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著作:尚书引义

王夫之著作:尚书引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王夫之 著
图书标签:
  • 王夫之
  • 尚书
  • 引义
  • 经学
  • 理学
  • 明代
  • 古籍
  • 注释
  • 文本
  • 传统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2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696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6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尚书引义的内容,首先是王夫之对于明代政治的批剁。例如尧典第二篇,既论命相的重要,又在周官篇发挥文王不置相的流弊,是讥刺明代自朱元璋不设丞相,数传之后,大权旁移,因而亡国“舜典第二篇指陈严刑峻法之非,第四篇痛斥恢复肉荆之害,吕刑篇又详论五刑五罚之惨,是识刺明代过于重用荆罚,摧残民命。其他可举事例尚多。四库全寿总目提婆和邻毓崧跋中也都举了些例子,可供参阅。,书中发挥哲学思想的部分,集中于攻击老、庄、陆、王之学和佛家的惟心惟识,之论。王夫之的唯物主义体系,在周易外传里确立了基础,在《王夫之著作:尚书引义》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王夫之著作:尚书引义》以会刻本船山遗书为底本,参照湖南省博物馆周调阳依嘉恺抄本所作的校勘记和太平洋书店排印本进行了校勘。

目录

点校说明
卷一
尧典一
尧典二
舜典一
舜典二
舜典三
舜典四
大禹谟一
大禹谟二
皋隋谟
益稷

卷二
禹贡
甘誓
胤征

卷三
仲虺之诂
汤谙
太甲一
太甲二
咸有一德
说命上
说命中一
诧命中二
高宗肜日
微子

卷四
泰誓上
泰譬中
泰誓牧誓
武成
洪范一
洪范二
洪范三
洪范四
旅獒

卷五
大诰
康诰
酒诰梓材
召诰
召诰燕逸
多士
君旋
多方一
多方二
立政周官

卷六
君陈
腹命
华命
问命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附孙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书类存目
刘锍崧跋

精彩书摘

地而皆圆为凝者禊矣。析大汞之圆为小汞之圆,而大汞损也。子非损父母者也。
子生于父母,而寅有其子。物生于天地,而寅有其物。然刖先儒之以月落蓠川为凝者误矣。川月非其,雕月之影,而川固无月也。
以川月为子,以月属父母,剐子者父母之幻影也。子固非幻有者也。是天地不仁,狗万物之议也。
以小汞为子,大汞为父母,则天地父母无自立之体,而分合一因于偶然,将思成无父母,封越无上帝,是海沤起溅之说也。何居乎为君子儒而蒙释、老之说邪?
是其为言也,将使属君父者土苴其臣子,篇臣子者叛乐其君亲而莫之恤。何也,生于无为之道,则惟无生有,而有者必非我之自生。非我之自生,强而合之,不亲矣,而背案之恶不恤矣。道无为而生民物,则惟无也而后可以为父母,而有者不足以为父母。不足以属父母,强欲有功,诚聱疣矣,而土苴之恶不恤矣。
及其下流,剐将视臣弑君、子弑父者,亦舆戮囚禁、杀豢均也。何也,遒固无择,生均则杀均也。则将视逐教无过之子、炮烙无辜之民,亦舆薤草、伐木均也。何也。道本燕功,恩不任恩,怨不任怨也。是孔子之钓弋,罪等于商臣宋万;而帝王之彰善痒恶,会不如立观其死之牧人矣。
鸣呼:吾知其有大欲存焉。天地所健行无疆以成之者,彼直欲败之也;父母所恩斯勤斯以鬻之者,彼直欲死之也。欲败之,故成不以属德;欲死之,故生不以为恩。
……

前言/序言


《尚书》思想钩沉 《尚书》这部煌煌巨著,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道德伦理、历史经验,历经数千年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为后世治国安邦、修身养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本书旨在对《尚书》中的核心思想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与辨析,力求剥离历史的尘埃,展现其原始的深刻内涵,并探究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承与演变。 全书将围绕《尚书》的几个关键命题展开探讨。首先,我们将深入剖析《尚书》所展现的“天命观”及其演变。从商周时期“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政治哲学,到后世对“天命”的不同解读,本书将追溯这一概念的源头,审视其在巩固统治、约束君权方面的作用,并反思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我们将特别关注《尚书》中关于“德”与“命”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探讨“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理念如何成为维系王朝稳定的基石。 其次,本书将重点考察《尚书》中关于“为政以德”的思想。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呼吁,更是《尚书》作者们对理想政治形态的深刻思考。我们将细致解读《尚书》中那些关于君主如何修德、如何选贤任能、如何倾听民意的篇章,例如《尧典》中对舜的选拔与考察,《皋陶谟》中关于“五典”、“六德”的阐述,以及《盘庚》中对臣民的劝诫与激励。这些论述不仅勾勒出了“德治”的轮廓,更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路径。我们将深入分析“民惟命,天惟听”、“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等经典语录,阐释其背后蕴含的民本思想和公正原则。 再者,本书将聚焦《尚书》所呈现的“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在早期中国,政治与教化密不可分,通过官方的言论与制度来塑造民众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将考察《尚书》中大量涉及礼仪、誓言、训诫的篇章,分析这些文本如何发挥教化功能,巩固统治秩序,传递社会价值。同时,我们也会探讨这种“政教合一”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本书还将对《尚书》中的“法制思想”进行审视。虽然《尚书》以“德治”为主导,但其中也包含了对法律、刑罚的论述,例如《吕刑》等篇章。我们将探讨《尚书》如何将“德”与“法”相结合,如何理解“明罚教民”、“慎用刑罚”的内涵,以及这种“德法并用”的思路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尚书》中关于“罪名”、“刑罚”的记载,并探讨其背后的司法理念。 本书还将深入研究《尚书》在历史上的传承与解读。从汉代的“古文经”与“今文经”之争,到历代学者的注解与辨析,再到现代学者对其文本、思想的重新发掘,我们将梳理《尚书》的学术史,展现不同时期、不同学派对其进行的解读与阐释。我们将关注那些对《尚书》的理解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和他们的重要观点,例如郑玄、孔颖达、朱熹等。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看待《尚书》的文本问题、思想体系,以及他们如何将《尚书》的思想融入当时的社会现实。 同时,本书不回避《尚书》在流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争议与问题。例如,部分篇章的真伪考辨,以及其中一些观念在现代社会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我们将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尚书》中的某些论述,并尝试与当代的社会思潮进行对话,探讨其思想价值的现代转化。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生动,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入一定的叙事性,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刻理解《尚书》的魅力。我们将避免过于枯燥的学术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呈现出来。例如,在解读“民惟命,天惟听”时,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字面意思,而是会结合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阐释这句话所蕴含的深刻政治哲学。 全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尚书》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辨析,帮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部古老典籍的价值,激发读者对中国传统政治智慧和道德伦理的进一步思考,从而在当今社会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借鉴《尚书》所蕴含的宝贵思想财富。本书不仅是一部对《尚书》进行学术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源头思想的致敬与追溯,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次启迪心灵的阅读体验。 我们相信,《尚书》中的智慧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我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息息相关。通过对《尚书》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能为当下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为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公正、和谐的社会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本书的内容将涵盖《尚书》中的主要篇章,并对其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探讨,例如,《虞书》中的政治理想,《夏书》中的治国之道,《商书》中的变革精神,《周书》中的政治伦理等等,力求全面展现《尚书》的博大精深。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书将综合运用文本细读、历史考据、思想史梳理等多种研究手段。我们将仔细推敲《尚书》原文的每一个字词,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与解读。同时,我们将参考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新的视角下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拓展。对于《尚书》中涉及的政治制度、社会风俗,我们将尽量结合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进行印证,以增强研究的可靠性。 本书不打算将《尚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而是将重点放在提炼其核心思想,分析其内在逻辑,并探讨其历史影响。我们将关注《尚书》的整体思想框架,以及其中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演变。例如,我们将分析“天命观”是如何与“为政以德”相辅相成的,以及“政教合一”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的。 最后,本书希望能引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浓厚兴趣,并鼓励大家亲自去阅读、去体悟《尚书》的博大精深。我们相信,只有通过亲身的阅读和思考,才能真正领略到这部经典著作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王夫之对于《尚书》的解读,就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门。他对于《尚书》的“引义”,与其说是一种解释,不如说是一种“再发现”。他没有被传统解读的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敢于从更宏大的历史和哲学维度去审视这部经典。他的论述,常常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文本中隐藏的深层含义,例如他对“民惟命”的解读,就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口号,深入探讨了人民在古代政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这种对历史文献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分析,使得《尚书》不再是一本沉寂的古籍,而是变成了一部充满生命力和思想活力的著作。全书的语言风格,既有文人的典雅,又不失哲人的思辨,读来引人入胜,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挑战固有认知、激发深度思考的佳作。王夫之在《尚书》的研究上,展现出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他不是在简单地“复述”《尚书》,而是在“重塑”《尚书》的意义。他能够抓住文本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节点,通过精辟的分析,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智慧、哲学思想乃至人生态度,一一展现出来。在我看来,他对于“德”的理解,尤其是“明德”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本书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部分。他能够细致地梳理出“德”在不同历史时期,从政治伦理到个人修养的演变,并且能够将其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相联系,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而富有现实意义。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的结合,使得本书在学术深度和阅读趣味上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学术著作。作者王夫之在《尚书》的解读上,展现出了非同寻常的学养和见解。不同于许多只拘泥于文字训诂的学者,他更侧重于从历史和政治的宏观视角去把握《尚书》的精髓。每一章的论述都充满了思辨的力量,他不仅仅是在复述前人的观点,更是在积极地进行再创造,将古老的文本与更广泛的历史语境联系起来,挖掘出其当下仍具有的启示意义。读这本书,仿佛与一位智者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我深入思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以及君臣之道,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篇章,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而鲜活。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明德”等核心概念的阐释,他能从多角度剖析其内涵,揭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可能出现的演变和异同,这种精细入微的分析,足以让任何一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受益匪浅。全书的论证逻辑严密,材料翔实,引证准确,充分展现了王夫之深厚的古文献功底和卓越的分析能力。

评分

初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便是其思想的深刻与视角的新颖。王夫之并非简单地对《尚书》进行逐字逐句的考证,而是将《尚书》视为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演变轨迹。他所提出的“引义”,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引申,更是一种对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理想的深度挖掘。他的解读,常常能触及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细节,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联想。例如,他对某些篇章中君臣关系的分析,就突破了传统的忠君论调,而是深入探讨了其中权力制衡、臣下谏诤的可能性与复杂性。这种批判性的审视,使得《尚书》这部古老的经典,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也让我们得以从更具动态和辩证的视角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书中的许多论断,即便放在今天,依然能够引发人们对国家治理、权力约束等问题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次智识的探险。王夫之的文字,时而如古井无波,沉静地铺陈史实;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激荡起思想的火花。他对于《尚书》的解读,常常是一种“出人意表”式的创新,能够将看似孤立的事件或言论,巧妙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尚书》中历史人物行为动机的分析,他不会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会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人物的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力求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古代人物形象。这种审慎的态度,使得他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也让我们对《尚书》中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即便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光芒。

评分

大师经典,思辨智慧,受益匪浅!

评分

明崇祯年间,求学岳麓书院,师从吴道行,崇祯十一年(1638年)肄业。吴道行教以湖湘家学,传授朱张之道,影响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学统中的济世救民的基本脉络。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年),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称“湘西草堂”,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徭人以避世,直到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始终未剃发。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数一生始终坚持自己信念的人。

评分

很经典的著作,要慢慢看

评分

论惠帝。高帝死後,有惠帝和吕后。晋武帝死了,是惠帝和贾后。明太祖死了,有建文帝和马皇后。二世之主立基不稳,女主当权,其间的联系船山已自揭出。

评分

中华本和岳麓本,岳麓本字大些

评分

唯物主义自然观

评分

书不错,有点脏,内容待看。

评分

凑单时买的,但是书本设计得很洁净。内容既然是王夫之的作品,自然也算是哲学史的重要的原始资料了。

评分

尚沒有看過這本,所以買來看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