健康之路。吾辈希望,通过此书,能为诸位同道,提供些许参考,为诸位病患,带来些许慰藉。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吾辈亦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不懈追求。愿以此书,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勉。 卷一 序: 岁月荏苒,行医至今,不敢言医术精湛,然日与病魔交锋,夜伴灯火孤影,亦尝有所得,有所悟。此间医理,方药之妙,非止于书本之学,更在于临床之实践,心悟之体察。故于闲暇之际,常将此间所得,随笔记录,非为立说,乃为己之梳理,亦为与同道者共勉。 “诊余漫笔”,乃是吾辈行医生涯中,点滴感悟之汇聚。其中或有对经典方剂的细致解读,或有对民间验方的独到体悟,或有对药材药理的精微分析,亦或有对病机病证的深入剖析。凡此种种,皆是吾辈在与病魔搏斗中,所收获之经验,所领悟之智慧。不敢言精深奥妙,唯求实事求是,以小见大,以简驭繁。 “话妙方”,乃是本书之核心。吾辈以为,“妙方”者,非神乎其技,灵丹妙药,乃是指那些在特定病症、特定体质下,能起到出人意料之效,化解疑难之疾的方剂。此等方剂,其“妙”之处,在于其辨证之精准,在于其配伍之巧妙,在于其用药之独特。故,吾辈将在书中,着重探究这些“妙方”之由来,阐释其理,分享其用,冀望能为诸位读者,打开一扇理解中医之门,领略中医之魅力。 本书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贴近临床,而非故作高深,卖弄学问。吾辈深知,医学之道,在于实用,在于普惠。故而,吾辈将在论述过程中,尽量以浅显之语言,配以具体之案例,使读者不仅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本书不敢妄称“宝典”,亦非“秘籍”。它只是吾辈行医生涯中,所拾捡之零珠碎玉。然而,这些零珠碎玉,却可能闪耀着医学之光,指引着健康之路。吾辈希望,通过此书,能为诸位同道,提供些许参考,为诸位病患,带来些许慰藉。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吾辈亦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不懈追求。愿以此书,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诊余漫笔话妙方》的封面设计,带有一种温润的质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沉静而有力量。书名本身就颇具吸引力,“诊余”二字透露出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底,而“漫笔”又显得轻松自在,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实践中医养生之道的内容,尤其是那些贴近生活、易于操作的“妙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良师益友,用亲切的语言,讲述那些关于健康的小故事,分享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常见的亚健康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调理建议?或者,是否会解读一些经典的中医理论,但以一种更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呈现?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更深入地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益处,提升我的生活品质。

评分

拿到《诊余漫笔话妙方》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非常接地气。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亲切感,“诊余”二字透露出作者的专业背景,而“漫笔”则预示着内容的轻松和生动,不拘泥于条条框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蕴藏在日常的观察和积累之中,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这样的产物。我个人对中医的兴趣,更多地来源于它对人体整体的关照,以及那种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治疗理念。因此,我特别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些针对常见病症的、易于实践的“妙方”。比如,关于如何调理脾胃,或者缓解颈椎不适的建议,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困扰。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道理,并辅以真实的案例,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医的魅力,甚至能够从中获得一些自我保健的启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探索的途径,让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诊余漫笔话妙方》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第一眼就吸引了我。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关于养生保健方面的书籍,尤其对中医传统疗法比较感兴趣。虽然我并非医学专业人士,但对中医的博大精深一直心存敬畏。这本书的题目“诊余漫笔”和“妙方”组合在一起,让我联想到那些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行医之余,随手记录下的养生心得和治疗验方。这种形式的书籍,往往更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诊余”的时间里,提炼出那些“妙方”的。是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还是结合了古籍的智慧?亦或是独创的疗法?书中的内容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的小毛病,并且给出简单易行的解决方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通过饮食、起居、甚至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来改善身体状况的建议。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期待它能带给我一些中医的“灵感火花”,让我能够更好地关爱自己和家人。

评分

《诊余漫笔话妙方》这本书,刚拿到手就觉得它与众不同。不同于那些厚重、专业的医学典籍,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分享他行医多年的经验和心得。我一直对中医的“方”与“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操作简便的“妙方”。“诊余漫笔”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随性而又不失严谨的创作态度,仿佛作者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将那些触动他的、或是让他印象深刻的病例,以一种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包含哪些类型的“妙方”?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的?还是涵盖了从养生到治疗的方方面面?是否会分享一些不为人知、却又疗效卓著的民间验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我走进中医的世界,感受中医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养生保健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健康挑战。

评分

刚收到这本《诊余漫笔话妙方》,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印象是装帧典雅,纸质厚实,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目录的标题就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一些耳熟能详的病症,配上“妙方”二字,让人不禁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和论述。我尤其留意到其中关于“久咳不止”和“失眠多梦”的章节,这两个问题在我的生活圈子里都很常见,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和实用的建议。作者的笔名“诊余漫笔”,似乎暗示着这是一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者,在繁忙的诊疗之余,将所思所感所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漫笔”的风格,想必不会像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读起来应该会更加亲切,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我期待着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那些看似简单却疗效显著的“妙方”。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在快节奏生活中疲惫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回归中医智慧,关注身心健康的窗口,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从小练习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取得成功。曾为哈尔滨书法协会会员,珠海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和国家级的书法展览,获奖良多,受到广泛的好评。

评分

编辑

评分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 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一看,谢谢京东!

评分

九 理气之剂

评分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

评分

十四 消风之剂

评分

调和阴阳

评分

:“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